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517d往后: 看到洞外美好景象的哲人,面临如下的选择:留在光明的世 界里,还是回到黑暗中——做哲人王? • ③卷七结束时,言辞中的美好城邦(哲人为王,以最理想的 方式)建立完毕……
2、洞内洞外的隐喻
• 阅读两段引文: • “现在我们必须把这比喻整个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洞穴比作 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威力。若把从洞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 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与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你 就会正确领会我的这一解释……” “在可知世界最后看见的,而且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 的样式……任何凡在私人生活或者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看 见了善的样式”
2、哲人的政治实践:三下西西里
• ⑴政治实践:柏拉图有十三封写给王者、僭主、政治家等
的书信。尤其第七封信记述他与西西里的狄翁以及狄奥尼索 斯父子的交往——他三下西西里,传授哲学,教育统治者并 为之设计现实的政治方案。然而他基本上是无功而返……
• ⑵政治思想:第七封信展示了哲人政治思想的形成,明确 • ⑶哲人及其对统治者的教育:哲人对王者施教其可行
人工的原型(木匠造的床)—人工的摹仿物(画家画的床)
(见图示:分线喻、样式与模仿)
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
• (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 《王制》 ) • (二)灵魂的两驾马车:记忆、学习、灵魂的回忆 ( 《斐德若》 ) • (三)灵魂的轮回与抉择:俄尔神话、灵魂死后的命运、 来世的抉择( 《王制》)
3、样式(理念eidos/idea)与模仿 (mimesis/imitate)
• ①在“分线喻”中,样式构成可知世界的第二部分,是哲学 认识的最高对象,哲人追求的最高知识; • ②“太阳喻”中“善的样式”就是一切样式中最高的样式; • ③“样式”是现实物的摹本,模仿活动使得现实物在某种程 度上与摹本相象,但模仿的东西与摹本之间毕竟有很大的 差异; • ④用“分有”和“模仿”说明可见世界的个别事物与样式之间 的关系:神圣的原型(床的样式)—神圣的摹仿物(床的蓝图)—
•
•
• ④我们前面正确地把光线和视觉看得像太阳,而它们本身
并非太阳; 知识和真理也像是善,但它们本身不是善,善是某种具有 更高价值的东西。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而自身的美却超 过了两者,它是一种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
• ⑤太阳使我们看见的事物成为可见事物,而且使它们产生、
生长,并得到营养,而太阳本身却不是被产生或者生出来 的; 善使我们知道的事物成为可知事物,并且给与它们存在和 实在性,而善本身并非存在,而是在等级和能力上均超乎 其上的东西。
(二)灵魂的两驾马车:记忆、学习、灵魂的回 忆( 《斐德若》 )
• • ① 《斐德若》(246a3-246d2)讲 “灵魂形如马车”: 证明了“凡灵魂都是不死的”之后,苏格拉底开始描述灵魂的样子:灵魂 如带翅的马儿与带翅的御马人的合力,神们的马儿和御马人都很优良; 人们的马儿和御马人则良莠混杂。御马人驾驭两匹马,一匹俊美驯良, 另一匹丑陋顽劣。(对比灵魂的三个部分) ②“灵魂的翅膀”(246d6-247c2) 灵魂的翅膀,当翅翼丰满,灵魂才能上升,与神们游历诸天,遍览天界 美不胜收的景观,从而滋养自己的心智,因为纯粹的理智和真知才是灵 魂的食粮。 ③“灵魂九品与天界记忆”(249d4-252c2) 在天上对真实的这一瞥,会把许许多多知识留在灵魂的记忆里。但灵魂 命定要转世投生,即落入尘世,直面复杂命运的追逼……热爱智慧的灵 魂会在这种生活里努力滋养自己,即学习,这里的学习就是灵魂对既往 天界之旅中瞥见的美景(知识)的回忆。
2、苏格拉底对话的戏剧特征
• ⑴ 柏拉图写的是对话,是运用诸多文学手法写就,他的作 品就是文学-哲学戏剧。 • ⑵ 关注柏拉图哲学对话的文学戏剧特征,至少得注意两个 大的方面: 一方面,就戏剧-文学特性而言,要注意对话通过时间、 地点、人物、场景、情节发展、戏剧冲突、戏剧结构、叙 述手法、叙述框架等戏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戏剧特性,以 及对话通过措辞、文风、用典(文学性与历史性)、征引、 隐喻、戏仿、神话等文学手法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特性;同 时,除了关注内部文本语境,还要适当考虑外部历史语境。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将每一篇对话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整体来做逐篇解读,即便解读某篇对话的一部分 甚至一个细节,也必须首先将其放到这篇对话的整体中来 理解。
•
•
