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完整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完整word版)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

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

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1.9%,长度为392.0m。

隧道最大埋深约78.00m,属长隧道。

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570.10m。

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

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⑴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40km/h⑵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建筑限界(m)1.2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此次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见表3。
里程桩号
表3
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
含水岩组
降雨入渗 长度 L 影响宽度 系数α (km) B(km)
单元 面积 (km²)
涌水
量Q (m3/ d)
2.5 水文地质条件
K0+232~K0+482
灰岩
0.2
0.250
0.23
0.0575 2047
2.5.1 地表水
(2)柯斯嘉科夫
178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
样品名 称
统计参数
标 修正 变异 标准 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准 系数 系数 值 本

密 度 (g/cm 3)
2.75
2.70
2.72
12
中风化 饱和抗压强度MPa 45.80 33.20 39.93 5.03 0.91 0.13 35.78 12
伏基岩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马平群(C2-3hn+mp)灰岩。 2.4.1 岩土构成
第1页共5页
综合地质调绘、钻探资料,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
(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1) 覆盖层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溶蚀孔
块石土(Qc):灰黄色、灰色,块石成分为灰岩,块径为 200~2000mm,含量 60%~
B2 崩塌堆积体:位于 K0+454~K0+507 中轴线及其左侧附近,长轴近北东向,长约 98m, 宽约 50m,崩积层物质成分为灰岩块石,结构松散,根据钻探及地调资料显示,其最大厚度 为 3m,目前该崩塌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对进口洞门及洞外引道有影响。

咸阳隧道工程勘察(X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咸阳隧道工程勘察(X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咸阳隧道工程勘察(X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XXX隧道是XX至XX境内K线上的一座分离式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幅:ZK37250~ZK37990,长740m;右幅:YK37248~YK38015,长767m,隧道最大埋深约99m,洞轴线进口走向方位角约202°,出口走向方位角约201°;单幅隧道净空:10.25m某5.0m,进口洞门型式拟采用削竹式,出口洞门型式拟采用端墙式,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1.2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初勘采用了钻探、物理勘探、工程地质调绘、室内岩土试验综合勘察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进出口各布置钻孔1个,布置浅层折射波法剖面线6条(2纵4横),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破碎带;布置高密度电法剖面线2条(2横),以探测隧址区岩溶分布范围、发育规模等,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勘察日期为2023年5月14日~5月23日,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项目单位数量附注测量勘探点坐标测量次/点2/2钻孔放点2次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1:2000km20.31半仪器法,路中线两侧各200m范围钻探钻孔m/孔64.50/2机械钻探,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取样原状试样件岩样组10试验分析土的物理试验组岩石密度试验个岩石饱和抗压试验组6岩块波速测试块水文试验钻孔地下水位观测次/孔4/2初见水位2次、静止水位2次提水试验m/段18.40/2工程物探声波测试m/孔14.60/1浅层折射剖面m/条2080/62纵4横高密度电法剖面m/条326/22横1.3工程地质初勘质量控制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工程地质勘察实施细则》、《XXXX至XX黔江段公路XX境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D版)的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公司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工程编号: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自审意见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及相关规范执行的。

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合理,钻孔深度控制适当,取样数量及试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

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提交报告资料齐备,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清晰,附件齐全。

对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正确,选择的基础持力层和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安全适用,提供的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据,符合地区经验,本报告已达详勘的精度,送工程勘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施工使用。

