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doc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活动目标】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会发声的乐器如小铃、铃鼓等,铁罐若干,内装米粒、黄豆、纸团)。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扩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活动建议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
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
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
玩法: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
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
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
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
朝同一方向,同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
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
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在空地上(最好铺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区分能力;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区分;3. 制作简易乐器。
教学准备:1. 幼儿园乐器、音响等;2. 彩色卡纸、贴纸、铃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幼儿展示一张彩色卡纸,让他们听到铃铛的声音后猜一猜卡纸中间有什么。
2. 引导幼儿运用触觉,以及发出声音来猜测。
二、探究(10分钟)1. 引导幼儿聆听不同声音的来源,如手拍、口哨等,让他们探究声音的产生。
2. 使用幼儿园乐器,让幼儿用手拍、用口哨等方式发出声音,让他们发现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的不同。
三、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声波的图片,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2. 讲解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概念,并带领幼儿进行感知和区分。
四、实践(20分钟)1. 指导幼儿制作简易乐器,如铃铛拼接乐器、手拍乐器等。
2. 引导幼儿使用制作好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进行相互交流和欣赏。
五、总结(5分钟)1. 让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例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区分。
2. 引导幼儿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
六、反思(5分钟)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幼儿是否能够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是否能够制作简易乐器?2.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3. 如何巩固和拓展这个教学内容,以及与其他主题的相结合?教学反思:本节科学公开课《声音叮叮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通过听觉的感知和觉触的模拟,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区分能力,并通过实践制作简易乐器的方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引导幼儿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拓展他们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课时安排:本教案共包含5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感知到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各种发声物体,如铃铛、小鼓、金属勺子等。
2. 录音机和录音带。
3. 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发声物体,让幼儿猜测它们的发声原理。
2. 实验:让幼儿亲自尝试敲击、摩擦等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3. 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让幼儿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二课时:声音的特点1. 引入: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幼儿分辨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实验:让幼儿用手掩住耳朵,分别尝试敲击、摩擦等方法,感受声音的变化。
3. 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让幼儿认识到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点。
第三课时:声音的传播1. 引入:教师向幼儿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实验:让幼儿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尝试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效果。
3. 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让幼儿认识到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第四课时:声音与生活1. 引入:教师向幼儿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活动:让幼儿模仿各种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鸣笛等。
3. 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模仿的声音,让幼儿认识到声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课时:总结与展示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2. 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手工等)展示对声音的认识。
3. 分享:引导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交流所学所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
2. 评估幼儿在讨论环节的表述能力和思维逻辑。
3. 关注幼儿在展示环节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案实施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舒适,有利于幼儿专注地参与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并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2.观察身边的声音,并理解声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引导幼儿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进行探索和思考,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声音传导实验器材、发声器材、一些敲击物品等。
2.学生准备:提前告知学生带来一些能够产生声音的玩具或物品。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初步了解声音:由发声器材模拟各种声音,并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
2.实验探究:利用声音传导实验仪器,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3.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第二节:身边的声音1.观察环境:带领学生在教室内外寻找各种不同的声音源。
2.辨认音色:让学生聆听不同物品的声音,描述并区分它们。
3.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互相猜测声音的来源。
第三节:声音探索小实验1.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比如利用不同材质的容器敲击产生声音。
2.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猜想。
3.实验分享: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四、课堂延伸1.创设声音区域:在教室中划定一个声音区域,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制作声音记录表:让学生用简单的图表记录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
