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婺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婺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摘要:婺州传统民居是发源于浙江省中部的一种民居形式,其建筑水准在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文分析其营造技艺中的文化内涵。

婺州传统民居善于择址,符合中国古代堪舆风水中的诸多要求;婺州传统民居遵循严谨的宗法制度,在其结构与布局上井然有序;婺州传统民居也从八婺风俗的灵感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装饰手法。

关键词:婺州;传统民居;传统民居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遗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必须先弄清营造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汇编等方式对婺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总结,首先从堪舆风水分析其选址要求,然后从宗法制度探究其结构布局,最后从八婺风俗总结其装饰特征。

一、堪舆风水
婺州传统村落非常注重从堪舆风水的角度来选择或营造住宅的自然环境,以达到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即的精神夙愿。

当年的风水师依据《黄帝宅经》、《阳宅集成》等指导,对基地的山水、田地、朝向、布局等选择分析,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并将其纳入影响家族兴衰的主要因素。

婺州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基本符合“四灵俱全”、“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也有一些布局星相、太极等宇宙现象来实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状态,如兰溪诸葛村、武义俞源村、汤溪寺平村等。

好的风水其实就是好的自然环境加好的地形地貌,以达到“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村址模式,而“水”又是风水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婺州古村落改造人居环境的重点,如兰溪芝堰村“水系”的运用,开门见水,水象征财富,有聚财之意,也对日常生活生产提供便捷;如武义郭洞村“水口”的重视,水口位于东龙山、西白虎两山对峙最窄处,用风水树、迴龙桥等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以锁住财气;如兰溪诸葛村“水塘”的开凿,除了生活必需外,还有积蓄雨水,防火救灾,调节小气候的功能,《阳宅会心集》所述“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

婺州古村落中还有大量“八景”、“十景”之说,实为对风水宝地和人居环境的一种炫耀和褒奖,也是古婺州耕读文化的一种象征。

婺州传统民居除了选址择向会考虑风水外,在建筑奠基及上梁仪式上、居室趋吉避凶的处理上也多有顾
及,如东阳民间上梁时在金檩上会挂上一块红布,写上“紫薇拱照”以讨吉利,又如兰溪诸葛村民居大门前用影壁、泰山石敢当来抵挡“煞气”,悬挂八卦镜可以明镜高悬,镇妖驱鬼。

二、宗法制度
婺州传统村落多以南迁人口单姓血缘繁衍发展而成,始迁祖会建造起祭祖、仪事和修谱的宗祠建筑,以后子孙多了就要按血统分成房派,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远近区别亲疏的宗法制度随之产生,由此影响到村落的生活格局,即一个房派在“总祠”的基础上建造各种“支祠”。

支祠又称“大厅”,建筑前开凿水塘或兴建广场,形成较为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各支的住宅建筑就簇拥在这些房派宗祠周围,呈现众星拱月之势,每个团块式的宗祠民居组合再用巷道、水系连贯,最终形成整个村落的格局。

如永康厚吴村古建筑群中保留了叙伦堂、衍庆堂、吴庭公祠、丽山公祠、澄一公祠等“屏山吴氏”各种祠堂建筑十余座。

象征宗法势力的宗祠建筑无论在选址、布局上,还是在用材、造型、装饰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民居建筑的地势、规模不得超越,甚至不能遮挡与前者呼应的山川地貌,影响到整个宗族的发展。

如兰溪诸葛村丞相祠堂占地1400平方米,前后三进,地势逐级抬升,用材硕大,雕梁画栋,中厅做成四面敞厅,气宇轩昂;另一座祠堂大公堂位于村中核心位置钟池旁,交通可达性最高,外立面用颇有气势的歇山顶门楼,建筑内部进深感极强。

婺州传统村落的这种结构模式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二者之间的同构关系十分清楚,而且带有多层级的封闭性,但由于商业文化的渗透,其格局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蜕变,形成以行业为纽带的人居空间,如义乌佛堂、兰溪永昌和金华雅畈等地。

婺州传统民居内部陈设与功能区分同样具备缜密的宗法制度和家族伦理观,它们的设计与运用严格遵循儒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思想的影响,但作为公共空间的厅堂与私密空间的起居室又用似分似合的“门洞”、“楼道”、“廊”与“弄”联系,巧妙地通过建筑来完成家族凝聚力的完善。

如东阳卢宅肃雍堂、义乌黄山八面厅、永康古山胡氏民居等。

三、八婺风俗
婺州自古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小邹鲁”之称。

最早的姑蔑文化与古越文化带动了婺州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南宋兴起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带动了婺州本土儒家学风的兴盛,由此影响到传统民居在形制与装饰上体现出耕读传家、崇文尚古的人文精神。

婺州一代以九峰达摩、赤松黄大仙为首的佛道宗教文化,以及各种地方神灵崇拜也极为普及,以至于庙宇建筑常与住宅建筑同系,只是在空间布局和装饰细节上稍作改变。

金华婺剧、兰溪滩簧、浦江乱弹、婺州
窑、东阳木雕、东阳竹雕、东阳砖雕、浦江剪纸、雕版印书、武义泥水画、兰溪墙头画等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及手工艺也为民居营造融入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元素。

以“徽戏活化石”之称的婺剧为例,不少宗祠和大型民居都会设置固定式或活动式戏台建筑,成为当地百姓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主要的雕刻构建中也常出现戏曲人物故事的场景,祈福戏、三国戏、神仙戏等应有尽有,起到了“忠孝礼义信”的教化作用,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婺城区汤溪镇寺平、中戴、仓里、厚大、上镜等村中的明清民居砖雕门楼上多用连环画形式表现婺剧曲目,如《长坂坡》、《打金枝》、《回荆州》、《渭水访贤》、《刘备招亲》等几十种。

义乌黄山八面厅、东阳巍山福舆堂等以木雕见长的婺州民居在额枋、琴枋、牛腿、雀替、绦环板、格心上遍布各种戏曲图案,如《三打祝家庄》、《游园惊梦》、《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紫钗记》等。

永康厚吴村、武义俞源村的一些祠庙、民居建筑上还留有大量戏文木构彩绘和戏曲墙头画,武戏文戏应有尽有,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背景点缀栩栩如生,是婺州戏曲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

结语
婺州传统民居具备了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些共性外,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也呈现出地域性明显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价值所在对于后续研究婺州传统民居营造特征、婺州传统民居匠作门类、婺州传统民居传承人谱系,以及如何传承与保护该项文化遗产等课题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胡波,男,1979.12-,本科,助教,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