审核:1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1、概述 (1)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1)1.2、勘察工作目的及任务 (2)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2)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3)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3)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3)2、工程地质条件 (5)2.1气象水文 (5)2.2、地形地貌 (5)2.3、地质构造 (5)2.4、地层及岩性 (6)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6)2.6、不良地质作用 (6)2.7、水文地质条件 (6)2.8、水、土腐蚀性评价 (7)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7)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7)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8)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13)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13)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 .................................................................................... 154、工程地质评价 (15)4.1、现状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15)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15)4.3、地震效应评价 (15)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16)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19)5、地基评价 (29)5.1、地基均匀性评价 (29)5.2、地下水作用评价 (30)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30)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31)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31)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32)6、结论与建议 (32)6.1、结论 (32)6.2、建议 (32)附图: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500 图号:1-1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图号:2-1~2-883、钻孔拄状图 1:100~1:200 图号:3-1~3-4094、动探曲线图 1:50 图号:4-1~4-10附表:1、钻探点数据表2、测量成果表及测量说明附件:1、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波速测井报告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4、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5、外业见证报告1、概述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1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1工业园1建设1安置房项目,特委托1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对1安置房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洞中,其水量受气候影响较大。雨水下渗后地下水沿基岩裂隙、岩层层面、溶蚀孔洞运移,
70%,其间充填粘土,稍湿,松散。分布隧道进出口冲沟附近,厚 0.0~3.0 米。
地下水向地势低洼处散流排泄,进出口外侧冲沟地势较低,受排泄基面影响,场区地下水位
粘土(Qel+dl):灰褐色,可塑状,表层 0.3m 见植物根系。分布于地势低洼及缓斜坡地
碎块状、块状,厚 0.3~1.0m。
式如下:
中风化灰岩:灰色,中厚层状,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柱状、短柱状。
Q=1000α·W·A A=L·B
2.4.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式中:Q—隧道涌水量(m3/d);α—为降水入渗系数, W—日最大降雨量(mm)取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取样试验,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结果如表 2。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中的工程地质勘察及院技术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进行钻孔声波测试工作,提供岩体的相关物理参数。
本次勘察对该隧道钻孔测试了声波,其结果见“声波测试原始数据表”。根据岩样测试及
各钻孔波速结果计算,测区岩体声波分析如表 3。
参数
平均波速Vp(m/s) 完整系数Kv
表 3 岩体声波测试分析结果表
灰岩(中风化)
岩体
岩样
3677
5019
0.54
备注
根据钻孔声波资料结合岩石试验成果分析:中风化灰岩,进出口段岩体破碎,隧道中部
岩体较破碎。
3.2 隧道围岩分级
第3页共5页
根据围岩岩体的完整程度、风化状态、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及水文地质等定
(3)K0+382~K0+482 段,长 100m,顶板厚 0~28.1m,隧道围岩为松散状块石土、可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资料22页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资料22页

新建铁路田东至德保线定测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K11+970~DK13+535)编写者:刘柏林复核者:时环生审核者:审定者: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2019年6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定造隧道进口位于右江南岸低山丘陵区的山体斜坡处;出口位于岩溶中低山区的山体斜坡上,起迄里程DK11+970~DK13+585,全长1565m。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在综合分析利用1:20万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地质调查,采用了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物探等勘察手段,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综合分析和评价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及成果资料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1.工程地质调绘2.地质观测点 3个;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册;4.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两张;5.隧道进出口放大纵断面图两张;6.隧道洞口横纵断面图两张;7.隧道洞身纵断面图一张;8.定造隧道浅埋段放大纵一张;9.定造隧道浅埋段横断面一张;10.定造隧道浅埋段平面图一张。

四、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工点位于低山丘陵区及岩溶中低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山体自然坡度15°~30°。

高程为130~290m,相对高差60~160m,地表灌木及杂草丛生。

隧道进出口处地形较缓,植被较发育。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气象特征场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征为: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

右江谷地夏热冬暖,夏湿冬干,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22℃,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0.2℃,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雨量集中在5~9月份,无霜期多在300天以上。

最大风速16m/s,其最大风时的风向为ESE。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隧道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隧道工程进行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勘察数据,我们对该隧道工程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质构造调查1. 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图和相关文献,该区域属于XX地质构造带。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为XXXXXXX。

2. 断裂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地质测量,我们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地质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于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施工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勘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断裂带的走向、倾向、宽度等参数。

3. 岩层调查通过取样和实验室测试,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岩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XXX组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也进行了测定。

4. 地质构造分析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地质构造特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相结合,评估了地质构造对于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地下水勘察调查1.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观测井和水位计等设备,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连续监测。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较为稳定。

2. 地下水化学成分调查我们对地下水进行了取样,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中主要含有XXX元素,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

这对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动态调查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我们得到了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渗透性、水流方向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隧道工程的排水设计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与建议综合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我们对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针对地质构造特征的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钢支撑、岩锚等。

