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舒文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英_王捷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为纳谷之腑,性主通降而恶壅滞,通降是维持胃 腑纳食消谷功能的根本保证。沈教授认为,在消化性 溃疡中不论是初犯暂发,还是久病屡发,疾病始终存在 着胃腑通降功能凝滞这一基本病理特性。一般病初气 凝在经,气凝为滞,谷凝为积,津凝为湿,气滞阳旺则热 郁,气滞阳弱则寒凝,皆以滞凝通降为患; 病久血凝入 络,胃络凝滞; 或久病屡凝致虚,虚证阶段由于体质因 素及病损的性质不同,其虚可异化为阳气虚乏与阴津 亏虚两端,阳 虚 滞 运,阴 虚 滞 血,同 样 影 响 通 降 功 能。 消化性溃疡病位在胃,但多涉及肝、脾。肝郁则气滞, 气滞则血瘀,气郁易化热; 脾滞则胃壅,脾积则胃热,脾 虚则胃呆滞不纳。故此,沈教授指出,本病治胃要放宽 视野,肝 胃、肝 脾 同 治。胃 病 涉 肝 者,“醒 胃 必 先 治 肝”,但治 肝 宜 疏 柔 并 用。 病 初 肝 气 犯 胃,木 郁 土 壅, 或胃虚肝乘,土虚木郁者居多,与肝气郁滞有关,治胃 当疏肝; 但肝郁久羁不解,气郁必耗阴,肝阴愈伤而其 气愈横,治当转疏为柔,柔润肝体,节制肝气,正如王旭 高所云“肝气胀甚,疏之更甚,当柔肝”( 《西溪书屋夜 话录》) 。见有脘腹胀满,纳呆苔腻食不运,或饮食不 慎而触发者,皆与脾失健运有关,治胃当运脾,脾不运 多缘于湿之困,治脾宜燥除湿浊展气机,使脾气斡旋升 运,胃可纳食进谷。
楞、乌贼骨、刺猬皮之类很有疗效。针对 Hp 感染,沈 教授多选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来 抑制 Hp 感染。
案 4 李某,女,47 岁,2008 年 11 月 15 日初诊: 间 断性胃痛,饱胀 3 年,加重 1 月。3 年来反复胃痛、反 酸,自服“西 咪 替 丁”可 缓 解。近 1 个 月 胃 脘 灼 热 疼 痛,胁胀,夜间痛甚,饱胀,食少,口苦,嗳气,时有反酸。 舌红苔黄,脉弦数。胃镜检查,诊断为: 胃溃疡活动期。 中医辨证: 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治法: 泄热和胃,降逆 制酸。药 用: 黄 连 6g,吴 茱 萸 4g,白 芍 20g,川 楝 子 10g,延胡索 10g,焦栀子 10g,法半夏 10g,枳壳 10g,佛 手 10g,蒲公英 30g,乌贼骨 15g,炙甘草 5g。10 剂,水 煎服,早晚服。11 月 28 日二诊: 胃脘灼热消失,食欲 增加,但饮食过饱则偶发胃脘胀痛,夜间时有隐痛,仍 嗳气,口淡无味,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弦。证 属郁热已开泄,气血瘀滞显露,胃气失于和降。治法: 活血化瘀,和降胃气。药用: 丹参 20g,檀香( 后下) 8g, 五灵脂 8g,蒲黄 10g,没药 10g,刺猬皮 12g,炒川楝子 10g,佛手 10g,苏梗 10g,炙甘草 5g。14 剂,水煎服,早 晚服。12 月 20 日 三 诊: 服 上 药 后 精 神 好 转,食 量 增 加,偶尔晚间胃脘嘈杂不适、呃逆,但未疼痛,大便日 1 次,稍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用上方去五灵脂、 蒲黄、没药,加生黄芪 30g,太子参 20g,白及 10g。20 剂,前 10 剂水煎早晚服,后 10 剂水煎隔日服,嘱服完 后就诊复查。2009 年 2 月 10 日前来就诊,复查胃镜 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自诉饮食如常,病前胃脘疼痛、 胀满、嗳气诸症再未出现。 5 结肠炎脏腑机能失衡 纵擒摄宣 调节机能
案 2 王某,男,65 岁。2008 年 12 月 16 日初诊, 以反复发作性胃脘疼痛 7 年为主诉,7 年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胃脘疼痛,经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症状时 轻时重。2 个月前查胃镜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 膜糜烂。病理示: 中度不典型增生伴肠化生。现症: 胃 脘疼痛,夜晚及空腹时尤甚,饭后减轻,伴反酸,烧心, 嗳气,口干,乏力,大便稍干,舌淡红少津苔薄黄,脉弦 细数。辨证: 气阴两虚,毒瘀交阻,胃失和降。治法: 滋 阴益气,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药用: 太子参 20g,丹参 20g,半枝莲 15g,石斛 12g,焦栀子 12g,麦冬 10g,半夏 10g,苏梗 10g,佛手 10g,刺猬皮 10g,吴茱萸 6g,黄连 5g,三七粉( 冲服) 4g,炙甘草 4g。服用 12 剂后,口服 金果胃康胶囊 ( 由半枝莲、枸橘、朱砂七等组成,沈舒 文教授研制) ,每次 6 粒,每日 2 次,饭前半小时温水送 服,连用 6 月。