2.学生反馈:向学生询问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体会,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识和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希未可以帮助幼儿园小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声音的奥秘。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听觉敏感性。
2. 通过观察和体验,让幼儿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1. 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寻找和发现周围的声音。
2. 培养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
教学准备:1. 各种声音玩具,如铃铛、小鼓等。
2. 录音机、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1. 活动开始,教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声音的认识。
2. 教师展示各种声音玩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这些玩具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3. 教师播放一段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4.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幼儿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来表现某种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5.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发现和欣赏各种声音。
第二章:声音的分类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区分声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色。
2. 培养幼儿的听觉辨识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征。
2. 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声音的感受。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声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色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听觉记忆力。
教学准备:1. 各种声音玩具,如钢琴、吉他等。
2. 录音机、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1. 活动开始,教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声音的认识。
2. 教师展示各种声音玩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这些玩具是如何发出不同特征的声音的。
3.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不同声音特征的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色。
4.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幼儿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来表现某种声音特征,如高声唱歌、低声哼唱等。
5.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声音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发现和欣赏各种声音。
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4篇 声音叮当当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4篇声音叮当当科学教案下面是整理的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4篇声音叮当当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1小班科学活动:叮叮当活动目标:1、? 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 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活动准备:1、? 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2、? 空铁罐每人一个,石块、沙子、米粒或者用黄豆、树叶若干。
3、? 小铃一个。
活动过程:一、探索活动,感知声音。
1、? 玩铁罐。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级里来了许多铁罐娃娃,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做游戏吗?每人抱一个铁罐娃娃和他一起玩一玩。
2、? 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玩铁罐。
二、交流讨论,了解声音。
1、? 讨论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刚才你是怎么和铁罐娃娃玩的?(有的单手摇、有的双手晃动、有的放在桌上、地上滚动、还有的用脚踢……)2、? 了解声音。
师:你在玩铁罐的时候,发出了什么?或者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 听辩声音。
⑴老师选出分别装着石块、沙子、米粒的铁罐。
师:在摇动时,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⑵老师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辩。
师: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引导幼儿用哐啷哐啷来描述石块发出的声音,用滴沥滴沥描述米粒发出的声音,用沙啦沙啦描述沙子发出的.声音同时依次让幼儿猜猜看铁罐里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⑶教师小结。
师:原来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⑷摇动装着树叶的铁罐。
师:你听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听到)铁罐了有么有东西?(没有)教师打开铁罐,出示树叶,铁罐里装的什么?那为什么刚才你什么都没有听到呢?⑸教师小结。
师:有的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三、知道耳朵能听声音。
师:你们用什么来听声音的?(耳朵)老师摇动装沙子的铁罐,请幼儿捂上耳朵听一听。
师:沙啦沙啦的声音听得清楚吗?(不清楚)四、游戏:谁的耳朵灵。
⑴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音乐会,想请我们班耳朵最最灵的小朋友参加,你们想不想去?(想)??小动物:小朋友,请你们戴好头饰,蒙住眼睛,竖起小耳朵。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声音叮叮当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听力,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3. 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声音。
教学内容:1. 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理。
2. 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3. 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声音。
教学准备:1.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木棍、塑料瓶、纸张等。
2. 音频设备,播放各种自然和人造声音的录音。
3. 教学PPT或图画,用于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引导幼儿注意并识别不同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讲解: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解释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理,如敲击桌子会产生声音是因为桌子在振动。
3. 实践:让幼儿亲手尝试敲击、摇晃或吹动准备好的物品,感受和比较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4. 创造: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由创造声音,可以是模仿已知的声音,也可以是创新的声音。
5. 分享:让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声音创作,其他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或模仿。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注意和探索各种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天气声等。
