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兴宁中学徐赛儿“结合”与“联系”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1)
思维训练与学习力的提升(提高篇)作业--广东二师..2020.5.
![思维训练与学习力的提升(提高篇)作业--广东二师..2020.5.](https://img.taocdn.com/s3/m/ec27398dde80d4d8d05a4f03.png)
(学习完本课程,你对思维训练与学习力的提升有了哪些了解,请以此为出发点撰写一份400字以上的心得。
)思维训练与学习力的提升(提升编)一、关于思维训练的方法1.折叠脑力激荡法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脑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
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
此后的改良式脑力激荡法是指运用脑力激荡法的精神或原则,在团体中激发参加者的创意。
2.折叠三三两两讨论法三三两两讨论法: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中限时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
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
3.折叠六六讨论法六六讨论法(Phillips 66 Technique): 六六讨论法是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
方法是将大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
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做最终的评估。
4.折叠逆向思考法逆向思考法: 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为七类,如能充分加以运用,创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5.折叠分合法分合法:(Synectics) 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此法主要是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面貌。
分合法利用模拟与隐喻的作用,协助思考者分析问题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6.折叠属性列举法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 是由Crawford于1954年提倡的一种著名的创意思维策略。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徐赛儿)完整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徐赛儿)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5c82c844769eae009ed32.png)
散文集的阅读指导路径——基于《朝花夕拾》的阅读浙江省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名著阅读”指导沦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这是语文教学的痛。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整本书的阅读和指导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似乎集体无意识地在逃避。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课时时间有“限”。
课时本来就紧张,再加强势学科的层层加码都在不断挤压着学生的时间,如果只是冲着“名著阅读”在中考语文卷上区区六七分的占比去读那十多部皇皇巨著,很多老师和学生,包括家长都认为这大块的阅读时间的付出是划不来的。
而且,名著阅读太耗时间了,我今年教初一,最近在给学生作《小王子》的阅读指导,试图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并让《小王子》成为能陪伴他们一生的经典。
我预计得花至少十节课的时间。
二是速成有“招”。
这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应对名著阅读考试的资料,不少老师(包括家长)就让学生采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急就”方式来应对考试,这在几年前也许有些用,但是,现在,名著阅读的考查已经不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了,而是要求学生整理、体验、感悟、思考,所以,这样的“招”已经没用了。
三是指导无“门”。
我们知道,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和单篇的阅读指导是很不相同的,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者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有“整书”概念。
因此,习惯了面对一篇篇课文的语文老师,一旦面对一本本的书的时候,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
也正因为语文教师的“指导无‘门’”,学生的名著阅读才长时间处于无规划无指导无提升的“三无”状态。
如今,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名著阅读要纳入课程体系,要有相应的课时保障,这就倒逼着我们语文教师要把专业的整书阅读指导引入课堂内。
那么,面对一学期一本必读和两本选读的数量,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呢?我想,要让阅读指导专业而有效,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在指导前关注到了学生所读的书的类型和特质了吗?2.你在指导前了解到了学生的阅读起点了吗?3.你的课想把学生的阅读带到哪里去?4.如何通过筛选和整合核心内容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接下来,我先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来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解说。
一、任务三 新闻写作-部优-素材
![一、任务三 新闻写作-部优-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2003c5ddb0717fd5370cdc7f.png)
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消息写作》为例徐赛儿(宁波市兴宁中学,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因此,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核心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翻转课堂实现“课前学,课中练”。
二是设置写作活动,展现写作过程,变核心知识为关键能力;三是创设写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务驱动激发写作欲望;四是呈现评价细则,写评改一体,螺旋式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实用类语篇;消息写作;写作教学策略“写作是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构建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
”(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75.)这是《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对“写作”的定义。
该书作者认为,这里的“特定语境”包括了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五个要素,而写作活动,就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的过程。
显然,语篇类型不同,构造语篇的过程也不会相同。
研究者根据功能目的,把写作的语篇类型分为“表达性的、信息传达性的、劝说性的、文学性的”等。
其中,“表达性的”包括自传、日记、书信、祝酒词等;“信息传达性的”包括新闻报道、评论性文章、指令说明、商业信函、实验报告、观察记录、会议记录、指南手册、研究报告等;“劝说性的”包括广告、投诉信、演讲稿、辩论文等。
以上三类都属于实用类语篇。
而“文学性的”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属于文学类语篇。