2. 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隧道的侵蚀。

潼洛川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技术

潼洛川隧道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技术
上 。洞身进 口段纵坡 为+ . ,出 口段纵 坡为.% 。 6‰ 5 2。
2设计参数 .
隧道内轮廓采用铁道部新近优化后 的时速3 0m客运专线隧道 5k 内轮廓 ,轨面 以 上有效内净空 面积按 10 2 计 ,并满足 救援通道 、 0m 设
结 构 ,二衬 和仰拱均采用 C 5 3 防水钢筋 混凝土 。暗挖段采 用复合式 衬
施 工 技 术
CONSTRU CTI N o
潼 洛川 隧道 三 台阶七 步开 挖 法施 工 技术
郑朝 俊 中 铁 二 十 三局 集 团 第 三工 程 有 限公 司 成 都
摘 要 :三 台阶七步开挖 法是以弧形导坑开挖 留核心土为基本模式 ,分上、中、下三个台阶七个开挖 面 ,各部位的开挖与支护沿隧道纵向错 开,平行推进的隧道施 工方法。该施 工方法规避 了侧壁导坑法、 中隔壁 法及 交叉 中隔壁法等需要拆除临时 支护及受 力转换造成不安全 的因素 ,利 于施 工 工 序转 换 ,适应 不 同跨 度 和 多种 断 面 形 式 ,提 高 了施 工进 度 。
3 施工作业 . 2
安全空 间及洞 内设施 的 布设要 求 。隧道 衬砌采 用 曲墙 带仰拱 的封 闭 早封 闭成环 。
进 口端D 3 13 3 十 1 、出 口端D 4+ O 一 10 K 4 +0 一 3 7 K35 16 十 2 段采用 斜 D 3 137 +4 、出口D 34 80 D 35 03 K 4+ 1 ~ 35 K 4+ 7 一 K 4+ 9段为 V级 围岩浅 埋
洞身D 3 135 D 3 1 2段 为 Ⅳ级 围岩加强地 段 。全 断面 下台阶 , 时闭合构成稳 固的支 护体系 。 K 4+ 4 K 4 +75 及
( 施 工过程 通过监 控量 测 ,掌 握围岩 和支护 的变形情况 ,及 时 3 ) 设 1 08 工2 a 榀/.m 2型钢钢 架 ,局 部含水 量较大 地段拱 部设 4超前 小 2 导管 ( 3 m,环向间距4c 1. -5 0m,外捕角5 0 ,搭接 长度 . ), —1。 1m 5 指导调整支护参数和预 留变 形量 ,保证施工安全 ;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4.水文地质条件
4.1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主要分布于低山重丘区沟谷部及山麓的 残坡积层中。山间沟谷冲积区含水岩组主要为含粘性土碎石,透水性相对 较强,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明 显;同时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水补给,含粘性土碎石分布于山麓部,由于 其厚度较薄,相对富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还有少量的 基岩裂隙水补给,总体上水量较小,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 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侵 蚀性。 4.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直接沿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渗透补给,降雨是 其主要补给来源,隧道区主要岩性为上侏罗统高坞组晶屑熔结凝灰岩,其节 理裂隙较发育,基岩裂隙和风化裂隙带在接受大气降水后,多变为地下迳 流,潜入基岩裂隙中,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局部岩石十分破碎,其内含水 量可能较丰富。
裂隙带发育。
5.2 隧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5.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隧道区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除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
水补给。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
1.4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4.1 浅层地震
1.4.1.1 方法技术及设备
xx 勘察院
1
xx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为完成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根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地形地物条件,采用 了地震折射波法工作。本次勘测采用 12 道展开排列。采样参数如下:
道间距:5.0m; 采样间隔:0.2ms。 仪器采用 SWS-Ⅲ多波列工程地震勘察仪,检波器为 CDJ-100 型纵波检测器,激 发方式为重锤锤击。 外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数据采集质量可靠。 1.4.1.2 资料处理 由野外实测地震折射波记录读取折射波初至时间,采用 T0 法和射线追踪法综合确定覆 盖层厚度、速度及基岩面速度。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

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

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1.9%,长度为392.0m。

隧道最大埋深约78.00m,属长隧道。

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570.10m。

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

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⑴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40km/h⑵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建筑限界(m)1.2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5页文档资料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5页文档资料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一、地质概况潼洛川隧道位于省潼洛川河岸,是一项地铁工程的重要部分。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晚新生代新秦岭运动带和晚第三纪倾斜岩体组成。

地表主要覆盖着淤泥和壤土,地下则由两种主要岩层组成:上层为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下层为古生界三叠系岩体。

二、岩层描述1.上层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该岩层主要由麻黄峡群沉积物组成,包括砂岩、页岩和粉砂岩。

岩石中夹杂着少量砾石和石英脉。

岩层整体呈倾斜状,逆河床层状展布。

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2.下层古生界三叠系岩体该岩体主要由火山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组成。