2. 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打节奏等,进一步感受和运用声音。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了解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理,体验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尝试了自己创造声音。
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践环节中是否能正确操作和比较不同物品的声音。
2.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展示,评价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创新程度。
3. 在后续的生活中,观察幼儿是否能主动注意和探索声音,以及在音乐活动中是否能自如运用声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 声音叮叮当》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教学,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声音的概念,并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声音的振动频率和声音大小的差异。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物品:铃铛、木棒、纸张、桌椅。
2.环境:安静的教室或音乐室,确保没有干扰声音。
3.时间:本教学活动预计耗时1-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5分钟)–用手拍桌子、拿铃铛响铃,让孩子们感受到声音。
–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是怎么回事,是由什么产生的。
2.探究声音产生的物体(10分钟)–展示铃铛、木棒等物体,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这些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让孩子们用手摸摸铃铛、敲敲木棒,感受振动带来的声音。
3.实践活动:声音的大小(15分钟)–让孩子们用力不同的方式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大小有何不同,并记录在纸上。
–引导他们思考声音大小与敲击力度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声音的产生(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让孩子们回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实践活动:振动频率(15分钟)–准备不同粗细的木棒,让孩子们摸摸感受,并用不同的木棒敲击,观察声音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让孩子们在纸上记录不同木棒敲击产生的声音特点。
3.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孩子们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记录的声音大小和振动频率的差异,并讨论他们的发现。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孩子们结合实践活动,归纳声音大小与敲击力度、振动频率的关系。
四、延伸活动1.让孩子们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如鼓、铃铛等,探究不同玩具的声音特点。
2.观察不同乐器的演奏,感受不同音乐和声音带来的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实践活动是否能充分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是否有更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展示声音的产生和特点?3.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或活动顺序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设计,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培养其科学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教案名称:声音叮叮当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2.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探索精神。
教具准备:1.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金属勺子、塑料勺子、木头棒子、纸板瓶等。
2. 棉线或者绳子。
3. 声音源,如铃铛或者音乐盒。
4. 纸张或者报纸。
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安全,清理杂物,确保教学区域宽敞。
2. 在黑板上或者合适的地方准备好画板,并准备好粉笔或者白板笔。
3. 提前测试声音源,确保其正常使用。
4. 所有教具和材料摆放整齐,便于幼儿观察和使用。
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我们需要听声音才能玩音乐。
老师拿出一个装有铃铛或音乐盒的盒子,触摸它,告诉幼儿这个是声音源。
然后,打开声音源,让幼儿听到铃铛或音乐的声音。
询问幼儿有没有听到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2. 活动1: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a. 老师用手拍桌子或者敲黑板,让幼儿听到声音。
然后询问幼儿声音是怎么传播出来的。
b. 给幼儿分发棉线或绳子,让他们用手拍击绳子,观察声音的传播。
可以找两个幼儿拉着绳子的两端,拉紧绳子,让其他幼儿敲击绳子的中间部分,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c. 用不同材质的物体敲击桌子或地板,让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d. 结束后,引导幼儿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活动2:制作简易乐器a.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个材质不同的物体,如金属勺子、塑料勺子、木头棒子等。
b.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敲击,观察和比较不同材质物体的声音。
c. 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质物体制作简易乐器,如夹在纸板瓶上的橡皮筋、固定在底座上的铁片等。
d. 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
e. 结束后,让幼儿和家长分享他们制作的乐器和演奏的经历。
4. 活动3:声音追踪游戏a. 将所有幼儿分成几组,每组挑选一名幼儿担任“声音制造者”,其他幼儿担任“声音接力者”。
b. “声音制造者”拿着声音源(铃铛或音乐盒),在教室中移动并制造声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能够辨认不同声音的特点。
2.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3. 能够仿照和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二、教学内容1. 游戏介绍声音。
2. 听声辨物。
3. 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三、教学过程1. 游戏介绍声音1.1. 引导幼儿用手拍打物体,听到清脆响声,并循着声音找出“响声”的来源。
1.2. 请幼儿尝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如拍手声、敲桌子声、吹口哨声等等。
1.3. 引导幼儿去找寻不同的声音来源,如各种乐器、动物鸣叫声等。
1.4. 请幼儿仿照不同的声音,并进行分类,如短音、长音、高音、低音等。
2. 听声辨物2.1. 请幼儿关上眼睛,听老师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并让幼儿猜想声音来源。
2.2. 老师示范,用音响播放不同场景的声音,如下雨声、风声、电视声等。
2.3. 请幼儿分别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并猜想声音来源。
2.4. 老师向幼儿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中的振动、实物的碰撞等。
3. 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的声音3.1. 请幼儿带来身边简单发出声音的物体,如铃铛、汽车模型等。
3.2. 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原理和方式,并让幼儿本身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3.3. 请幼儿尝试将不同的声音进行组合,制造出更加鲜明的音效。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主题为“声音叮叮当”,通过游戏、讲解、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感官刺激、探究探究中认得声音的来源、发出及传播,激发幼儿的古怪心,培育幼儿的察看本领及逻辑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把握技能的规定和供给实践的机会,可以让幼儿快速学习和汲取新学问,培育其实践本领。