显然,不同类型的语篇,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必然会关注所要构造的语篇的文体特征,进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写作教学策略。
因为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有些实用类语篇,甚至连结构都是明确的,所以,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
关于背影的教学反思
![关于背影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9875beee06eff9aef807e2.png)
关于背影的教学反思篇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爱比较难,但是如果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他们的理解就相对比较简单。
背影是父爱的凝聚,课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两次背影的集中描写,所以第六段是文章的重点。
这节课教学步骤一共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步导入;第二步读背影;第三步品父爱,这个环节分为“言行中看父爱”、“感动中谈父爱”、“细节中悟父爱”,其中“细节中悟父爱”是重点,也是难点;第四步是写真情;第五步是导学案检测,对作者简介和重点字词进行检测;第六步是作业布置。
教师语言方面,语言不精练。
教学步骤中各个环节的过渡语、教师评价语不够精彩,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师素质。
课前,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
根据课堂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比较好。
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活跃,基本上做到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两个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就及时让他们参与进去。
篇二:《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②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验、采访、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体会如何从平凡中见真情。
(二)本课时教学重点: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消除与作者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结合生活,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本教学设计属于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这几天总是睡眠不足,大家想知道原因吗?因为,从来不是电视迷的我这些天迷上了电视剧,大家知道吸引老师的是什么电视剧吗?这几部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深沉而感人的父爱,片中演员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深的感动着我,它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孤独之旅》文本解读二
![《孤独之旅》文本解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e30571bb7e21af45b207a810.png)
催开智慧的花朵——《孤独之旅》备课叙事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教师档案】徐赛儿,女,2000年毕业于宁波大学。
中学一级教师,兴宁中学初中语文组教研组长,宁波市第七届特级教师(名师)带徒学员。
热爱教学,喜欢阅读、写作与思考。
曾获宁波市城区骨干教师和宁波市城区教坛新秀称号。
执教《孤独之旅》获浙江省第三届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一等奖。
两次获浙江省教研室颁发的“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园丁奖。
所撰写的论文有两篇分获省二三等奖,六篇次获市一等奖。
并有7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编写各级各类教辅用书字数逾60万。
参与或承担校级、市级课题各一个。
【“阅读促教学”叙事】多年前,我读过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便对他的文字印象深刻。
后来,接触了他的那本将个人经验、心性和学术相结合的理论著作《小说门》,对他更是钦佩。
于是,空暇时候也经常去光顾他在新浪的博客——“麦田”,在那里,我至少也算得上是一颗小小的“麦粒”了(曹文轩迷们用“麦粒”、“麦穗”、“麦跺”来形容级别)。
2008年3月中旬,因为要参加宁波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我必须在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众多课文中选择一篇作为参评篇目。
已是“麦粒”的我选择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之后,有老师善意地提出,《孤独之旅》这么长的小说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我慎重考虑。
但是,我固执地认定了就是它,并且坚定地告诉自己:从一而终。
但是,不久,我便发现,我被《孤独之旅》烫着了。
我有一个备课习惯,便是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细读文本(这一习惯得益于南阳市二中的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郭成杰写的一本书——《裸眼读书》)。
具体做法是抛弃作者中心论和作品中心论,也不借助于任何教学用书或相关资料,只是动用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在文本中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写下自己阅读时的点滴感受。
在一遍遍的细读下,我发现,《孤独之旅》蕴藏在内的深厚的文本价值出乎我原先所料,如从文章学、叙事学、哲学、美学等角度我们都可以对文本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宁波市兴宁中学初中部
![宁波市兴宁中学初中部](https://img.taocdn.com/s3/m/1da9d4530b1c59eef8c7b4b1.png)
宁波市兴宁中学初中部“巾帼文明岗”工作汇报材料兴宁中学初中部有教职工56人,女性人数45人,女教工占总人数百分八十。
初中部校级和中层领导共四名,其中常务副校长、校长办公室主任为女性,占领导管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她们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初中部自2007年被授予“市巾帼文明岗”称号起,始终坚持“规范、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营造“和气、和睦、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平安文明校园。
岗位成员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积极投入“巾帼文明示范岗”迎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建文明岗位”,“塑巾帼形象”的各项活动,以满腔的热忱实践着对三尺讲台许下的神圣诺言。
先将两年来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目标明确,勤政务实针对新课程改革以来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全体教师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讨论本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认真参加学校各项政治学习,开展以“群体师德创优”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无私奉献,勇挑重担。
全体教师份内工作认真干,份外工作抢着干,服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
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但都能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