岩层产状受晚第三纪构造运动的影响,呈倾向河水流向的舌状展布。

岩体较为坚硬,含有较多的岩脉和节理。

三、地质构造该地区主要有两个构造线路,分别是东北向的断裂构造带和东西走向的褶皱构造线路。

断裂构造带的活动会导致地层的错动和剥离,增加了岩层的不稳定性。

褶皱构造则会产生地层的褶皱变形,使得岩层厚度和强度有所变化。

四、地下水状况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滑坡和崩塌风险:上层麻黄峡群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包括加固岩层和设置防护网。

2.断裂活动风险:断裂构造带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层错动和剥离,增加隧道开挖的困难度。

需要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及时清理断层滑坡松动物。

3.水有风险: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工程具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采取合理的抽水和防水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六、工程建议1.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包括锚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补强。

2.在断裂带附近进行开挖时,需密切关注断裂的活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断裂带设置岩钢网,以防止断层滑坡物对隧道的损害。

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设置合理的水井和泵站,及时抽排地下水,以确保施工安全。

4.隧道建设后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应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本次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我们对勘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工程地质概况1.勘察区域位于山区,地形较为陡峭,山势复杂,地势起伏大,地面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2.勘察区域岩层以第三系为主,出露山地面积大,岩层稳定性差,地质构造复杂,分布较分散,反射波形态复杂,地震反应较大。

3.在现场勘察中,未发现活性断层和危险地质现象,但局部存在较大的地质体影响,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

二、工程建设条件1.在勘察区域以及周边地区,存在大量地下水,平均水位深度大约在200米左右。

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作业面下方的水文地质环境。

2.勘察区域周边的道路和河流交通比较便利,但山区气候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防雨、防洪等措施。

3.由于工程所在地处山区,能源和物资供应比较困难,所以需提前做好供应计划和保障工作。

三、隧道工程的选线1.结合地质环境和勘察条件,我们建议隧道路线走向东西向,隧道长度为5.5km 左右,避免穿越较大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流。

2.由于路线存在山体切口和填方,应对其进行优化和分段设计,尽可能减小影响范围,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

3.在隧道设计方案中,需考虑较大的水文压力和地质应力,采用合适的隧道断面和支护方案,确保施工顺利和隧道的稳定性。

四、勘察方法与综合判断1.本次勘察采用现场调查、钻探、地质雷达、解释钻孔等技术手段,对勘察区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地质调查研究,在对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勘察结论判断。

2.综合分析勘察结果可知,隧道所经之处主要是第三系地层,在地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对此需要在设计方案中提前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防范措施。

3.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综合分析勘察结果后,建议采取恰当的隧道设计方案,选取合适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及安排合适的施工进度,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并保证施工质量。

以上为本次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结论。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工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O—七年七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1.2 勘察内容1) 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

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 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 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 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 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 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 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2000)•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4.1勘察工作布置坝址区“详见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

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水试验等工作;室内试验自2012年12月29日开始,2013年1月10日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四、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二)地形地貌(三)气象特征(四)地震动参数五、工程地质特征(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三)水文地质特征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一)不良地质(二)特殊岩土七、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评价(一)水文地质特征(二)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八、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建议工程措施(一)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力学参数建议值(二)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三)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四)隧道施工预测预报内容及范围九、隧道辅助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及建议工程措施十、设计及施工中注意事项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K341+~ DK345+)一、工程概况潼洛川隧道位于潼关黄土台塬区前缘,隧道进口(DK341+304.0m)位于潼沟河左岸,岸坡地形较陡,出口端(DK345+120.0m)位于黄土塬边,全长3816m,最大埋深120m,相对高差90~130m。

该隧道设有斜井,斜井位于港口镇,和线路交于DK343+100m处,斜井长294m。

工点北临西潼高速,并有便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勘察工作主要分为初测(2003年11月~2004年2月)、定测(2004年5月~9月)、补充定测(2004年12月~2005年1月)三大阶段进行。

初测阶段线路方案走行于潼沟河下游苏家村附近,以隧道形式通过,主要以收集区域资料和地面调查为主;定测阶段线路方案与初测阶段方案相同,收集了区域地质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详细的沿线地质调查,随后,根据工程设置及定测阶段技术要求,布置了深孔1孔,计145.0m ,一般工程孔钻探241.70m/4孔,试坑30m/2坑,并取样化验,完成了本阶段工作;补充定测阶段线路方案没有调整,在充分利用定测阶段资料的基础上,沿线作了补充地质调查,完成本阶段任务。

