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0分)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作为装饰。
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光滑的表面时,会产生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光污染”。
产生“光污染”的原因从物理学角度讲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
C.光的镜面反射D.光的色散
解析:C
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光滑的表面时,光滑的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产生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光污染”。
故选C。
2.(0分)兴山县进入“高铁时代”。
宜万铁路兴山境内隧道很多,挖掘隧道过程中,为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采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下列光现象的原理与激光准直掘进技术相同的是()
A.河水变浅,池底上升B.日食、月食的形成
C.雨后天晴,天空出现彩虹D.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解析:B
激光准直掘进技术利用的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河水变浅,池底上升、雨后天晴,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是光的反射现象、日食、月食的形成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与激光准直掘进技术原理相同。
故选B。
3.(0分)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B.
C.
D.
解析:D
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规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规律,故A不符合实际;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规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规律,故B不符合实际;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规律;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规律,故C不符合实际;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规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规律,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4.(0分)关于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①小孔成像,皮影戏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
②湖水中出现“鱼在云中游”的奇异现象,水中的“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③彩虹是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空气中的水滴,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④红外线可用来测体温,紫外线可用来灭菌。
上述判断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A
①小孔成像,皮影戏都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①正确;
②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空中的白云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看到的湖水中鱼在水中游,是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②错误;
③彩虹是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空气中的水滴,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七种颜色的光,故③正确;
④红外线可用来遥控,紫外线可用来灭菌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故④正确,故A选项正确。
故选A。
5.(0分)如图是小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与光现象有关的实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钱币真伪
B.乙图:黑板“反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现象
C.丙图:雨后天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丁图: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析:B
A.紫外线能使荧光物体发光,所以验钞机可以利用紫外线的这一性质来辨别钱币的真伪,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黑板反光是因为发生的镜面反射,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故B错误,符合题意;C.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孩成像是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0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烛焰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倒像”是实像
B.一束光线与镜面夹角是40°,则反射角是40°
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则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0cm
D.人远离平面镜,人在镜中的像变小
解析:A
A.烛焰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倒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故A正确;
B.一束光线与镜面夹角是40°,则入射角为50°,与其对应的反射角为50°,故B错误;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像距等于物距则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大小一致,人远离平面镜,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保持不变,故D 错误。
故选A。
7.(0分)下列对光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汽车观后镜是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黄
C.湖中出现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
D.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解析:D
【分析】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
(4)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A.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错误;
C.湖中出现建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是建筑物反射的光线经水面反射成像,不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风雨过后,太阳光经过空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折射后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三原色、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等现象,考查面比较全。
8.(0分)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以下是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B.“声纹门锁”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
C.汽车观后镜是一面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视野
D.医院体检的“B超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析:D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直接变干,从固体直接变为了气体,故是升华现象,A 选项正确,但是 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声纹门锁”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声音的品质,故B选项正确,但是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汽车观后镜是一面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视野是正确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医院体检的“B超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0分)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丙表示的是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情况,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图丁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是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图乙中,木工师傅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来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故B正确;C.图丙表示的是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情况,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应该是紫光偏折程度最大,故D错误。
故选B。
10.(0分)如图所示,为我们教材上几幅插图,下面对这些插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影子游戏和水中桥的倒影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镜面玻璃能发生光的反射现象而毛玻璃不能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C.虽然我们通过凸面镜和凹面镜看到的图像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粼粼波光和公路上的“海市蜃楼”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光在镜面玻璃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在毛玻璃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B错误;C.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粼粼波光是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1.(0分)下图的现象或应用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A.铅笔“弯折”
B.阳光下的人影
C.用后视镜观察
D.豹子的倒影
解析:A
放入水的铅笔弯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阳光下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用后视镜观察后方情况和豹子在水中的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A。
12.(0分)某班的学习共同体在一起研讨所学过的知识。
其中合理的是()
A.水中出现树的倒影,水中的“树”比岸上的树小
B.看到池水“变”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
D.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灭菌,也可以用来遥控
解析:C
A.水中出现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像与物大小相同,水中的“树”和岸上的树大小应该相同。
故A错误;