如英语教研组共有九名女教师,其中八名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有的身兼数职,如同时兼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的教育教学任务,或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备课组长工作。
虽然教学教育任务繁重,但她们时刻不忘“育人”的天职,不忘“德高为师”的准则,工作踏实,管理细致,善于学习,肯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工作风格使她们成为初中部的“精兵强将”。
初中部全体党员、积极分子等广大教职员工还积极参与“帮困助学”等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与一名帮困生结对,有自己的一片责任区,每周为其补习至少一次,每学年家访两次,活动结束后,并作书面总结。
岗位成员对每一个结对帮困生给予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深受家长、学生的好评。
2、认真工作,率先垂范。
学校工作复杂而琐碎,特别是班主任工作更是辛苦操劳,我校初中部共十八班,班主任中十五名女性,三名男性。
2008年宁波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2008年宁波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论文评比](https://img.taocdn.com/s3/m/2b079b6f312b3169a551a407.png)
附件2008年宁波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论文评比获奖名单一等奖高中组:品味细节,领略小说世界的精彩余姚八中夏雪丽让“情采、文采、智采”照亮诗意化作文的成功之路镇海龙赛中学徐格丽关注“生长”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灵性宁海县知恩中学娄希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困惑与对策鄞州区同济中学车能耀高中英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处理策略宁海县知恩中学葛巧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北仑中学吕吉尔浅议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标准慈溪周巷中学王增盛思中求学,做中求进——聚焦新理念下的课堂实践北仑区明港中学司庆明浅探高中地理“活动”的类型与教学实施对策宁海县柔石中学周银宁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镇海中学张兵荣让化学史焕发出“青春活力”镇海中学镇海区教育局教研室周益波魏志刚“水分跨膜运输”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鄞州中学李海红初中组:教研活动的三“度”空间宁波市李兴贵中学邬晓凌在细读中找回语文,在课堂中追求实效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语文课堂留些静默象山县新港中学陈双燕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鄞州区宋诏桥中学陈齐龙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方法初探慈溪市逍林初中岑松立运用分层教学策略提高英语认知水平宁波市洪塘中学王宁由赴澳语言培训而引发的Go For It!教学反思余姚市阳明中学诸复帼开展意义聊天,萌发课堂教学生长点余姚市实验学校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何秀凤郑世专科学教材中附加材料的功能及其利用初探宁波市第十九中学程思傲心临其境润物无声——真实性评价在社会学科中的应用与探索奉化奉港初级中学孙义坤小学组:绿色评价,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镇海区中心学校周建娜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对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思考与探索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张小巧对话,“从心所欲不逾矩”——刍议优化阅读教学“对话”规范的策略江东区外国语学校张瑶华认知发展,概念同化不可偏失的本源奉化市东方外国语学校宋煜阳变“能问”为“提问”——谈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江北区红梅小学丁裕改进五种教学行为,减少学生英语分化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杨安芬让细节演绎精彩课堂江北区育才小学赵德成为孩子作品“锦上添花”北仑区新蕾幼儿园钟春燕区角活动中幼儿数概念的建构宁波市绿梅幼儿园钱麟丁志玲桑述虹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探索象山县机关幼儿园谢莹综合组:五步相融打造精彩——高中音乐鉴赏之我见奉化东方外国语学校印滢斐唱念做打——论现代音乐课堂教学艺术鄞州区高桥中心小学张艳娜宁波江东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工程——对提高初中生情绪稳定性的报告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翁智波沈舜尧优化体育中考方案催生体育锻炼热情奉化市锦屏中学体育组赵尔谈高中美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宁波二中费霞中小学美术课堂作业布置的优化对策余姚市舜水小学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许黎剑张重欣信息技术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与技术实现奉化中学王丰课堂调控,令教学起死回生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费海明以人为本,活用教材——六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学初探北仑区小港蔚斗小学倪海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郑良华遗貌取神法为我用——浅谈名家、名帖、临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严文军二等奖高中组:“言”“文”结合方法举隅宁波市慈湖中学周保华让学生在经典选修中探究慈溪市云龙中学曾宪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几点思考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苗孟义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镇海中学杨一丽预测技能与有效阅读宁波四中胡智星2“设问有方”方能“教之有效”宁波市效实中学周蓉政治课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学生观余姚中学马莉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新视野——学生自我评价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肖贵达让历史课堂在“主题”引领下前行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陈优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性的思考宁波市四明中学贺建华小灯泡,大学问宁波联合实验中学刘晓燕浅谈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的“四化”奉化中学李军杰试论整合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实施环保教育余姚市第七中学周和枫整合实验资源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镇海中学戴满国把握生成性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思维价值慈湖中学张爱辉孙国华发挥实验功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宁海中学胡惠芳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统整的研究与实践北仑区柴桥中学王同鼎刘宗科“应用→原理→应用创新”教学模式与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宁海中学谢群英初中组:赋予课堂教学设计以“灵魂”鄞州区蓝青学校何锋浅