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如游戏和讲解等,可更具乐趣性,加强幼儿学习的兴致。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应强调语言的交流,引导幼儿谈论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激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
我通常在教学结束时,会就每位幼儿的表现や感受进行回顾,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共享学到的内容和思考。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幼儿对声音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1.2 课程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杯、钢尺、铃铛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每个幼儿有一个座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气球,提问:“气球什么时候会发出声音?”让幼儿思考并回答。
3.2 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师将气球充气后松手,让气球爆炸,让幼儿听声音。
教师用塑料杯敲击桌面,让幼儿听声音。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3 实验:教师将钢尺固定在桌面上,让幼儿用手指拨动钢尺,观察并听声音。
让幼儿尝试改变钢尺的长度,观察声音的变化。
第四章:作业4.1 家庭作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画出产生声音的物体。
4.2 课堂作业:让幼儿用彩泥制作一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五章:评价5.1 评价标准:幼儿能正确回答声音的产生原因,能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化。
5.2 评价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幼儿进行评价。
第六章:课程延伸活动6.1 延伸活动一:音乐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音乐游戏,让幼儿通过拍手、跺脚等动作感受声音的节奏。
6.2 延伸活动二:艺术创作让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打击乐器,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演奏。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幼儿对声音的认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
7.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第八章:家长沟通8.1 沟通内容:教师向家长介绍课程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8.2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实验和延伸活动,让家长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九章:课程进度安排9.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2. 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模仿发出相应的声音。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拍手、敲击、摇晃等。
2. 声音的辨别:让幼儿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鸣笛、电话铃声、狗叫声等。
3. 声音的模仿:让幼儿模仿发出的声音,并尝试创造自己的声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振动产生声音的物体,如鼓、铃铛、玩具乐器等。
2. 材料:幼儿用书《声音叮叮当》、画纸、彩笔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振动产生声音的物体,让幼儿听一听、摸一摸,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教师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3. 实践:让幼儿亲自尝试振动物体产生声音,并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振动的声音特点。
4. 辨别:教师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让幼儿辨别并说出声音的名称。
5. 模仿:教师示范发出一些声音,让幼儿模仿并尝试创造自己的声音。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对声音的辨别和模仿能力。
2. 收集幼儿在画纸上的创作,观察他们对声音的感知和表达。
3. 教师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延伸1. 科学小实验:让幼儿自己尝试制作简单的乐器,如用瓶子和水制作水位琴,用纸杯和木棒制作鼓等。
2. 户外活动:带幼儿去户外,让他们听听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声等,并尝试模仿。
七、教学作业1.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记录在画纸上,并模仿发出这些声音。
2. 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加深他们对声音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确保幼儿能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
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
《声音叮叮当》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各种物品发出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和产生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倾听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倾听和辨别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物品(如:铃铛、木块、塑料杯、玻璃杯等)。
2.音乐CD:《声音叮叮当》歌曲。
3.白板、粉笔、画笔。
4.彩纸、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声音叮叮当》歌曲,引导幼儿倾听并说出歌曲中的声音。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听到过的有趣声音。
(二)探索声音1.教师展示各种物品,邀请幼儿触摸并尝试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为什么这些物品能发出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声音游戏1.游戏一:教师将铃铛藏起来,让幼儿寻找并说出铃铛发出的声音。
2.游戏二:教师用不同物品敲击玻璃杯,让幼儿辨别声音并说出敲击的物品。
(四)创作声音画1.教师出示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引导幼儿创作一幅声音画。
2.教师示范如何用彩纸制作各种声音物品,如:铃铛、木块等。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和学到的知识。
3.教师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关注声音,发现声音的乐趣。
五、课后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声音物品,记录它们的声音特点。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篇关于声音的观察日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倾听和辨别不同声音,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倾听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声音画,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进一步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教学背景幼儿园的小班阶段是幼儿初识科学的重要时期。
本教案是一节针对小班幼儿的声音科学公开课。
通过本次科学公开课,幼儿将会了解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传播的,并通过声音游戏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知: 了解声音的来源,产生和传播方式。
2.运用: 能够向他人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通过声音游戏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3.情感态度: 学会尊重他人,发现生活中声音的魅力。
