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形自由,富有动 感,追求富丽的装 饰和雕刻,并注重 强烈的色彩反差。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1、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 采用的是木结构,而 西方古建筑却更多采 用的是石材。
木制建筑 VS 石制建筑
2、建筑屋顶不同
---屋顶的构造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 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建筑的屋顶构造则为 拱券、穹顶。 中式屋顶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 而西式屋顶的构造方式庞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 技术和人力。
---屋顶的造型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 檐赋予了屋顶丰富的造型,或轻盈、或朴实、或 威严。
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 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
中式屋顶有多种造型,以等级为基准,有硬山顶、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Chinese hipped roof)等。 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 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建筑各具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古建筑。
中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中古建筑是指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其主要特点有:1. 木结构和石构古代中国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木构和石构结合的方式。
木构结构主要指榫卯结构,将木料用口榫和楔子等连接起来,不需要任何金属连接件。
石构结构主要指石垛和拱券结构。
这种构造方式具有很高的耐震性和抗风度,古代中国的建筑几乎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2. 建筑形式多样中古建筑的形式多样,有大木构建筑、木构构架建筑、石拱桥建筑、塔楼等。
其中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从小到大,简单到复杂都有。
3. 色彩丰富中古建筑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多样。
主要有青、黑、白、红、黄五种常用颜色。
这些颜色都是用天然矿物和草木材料的染色剂制成,能够保持长久的耐久时间。
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也非常深厚。
首先是宗教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被用于宗教活动,例如寺庙、塔楼、道观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其次是宫殿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杰出代表。
古代帝王的宫殿与朝臣的房屋都有独特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第三是民俗文化内涵,中国的别墅、庭院和房屋都代表着我国的民俗文化,如四合院、扬州园林、苏州园林等,它们代表了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西古建筑是指西方国家的古代建筑文化,主要分为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等。
其主要特点有:1. 简约明快西古建筑在设计上秉承了简约明快的风格,它们拥有整个建筑群的清晰度和结构简单度。
例如,希腊神庙大多采用了盖瓦构造,罗马建筑围绕着中央广场建筑,体现出了结构和布局上的优雅,哥特式建筑采用了高大、苍劲的设计风格,突显出优雅和威严感。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二、西方的古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属于梁柱体系。
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 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 用胶结材料。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都有装 饰花纹,形成独特的标志。
雅典赫菲斯托斯神庙
古罗马建筑风格
罗马人将火山灰加上石灰 石和碑石后产生的天然混 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力, 利用这种混凝土可以建造 大跨度的拱券,从而大大 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 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 多层建筑形式。
---屋顶的造型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造型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 檐赋予了屋筑的屋顶造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 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
中式屋顶有多种造型,以等级为基准,有硬山顶、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Chinese hipped roof)等。 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 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
哥特式建筑风格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特点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还大量采用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 轻巧玲珑,光彩夺目。
米兰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 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 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 ,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 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讲究对称的艺术效 果
西方建筑的结构特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追崇一种雕 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 观的景象,西方传统建筑尤 其是神庙、重要建筑物的立 面上,一般都设以柱廊来抽 象的表现人体美。
4、内部装饰不同
中国建筑的内部装饰主要以人为本,基本上没有 有关神的雕刻,而是体现皇权的龙刻或其他吉祥 图案,以显示皇权的尊贵与至高无上。
中西古建筑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2.轴线的空间艺术
方古建筑的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2.神亿陛和宗教性
差异: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
异。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
的区别。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文化内涵:
中国:实务精神、恒久变易观念、中庸思想
西方:立与自由、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演变。
中外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风格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背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建筑文化。
1.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背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对欧洲以及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2.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木材的使用,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二是突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建筑物的布局和形状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三是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强调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
例如,长城和故宫等建筑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讲究对称和几何形状,建筑物通常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美感。
二是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对于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十分重视,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物都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
三是建筑装饰讲究精细性和表现力,强调装饰和细节处理的艺术效果。
例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等建筑都展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三、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究平衡和谐,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形状上追求精致的意境。
二是强调空间感和室内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注重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景色的配合。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特点。
中西方建筑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古建筑则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首先,中西方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强调对称和直线,追求几何体的完美形态,建筑体量通常规整而清晰。
而中国古建筑则偏重于曲线和非对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庭院布局和错层建筑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注重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建筑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因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条件,常采用悬山、飞梁和榫卯结构,注重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古建筑常使用花岗岩、青砖等天然材料,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与原生态的感觉。
此外,中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意义上也有显著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追求现代性和个体的表达,建筑常被看作是经济和技术的产物。
相比之下,中国古建筑更加强调意象和象征意义,常以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古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和功能;而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形式、木结构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契机。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耸立起来。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有新颖、豪华的现代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风格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等。
一、中式建筑特点: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
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
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
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
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
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
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斜脊。
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部仍为斜坡。
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
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
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屋脊同悬山式。
一、西式建筑风格特点:1、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重厚、敦实,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如天津老西开教堂,它的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的塔楼3座。