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途径奉化市奉港初级中学江萌燕追求课堂教学方式与文本风格的一致余姚市子陵中学陈少乐让诗意语文激扬生命宁海县风华书院何雅珍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鄞州区李关弟中学刘曦让和谐数学教学绽放生命活力余姚市历山中学景祝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宁海县前童中学季爱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与感悟象山县东陈中学黄忠梁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象山县新港中学李新华对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探究宁波外国语学校陆敏丽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有效话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北仑区长江中学鲍金芬在品味教学“意外”中成长宁波市第十五中学殷志女科学教学中色光合成的研究宁波联合实验中学胡红云新课程背景下科学作业结构调整的尝试宁海县深圳中学吴莎莎《历史与社会》命制开放性试题的探究与思考鄞州区古林镇中学陈洪平社会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分析理解与开发利用象山县丹城二中冯晴红小学组: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目标定位及教学策略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冯静亚讲究策略,让小学品德课的对话行之有效鄞州区陈婆渡小学周依林让朗读教学也能有章可循海曙区偃月街小学董立敏——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规范莫让“词语盘点”教学走过场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丁建军—3—张扬语文意识,彰显学科特点——低年级学生语文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奉化市实验小学杨雨在继承中发展——“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例谈慈溪胜山镇中心小学陈叶波从“有用”走向“有效”——例谈教学资源的多用海曙区爱菊艺校张莉点点滴滴总关情——浅谈磨砺课堂细节镇海区蟹浦中心学校金俊凸显层次优化教学——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层次性鄞州区华泰小学叶欢之引领孩子体验成就精彩课堂镇海区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梅妙聪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凌彬如何切实有效地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概念宁海县梅林小学李玲玲“情境化”幼儿绘画教学策略初探宁海县中心幼儿园崔瑞女奉玩出来的科学宁海县实验幼儿园陈海俏班级QQ群,家园互动E线牵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幼儿部蓝燕燕综合组:优化音乐课堂提问5对5策略宁波市三江中学姚放水以载舟,舟将畅行——从“水舟原理”看音乐知识技能观北仑区华山小学王珊珍每天活动一小时,让全体学生享受阳光体育鄞州区鄞州中学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俞培明胡海青章彭敏钟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比较研究宁波七中毛姗姗让科研之路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生命质量象山县西周镇中心小学蒋新成从题画诗说起——谈美术课堂人文性的挖掘奉化一中王海平有效引导展现个性——引导发现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慈溪市周巷小学劳亚炯信息技术课中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探析奉化市萧王庙初中李珊君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余姚市实验小学余姚市江南新城小学许文军许红飞让“流动的花朵”灿烂绽放——“新镇海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初探镇海区庄市学校施春芳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北仑东海实验学校梅叶盛悠悠汉字情从小扎我心——浅谈汉字学在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宁波市福明中心学校谢静薇4主题词:教育教学论文表彰通知抄送:省教育厅、省教研室、省教育厅基教处。
在读、思、联系中提升三角运算能力
![在读、思、联系中提升三角运算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29590417c5da50e2524d7f1d.png)
此时要注意反思:当A= T 2 1一 曰时,则 B=C ,与 C  ̄B矛盾 ,
所 以 A = B 2 .
统计 ,有近 5 %的 学生不能正确顺利 地 完成解题 ,造成解题 失 0 败 的原 因主要 有 两个 :一是根据 四点构成梯 形的条件 ,不能正
标. 确定利用 解方程的方法实现解题
准确 .重视读在 算之前 、算 在读之后 ,思 在算之前 、算在 思之 的 目标 .三次读题 ,按题设条件作 出 这 三 个 函数 的 草 图 ( 图 1 示 ), 如 所 中 ,联系在算之前 、算 在联 系之 时的习惯培养 ,在读 、思 、联 标 出有 关 函数 和交 点 ,将 问题 具体 系 中夯实运算基础 ,优化解题过程 ,真正提 升解题质量. 化 、形象化.这一步是确定具体解题 认 真 阅读 。快 速 确定 运 算 目标
=
() 1 求证 : =2 B;( ) 2 求
0 + c
A 的取值范围. <
2
B <
2
C <
2
2 B
分析 :( ) 1 不能根据题设条件 ,联想三 角形 内角和 定理 .对
角 A + 、A +C进 行 降 元 化 归 ,不 会 整 体 把 握 ,将 边 化 为 角 , 所 以 从 而导 致 解题 失败 . 丌 6
1
8
<
3
三 、注意联系 ,力求确保运算准确 运算能力 的生成是学 生个 体 的数学 知识 、思想 、方法 、解 题经验 、情感 意识 自然 内化不断升华 的活动过程 ,是建立在记
而
一
。
语篇教学中利用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语篇教学中利用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0c5b7d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f.png)
俞洁琼杨寒芳语篇教学是展示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最佳平台。
本文将阐述如何在语篇教学的前、中、后三个环节,利用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读前利用问题活化思维读前环节是语篇学习的准备阶段。
教师可联系生活,选择与语篇主题相关的问题,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以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1.归纳型问题,激活思维,揭示语篇话题归纳性问题旨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情境图式,并借助图片、实物、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话题的呈现做好铺垫。
[片断1]PEP 《英语》(下同)六年级上册Unit 3My Weekend Plan Read and write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节日视频。
视频结合图片、音乐介绍了各个节日及人们在这些节日中的活动。
随后教师提问:Q1:What ’sthevideoabout?Q2:What festivals do you see?[分析]教师利用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其在视频的支持下回顾旧知,将学习内容聚焦到节日及相关活动上来。
这种归纳型问题直奔话题中心,使导入快速流畅,使学生明确了语篇主题。
2.回顾型问题,启发思维,唤醒情感体验回顾型问题是指学生通过已有阅读经验,建立生活联系,唤醒情感体验,进而与语篇产生强烈共鸣,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张萍,2018)。
[片断2]六年级上册Unit 3MyWeekendPlanReadandwrite在揭示本课话题“Festival ”后,教师利用PPT 依次呈现刚才视频中的图片,并提出一个回顾型问题:What festivals are they?学生结合图片及节日活动的动词词组提示,起立抢答节日名称。
