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学案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课文评点及说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课文评点及说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临水面,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
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儿,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
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
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于是赞叹地说: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呢!七言律诗。
写春天骑马游西湖。
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作者时任杭州刺史。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交代诗人行踪。
春来水涨,水面上升,与云近,所以云脚低。
“脚”字传神。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早春禽事。
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新燕可指,故问谁家──不知谁家。
乱花,杂花,形形色色的花;浅草,矮草,长得还不够高,春的情态更加妩媚动人。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
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
没马蹄,将马蹄埋没。
诗人游西湖是骑马行进,于此可见。
湖东白沙堤,又见作者行踪。
最爱,推进一步。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
《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五)(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示的画面。
(2分)
1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4分)
11.(2分)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2.(2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春天所蕴含的生机与希望的无比热爱的赞美之情。
第13课《钱塘湖春行》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诗歌创作手法的不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对学生创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更多的练习和示范,帮助他们掌握描绘自然美景的方法。
-诗歌创作背景:学生可能对《钱塘湖春行》的创作背景知之甚少,难以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教师可以举例解释“几处早莺争暖树”,这里的“争”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莺歌燕舞的生动场景,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的创作。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表达自然美。如果对诗歌的学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意境和描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投入到诗歌的朗读、分析和创作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首先,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词语的深入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唐诗五首》,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律名篇。
全诗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美景的佳作。
本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多种写作手法,可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修辞两个维度深入思考,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共同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之前已接触过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但对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出现的对仗、比拟等修辞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我将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本诗各联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及相关写作手法,从而加强学生对相关写作手法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并将其运用到写景状物的练习中去。
三、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说出本诗中作者对景物的观察顺序。
2.分析《钱塘湖春行》所描写的水、云、树、燕等景物,探究并掌握比拟、对仗、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提升对诗歌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分析《钱塘湖春行》中首、颔、颈、尾各联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
2.探究《钱塘湖春行》中比拟、对仗、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3.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分组探究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预设预设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境”,让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诗歌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后,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文字来表现,对照诗歌把自己听到的诸多意象及其特点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
对于《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寺、亭、水、波、云、莺、燕、树、泥、花、草、湖、马蹄、游人、杨树、沙堤”及其特点来描写。
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理清思路和顺序,再背诵全诗。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钱塘湖春行》优质课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导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美丽的春天钱塘湖地区的美景。
这首诗歌十分优美,以情感表达,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形象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这首诗歌编写一个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此诗歌。
一、题纲1.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和分析《钱塘湖春行》的内容和意义;(3)感受《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美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艺术;(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爱好和热爱。
二、预习部分1. 让学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由来及意义。
2. 学生阅读《钱塘湖春行》,了解其基本情节、背景及作者信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诗歌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解释春天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诗意汇。
2. 分段导读,注重疏导情感和意思。
3. 学生总结每段的主题和意图。
第二课时:诗歌欣赏1. 学生听老师诵读诗歌,课堂集体朗读,并评价同学的朗读。
2.让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技巧,注重诗歌音韵的节奏、韵味、音律。
第三课时:文学赏析1.学生合作阅读,查找每一句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
2. 让学生共同设计一个图片或视觉表达来具体呈现每句诗的内涵。
第四课时:文化背景理解1. 学生通过听讲,自主阅读及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钱塘湖的历史及文化风景。
2. 学生编写一篇小论文,探讨钱塘湖在白居易笔下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四、课堂作业1. 教师要求学生网上查找其他有关诗歌的语言艺术的介绍,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在班内或网络上共享自己制作的文本或图片。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课,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回味。
《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钱塘湖春行》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和经历,而钱塘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著名的长桥、美丽的湖泊、风景绝美的山峦、繁华的城市等等。
本文将以《钱塘湖春行》为主线,带领大家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胜地。
一、课文内容简述本文是清代文学家毛泽系所作《钱塘湖春行》的节选,文字优美流畅,描写了春天钱塘湖的美景。
