浅谈家谱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谱价值
本篇新闻已被阅读448 次发表时间:2006-8-4 13:11:27 出自:《听潮网站》
浅谈家谱价值
摘要]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它
不仅记录着某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它
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词] 家谱、姓氏、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引言
地方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地理状况和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也就
是指一切记录和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图书文献资料。
它是地方图书馆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
的部分之一。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对于研究、开发本地
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促进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切实做
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1]家谱作为地方文献中重要的一员,其价
值是无可估量的。
一.家谱的产生与发展
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
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
聚的人群也越来
越广。
二.家谱的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1.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
考究得清楚。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
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
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
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
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
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
它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2.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
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
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
、州、县名。
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
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
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 姓氏) 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
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
例如:王,胡这两个
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
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
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3.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
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
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
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
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
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
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
: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
,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
要的。
4.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
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
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
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
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
言等,至今脍炙
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
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 一) 、注重家法、国法
( 二) 、和睦宗族、乡里
( 三) 、孝顺父母、敬长辈
( 四) 、合乎礼教、正名分
( 五) 、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5.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
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
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
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6.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
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
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
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
、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价值。
但是,由于艺文著述
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本篇新闻已被阅读354 次发表时间:2006-11-17 21:22:37 出自:文汇报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王鹤鸣研究员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
讲演者小传: 王鹤鸣: 研究员。
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
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解冻家谱文化》等多部家谱专著。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从夏代到今天,编修家谱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谱种类与沿革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
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
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
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
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
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
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
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
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
如汉代的孙叔敖碑。
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
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
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在5万种左右。
此外,尚有塔谱、布谱等。
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
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
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
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
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
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
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
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
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
修谱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近50年:续修新谱。
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
台湾近50年来,新修家谱约有六七千种。
台湾2200余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
福建新谱有数千种,其它省也有。
福建修谱不少是海峡两岸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
大陆修新谱已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
这是群众中自发兴起的修谱活动。
如何看?从主流来看,应予肯定: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当然也有个别少数利用修谱敛财,乃至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则要注意与警惕。
二、家谱内容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
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
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
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
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
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首先是文物价值。
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
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
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后是寻根价值。
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
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
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
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
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
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
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
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再次是书善隐恶。
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
”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
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开发整理家谱资源
编纂《总目》,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开发谱牒资源的重要意义,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梁启超都作过重要的论述。
顾颉刚曾说过:“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
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
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
而今我国史学领域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
它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
”梁启超也十分重视家谱的价值,他指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
近五年,海内外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就是开发整理家谱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经济全球化、知识网络化对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如何共建共享,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确定了8个全球中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