图片最后定格在家人团聚分享美食的画面上,让学生根据文字提示说出相应的节日名称。
学生积极思考,输出了不同节日名称:M 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Spring Festival 等。
链接思维,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链接思维,提升学生语用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498e7f73c1ec5da51e27031.png)
链接思维,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作者:孙凤平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01期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以鲜活的思维为基础。
统编版教材中“词句段运用”栏目就是在课文语用训练的基础上有体系、有规划地拓展与补充。
一、依托情境联想,促进具象思维发展依托情境想象是训练学生形象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借助想象,使学生迁移语言、品悟方法,形成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双重发展。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道题就要求学生“读读,体会两个语句中加点部分的情景,并尝试写一写”。
第一句话选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顾客蹭的一下跳起来”,第二句话选择课外“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这两处的加点字都是形象生动的象声词,将顾客吃惊和椰子入水的突兀跃然纸上。
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言语风格上也幽默风趣,“字词句段运用”选择这样的语句也正是对学生品味单元文本语言风格的一种拓展与延续。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单元“复述故事”的语文要素,教师应该紧扣文本中较有特色的言语词汇。
为此,在教学第一句时,教师设置了情境:假如你就在周围,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将会是怎样的表情?还会有怎样的动作?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例句中加点的字词,而是在情境的渲染之下进行了还原性的具象化想象,体悟语句中拟声词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配合着情节的发展变化,感受其表达效果。
这种基于情境所展开的想象方法,教师可以相机拓展到第二句的教学中,实现词语运用的拓展与迁移。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以语句中的语言文字为出发点,让学生在鲜活可感的情境中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积淀,深切地感受到文本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语言所描摹的世界中,为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紧扣文本范例,促进抽象思维发展除了形象化思维的发展,学生内在思维也应该逐步向着理性的境界迈进。
宁波兴宁中学徐赛儿“结合”与“联系”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1)
![宁波兴宁中学徐赛儿“结合”与“联系”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1)](https://img.taocdn.com/s3/m/11829cc726fff705cc170ab3.png)
作业
• 2015 温州卷
• 本文中“我”在“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 “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 了你对“寻找”的哪些思考?(8分) • (提示:可结合文章内容、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 加以阐述。)
• 回答示例:我有一次去九寨沟,当我面对那如 蓝天一样澄澈而宁静的湖水时,我感觉内心升 腾起了一种纯净而神圣的感觉,那湖水涤荡了 我浮躁不安的内心,让我瞬间变得宁静而淡泊。
联系生活
• 答题注意点:可以结合联系多次生活体验, 勋的话。
联系阅读积累
• 2015年和2016年宁波市《考试说明》: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丰 富对作品的认识。
• 题目1:请你分析王鼎钧《那树》一文的主题。
• 生1: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不惜砍掉一棵无辜的大树; 就因为有人撞在树上死了,就要判这棵树偿命;这既是 在批判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也是在批判人类的霸道和 无情。
• 生2:我们家小区路旁本来有两排非常茂盛的大树,后来, 因为停车位不够,大树被砍了,这和《那树》里面的树 的命运非常相似,这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破坏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提醒人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 生3:读《那树》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辆汽车,时速 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 部,死亡。”这里的树象征自然,汽车象征文明社会, “猛撞”就是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只是诗中死的是象征 文明社会的人类,《那树》中死的是象征自然的树。但 都表达了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阅读常常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心灵按摩,这不是一种美的力 量吗?阅读能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人们的阅历,也可以温暖我受伤 的心灵,我们能从书中学到很多,使自己更加智慧,改变自己让自 己变得更完美美好。
联系阅读积累
• 示例一:《小王子》里,狐狸渴望小王子的驯服,它说:“我会辨认出一种 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象 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原来,美好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我 学会了用心去体验父母、亲人和朋友对我的爱,从而唤醒自己日渐麻木的心 灵,让内心因此变得敏感而丰富。 • 示例二:文学的世界充满了美,而这种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它唤醒了 我沉睡的心灵。《草房子》让我明白了有些孤独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 料;《水浒传》让我因为里面浓浓的“义”而洗涤了自己身上的自私自利; 《目送》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进而明白了要珍 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 • 示例三:《草房子》里,成日泥猴一般的桑桑,遇见了优雅秀美,善良柔弱 的纸月。他在冷天里跳到河里,使劲搓洗身上的污垢,直至浑身通红。他催 着裁缝赶制了一件自己都觉得白得有些不好意思的新褂子,套在身上。他第 一次吃饭不汤汤水水了。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感染力,它能使人自发地生 成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愿望。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徐赛儿 完整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徐赛儿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1bdc8389eb172ded63b770.png)