文中有山、水、云、雾和城市,也有游人和年仅两岁的鲤鱼。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所拥有的秀丽山水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解读钱塘湖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着千年养人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钱塘湖就被誉为“中国第一美景”。
在宋代,钱塘湖之美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八大景之一、龙蟠八景之一。
古人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钱塘湖就是苏杭美景的代表之一。
钱塘湖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传统建筑也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文化胜地。
南宋时期的钱王祠,以及清代的大观园和禹洲祠等建筑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不仅如此,钱塘湖周边也有许多古寺如灵隐寺,是佛教的朝圣之地。
而呈葫芦状的孤山就成了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旅游推荐1. 欣赏日出:钱塘湖日出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最佳观赏点是南山岛。
2. 百奇山庄:位于苕溪,是一处以“诗文墨艺、品茶庭院、老村遗风、秘测数谜”四大特色为主的休闲庄园。
3. 钱江源头游:从杭州市下沙出发到江北,顺钱塘江上溯,参观智化寺、幽巴窑遗址等景区,游玩电影《荒野猎人》拍摄地。
4. 南屏湖美食节:每年的11月至12月中旬,南屏码头将举办南屏湖美食节,蒸、炖、炸、煮、煎、焖、烤、烧等各种烹调方式,让你大快朵颐。
5. 金峰矿洞:位于上虞市金峰镇,距杭州市区约1小时车程,是国家五级旅游景区,被誉为“黄山地下”。
《钱塘湖春行》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教师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
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
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意见: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
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
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
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杭州西湖美景的著名唐诗。
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3 课《唐诗五首》中,本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鉴赏,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特点,以及如何从文学角度鉴赏诗歌,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唐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习唐代诗歌,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鉴赏诗歌的美。
(3)学习唐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如何从文学角度欣赏自然美景,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唐诗的写景技巧应用到现代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词汇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诗练习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尝试诗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二是《钱塘湖春行》全诗的阅读与解析,包括诗句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词句的理解、意象的把握以及诗歌手法的鉴赏;三是通过分析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掌握唐诗中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四是对诗中描绘的钱塘湖早春景象进行想象与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五是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这些成果将被记录下来,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钱塘湖春行》的文学魅力,还学习了唐诗的写景抒情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第13课《钱塘湖春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描绘春天的景色。
解决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语境,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并通过例句加深印象。
(2)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解决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意境,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创作练习的开展:学生在借鉴《钱塘湖春行》写作手法进行创作时,可能存在无从下手的问题。
解决方法:提供创作模板,引导学生从描绘自然景色出发,逐步展开创作。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4)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解决方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思维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情感、韵律、意象和表现手法等基本概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另外,教学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诗歌意境的把握,虽然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式进行了解析,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不够透彻。针对这一情况,我考虑在课后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这些难点知识。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整体感知。
(落实目标)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3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
教学目标1.朗读,感受音律美2.品读,揣摩语言美(重点)3.悟读,欣赏意境美(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 预习2. 修改“几处早莺争暖树”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与诗词相遇,是一种幸福。
读诗赏词,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今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再次重温那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点诗意。
齐读目标:1.朗读,感受音律美2.品读,揣摩语言美3.悟读,欣赏意境美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律诗简介三、朗读,感受音律美1.两生朗读,一生比较评价。
引导学生明节奏,定韵脚。
2.朗读练习,感受律诗音律美。
引导语:诗歌之美,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叫做“戴着镣铐跳舞”。
指的是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讲格律。
而正因为这样诗吟诵之时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3.学生分句读,教师范读领读,学生仿读跟读。
四、细读,通诗意,明诗情1.通诗意引导语:听同学们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继续学习,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课前同学们提出不少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我们来观看一段微课,大家用心聆听,把新的收获记和问题记下来,一会交流。
学生交流预设:(1)对第一句的理解,比较“在孤山寺的北边和贾公亭的西边”,和“从孤山寺的北边到贾亭的西边”。
的不同。
一静一动。
明确游踪。
(2)(白板)师补充解释“云脚”。
云脚:游荡不定,像在行走的浮云。
脚:(1)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表格教学设计与反思(1课时5页)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准确体会诗歌 Nhomakorabea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难点
准确赏析词语的含义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采用点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钱塘湖春行》
执教者
王艳芝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佳作,也似一篇游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歌中的佳作之一,亦是古典诗歌中的写春佳作,其中的写春名句堪称绝妙之笔。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古诗词的能力,如果正确引导学生去品析诗人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是能够体会出诗歌的韵律美的。
六、古人眼中的春天可以说美到了极致,那么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用你的妙笔把它描绘出来。(出示幻灯片)