2009 年 6 月复诊,胃痛、反酸、烧心、口 干、嗳气消失、偶有乏力。查胃镜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轻度) ,病理报告示: 黏膜慢性炎。未示肠化生及异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胃酸分泌增多和幽门螺杆菌 ( Hp) 感染有关。胃以降为和,泛酸、呕恶、嘈杂是胃酸 过多的临床表现,也是郁热犯胃或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的病理特征。辛苦通泄、和降胃气,可使郁热开泄,胃 气复通,藉以聚胃酸降于肠道,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 激,方药可用左金丸配苏梗或枳壳; 中和制酸用煅瓦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和( 或) 不典型增生称为胃癌前病变( PLGC) 。沈教授认为本 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的 病理特征是毒瘀交阻。毒乃是滋存于胃的幽门螺杆菌 ( Hp) 。沈教授认为感染 Hp,疾病以湿热为表现。热 为阳邪易伤阴,湿为阴邪易伤气,湿热久蕴于胃,耗伤 胃阴,伐残胃气,导致气阴两伤。瘀是在感染毒邪之后 滞气进而凝血,所 谓“凡 气 既 久 阻,血 亦 应 病,循 行 之 络自痹”( 《临证指南医案》) ,即叶天士所谓: “病初气 结在经,病久 血 伤 入 络 ”是 也,毒 与 瘀 交 阻 胃 络,从 而 导致胃粘膜腺体萎缩,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沈舒文 教授并认为,毒与瘀之中,早期疾病,毒重于瘀,中后期 瘀重于毒,具毒瘀交阻,与气相结,也可兼湿阻、食滞, 故补虚治本,养胃阴要在补胃气之上,常用太子参、西 洋参、百合、黄精甘平之品,气阴双补,尤常用麦冬、石 斛配半夏,刚柔相济,养阴和胃。毒瘀之治,早期用左 金丸、黄芩、栀子、半枝莲、蒲公英苦寒清热燥湿,兼化 毒瘀; 中后期以朱砂七、黄药子、刺猬皮、穿山甲、三棱、 莪术化瘀通络为重,稍用苦寒。沈教授又认为,中后期 Hp 多无强阳性,邪毒已成为强弩之末,胃黏膜损伤的 主因是瘀阻气结,所以补虚化瘀散结当在解毒之上。
收稿日期: 2009 - 08 - 26 作者简介: 王捷虹( 1968 - ) ,女,河北沧州人,主任医师、副教授,学士,
研究方向: 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
3 次。嘱 2 个月后复查。2009 年 5 月 20 日四诊: 服药 后,患者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 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 镜及胃组织活检报告: 浅表性胃炎( 轻度) 。 2 胃癌前病变毒瘀交阻 补气养阴 解毒散结
案 1 刘某,男,49 岁,2009 年 2 月 16 日初诊: 胃 脘胀闷不适,偶发疼痛 5 年余。患者 5 年前渐觉胃脘 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 慢性萎 缩性胃炎。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 轻时重。近日感胃脘胀闷隐痛,食欲极差,不食不饥, 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口干而黏,食不知味,强食过多则 口吐涎沫,大 便 不 畅,舌 胖 有 齿 痕 质 黯,苔 白 滑,脉 弦 滑。临床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 中气不 足,痰瘀凝滞。治法: 补益中气,消痰散瘀,开胃进食。 药用: 党参 15g,炙黄芪 20g,瓜蒌 12g,薤白 10g,九香 虫 8g,丹参 15g,檀香( 后下) 10g,白蔻仁( 后下) 6g,草 果仁 8g,莪术 10g,枸橘 15g,槟榔 10g,炙甘草 5g。14 剂,每日 1 剂,水 煎 服。2009 年 3 月 4 日 二 诊: 服 药 后,患者胃脘偶有胀满不适,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 前,口微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缓。治法: 补气养 阴,化瘀和胃。药用: 太子参 200g,炙黄芪 250g,白术 200g,黄精 180g,枸橘 250g,佛手 100g,白蔻仁 50g,黄 药子 150g,木 瓜 120g。 粉 碎,水 泛 丸,绿 豆 大,每 服 10g,早晚服。同服维酶素 1 次 5 片( 每片 0. 2g) ,1 日