散文集的阅读指导路径——基于《朝花夕拾》的阅读浙江省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名著阅读”指导沦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这是语文教学的痛。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整本书的阅读和指导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似乎集体无意识地在逃避。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课时时间有“限”。
课时本来就紧张,再加强势学科的层层加码都在不断挤压着学生的时间,如果只是冲着“名著阅读”在中考语文卷上区区六七分的占比去读那十多部皇皇巨著,很多老师和学生,包括家长都认为这大块的阅读时间的付出是划不来的。
而且,名著阅读太耗时间了,我今年教初一,最近在给学生作《小王子》的阅读指导,试图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并让《小王子》成为能陪伴他们一生的经典。
我预计得花至少十节课的时间。
二是速成有“招”。
这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应对名著阅读考试的资料,不少老师(包括家长)就让学生采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急就”方式来应对考试,这在几年前也许有些用,但是,现在,名著阅读的考查已经不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了,而是要求学生整理、体验、感悟、思考,所以,这样的“招”已经没用了。
三是指导无“门”。
我们知道,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和单篇的阅读指导是很不相同的,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者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有“整书”概念。
因此,习惯了面对一篇篇课文的语文老师,一旦面对一本本的书的时候,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
也正因为语文教师的“指导无‘门’”,学生的名著阅读才长时间处于无规划无指导无提升的“三无”状态。
如今,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名著阅读要纳入课程体系,要有相应的课时保障,这就倒逼着我们语文教师要把专业的整书阅读指导引入课堂内。
那么,面对一学期一本必读和两本选读的数量,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呢?我想,要让阅读指导专业而有效,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在指导前关注到了学生所读的书的类型和特质了吗?2.你在指导前了解到了学生的阅读起点了吗?3.你的课想把学生的阅读带到哪里去?4.如何通过筛选和整合核心内容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接下来,我先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来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解说。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_1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_1](https://img.taocdn.com/s3/m/1413c9a971fe910ef12df8a2.png)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导读:本文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追问:“如果是你,这样一‘戳’,什么情感在里面?”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情境。
这样的“方向”和“情境”就是我所说的体验的凭借。
徐赛儿(宁波兴宁中学):诵读也是体验教学的一大法宝。
陈老师采用评书的方式范读第8、9段,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大家都很得其中滋味。
这为后面的文本体验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可惜后来学生自身没有得到这样比较完整的诵读体验的机会。
而毛老师也是深谙诵读要义。
在品读“他们的声音轻柔,但是合在一起,确如松涛般雄浑有力,又富有变化”这句话时,她问学生:透过这句话,你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怎样地唱?学生回答: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然后追问他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合唱经历,并要求他们用“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方式齐读这句话。
这就是诵读和体验的结合。
“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
”(赵忠祥)确实,诵读不能飘于字面,而应该和体验结合起来,感之心,发之声,效果就会更好了。
杨显惠(宁波惠贞书院):一般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积累越丰厚,体验就越深入。
所以,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都作了合宜的拓展。
无论是陈冬冬老师关于海张五的补充,还是毛一晴老师关于沈从文的生平资料介绍,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体验。
再如,陈老师由“行”到“品”的挖掘,毛老师对生命姿态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的体验向纵深处发展,正如李镇西所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室里的死板学习,它离不开鲜活的生活。
生活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主题综述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作了很好的点评。
根据上述课例和平时对成功教学的观察,以下几个判断可能是带有规律性的。
1,体验是需要媒触的。
简而言之,体验就是把自己放进去。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打动学生。
但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感觉是不一样的。
教学就是努力让所有的学生进入。
二、文本深度中的“深度”指的是什么?-松花江中学
![二、文本深度中的“深度”指的是什么?-松花江中学](https://img.taocdn.com/s3/m/08f274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6.png)
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宁波市北仑区松花江中学刘苗儿摘要:语文教学中需要深度阅读,对深度阅读的界说;深度阅读在教学中的操作策略:以“读”领文,读出深意;由“微”入手,品出深意;以“拓”牵引,注入深意深度阅读能够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使阅读者可以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
使文本实现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使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策略朗读字词细节资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笔者对叶老这句话的理解是:①要引导学生探索文本所隐含的规律性的东西。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本、能背文本、写得起文本中的生字生词、做得起课后的作业上,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文本所隐含的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文本是怎样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文本是怎样选用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文本使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明白了什么道理等。
②要适当拓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既然是例子,就不能一成不变,要有适当地拓展文本、丰富文本。
我认为要做到以上两点即从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上升至人文性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挖掘——深度阅读。