七、检测提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方法和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韵律特点。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活跃,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内向或者对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我还注意到,在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练习,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意境不错,但在用词和诗句结构上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基本规则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诗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钱塘湖春行》诗歌的基本内容、结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古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目标】①通过美读诗歌,我能理解诗歌内容并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②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能掌握七言律诗的节奏韵味,感受格律之美。
③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法,我能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3课《古诗五首》,其单元目标为感知内容大意,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结合单元目标,总结出本课的几个教学重点:1.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领会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3.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情分析】所交班级为中考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于是我将语文的核心素养定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目标设计则着眼于学生能够读懂读通诗歌的前提下进行。
那么课前要求学生自我预习并查阅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相关资料是相当有必要的。
唯有这样,文本的解读也需要师生答疑后方能展开。
【教学过程】一、引诗步入诗境三分钟演讲后通过展示北二外的美景图引入——早春二、读诗——感知诗韵1 .律诗四三四三——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律师二二三——沉醉于美景中的喜悦三、问诗一一理解诗义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合作探究。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词义及地名(钱塘湖、孤山寺、贾亭与白沙堤)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2 .诗中的春景本事一些零散的片断,使人是如何把它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的?明确:游踪。
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提止。
(首联与尾联)3 .个别诗句意思四、赏诗一一品析妙联1 .诗之画赏读中间两联,用下列句式说话:①“在……中我看到了……”②“在……中我听到了……”③“在……中我感受到……”如: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我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钱塘湖春行》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教案1、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炼字、描绘画面,品读诗歌语言,体会意境。
3感悟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一、构建动场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唐代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一场《钱塘湖春行》之旅。
(板书)这是老师整理的大家的课前疑问,根据同学们的疑问老师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本首诗歌。
二、诵标三、自主学习(一)、活动一:走近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呢?生读师: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西湖的美景。
刚刚我们了解了作者,欣赏了西湖美景,接下来我们就向美丽的西湖出发。
(二)、活动二:我会朗读学诗首先要学习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下面请按照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读一遍。
师:现在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的任务:1、听节奏2、做标记3、诗人的心情如何?生读师总结:按照四三的节奏,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和漫步的喜悦。
下面我们大家按照不同的节奏来齐读两遍,想象诗人仿佛已回家正在回味刚才的美景。
师评:大家读的流利准确,但是感情还不够到位,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活动三:我会译读古诗学习的第二步是译读,请大家按下列方法合作译诗。
【学习指导】1)、方法:结合注释,连词义而成句意,注意语序和句意通顺。
2)、方式: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小组合作,每人翻译一联,互相纠错补充。
大家讨论的很热烈,那有没有不会翻译的诗句吗?非常棒,那老师想问问大家1、质疑(写在黑板上):“行不足”的意思是?2、下面请一个小组来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补充纠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时代远久,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
若采取传统的“串讲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没劲。
而我们今天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一首诗而已!而是要用每首诗,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华诗词的喜爱,让学生乐于去接受、积累中华的瑰宝!二、学情分析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八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在学生喜欢学习这种知识,并为之展开积极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
而这关键在于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古诗文教学课堂应尽量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忙起来,让他们乐于参与,勤于动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2、了解、识记与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3、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4、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表达的情感,和诗人炼字的艺术。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画面联想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资料。
4、课前整理关于西湖和春天的诗句,做好积累。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诗词、梦想、豪情,短短六个字,装点了诗的国度!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家,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学习案例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掌握与其有关的文学知识
2.巩固有关律诗的知识,积累诗文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露的不同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在多次诵读中透解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对比探究《钱塘湖春行》与《长安春》的异同
学法指导
温故知新法阅读分析法比较探究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因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故世称“”。
二、整体阅读,层层分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终。
题目以“” 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三、深入研读,揣摩诗句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四、用心体会,把握情感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五、阅读提升,比较探究
长安春
唐·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8.“青门柳枝软无力”一句用了什么修辞?“东风”是什么意思
9.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写的,你看看他写的是城里的春天还是城外的春天?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请写下
来
10.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所以在他眼里柳枝是软无力的。
11.作者为什么要喝酒,又不想从醉酒中醒过来呢?
12.这两首诗的素材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六、课外练笔,捕捉灵感
请以“我眼中的春”为话题,写200字的小作文。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元白
2.孤山寺;白沙堤;春;早春喜悦三四对仗
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4. ①向阳的树②不够
5.C 6.D 8.拟人春风9.城里的春娇气,经不起寒流;城外的春顽强,最具生命力。
.10.“愁”11.因为他不想看到城里被寒流打过的的乏软无力的柳枝,只有喝醉酒了才能不再看到它们。
.
12.同为写早春自己所见之景的七言诗,但一为赞城外春之生机,表露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一为讽城内春之乏软无力,表现出对经不起风霜的城柳的失望与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