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工点位于潼关县潼沟河下游苏家村附近。

工点北临西潼高速,并有便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潼洛川隧道位于潼关I级黄土台塬区,塬面地形平坦,高程545~555m;进口位于潼沟河左岸,岸坡地形较陡,相对高差20~70m,冲沟发育;出口端位于黄土塬边,地形起伏,冲沟发育,相对高差15~50m;斜井洞口位于一黄土冲沟,地形起伏,地面高程420m。

塬顶为农田,多有村庄、道路分布。

(三)气象特征据潼关县气象站气象资料显示:该工点区属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压;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18.2℃;年平均绝对湿度 hpa,日最大绝对湿度 hpa,日最小绝对湿度 hpa;年平均降水量608.9mm,年最大降水量1000.4mm,年最小降水量319.7mm;年平均蒸发量1872.6mm,年最大蒸发量2264.2mm;平均风速3.0m/s(主导风向 ESE),最大定时风速22.0m/s(主导风向 ENE);年最大积雪深度18cm;最大冻结深度44cm。

(四)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的有关规定,结合陕西大地地震工程勘察中心完成的《郑西客运专线陕西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和本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本工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采用0.23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八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采用。

五、工程地质特征(一)地层岩性隧道、斜井区范围内地层岩性相对简单,黄土台塬区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中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下部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黏质黄土,底部为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湖积粉土、卵石土和砾砂等。

潼沟河一级阶地主要为冲积砂质黄土。

al3):分布于潼沟河一级阶地,厚3~5m,含大量的蜗牛壳,1-1、砂质黄土(Q4浅黄色、淡黄色,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具孔隙,坚硬,○Ⅱ级普通土,σ=140kPa。

具I级非自重湿陷性,湿陷土层厚度5m。

al4):黄褐色,主要分布于潼沟河一级阶地下部,厚约1~2m。

1-1-1、细砂(Q4成分以石英、长石等为主,砂质较纯净,偶夹砾石,稍密,饱和,○I级松土,σ=190kPa。

经地震液化判定为不液化砂层。

al7):呈层状分布于一级阶地底部及潼沟河河床。

浅灰色等杂1-2、卵石土(Q4色,厚~2.0m,成分以花岗岩等为主,浑圆状,分选性较差,φ粒径组成:直径φ>100mm的约占20%,φ100~40mm的约占40%,40~20mm的约占15%,余为砂土质充填,稍密,潮湿-饱和,○Ⅲ级硬土,σ0= 600kPa。

eol3):广泛分布于黄土台塬上部,厚10~33m,含大量的蜗2-1、砂质黄土(Q3牛壳,具虫孔。

浅黄色、淡黄色,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具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坚硬,○Ⅱ级普通土,σ0=150kPa。

具Ⅲ级自重湿陷性,湿陷土层厚度29.0m。

为Ⅴ(%)级围岩。

eol3):主要分布于黄土塬中部,沿线未见出露。

厚度50~3-1、砂质黄土(Q2100m,浅棕黄色,坚硬,○Ⅲ级硬土,σ0=220kPa。

el1):厚~6.5m,棕红色古土壤,厚薄不一,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于古土壤 (Q2砂质黄土中,硬塑,○Ⅲ级硬土,σ0=220kPa。