案 3 李某,女,45 岁,2009 年 6 月 8 日初诊。述 3 年来每因生气即感胃胀、不思饮食、嗳气、乏力、便秘,舌 质黯红苔白厚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肾 功能、腹部 B 超等均正常,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 轻度) 。该病人西医诊断: 功能性消化 不良,中医诊断: 胃痞,证属脾虚胃滞型,治疗予以健脾 化湿、理气和胃,药用: 生白术 20g,枳壳 15g,茯苓 15g, 生山楂 15g,生麦芽 15g,佛手 10g,陈皮 10g,甘松 10g,党 参 10g,香附 10g,白蔻仁( 后下) 6g,鸡内金 6g 冲服。患 者服药 14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原方加减 2 周后, 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4 消化性溃疡胃腑凝滞 治肝运脾 制酸抑菌
纵擒摄宣法是用擒摄与纵宣调治法,调节脏腑机 能的太过与不及,气运不及,宜纵而宣,使其张之; 气运 太过,宜擒而摄,使其敛之,从而使机能相反的病理势 态归于平复。沈教授运用此法治疗结肠炎,取得了良 好的疗效。结肠炎最易出现大便溏稀,同时有排便不 畅。此乃脾肾虚肠道不固则泻,邪气壅腑气不降则滞, 若治泻涩肠,便滞更甚; 治滞通腑,则加重泄泻,施之良 策惟用纵擒法,涩肠与导滞并用,可用枳实、槟榔或制 大黄纵以通腑导滞,白术、肉豆蔻、乌梅、赤石脂擒以涩 肠止泻。治疗结肠炎纵擒摄宣法的应用当审时度势, 一般疾病早期多湿热滞肠,当导滞纵之,扭转病势由滞 转通,不宜擒之。后期脾肾虚弱阶段,正虚少邪无滞, 肠滑谷流,治当涩肠擒之,扭转病势由通转涩,不宜纵 之。只有在虚实夹杂、正邪交加的缠绵阶段,便稀与便 滞同出现者,方可擒而固肠与纵而通滞同时并举。
沈舒文教授认为,慢性胃病久病多虚,但虚中常兼 滞,疾病多处于滞损交加的病变过程。对其虚损要区别 气虚与阴虚: 气虚病位多偏重于脾,脾气虚运化有所不 及,谷不为精便为滞,致食湿滞于胃; 阴虚病位侧重于 胃,“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日久每致湿热伤阴,形成 胃阴亏损而湿热内蕴。又饮食不慎,可壅胃碍脾; 情志 不舒,可郁滞肝气,甚或化火横逆,诱发或加重病情; 久 病不愈,多 有 胃 络 瘀 滞。 此 外,脾 虚 津 变 为 湿,湿 聚 成 痰,可酿成痰瘀凝滞。基于上述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 因而临床常见气虚与食滞并存,阴虚与湿热同现,络瘀 与痰湿兼见。数证交错,相互掣制,证情复杂。所以辨 证中应精细以求其解,不可以某些固定证型限定手眼, 要善于把握疾病因实致虚、因虚致滞、滞损交加的病机 主线,常中达变,法活方圆,标本兼治,可取得可靠疗效。
Fra Baidu bibliotek
·1142·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6 期
型增生。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胃滞 升降气机 运脾化湿
胃主纳降,脾主升运,气机的升降是胃纳脾运的重 要功能。胃病引起消化不良,不论是阳明旺邪从热化 以嘈杂、烧心、口苦、苔黄湿热易见,还是太阴虚邪从湿 化以脘腹胀满、纳差、苔腻为候,一般都有纳呆、饱满、 呃逆等脾失 健 运、胃 失 和 降 的 证 候 表 现,即 使 有 胁 肋 胀,肝气郁 或 腹 胀 满,脾 虚 失 运 都 会 影 响 到 胃 气 的 和 降。故而沈教授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治脾以升运 为主,治胃以和降为要,升运脾气善用四君子汤,且白 术与苍术同用,运脾尤长除湿醒脾,中满苔腻用佩兰醒 脾,白蔻仁化脾湿,苔腻选用草果化腻苔。降胃气常用 香橼、佛手、苏梗、甘松之属,并见肝气犯胃者用柴胡、 枸橘、香附、合欢皮。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6 期
·1141·
沈舒文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英
王捷虹1 ,惠建萍1 ,赵 运2
( 1.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83; 2.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关键词: 脾胃病; 中医药疗法; 沈舒文;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0) 06 - 1141 - 02
沈舒文教授系陕西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 经 验 继 承 人 指 导 老 师,从 事 中 医 临 床、教 学、科研 30 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 格和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获益匪浅, 现将他治疗脾胃病的临证要旨总结如下。 1 慢性胃病滞损交加 标本兼治 补虚行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