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拔火罐课件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拔火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0277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0.png)
六、注意事项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 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 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 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14
感谢聆听!
15
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 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 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
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 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5
四、拔罐物品准备
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 润滑剂、止血钳、 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 纱布或自备毛巾,为例)
其他拔罐方法 ( 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 煮沸1 ~ 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 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 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11
六、注意事项
9.常用拔罐手法: ( 1)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 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 血或瘀血为度。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 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0482516c85ec3a87c2c597.png)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中药离子导入操作流程图 (4)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或穴位导入人体,作用于病灶,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炎镇痛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疼痛、腰背痛、颈肩痛及盆腔炎所致的腹痛等症状。
二、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过敏史、是否妊娠。
2.感知觉及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2.治疗期间会产生正常的针刺感和蚁走感,护士可根据患者感受调节电流强度。
3.若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不能耐受时,立即通知护士。
4.中药可致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治疗仪、治疗盘、镊子、棉衬套(垫片)2个、绷带或松紧搭扣、沙袋、隔水布、小毛巾、水温计,必要时备听诊器。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4.打开电源开关,将2块棉衬套(垫片),浸入38~42℃的中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宜,将电极板放入衬套内,。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b77f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8.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旨在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
本手册涵盖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操作、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护理人员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所构成,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阴阳五行失衡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护理人员应熟悉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操作。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 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症状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清洁耳部、选取耳穴、贴压豆、按摩等。
2. 拔罐:拔罐是通过局部负压作用于体表,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选择罐具、加热、拔罐、留罐、起罐等。
3. 艾灸: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补气养血、调整阴阳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艾条、选取穴位、点燃艾条、施灸、熄灭艾条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选取合适手法、施术、结束手法等。
5. 中医膳食护理:中医膳食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季节等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以达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预防疾病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膳食评估、制定膳食计划、指导患者饮食等。
四、护理流程1. 接诊:接诊时,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05fee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c.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国粹之一,对中华文化、医学事业和文化遗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是一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体质调理和预防、辅助治疗的技术。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护理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使用至关重要,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使用手册。
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按摩体表的穴位,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
在按摩穴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穴对患者进行体检,找到病症对应的穴位,找准穴位后用手指轻按定位,检查是否正确。
2.按压按摩可能带来的效果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理气消肿、祛风止痛、滋阴补阳等,最常用的按摩方法是轻按、揉搓、捏拿等手法,按摩一定要轻柔、有节奏、有节制。
3.按摩时间按摩中要让患者感到舒适、温和的感觉,过重的按摩会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疼痛。
一般按摩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
二、刮痧刮痧是中医护理技术中另一种常见的操作方法,通过使用刮板等工具,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刮擦,使其产生红肿瘀血的刺激反应,来改善和调节机体的功能。
在刮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前准备准备好刮板、推油和擦拭毛巾等工具,刮板和人体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角度,同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让自己和患者受到伤害。
2.刮痧方式常见的刮痧操作方式包括推、刮、点、拍、拉、推压等,操作时需要注意节奏、力度和方向。
力度不宜过重,刮痧的部位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情况进行调整。
3.操作时间刮痧的持续时间也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长,同时要做好擦拭和消毒工作,保证患者的卫生和安全。
三、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吸气产生负压效应,使患者体表的肌肤被吸起,形成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能够调整和改善人体的状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efd649f18583d048645935.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https://img.taocdn.com/s3/m/5bab77bb7f1922791788e817.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 刮痧技术2. 拔罐技术3. 麦粒灸技术4. 隔物灸技术5. 悬灸技术6. 蜡疗技术7. 穴位敷贴技术8. 中药泡洗技术9. 中药冷敷技术10. 中药湿热敷技术11. 中药涂药技术12. 中药熏蒸技术13. 中药热熨敷技术14. 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 穴位注射技术— 2 —16. 耳穴贴压技术17. 经穴推拿技术18. 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 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 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 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 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 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 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 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 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 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 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 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 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 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a9f268d49649b6648d74772.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竹溪县中医院二〇二〇年十月目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1)一、隔物灸法 (1)二、拔罐法 (6)三、耳穴埋豆(籽)法 (10)四、敷药法(中药外敷) (14)五、刮痧法 (18)六、中药熏洗法 (22)七、湿敷法 (26)八、小儿推拿 (29)九、中药溻渍 (33)十、中药保留灌肠法 (37)十一、穴位贴敷 (41)十二、艾盒灸法 (45)十三、刺络疗法 (49)十四、中药湿热敷技术 (53)十五、中药热熨敷技术 (57)十六、经穴推拿技术 (61)一、隔物灸法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ec36d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9.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介绍1.1 目的本手册旨在对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以及相关技术人员。
