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③成就:
想一想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东北地区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 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革”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作业 目标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五计划”的 内容及实施的情况。 3.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出现的失误,总结原因和教训。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肆意搜刮
③国民政府的
④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⑤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B.②③④⑤ D.①②⑤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解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历史可知,此题中的①②③都是新中 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的原因,而④⑤是崩溃的表现。
答案:C
3.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 年,历经 40 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 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
答案:D
4.1953 年底,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时(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的理解能力。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 年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新中国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 东北地区?
答:(1)东北地理位置紧临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 家的援助。
(2)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2.我国的三大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一五”计划与三大改 造同时并行的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 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应属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 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由于 帝国主义 和 国民政府 长期的掠夺搜刮, 全面崩国溃民。经济 (2)恢复: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内容:
2.(2009年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9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 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解析】 A。由材料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 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这是“一五”计划的方针,A项正确。
史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 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 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 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 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 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面掀起“ 大跃进 ”的高潮。
3.政策调整 (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 、充实、提高”的 方针。 (2)结果 ①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 调整 任务基本完成。
探索与失误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个经验: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 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
高三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2. “一五计划” (1) 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经 济恢复、政权巩固。 (2)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 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国民经济。
(3) 1975年,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3. 社会主义改造 (1) 过程:1953~1956年底,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2)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
国基本建立。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二、探索与失误
1. 中共八大(1956年)
(1) 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 定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2) 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指导思想: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政治 局决议。 (2) 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 工业、大办农业。 (3) 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 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3. 国民经济的调整 (1) 方针: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方针。
(2) 结果: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理想非常美好
现实出乎意料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村减小生产单位、恢复自留地和市场贸易、停办集体食堂, 城市调整计划指标;
②196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文革之前取得了一系列经 济和科技成就;
③隐患是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文革浩劫 ①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严重损失; ②经济影响: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
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在革命胜利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 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大跃进”本来是 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 上没有、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罕见、能使世界震 惊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新 纪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 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 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 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 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 总和。
——李先念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末粮食产量变化
单位:亿斤
6411
6000
3278 2200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道路曲折,成就巨大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 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 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 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评价:
①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 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 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 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900
4000
3400
2870
3400
4800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1978年 1980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3.“一五”计划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之间是何关系? 4.为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经济建设的大手笔
“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 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 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知识应用
1.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2.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 行赎买政策的依据。 3.结合下列图表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项目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商品零售额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92.9% 100% 95.8%
私有制经济 7.1% - 4.2%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特点:
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②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通过计划体制;
4、成果:
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了民族工业近百年来“后天畸 形”的局面,进一步说明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临崩溃,据估计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
之交臂。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期间的 “放卫星”宣传画 大跃进期间的粮食“放卫星”宣传画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1.农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是否真的欢迎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2.改造是否真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想碰撞
3.“十六大”提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应该如何 审视三大改造这段历史?
2、过程: ①农业:53年普遍建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
初级农业合作社,55年出现兴办高级合作社高潮; ②手工业:以合作社的形式,从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到一次性合作化高潮;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初级是
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高级是实行赎买政策,进 行公私合营。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②195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2、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火红的年代,离不开伟大的人民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经济建设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要用经济的方 法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照搬;
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②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社
乡镇企业
会
十
的发展
主
一
义
届
市
三
场
中
经
全
济
会
城市经济
国有企
体
体制改革
业改革
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 2、召开:1978年底北京 3、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第11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岳麓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