B.看到池水“变”浅,是池底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所看到的池底的虚像,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因此看起来池水变浅。
故B 错误;
C.利用三棱镜可以将不同颜色的色光分离开,用来研究光的色散。
故C正确;
D.紫外线可以灭菌,但不可以用来遥控,遥控应用的是红外线。
故D错误。
故选C。
13.(0分)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C.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1
2
,也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
D.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像
解析:C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像与物的大小相等,人远离平面镜或靠近平面镜像不变,故B错误;
C.平面镜倾斜,脚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可以射入人眼中,如图所示,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一半也可以,故C正确;
D.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完整程度与镜面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4.(0分)下列各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课间操跟自己同步运动的影子
B.在水池边喂金鱼时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C.把筷子插入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筷子看起来折断了
D.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解析:B
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彩虹的形成属于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0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
B.手影
C.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解析:B
A.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6.(0分)某湖泊深度为10m,一架无人机悬停在距湖面26m的高空中,它在湖中的像到湖面的距______m;若无人机竖直下降,它在水中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解析:不变 虚像
[1]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无人机距离湖面26m ,根据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特点可知,无人机的像距离湖面26m 。
[2][3]无人机在湖面成像大小跟无人机的大小有关,跟无人机到湖面的距离没有关系。
所以当它下降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无人机通过湖面所成的像是虚像。
17.(0分)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
界面上方为_______(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折射角等于________。
解析:空气 20°
[1][2]由图可知,上面的两条线AO 、BO 在同一种介质内,故应该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间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是法线,与界面垂直,过入射点O 做出法线MN ,如图
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可知下面的那条线OC 为折射光线,AO 为入射光线,OB 为反射光线,故入射角为
AOM ∠=90°50-︒=40°
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即折射角为
NOC ∠=90°-70°
=20°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下方为透明物质,上方为空气。
18.(0分)如图所示,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后退直到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 A 点。
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逐渐向杯中加水,硬币上表面中间一点(B 点)和最左端 C 点能先后被看到。
(1)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___________(选填“浅”或“深”)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 C 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 αC ;如果刚看到 B 点时的入射角
是αB,则αB___________αC(选填“>”、“<”或“=”)。
解析:浅=
(1)[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2)[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的,即αB=αc。
19.(0分)红外线和紫外线是_____光(选填“可见”或“不可见”);电视遥控器是利用其发出的______来控制电视的。
解析:不可见红外线
[1]红外线和紫外线都量不可见光。
[2]电视遥控器是利用其发出的红外线来控制电视的。
20.(0分)光与镜面成40°角射在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角等于_________。
解析:60°
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为
90°-40°=5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50°,入射角增大10°,即为60°,则反射角也等于60°。
21.(0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只蜻蜓立于距水面0.8m处的荷尖上,我们从多个角度都能看到蜻蜓,这是由于光在蜻蜓表面发生了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若池中水深0.5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蜻蜓______。
解析:漫 1.6m
[1]我们能从多个角度都能看到蜻蜓,是由于光在蜻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已知蜻蜓距水面0.8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0.8m,则蜻蜓的像距蜻蜓
0.8m+0.8m=1.6m
22.(0分)如图所示为汽车的后视镜。
为了扩大视野范围,汽车的后视镜都采用
___________(选填“凸面镜”、“凹面镜”或“平面镜”);在雨雪天气后视镜的表面极易产生水雾而影响驾驶,为了消除水雾的影响,有的汽车后视镜具有加热功能,用加热的方法消除水雾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现在汽车中普遍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的汽车发出的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凸面镜汽化超声波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面镜能扩大视野,应用于汽车观后镜。
[2]用加热的方法消除水雾,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的。
23.(0分)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个人,有网友发文给出了另外的解释:除他自己外,另外的两个“人”,一个是在他身后,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影子,另一个在他的酒杯中,是由光在酒面发生________形成的像。
解析:直线传播反射
[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外两“人”是饮酒者形成的影;其中一“人”是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的“人”。
[2]另一“人”是杯中的“人”,酒面相对于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此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4.(0分)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
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当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右移动时,液面将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解析:50°降低
[1]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等于
90°-40°=50°
又因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
[2]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右移动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所以液面降低。
25.(0分)伴着绿水青山的理念,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好,一群小鸟栖息在清澈见底而且平静的湖边,如图所示。
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我们看到小鸟倒影时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光到我们的眼睛。
解析:虚有
[1]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时为虚像;湖中的倒影是由于水面对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2]有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物体;当我们看到小鸟倒影时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26.(0分)晚唐诗人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人看到的“绿树”是树叶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等大的_______像。
解析:反射虚
[1]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色光。
因此,我们看到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的缘故。
[2]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三、解答题
27.(0分)空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由于杯壁的遮挡,眼睛在B处看不到硬币。
(1)眼睛看不到硬币,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杯边适当的位置,在B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现象;
(3)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图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
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画出一条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即可)______。
解析:直线反射
[1]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看不到空心杯底的硬币。
[2]利用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3]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图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
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恰好能看到硬币,则连接B处和右侧杯口并延长至水面O处为折射光线,O处为折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
如图所示
28.(0分)有人调侃,等红绿灯时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看心情,黄灯亮时一定不要再行驶了,若稍有不慎将命丧黄泉,道路如图甲所示,街道宽16米,某人沿人行横道走过街道所需时间为8秒。
(1)此人走过街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街道上有一辆汽车,正以72km/h 的速度沿街道向行人行横道驶来,当此人刚踏上人行横道时,汽车距离人行横道150米,假定二者速度不变,问人先过完街道还是汽车先到达人行横道?