2.基本知识2.1 中医基本理论①中医阴阳五行理论②中医经络理论③中医脏腑理论2.2 中医诊断方法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3 中医常用技术①中药疗法②针灸疗法③推拿按摩疗法④拔罐疗法⑤刮痧疗法3.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评估3.2 中医技术选择3.3 技术操作前准备3.4 技术操作步骤3.5 技术操作注意事项3.6 操作结束后的处理4.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针灸操作中出血问题的处理4.2 推拿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问题的处理4.3 拔罐过程中出现瘀斑问题的处理4.4 刮痧后出现皮肤过敏问题的处理5.安全与质控5.1 中医技术的安全性要求5.2 患者知情同意的获取与记录5.3 技术操作中的卫生控制5.4 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附件:1.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2.常用中药材列表3.针灸器具清单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5.拔罐器具清单6.刮痧工具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执业护士法:指对执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2.医疗事故: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错误或过失导致患者乃至他人的身体、精神损害或死亡的不良后果。
3.患者知情同意: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说明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ed50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e.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随着中医疗法的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护理机构开始引入中医疗法,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护理人员中,掌握中医技术的使用手册也十分重要,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中医技术?中医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治疗、保健、调理等方法和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熏洗、刮痧等。
中医技术可以缓解一些疾病的症状,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保健和预防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医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在护理中,中医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疗效,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丰富。
在长期照护中,患者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很常见,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调整身体状况。
同时中药熏洗也可以改善皮肤的状态,有效地缓解患者长期卧床所导致的褥疮等问题。
对于带有失智症的老年人,经常采用刮痧等技术来刺激全身穴位,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
三、如何使用中医技术手册护理人员在使用中医技术时,懂得使用中医技术手册是非常必要的。
使用手册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并掌握实践操作技巧。
1、了解中医基本理论。
护理人员最好先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这样才能够根据患者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2、掌握中医技术操作步骤。
在中医技术手册中,会详细介绍针灸、刮痧等技术的操作步骤,护理人员应该逐步学习并熟练掌握,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3、注意卫生和安全。
使用中医技术时,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清洁卫生和安全。
例如在进行针灸时要确保使用消毒器材,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四、中医技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守中医理论。
不得违背中医理论,盲目跟风,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技术。
2、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有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护理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中医技术进行治疗。
3、在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受到的感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6af42d1f705cc17552709a9.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9A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9A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https://img.taocdn.com/s3/m/a4868a30cc175527072208ab.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5b6a26d1f34693dbef3e44.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P3-92.拔罐技术----------------------P10-143.麦粒灸技术--------------------P15-174.隔物灸技术--------------------P18-215.悬灸技术----------------------P22-256.蜡疗技术----------------------P26-297.穴位敷贴技术------------------P30-338.中药泡洗技术------------------P34-369.中药冷敷技术------------------P37-3910.中药湿热敷技术---------------P40-4211.中药涂药技术-----------------P43-4612.中药熏蒸技术-----------------P47-4913.中药热熨敷技术---------------P50-53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P54-5615.穴位注射技术-----------------P57-5916.耳穴贴压技术-----------------P60-6317.经穴推拿技术-----------------P64-6918.中药灌肠技术-----------------P70-73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https://img.taocdn.com/s3/m/538f5a03fab069dc512201df.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5d1e1e0b4c2e3f5727636e.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https://img.taocdn.com/s3/m/15395f7ffe4733687e21aa52.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https://img.taocdn.com/s3/m/08456e7a6bd97f192279e9ab.png)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 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 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 30 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8.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手法力度。
9.每个部位一般刮20~30次,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
10.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六、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了解病情,特别注意下列疾病者不宜进行刮痧,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疾病、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皮肤疖肿包块、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2.空腹及饱食后不宜进行刮痧术。
3.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4.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刮痧术。
6.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取平卧位,立刻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附1:常用刮痧手法2: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附1:常用刮痧手法1.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
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重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
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
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
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
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
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8.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
此法适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骨骼之间和肩关节周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穴位。
12.边刮法用刮痧板的长条棱边进行刮拭。
此法适宜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附2: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核对医嘱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刮痧方法、部位环境、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毛巾进行皮肤清洁 观察及询问刮痧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手法力度 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按刮痧操作手法、刮痧顺序、力度及出痧要求进行操作告知 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整理记录 评估物品准备告知患者准备 清洁皮肤刮痧时间、部位、出痧效果及患者反应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常用拔罐手法:(1)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2)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3)留罐: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
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其他拔罐方法(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六、注意事项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6.起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操作中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