教学内容时间教学内容5分钟导入:介绍声音产生的现象10分钟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20分钟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10分钟唱歌游戏5分钟课堂反思教学流程导入:介绍声音产生的现象为了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我们将从最简单的声音现象开始,让他们体验一下声音的产生。
主要步骤如下:1.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空瓶子,然后让幼儿看看瓶子。
2.教师用力吹气,发出嘶嘶的声音。
3.让幼儿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接下来,我们会向幼儿们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
主要步骤如下:1.教师将竹子放在桌上,拍击竹子。
2.要求幼儿们用手触摸竹子,并听声音。
3.多次重复1和2的步骤,直到幼儿真正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接下来,我们将会一起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
主要步骤如下:1.教师将手机放在桌子上,发出声音。
2.让幼儿尝试用手掌捂住自己的耳朵,听声音。
3.让幼儿在教室中寻找发出声音的来源,并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4.尝试对着墙面发出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特点。
唱歌游戏接着,我们将组织一场唱歌游戏,使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
主要步骤如下:1.教师播放一首童谣。
2.让幼儿跟着童谣唱歌。
3.让幼儿试着移动到房间不同的地方唱歌,比较不同的环境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课堂反思本次课程结束后,我们需要和幼儿一起进行课堂反思。
主要内容包括:1.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问问他们对声音的认识更深了吗?2.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有进步,有哪些不足之处。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工具来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能够简单描述音高、音量和音色;3.能够通过听觉识别不同的声音源和声音的来源。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声音叮叮当”,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不同声音源的产生原理,如钟表、鸟叫、人声等;3.认识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4.声音的传播和响度。
三、教学环节及方法1. 热身教师让学生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并用口哨、拍手、敲桌子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
2. 实验(1)实验材料准备1.空纸板筒;2.橡皮球。
(2)操作步骤1.学生将纸板筒垂直于地面,将其朝向一面墙;2.学生在地面上掏出一个垂直于墙壁的小洞;3.学生将橡皮球塞入纸板筒中;4.学生向平时的话音一样说话,让声音通过纸板筒传到墙壁上,观察听到的声音。
(3)实验讲解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感觉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认识声音的传播过程。
3. 观察实验(1)观察材料准备1.钟表;2.鸟叫音频;3.人声音频;4.空气钢琴等实验工具。
(2)操作步骤1.教师给学生放一段钟表的声音,让学生看钟表并用耳朵认真听;2.教师放一段鸟叫的音频,让学生看视频并感受鸟叫带给自己的感觉;3.教师播放声音音频,让学生认真听徘认识人声的音高、音量和音色;4.老师自己弹奏空气钢琴,让学生观察音源是如何产生的。
(3)观察讲解通过观察和收听不同的声音源,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4. 交流反思教师让学生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描述自己认识到的新事物和学习到的新知识。
并让学生讲述今天的实验和观察环节,让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四、课后作业1.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同声音源发声的方式和声音的特点不同;2.回忆自己今天学习到的新知识,描述自己懂得了哪些新的声音和声音的特点;3.继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中的声音源,尝试分辨它们的特点和来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认识声音的产生、特点和传播方式。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一、教学目标1.通过听和看,了解什么是声音,感受声音的存在和特点。
2.使用发声器材,自己尝试发出声音,并记录下声音的特点和感受。
3.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和物体的关系,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4.鼓励小朋友发自内心的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发声器材的使用——手拍、口吹等3.实验:物体与声音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向小朋友们宣布今天的主题是“声音叮叮当”。
2.引导他们用手拍打、口吹气等方式,让他们自己发出不同的声音。
3.让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描述自己发出的声音的特点,以及这些声音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2. 学习声音的概念1.先向小朋友们讲解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水等传播出去的一种物理现象,人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它们。
2.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引导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让小朋友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和好奇心分享给整个班级。
3. 发声器材的使用1.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些常见的发声器材,如口哨、鸟鸣器、钢琴等等。
让每个小朋友也尝试去发出不同的声音。
2.让小朋友们互相分享自己发出的声音,并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变化和感受。
3.鼓励小朋友们自己想出其他的发声器材,并尝试使用他们的想象力去发明并制作新的发声器材。
4. 实验:物体与声音的关系1.找来一些不同的物体,如书、玻璃杯、钉子、毛球等等,将它们分别放置在桌子上,并要求小朋友们观察和描述这些物品。
2.分别敲打每个物品并记录下每个物品发出的声音特征,如音高、音量、持续时间等等。
3.让小朋友们观察对比,总结出声音和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回顾1.让小朋友们自己总结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回答问题:“声音是什么?声音可以通过什么去感受?”2.引导小朋友们对今天的学习进行输出和分享,可以使用信纸、画板、口述等方式。
四、教学重点1.认识声音和声音的概念。
最新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doc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活动目标】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扩耳朵?活动建议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
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
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
玩法: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
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
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
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
朝同一方向,同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
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
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在空地上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4、建筑游戏。
提供插塑积木若干,引导幼儿拼搭成花、房子、枪等各种形象,互相介绍、展示。
