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法——东北秧歌
第二章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东北秧歌包括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三大类:
一、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在辽宁省流传甚广,遍及城乡各地,它演
出形式共有两种:大鼓高跷、小鼓高跷。 1、大鼓高跷
主要是以大鼓、钹、锣、小钹和唢呐等乐器为主,在 秧歌队伍的尾部伴奏表演的秧歌,称大鼓高跷。
纵观流传在辽宁地区的各种秧歌形式,体现其基本特 征的共同点是上身扭、摆、圆,下肢软、硬、颤,扭法 圆、活、抖,节奏有长又短,男逗女媚哏又俏,鼓中动 作有特点。
体现上述动律特征的主要环节:
韵律、屈伸、体态、扭法、节奏、手绢。
第五章 组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各种不同 形式的组合予以体现的。为达此训练目的,将动 作、复合动作、动律、技巧、表演,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单元——组合,这是对 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东北秧歌 教学中,同样是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组合训练来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四面斗、编蒜辫子等。详见教材第10、11页 (3)清场:又叫单场或小场,是秧歌的主要表演部分,
由舞蹈小场和小戏演唱Baidu Nhomakorabea成。详见教材第11、12页 (4)过街楼:是秧歌队走在周围群众很多的热闹街道上
边走边表演的一种欢快的表演形式,也称街趟子。详见 教材第12、13页
2、小鼓高跷
又称上打家什、锣鼓四件。该高跷表演时,主要以 其中演员手持小锣、身挎腰鼓,边表演边为秧歌伴奏 的一种表演形式,故称小鼓高跷。
小鼓高跷又分天津高跷和回民高跷。
天津高跷主要流传于丹东,营口沿海一带,是由天 津传入该地区,表演者多是渔民。
回民高跷主要流出于沈阳一带,表演者多是沈阳回 回营的居民,该秧歌由十六至二十人组成,跷腿高约 一尺六寸左右,有各种花场和下场表演,载歌载舞形 式丰富。
二、寸跷秧歌
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本溪、 丹东等市县。寸跷秧歌基本上吸收了地秧歌的表演形 式和表演特征,结合寸跷的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艺术种类。寸跷秧歌是由大鼓、钹、小钹和唢呐组成 乐队为之伴奏。
秧歌组合包括动作个性组合、动律训练组合、 表演组合和典型人物组合等,其中个性组合是一 切训练组合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个性组合方能真 正的学好秧歌、扭好秧歌。
寸跷秧歌的表演是以“花场”为主,即走阵式。其 “花场”可分为大花场和小花场。
大花场,即秧歌队整体变化各种花场阵式;小花 场,即大花场后由几个人物变化各种阵式。
3、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其历史悠 久,它同高跷秧歌和寸跷秧歌皆有密切关系,是非常 普及的一种自娱性、表演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地秧歌 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并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流传于辽 宁省的城市各地。
形式又有辽南、辽东、辽西和辽北之分,其中尤以辽 南高跷为最。
辽西高跷则主要以大高跷著称,即表演者脚缚一米
以上的跷腿进行表演,基本上以大场集体舞蹈为主,具有
大搧大舞的特征。
大鼓高跷的表演形式:
大象、跑大场、清场、过街楼四部分
(1)大象:详见教材第10页第2、3段 (2)跑大场:大场的队形有圆场、龙摆尾、二龙吐须、
其中有伞灯秧歌:它是由伞、鼓、棒、花为主要人 物组成的表演队伍,主要流传在铁岭一带;老母会: 又称太平会、吉祥会,主要流传于瓦房店一带;谢杖 子地秧歌:又称黄河阵秧歌,主要流传于朝阳地区; 辽阳地秧歌、抚顺地秧歌。详见第22—26页
第三章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又有稳静、幽 默的特点。动作即哏又俏、即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 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要扭起 红似火,静似花儿笑,站立一棵松,跑起水上漂。
第二章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东北秧歌包括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三大类:
一、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在辽宁省流传甚广,遍及城乡各地,它演
出形式共有两种:大鼓高跷、小鼓高跷。 1、大鼓高跷
主要是以大鼓、钹、锣、小钹和唢呐等乐器为主,在 秧歌队伍的尾部伴奏表演的秧歌,称大鼓高跷。
纵观流传在辽宁地区的各种秧歌形式,体现其基本特 征的共同点是上身扭、摆、圆,下肢软、硬、颤,扭法 圆、活、抖,节奏有长又短,男逗女媚哏又俏,鼓中动 作有特点。
体现上述动律特征的主要环节:
韵律、屈伸、体态、扭法、节奏、手绢。
第五章 组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各种不同 形式的组合予以体现的。为达此训练目的,将动 作、复合动作、动律、技巧、表演,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单元——组合,这是对 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东北秧歌 教学中,同样是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组合训练来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四面斗、编蒜辫子等。详见教材第10、11页 (3)清场:又叫单场或小场,是秧歌的主要表演部分,
由舞蹈小场和小戏演唱Baidu Nhomakorabea成。详见教材第11、12页 (4)过街楼:是秧歌队走在周围群众很多的热闹街道上
边走边表演的一种欢快的表演形式,也称街趟子。详见 教材第12、13页
2、小鼓高跷
又称上打家什、锣鼓四件。该高跷表演时,主要以 其中演员手持小锣、身挎腰鼓,边表演边为秧歌伴奏 的一种表演形式,故称小鼓高跷。
小鼓高跷又分天津高跷和回民高跷。
天津高跷主要流传于丹东,营口沿海一带,是由天 津传入该地区,表演者多是渔民。
回民高跷主要流出于沈阳一带,表演者多是沈阳回 回营的居民,该秧歌由十六至二十人组成,跷腿高约 一尺六寸左右,有各种花场和下场表演,载歌载舞形 式丰富。
二、寸跷秧歌
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本溪、 丹东等市县。寸跷秧歌基本上吸收了地秧歌的表演形 式和表演特征,结合寸跷的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艺术种类。寸跷秧歌是由大鼓、钹、小钹和唢呐组成 乐队为之伴奏。
秧歌组合包括动作个性组合、动律训练组合、 表演组合和典型人物组合等,其中个性组合是一 切训练组合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个性组合方能真 正的学好秧歌、扭好秧歌。
寸跷秧歌的表演是以“花场”为主,即走阵式。其 “花场”可分为大花场和小花场。
大花场,即秧歌队整体变化各种花场阵式;小花 场,即大花场后由几个人物变化各种阵式。
3、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其历史悠 久,它同高跷秧歌和寸跷秧歌皆有密切关系,是非常 普及的一种自娱性、表演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地秧歌 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并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流传于辽 宁省的城市各地。
形式又有辽南、辽东、辽西和辽北之分,其中尤以辽 南高跷为最。
辽西高跷则主要以大高跷著称,即表演者脚缚一米
以上的跷腿进行表演,基本上以大场集体舞蹈为主,具有
大搧大舞的特征。
大鼓高跷的表演形式:
大象、跑大场、清场、过街楼四部分
(1)大象:详见教材第10页第2、3段 (2)跑大场:大场的队形有圆场、龙摆尾、二龙吐须、
其中有伞灯秧歌:它是由伞、鼓、棒、花为主要人 物组成的表演队伍,主要流传在铁岭一带;老母会: 又称太平会、吉祥会,主要流传于瓦房店一带;谢杖 子地秧歌:又称黄河阵秧歌,主要流传于朝阳地区; 辽阳地秧歌、抚顺地秧歌。详见第22—26页
第三章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又有稳静、幽 默的特点。动作即哏又俏、即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 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要扭起 红似火,静似花儿笑,站立一棵松,跑起水上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