一、对深度阅读的界说那么文本深度中的“深度”指的是什么?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对文本的解读有深度?不少学者就如何进行“深度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一是深识,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二是深悟,“悟”是在博闻广见基础上的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三是深思,古人讲“熟读细参”,“思”就是细参之后的深思熟虑。
这实在是道出了深度阅读之要义。
有学者提出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梯:一是陌生阅读,即把教材文本当作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不带成见和条条框框,用新鲜的阅读感觉感受文本,理解文本。
二是立体阅读,就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读出教材文本的多层意义和多项内容,广泛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
三是智慧阅读,就是说,不简单地接受别人地解读结论,不停留于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和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推动思辩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推动思辩活动提升思维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73d14af56c175f0e7dd13744.png)
推动思辩活动提升思维品质---以一道中考试题的教学运用为例蔡卫兵(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其质量的高低直接阻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的把握,同时也阻碍学生对大体思想的感悟和大体活动体会的积存,从而阻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预备中要认真研究、准确判定和挖掘其功能和价值、进行合理的预设、引导学生进行顺势而思自然得法、对解法的思辩与优化、适度的变式拓展,使学生牢固把握演绎推理的解题方式,深刻感悟数学思想,有效启发数学研究方式,从而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本文所选例题是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数学试题第17题,是一道融推理与计算于一体的创新试题,涉及圆的大体性质、扇形的面积、解直角三角形等核心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利用此题在中考专题温习中进行教学运用,意在突出对几何核心知识的综合性运用,通过深切挖掘平面几何问题内在的数学特点,将知识自然地融入到对问题的发觉、提出、分析与求解的全进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针对性训练。
现呈现此题的剖析进程,与同行交流。
例如图1,AE是半圆O的直径,弦AB=BC =4,弦CD=DE=4,连结OB,OD,图1那么图中两个阴影部份的面积和为.1认真观看图形,全面捕捉信息思维是核心,观看是入门。
认真观看,全面深切分析问题,准确把握几何图形特点,可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育人功能,增进学生学会合乎逻辑地试探,促使学生自然生成解题思路。
思辩1:阴影部份是什么图形?选择别离计算仍是考虑转化归并整体计算?说说你审题后的判定。
思辩2:扇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需要明白哪些量才能算出扇形面积?依照你所取得的初步信息,该题的关键是什么?结合图形分析已知条件,学生不宝贵出弧AB=弧BC,弧CD=弧DE,∠AOB+∠DOE=∠BOD=90°,两个阴影部份的面积和=扇形BOD的面积,在四边形BODC中已知∠BOD=90°,BC=4,CD=4,点B,C,D在以O圆心的圆上,目标是要求出OB,OD。
从文体角度选择文本的教育教学内容
![从文体角度选择文本的教育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309da6ecaaedd3383c4d399.png)
你读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怎样的情感? 你是从哪些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 情感的?
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喻体的选择就很有爱:小摇篮、看护 妇、花衣、蓝水晶等,还有“慈善”、“害羞”、“不忍得”等 带有浓烈拟人味和感情色彩的词语,至于对比,那就更不用说了 ,对比总是为了凸显;大量的语气词:“吧”、“呀”、“呢” 出现了十多处;大量的程度副词:“真得”、“这样慈善”中的 “这样”、“最”、“太”、“那么”、“全”等;带有感情色 彩的形容词;标点符号;短句;口语化的语言。
3.重新讨论语文教育走向。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教育界、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现代语 文教育向何处走的问题。当时出现了两种主张和取向。 第一种主张是沿着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 去,顶多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就可以了。 第二种主张是退回去,退回到已经被历史抛弃过一次的 “混合式教学”的道路上去。 我们把现代语文教育当时所遭遇到的这一两难选择,称 之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之谜与理论之谜”。
4.开辟出语文教育的第三条路。
这一个谜团,这一个抉择,最后是由王尚文等一批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完 成的。其主要研究者包括王尚文、潘新和、王荣生、李维鼎、余应源、章熊、 韩雪屏、李海林等。他们既反对“技术主义”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反对回到 “混合式教学”的老路上去。他们着眼于语言的运用,我称之为“语言功能 教学观”。
诗歌的语言韵律感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小巷顾城小巷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诗歌的语言韵律感诗歌的语言陌生化陌生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回答示例:听一首动听的乐曲,心中会涌起对 真善美的追求;欣赏一朵小花,生命的喜悦就 悄然苏醒。母亲的一句叮咛,朋友的一次相助, 春天的一声鸟鸣……这些美的东西都会唤醒麻 木自私的我,让我一点点调整自己,领悟到这 个世界的美妙与温暖。
联系生活
我喜欢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我能发现世界的美,从而改变自己。
• 2015年和2016年宁波市《考试说明》: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丰 富对作品的认识。
• 题目1:请你分析王鼎钧《那树》一文的主题。
• 生1: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不惜砍掉一棵无辜的大树; 就因为有人撞在树上死了,就要判这棵树偿命;这既是 在批判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也是在批判人类的霸道和 无情。
• 生2:我们家小区路旁本来有两排非常茂盛的大树,后来, 因为停车位不够,大树被砍了,这和《那树》里面的树 的命运非常相似,这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破坏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提醒人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 生3:读《那树》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辆汽车,时速 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 部,死亡。”这里的树象征自然,汽车象征文明社会, “猛撞”就是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只是诗中死的是象征 文明社会的人类,《那树》中死的是象征自然的树。但 都表达了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联系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授课班级:古林镇中学 303班 执教教师:宁波市兴宁中学 徐赛儿