5、美术活动:美丽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清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含反思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公开课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来源和特征,培养孩子们对声音的敏感性以及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活动准备•实验用具:碗、盆、勺子、纸片、塑料袋、橡皮球等•材料:PPT课件、幼儿科学教材、音乐CD三、活动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用PPT播放视频或音频,播放声音,让孩子们猜测声音的来源。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分享并记录想法。
2. 课堂探索(20分钟)•带领孩子们出门,前往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声音的探索。
•让孩子们听到狗吠声、汽车响铃声、路上拖鞋跑步的声音等,记录下听到的声音特征,并分享声音的印象。
3. 实验环节(25分钟)•为孩子们准备碗、盆、勺子等物品,开始实验环节。
•让孩子们探索碗、盆、勺子等物品间因敲打所发出的声音特点。
•创造多个因物品不同而渐变的声音效果。
4. 温故活动(10分钟)•通过声音的方式温故孩子们已经学过的字母、数字等知识。
5. 派对环节(15分钟)•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跳舞。
•让孩子们探索不同音乐的特性。
四、教育反思本次活动获得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反馈。
在实验环节中,孩子们受到启示,在探究声音的时候能够胆敢尝试不同方法,例如敲、摇等,并观察到不同物品产生的声音变化。
在温故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性质声音的速度和高低表示了很好的听感。
在派对环节中,孩子们通过音乐进行了身体的自由舞动,并表现出了音乐的节奏感。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尝试和发现中学习科学知识,在玩乐的同时加深了对声音的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例如,在课程的实践中,有些幼儿可能存在自我保护机制和不良习惯,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五、活动延伸•家庭活动:在家里收集一些不同物品,让孩子们探索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并和家长分享声音的激动人心之处。
•实验活动:对于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电声合成的基础知识。
•创造音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发挥不同声音的创造力,共同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
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
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认识各种发声物体,并能区分高、低、响、细等不同的声音。
3.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鼓棒、音响箱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给每个学生发放实验工具包,包括小锤、鼓棒、音响箱、纸卷等。
2.准备音响设备,如喇叭或音响箱。
3.准备一些发声物体,如铃铛、鸟笼、吹哨等。
教学内容单元一:声音的来源与传播1.引导学生分别用手掌、小锤、鼓棒击打物体,听观察声音的大小、高低与响细程度。
2.让学生试着闭上耳朵,感受手掌、锤子、鼓棒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震动是否会令物体发出声音。
3.利用音响箱,放送不同声音的音乐和人声,请学生张开耳朵仔细聆听。
单元二:发声物体1.将铃铛、鸟笼、吹哨等发声物体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试着发出声音。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的形态、大小、所发声音及声音的高低、响细程度。
3.让学生按音高分类这些发声物体,辨认它们的高低声音差异。
单元三:工具的使用1.给学生分别发放鼓棒、音响箱和纸卷等工具,让他们亲自试着发声。
2.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响细程度。
3.让学生试着改变工具的使用方式,通过加强或减小力度等方式改变发出的声音。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学科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基本的认识,也了解到声音的高低、响细程度等不同之处。
利用发声物体和工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声音的理解,也培养了其动手创造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实物实验的方式,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也更好地激发其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叮叮当》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2.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体验声音传播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基础知识1.声音的形成:空气分子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2. 声音实验A. 实验1:响铃之声1.准备一个小铃铛和一支笔,在铃铛四周敲击。
让学生感受不同地方敲打时声音的大小和响度。
2.让学生探讨铃铛为什么会发出声响,引导学生明确铃铛敲打后的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B. 实验2:声音传播1.让学生拿一张纸片,另一只手掌贴在耳朵上,将纸片贴在掌上,用另一只手拍打纸片。
2.让学生感受声音从纸片传入掌心再传至耳朵的传播过程,实验过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三、教学过程1. 热身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声音的来源和不同的声音。
2. 初步认识声音教师通过简单的概念解释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
3. 实验1:响铃之声教师演示敲打铃铛,让学生感受敲打过程中的声音和响度。
4. 实验2:声音传播教师演示纸片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5. 知识总结教师对声音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6.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认知。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采用了简单易懂的实验来讲解声音的基本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声音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现得相对较为消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对声音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会发声的乐器如小铃、铃鼓等,铁罐若干,内装米粒、黄豆、纸团)。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扩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建议
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
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
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
玩法:
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
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
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
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
朝同一方向,同
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
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
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在空地上(最好铺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4、建筑游戏。
提供插塑积木若干,引导幼儿拼搭成花、房子、枪等各种形象,互相介绍、展示。
5、美术活动:美丽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清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
7、欣赏故事《六个朋友回家》,参见附录。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还有小手、小脚是六个好朋友,虽然它们各自的本领都很大,但离开了谁都会觉得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