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024地理必修2教案

2024地理必修2教案

2024地理必修2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4地理必修2教案地理必修2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掌握必修二中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2. 教学重点
- 分析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3.1 单元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3.2 单元2: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 分析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
3.3 单元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类适应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
- 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问题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通过精讲重点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 教学评价
-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教材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
-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以上为教案的初步构思,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全新推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教案完全与教科书同步。

每个教案分为三个栏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引用经典的案例和身边的地理情境,并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精选地理素材,包括图片、视频、表格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问题中穿插小问题,呈螺旋式上升的系统结构。

贴合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最新要求。

以下是各小节教案部分图片。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容量
城乡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一、教材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

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2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 2整套教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过程1. 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世界 60亿人口日”时间:1999年 10月 12日区别:“世界 60亿人口日”与“世界人口日”的区别“世界 60亿人口日”是指世界上的人口达到 60亿;而“世界人口日”是世界人口到达 50亿的时间,即 1987年 7月 11日。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A 图 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B 图 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该图是一幅坐标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总数,横坐标表示年份,坐标系中的红曲线表示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不足 20亿人口,到世纪末的 60多亿人口, 平均每 20年净增 10亿人口。

图中 20世纪 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这说明在此时间段中,人口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因为此时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C 图 1.4 可以得出,到 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2000年与 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图 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有两条曲线,一条表示出生率,一条表示死亡率,二者的差值是自然增长率。

从图上看,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两条曲线越接近,自然增长率越低,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二、民族构成与数量【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供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供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案1: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分布;2. 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大气的组成;2. 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大气运动的变化;3. 讲述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教学PPT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解读;4. 总结法:通过小结的方式梳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有哪些运动,并与大气运动有何关联。

2. 学习展示:a. 大气的组成:通过教师PPT进行讲解,介绍大气的组成及其层次分布。

师生共同解读PPT上的文字和图表。

b. 大气的闪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大气中的闪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闪电产生的原因。

c. 大气运动的规律:通过讲述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环流和风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气候和季节变化。

3. 学习实践:a.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室外进行观察,引导他们观察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如云的形状、移动速度等。

b. 板书总结: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回到教室,通过板书总结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4. 练习与巩固:a. 布置练习题:在课堂结束前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答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b. 答疑解惑:回答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解析并纠正错误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气的组成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观察和分析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发言机会相对较少,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2.掌握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3.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地球资源的利用;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1.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2.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第二章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水圈–地球的陆地2.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地形第三章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地球资源的利用1.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人口分布和迁移–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工业化和能源问题2.地球资源的利用–农业和渔业–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地球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地球资源的利用。

2.教学难点: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地球资源的利用。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情况、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

2.学生的作业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等。

3.学生的考试表现:包括考试成绩、考试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2.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实验器材:地球仪、气象仪等七、教学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周地球的构造讲授法第二周地球的运动规律讲授法第三周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实验法第四周自然地理环境实验法第五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讨论法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周地球资源的利用讨论法第六周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发展措施:二、乳畜业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2、工业的区位选择3、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3、科技进步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2、工业集聚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3、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