为Ⅴ(%)级围岩。

eol3):浅黄色,坚硬,厚度10~15m,○Ⅲ级硬土,σ4-1、砂质黄土(Q1=280kPa。

eol3):浅黄色,厚度20~35m,坚硬,○Ⅲ级硬土,σ4-2、黏质黄土(Q1=280kPa。

el1):厚~6.0m不等,棕红色,厚薄不一,呈层状分布于黏质黄古土壤(Q1土中,硬塑,○Ⅲ级硬土,σ0=280kPa。

为Ⅳ(%)级围岩。

该层土具弱膨胀性。

lgl1):分布于潼沟河底部,厚0~3m,厚薄不一,呈透镜4-8、粉质黏土 (Q1状、层状分布,硬塑,○Ⅲ级硬土,σ0=300kPa。

lgl2):分布于隧道进口端和隧道基底以下,厚度大于10m,浅黄4-3、粉土(Q1色,土质均一,密实,潮湿,○Ⅲ级硬土,σ0=300kPa。

lgl5):成层分布于隧道洞身底部,厚度大于5m,灰黄色,夹有卵4-6、砾砂(Q1石和圆砾,潮湿,密实,○Ⅰ级松土,σ0=400kPa。

lgl7):成层分布于隧道洞身附近,厚度2~6m,潮湿,密实,4-4、卵石土(Q1○Ⅲ级硬土,σ0=700kPa。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eol3)地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参数,依据2-1)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Q32数,依据规范进行统计分析,列表如下:1数,依据规范进行统计分析,列表如下:eol3+el3)地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参4-2)第四系下更新统风积加残积黏质黄土(Q1数,依据规范进行统计分析,列表如下:1范进行统计分析,列表如下:(二)地质构造隧道通过I级黄土台塬区构造上为潼关隆起,为第四系以来活动明显的断隆,隆起西界为观北断层,东界已出区外,南端限于山前大断层,北端已出区外,据有关区域资料分析,该隆起虽与观北断层同时形成,始于中更新世,但当时不太显着,并接受了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直到早更新世晚期才强烈隆起,使该区露出水面,接受以风积砂质黄土为主的堆积。

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隆起上升剧烈,故呈现今日之貌。

隧道通过段主要地层为中、下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夹古土壤。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一)不良地质1、人为坑洞隧道进口端分布有五个小窑洞(DK341+294m左侧3个,右侧2个,垂直线路一字排开),规模较小,高~3m,深2~4m,宽2~3m,施工时应先回填夯实。

(二)特殊岩土1、黄土黄土台塬表层覆盖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厚10~33m。

在隧道进口Z-15钻孔附近可见一黄土陷穴,陷穴口小肚大,陷穴深约3~5m,但塬顶少见。

D7根据D7Z-15、D7Z-17、 D7Z-18,D7S-8-1土工试验资料计算判定,该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湿陷性土层厚度18.0m(参考秦东隧道进出口砂质黄土的化验结果)。

2、膨胀土依据初测资料及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N8、N12两个深钻孔资料和定册钻孔资料分析,第四系中、下更新统砂质黄土中夹有灰黄色、棕红色古土壤(粉质黏土),呈层状,厚度~9.3m不等,从岩心外观看具有膨胀岩土的基本特征,风化为尖棱状的小碎块,在隧道洞身有分布,经取样化验,自由膨胀率一般在21%~48%,阳-)[mmol/kg]:~ mmol/kg,蒙脱石含量M:%~13%,综合离子交换量CEC(NH4判定为弱膨胀土,设计时应考虑其对工程的影响。

七、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评价(一)水文地质特征1、隧道区地下水类型、特性潼洛川隧道位于潼关塬一级台塬的前缘,秦岭北麓断层带以北到黄河、渭河这一完整水文单元的排泄区。

该水文单元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运行途径短,地下水水力坡降大,水平方向地下水的迳流条件良好。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有黄土层孔隙、裂隙潜水;砂夹砾石层承压水:黄土孔隙、裂隙潜水:主要赋存在上、中更新统黄土中,黄土的储水空间包括孔隙、孔洞和裂隙。

黄土在垂直方向上,岩性、水理性及富水性不均一。

自上而下粘粒含量增加,黄土的裂隙性、孔隙度、给水度及岩土的渗透系数减小。

黄土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富水性,受区域地质构造、塬面大小和沟谷切割程度条件等的控制。

砂夹砾石层孔隙承压水:主要由台塬区底部的下更新统冰湖积层中细砂、粗砂夹砾石孔隙水组成,厚度较大。

上部隔水顶板为砂质粘土,泥钙质胶结较好,埋深185~210 m。

承压水头一般小于15m,水量丰富。

依据收集二水1982年在潼关塬前部N8号(管南村机井)钻孔深层承压水抽水试验资料,单井涌水量可达362.24m3/d。

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迳流及灌溉回归水,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与塬面的形状、岩土的性质、孔洞、地表陷穴、漏斗的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寡、潜水位变化的幅度,与降水量的大小、历时长短关系紧密。

区域资料显示,黄土垂向的渗透系数介于×10-5~×10-5之间,而隧道所在区域潜水水位埋深较大,本次实测隧道洞身附近管南村、亢家寨深井水位分别为195.05m(水位高程345.05m)、203.3m(水位高程339.7m)。

可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潜水位在短时间内水位升高不显着,依据前人对该区多年统计资料,一级台塬塬边潜水位动态年变化幅度最大2.10m。

潜水的迳流方向基本与地形一致,由北(山前)向南(黄河、渭河)方向运动。

一级台塬的中前部,由于接近排泄区,潜水的水力坡陡降,导致潜水直接向黄河、渭河谷底排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