中西方古代建筑异同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异同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建筑艺术风格上的差别,而这一差别是中西方在政治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材料上有明显的差异。
古代西方建筑多以石为材料,以砖墙结构为主。
教堂是西方建筑的典型,也是西方建筑的精华。
教堂是为上帝建造的,此目的不因时间和领导者的更替二发生改变。
因此,古代西方教堂建筑时间最长可达百年。
石制建筑群强调永恒与崇高,具有超越性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对神权的崇拜。
例如古希腊的神殿、柱式建筑,体现了建筑的永恒、伟大、崇高,这些建筑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反,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材料、以木结构即框架结构为主。
最常见的典型中国建筑有柱、梁,这些建筑建造更新速度快,体现实用、美观等特点,但由于历代政权更迭、天灾人祸,木制建筑很难幸免,因此保留时间不太久远,不具备永恒性。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艺术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异。
西方古代建筑肩带、空旷,体现其对人感性的挖掘。
中国古代建筑自成一体,有集体美感,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这是受其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影响。
中西方建筑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上有明显差别。
西方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柱廊、门窗,以外部空间包围建筑,体现建筑实体形象。
而中国古代建筑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其园林更是曲折、变化多端,具有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都是由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因素所导致。
西方的柱式建筑体现多神宗教之间、人神之间的关系,随着后期环境的变化,西方建筑追求封闭、高耸的形式,这体现出神的神秘与威严,人神关系疏远。
中国古代建筑在礼教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影响下,建筑也遵循等级制度,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皇宫大院、四合院便是其例。
中西方古代建筑都借助其建筑的形式来表达其对建筑艺术、思想文化的探索,虽在各方面有所差异,但都推动者各自建筑史的发展与进步。
中西方建筑的特征
中西方建筑的特征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特征如下:1.四合院:中式建筑通常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通常有一个前院和一个后院,前院用于布置花草和装饰,后院用于居住和工作。
2.建筑材料:中式建筑常使用木材和砖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院墙多用砖石砌筑,屋檐多用木材支撑。
3.屋顶造型:中式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坡状,搭建有瓦片,形成独特的屋顶造型。
屋顶上常常会有华丽的彩画装饰。
4.四点式组合:中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常使用四点式组合,即前院、后院、正房和厢房四个独立的建筑,形成一个平衡美观的布局。
5.装饰风格:中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常使用雕刻、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且装饰常以龙、凤、花卉等传统意象为主。
6.仿自然:中式建筑追求和谐与自然,常以水为中心,建有池塘、水榭等景观。
西方建筑是指欧洲和美洲的建筑风格,其特征如下:1.分散式布局:西方建筑的布局通常是分散式的,即建筑物独立分散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景观。
建筑通常有前院和后院,并且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2.正规对称:西方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会对称地分布在中心位置,形成正规的对称效果。
3.尖顶和圆顶:西方建筑的屋顶造型通常是尖顶或圆顶,使用材料多样,包括木材、砖石、石膏等,有些建筑物还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装饰。
4.石材和大理石:西方建筑常使用石材和大理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给建筑赋予了稳固和高贵的感觉。
5.古典装饰:西方建筑常使用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例如希腊柱、雕塑等装饰元素,以展示建筑的庄重和豪华。
6.窗户和门窗:西方建筑的窗户和门窗通常较大,带有独特的形状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光线通透性和美感。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中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国古代建筑和 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
1.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木、瓦、石”的结构和“黄、绿、红”的颜色;而西方建筑则以欧式、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为代表,具有不同的风貌特点。
2.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石材建造;而西方则大量使用砖、石、水泥等材料。
这也为两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梁柱结构”,即采用大梁和横梁承载压力,而横梁与立柱相垂直支撑重量。
而西方建筑的结构则较为坚固,多采用“框架结构”的形式,即用一种坚固的框架来支撑楼体的重量。
4. 室内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连贯性,一般设计为中厅式结构,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房间之间流通自如。
而西方建筑更强调私密空间,强调房间的独立性和功能分区。
5. 艺术表现:中国古代建筑在色彩、图案和雕刻方面崇尚自然和美学,注重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中融入艺术元素;而西方建筑则更强调古典美学,往往在建筑表面采用仿古的雕刻和装饰。
6. 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大多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强调贵族和宗教地位,具有更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室内设计、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两种建筑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的探讨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的探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别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形成了中西古建筑在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宗教性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就对中西古建筑各方面的对比,从中找出了各自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及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标签:中国古建筑;西方古建筑;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引言:中西古建筑特点不同,风格文化内涵不同,其展现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建筑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及其历史内涵,更能反映出建筑文明的发展。
现就分别对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对比,及其所展示的中西不同的文化。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3、轴线的空间艺术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中西古建筑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色论文纲要:中国古建筑以平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拥有天人合一的特色,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调布局为特色,拥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一样的特色拥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表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应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度中若干重要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表记物和人认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别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相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件记录,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向来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洁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所、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围绕成一个个庭院而构成的。
一般地说,多半庭院都是前后串通起来,经过前院抵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许应和外界隔断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常常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词句,先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了然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色。
这类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纳平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表此刻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系统中间。
古代国都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双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多半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好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地点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
中西古代建筑特色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从艺术建筑方面来说: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n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那么西方建筑与中国有那些不同呢?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开放,向上延伸 不讲究对称
建筑文化
• 含蓄,人文 • 理性,个人
建筑文化
• 宫殿居多,居住 • 神庙居多,意义
天坛,祭天
教堂,向上帝祈祷
祠堂,供奉祖先牌位
谢谢观赏!
建筑材料的不同造成两种风格:
斗拱,榫卯技术
高大的柱子
形体审美
• 线条美 • 梁、柱、屋檐、窗户
• 体积美 • 对数的敏感
装饰风格
中国
• • • • • 单一 区分阶级 黄色:皇帝 紫色,红色等:贵族 灰色,黑色:布衣百 姓
西方
• 丰富多彩 • 热烈张扬
空间布局
封 闭 , 平 铺 、 方 正 严 格 的 对 称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朱红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 • • • • • 建筑材料 形体审美 装饰风格 空间布局 建筑文化 象征意义
建筑材料
• 中国的是木材 • 特点:难以做到长久 保存;干燥,容易毁 于失火;不能建造很 高的建筑物。 • 西方是石头 • 特点:不易腐烂,建 筑便于保存维护;可 以建造得很高,空间 宽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貌,
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
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
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
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
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
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
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
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
淡然处之。
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
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
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
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
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