(3)在汽车驾驶室内,驾驶员通过左右两侧后视镜观察有看不到的区域盲区,人或其他车辆应尽量避免进入盲区,如图乙,S 为驾驶员眼睛位置,MN 为左侧后视镜左右两边界点,请做出反射光线NS 的入射光线,并标出BM 到车左侧虚线所示之间的盲区。
解析:(1)2m/s ;(2)汽车先到;(3)。
(1)人的行走速度:
v 1=11s t =16m 8s
=2m/s ; (2) 汽车的速度v 2=72km/h=20m/s ,汽车到达人行横进所需时间:
t 2=22s v =150m 20m /s
=7.5s ; 因为t 2<t 1,所以,可知汽车先到达人行横道;
(3)先过N 点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AN ,则AN 到车左侧的区域就是BM 到车左侧(虚线所示)之间的盲区,如图所示:
答:(1)此人走过街道的速度是1.5m/s ;
(2)计算可知,汽车先到达人行横道;
(3)。
29.(0分)在下图中,MN为平面镜,S为发光点,A是人的眼睛所在的位置.
(1)遮住平面镜上的某一点Q,人的眼睛就看不到S发光点在平面镜中的虚像了,试用作图法在图中确定Q点的位置;
(_________)
(2)保持人的眼睛位置不变,使发光点S垂直靠近平面镜运动,在这个过程中,Q点应向平面镜的_____(填“左”或“右”)端移动.
解析:左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S的像点S′,A点是人的眼睛所在位置,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可确定入射点,则遮住这个入射点,眼睛就看不到S在平面镜中的像了;当S竖直向上移动过程中,也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S的像点S″,连接S″A,与镜面的焦点,即可知Q点的位置,然后可知Q点移动的方向.
(1)作出S的像点S′,连接S′A,与平面镜交于一点Q(入射点),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则遮住入射点Q,眼睛就看不到S在平面镜中的像了;如下图所示:
(2)当S竖直向上移动过程中,作出S的像点S″,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Q′,即为Q点移动后的位置,然后可知Q点应向右移动,如下图所示:
30.(0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小爽正在家里窗台下做作业,但他打开窗户向外望去……请你设想一下,
(1)他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有一个什么疑问?(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问题不用回答)
(2)小爽记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c=3.0×108 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340
m/s,于是,他想探测打雷处距离他有多远?他动了动脑筋,用自己的电子手表测出了看到闪电后经过t=2 s钟便听到雷声的时间,而后算了算,结果就出来了.请你粗略地将他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写出来.
解析:看到的是闪电听到的是雷声,雷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由v=s t
得,打雷处与他之间的距离:s=vt=340 m/s×2 s=680 m.
(1)根据题意知道,雷雨交加的夜晚,他打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的应是闪电,听到的应是雷声,所以,他的疑问可能是:雷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由于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闪电传播速度快(传播时间忽略不计),雷声传播的时间为2s,所以,由v=s/t可知,打雷处与他之间的距离是:s=vt=340m/s×2s=680m.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应用,解题的关键知道是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看到闪电后到听到雷声这段时间就是雷声传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