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浅谈李清照生平及其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须浅碧深绿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浅谈李清照生平及其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想到李清照这首词:《鹧鸪天》中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都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是不需要的,因为它自身的香气也可让自己在“花中第一流”!借此可以看出李清照眼中的美,在她看来内在的美、心灵的美、品质的美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动人心魄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可以名流千古的美。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她以桂花自比,也是自己傲视尘俗,内秀自芳的写照。她这些美好品质的产生是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家庭、婚姻、历史的变迁使她的生活经受了风雨的洗礼,从一个书生变为终日充满思念和愁苦的思妇。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维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之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之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出身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的成长经历是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幼年的她大部分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的生活经历也随之而丰富着。她的词作根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为婚前和新婚期的生活经历;第二部分以婚后和南渡为主。因此,不同的阶段词作的情感也会随心境的变化而改变。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生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她是四大才女之首,在优越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济南生活,当时便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起初她的词作都是快乐无忧的,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经典的表现了这一特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一幅如此生动地行乐图,图中那位聪慧、动人的少女,不就是李清照年轻时候的自画像吗?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的她略带一丝的羞涩与活泼。李清照的活泼顽皮我们可以从她的很多诗作中体会到,比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木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真女孩。还有那个《如梦令》唱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爽性女孩。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都在诠释李清照的率真、纯真、爽快而多情的个性,使我们感到她生活的自由与安定。与此同时也不时透露出贪玩、不知所静地她,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里瑶琴”(《浣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淡想心事。但这种沉默转瞬即逝。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但是从前的活泼俏皮仍不缺少,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里陈述了她婚后无忧无虑、和谐、浪漫的生活。但是尽管生活的美好,仍然会有一些不幸的遭遇向她袭来,家庭的变故如同晴天霹雳,父亲是“元奸党”成员“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之后被罢官并遣返原籍,李清照也不得不随父还乡。从此一个“愁”字走便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第二年,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深刻表现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愁苦与苦闷,生活的孤寂,同时透露出对丈夫的思念,内心的愁苦如同溪水远流,没有尽头,相思之情更是心头的不解之结。在一年的重阳节来临之日,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
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两首词中我们不曾看出往日那个活泼、爽快、自由的李清照,成为了终日思情悠悠,惆怅绵绵的思妇。二、李清照在婚后和南渡的遭遇
婚后的李清照原本想着过与其她人一样安定、浪漫的幸福生活。但是,不久流离的生活就伴随着她,丈夫赵明诚刚去世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跟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开始逃难。李清照一个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但最终也没逃过贼人的高超“本领”,她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被贼人破强盗走了。
丈夫的离世,使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州的人,婚后的张汝州对清照的照顾依然无微不至。但是,渐渐露出了自己的初衷,原来她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因此再经后的生活中矛盾时而发生。被逼无奈之下李清照将张汝州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告倒治罪,自己才有行脱离苦海。但是依照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宁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做精神的奴役。因为自己在朝中的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柔弱的女子怎能经得住生活中如此大的变故呢?身处乱世,使她时时难免忠臣遭弃,我们不得不感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怎么连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实现不了呢?一生结婚两次竟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不知该说她是伟大的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弱女子?也许在没有亲人的日子里,诗词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唯一让她慰藉的抒怀了。对此只能一个人慢慢地咀嚼愁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独自守着孤寂、空旷的窗儿,寻觅属于自己内心的安慰,寒冷的季节,内心更是含辛茹苦,看着眼前忽明忽暗的灯光,内心的想念便油然而生,所以相思之仇走上心头。
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有文化的女人,拥有至高无尚的思想境界,她能看到许多人看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一个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从此就产生了她悲哀愁苦的生活。由于时代和个人境遇的骤变,很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从早期的明快俊逸、深婉清丽一变而为凄丽沉郁。宋高宗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了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