联系材料
他们都乐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对某一事物十分专注,拥有一些在 常人看来是奇怪的癖好。
联系材料
联系材料
范与兰和张岱都会选择志趣相同的人作为朋友。范与 兰和张岱因为都喜爱花草而结为朋友;《湖心亭看雪》中, 张岱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偶遇他人也在赏雪,因志 趣相同而一同饮酒;由助读材料也可看出张岱认为没有相 同的志趣爱好是无法结为朋友。
联系材料
范与兰与张岱都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范与兰爱兰, 张岱惜兰,是以兰会友;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则是 与有同样拥有高洁志趣的金陵游客酌酒畅饮,不分是否 熟识,同样是以“癖”会友,更是随性自然。
联系材料
范与兰和张岱都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交友,有共同的 兴趣才愿意成为朋友。都少有人能理解张岱和范与兰的 志趣。张岱大雪日游湖,无人陪同,摇船的人虽也出行 却不是为了赏景,范与兰称一盆“豆板黄杨”为“小 妾”,价值不可用金钱衡量,别人却想用二十金买下, 显然也不理解范与兰。但两人都遇到了知音,张岱终在 湖心亭遇知己之人,范与兰有张岱懂他。
• 答题注意点:在答题过程中可以不正面提及关于《爸爸的花儿 落了》的阅读经验,因为这种阅读经验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能力,它不动声色地体现在答题的过程和结果中的;但也可以 稍作提及,体现自己的阅读积淀和联系思维。
联系阅读
•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请 你赏析句中“闹”字的妙处。(4分)
• 参考答案:这里的“闹”字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了蜜蜂以人 的情态,(1分)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多、繁忙和热闹,(1分) 侧面表现了花的多、美和香。(1分) • 某生回答:这个“闹”字让我想到了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 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是呀,你看,这两“闹”字之中都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 有味,可谓是一字点染,春意盎然。 • 2015年宁波卷评分标准里的“特别说明”:遇到特别有底蕴、有 思想的答案,在满分的基础上可酌情加1-2分。
作业
• 20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州卷
• 本文中“我”在“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 “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 了你对“寻找”的哪些思考?(8分) • (提示:可结合文章内容、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 加以阐述。)
阅读常常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心灵按摩,这不是一种美的力 量吗?阅读能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人们的阅历,也可以温暖我受伤 的心灵,我们能从书中学到很多,使自己更加智慧,改变自己让自 己变得更完美美好。
联系阅读积累
• 示例一:《小王子》里,狐狸渴望小王子的驯服,它说:“我会辨认出一种 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象 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原来,美好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我 学会了用心去体验父母、亲人和朋友对我的爱,从而唤醒自己日渐麻木的心 灵,让内心因此变得敏感而丰富。 • 示例二:文学的世界充满了美,而这种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它唤醒了 我沉睡的心灵。《草房子》让我明白了有些孤独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 料;《水浒传》让我因为里面浓浓的“义”而洗涤了自己身上的自私自利; 《目送》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进而明白了要珍 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 • 示例三:《草房子》里,成日泥猴一般的桑桑,遇见了优雅秀美,善良柔弱 的纸月。他在冷天里跳到河里,使劲搓洗身上的污垢,直至浑身通红。他催 着裁缝赶制了一件自己都觉得白得有些不好意思的新褂子,套在身上。他第 一次吃饭不汤汤水水了。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感染力,它能使人自发地生 成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愿望。
• 回答示例:我有一次去九寨沟,当我面对那如 蓝天一样澄澈而宁静的湖水时,我感觉内心升 腾起了一种纯净而神圣的感觉,那湖水涤荡了 我浮躁不安的内心,让我瞬间变得宁静而淡泊。
联系生活
• 答题注意点:可以结合联系多次生活体验, 也可以联系单次生活体验;体验要真实具 体;回答要紧扣蒋勋的话。
联系阅读积累
• 答题注意点:可以联系单本书的阅读,也可以联系多本书的阅读, 还可以联系曾经读到过的故事中的人和事;回答要紧扣蒋勋的话。
联系阅读经验
《特雷西的单车》 • 文中“单车”作用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作用非常相似。 • ①用爸爸的花儿是线索,串联起了所有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①小说借助“树”和“单车”的变化展开情节,拴在树上的单车是线 索,串联起各个人物和情节;
• ②通过花儿,我们认识了爸爸,侧面刻画了爸爸形象; • ②通过单车认识了主人公特雷西,从侧面刻画了特雷西的形象;
• ③这里的花有象征意义,花儿落了,既是爸爸养的花落了,也象征着 爱花的爸爸离世了,我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 • ③单车有象征意义:象征家人对特雷西的守护和爱,象征记住历史、 珍爱和平,象征特雷西的精神,还象征许许多多的“特雷西”。
•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联系思维”来写。 • 回答示例:她确实是一位“疯妈”,但是,她“疯”得有 价值,因为只有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她种下一大 片桃树,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看到桃花的样子,而是在 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自然,体验劳动。我见过桃花的样 子,但我不知道桃树的生长经历,更无法体验在艰辛劳动 之后看到桃花开放时的欢悦和自豪。她的行为让我想到了 一句诗,“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 彩。”这行为的背后,还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呀。
• 题目2:(2014 舟山卷) • 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 言之成理,不超过200字。(8分)
• 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 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她女儿写有关“桃花”的 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 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选自2014年4月24日《重庆晚报》)
联系材料
• 答题注意点:联系三者材料,找到共同点;紧 扣共同点,在三者材料中寻找证据;材料或概 括或引用;表述要有条理。
联系生活
美丽在生活中处处皆有,我们要学会发现美,认识美, 美丽由内心而发地改变一切事物,我们要学会观察、认 识。
联系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地方,美得震撼人心,因看到美的事物而有感 而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想法,进而改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