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真意——读《文化苦旅》有感_1000字.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重的真意——读《文化苦旅》有感翻完这本厚重的,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我有所感悟。

全书围绕“文化”为中心,主要讲述了历史人物对文化的态度和建筑、自然景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了解“苦旅”的意义所在。

(一)
首先探讨的是历史人物对文化的态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道士塔》、《风雨天一阁》和《山庄背影》三篇。

《道士塔》中的王道士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象征自己国家文化的东西拱手交给了外国商人;《风雨天一阁》中,一名叫薛继谓的偷儿和书商一起侵吞藏书楼,并将部分书籍转卖给外国人,这种出卖文化遗产的劣行让我们感到愤慨。

而在《山庄背影》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却因无法和清朝文化相割离,在文化衰亡之际投水而死,永远留在了古典时代。

我不欣赏清朝的保守文化,也不推崇先生的这种行为,但他为文化献身的精神的确让我们感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征,而保护本国文化就是一种民族气节;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应当被摒弃,但文化中的正能量和民族精神应当代代相传。

反观现代,中华文化被侵蚀的现象依然十分常见。

人们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一昧学习外语而忽视了对语文的学习;学习国外乐器却很少问津传统乐器……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消亡。

这虽然算不上出卖文化的行为,但是也揭示了人们不履行传承传统文化义务的可悲现象。

为使中华文明长河继续流动下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二)
其次探讨的便是建筑,自然景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其中最
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废墟》《阳关雪》《沙原隐泉》三篇。

其中前两篇的基调相似,都是对历史留下的废墟的思考,而第三篇则是讲述了在茫茫沙漠中发现月牙泉的欣喜。

作者在前两篇文章中所想表达的意思是,无论曾经有多么成功,多么辉煌,最后留下废墟,一个深沉的民族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因为这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思想感情。

纵观历史,著名城池沦为废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自然原因,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还有一些是因为蛮敌入侵和政局动荡所致。

可是阳关古城的废弃不属于上面任何一个原因,而是因为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所致。

自近代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面对的严峻挑战,但为了给经济发展足够的空间,它一直不受重视,等到环境问题“病入膏肓”时人们才如梦初醒。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态破坏不但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也会让文化事业深受打击。

试想,没有月牙泉,余秋雨会写出文章来分享他在沙漠中发现泉水的喜悦吗?到时恐怕只有讲述废墟的文章充斥着文坛,夹杂着人们无数的感慨罢了。

《文化苦旅》结束了,也游遍了半壁江山。

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散文集,它拥有历史的厚重感,带给我们人生的感慨和现实的思考,赋予文化更加深刻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