• •
(三)俄尔神话中的灵魂的抉择
• 俄尔的“冥府之旅”(《王制》614b-621d): • 场景一:天地的四个开口,以及受审的灵魂们(奖惩,以前生 作为的义与不义为参照,情形复杂,喜乐忧苦各各有别);
• 场景二:以光柱为中枢的宇宙结构体,命运女神(必然女神 的三个女儿)的住所(宣布灵魂拈阄并选择来世生活的诸般规矩); • 场景三:灵魂对来世生活的选择(“谁有能力、有知识来辨别生活的 优良和缺陷,就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选到更好的生活”); • 场景四:命运女神确定灵魂的选择,每个灵魂就有了自己的 命运之线; • 场景五:在忘川河边喝了忘川之水后,灵魂各自投生……俄 尔则在天色微明时分醒来。
分线喻、样式、模仿: 可见世界(意见、洞穴内)
A
I
可知世界(知识、洞穴外)
C D
B
灵魂状态 认识对象
想像 影像、阴影、外观、幻像
信念
思考
思想 “善”的样式(eidos,idea) 诸样式
II
实物(自然物 假设 人工物) 数学物 (哲学影像)
III
绘画类比 诗/诗人
画的床 (画家) 美德幻象的幻象 (外观的外观)
(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 《王制》 )
• • 1、从灵魂的三个部分到灵魂的类型: ①理性部分,用以思考推理;欲望部分,用以感觉爱恨、冷暖、饥饿等 身体骚动;血气部分:首先证明它既不同于理性,也不同于欲望,因而 必定是第三个部分(激情); ②当血气听命于理性,压制欲望的骚乱,三部分就节制而和谐,这就是 灵魂的有秩序状态,受此灵魂指导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支 配与被支配关系合乎自然的要求) ③反之,不正义就是三个部分之间争斗不合,相互干涉,于是这种混淆 与迷失就会造成不义、不节制、怯懦、无知等种种邪恶。(支配与被支 配关系不合乎自然) ④美德明显是一种灵魂的健康、优美和有力;邪恶则是灵魂的疾病、丑 陋和衰弱。 ⑤灵魂类型,有美有丑、有贤有愚。有多少种政体,就有多少种灵魂类 型。
现实的床 (木匠)
美德的幻象 (外观)
(床的蓝图) 床的样式(神)
美德的知识 (哲人 =灵魂 的立法 者)
IV
wk.baidu.com
美德的样式(美德的真实) 正义的样式、美德样式
V
诗/诗人
诗中的行动世界(外观 世界) (神、英雄、人:史诗 、悲剧) 欲望和血气主导的世界
现实中的人的 (哲人的理性 行动世 沉思世 界(洞 界) 穴世界) (哲学 欲望和血气主 之诗中 导的世 理性主 界 导的世 界)
思考如下问题: • ①自由何以可能? 拈阄来选择来生的灵魂除了手中序号的偶然外,选择哪种生 活确实是自由的,然而可能由于知识和辨识力的缺乏而选不 到最好的生活。苏格拉底在此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②遗忘、记忆与拯救 来到忘川河边的灵魂难耐口渴,一旦喝得过量,就会全然忘 记前尘往事。那么看似新的生命,实不过重复,仍受制于必 然和偶然,以及自然和习性的束缚。 而奥德修斯因为忍耐和克制的天性,肯定不会喝过量……把 前生的记忆带进新的生活,就等于把灵魂的洞见带进了因尘 世生活的浮华而容易迷失心性的今生。生命因而便成了一次 灵魂的净化之旅、拯救之旅?
“善”的样式主导的美德样式 世界
分线喻中各线段的关系应该是:(1)A:B=C:D(=1:3或3:1);(2)B=C
2、太阳喻与“善”的样式(eidos)
• 要点(参见《王制(理想国)》508C-509D) : • ① “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后代,就是太阳; 太阳与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如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 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②太阳不是视觉,而是视觉的原因,并且被他所引起的视觉 所 看见; 善的样式,给予认识对象以真理,给予认识主体以认识能 力。它就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 ③眼睛望着太阳照耀的东西时,就能看清楚它们,并显然拥 有了视觉; 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看人的灵魂,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 照耀的对象时,就能够理解并认识这些东西,并显然拥有了 理智。
• 1、作品类别及编本
• ⑴两类,即对话和书信。 • ⑵亚历山大(前4-3世纪)时期的语文学家忒拉绪洛斯 (Thrasyllos),按古希腊悲剧的演出结构方式(三部悲 剧加一部喜剧)将柏拉图所有著作编成九卷,每卷4部(对 话35篇,书简集1种,共36部,另有托名作品/杂篇7种)。 这一划分体例在英德法古典学界已成共识,最权威的现代 译本(英德法意)均循此体例。 • 中文已有的译本距离这种要求尚远,对编本体例、注本和 译本选择上显得没有什么用心。而由刘小枫教授主持的“柏 拉图注疏九卷集”业已展开工作,将为我们提供足本柏拉图 汉译43篇(36篇+杂篇7种)。
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
• 1、分线喻(《理想国》卷六509D-E讲到世界的两重划分时, 举分线喻)(图例见阅读材料)
意义涉及:世界两分思想、两种知识、认识层级、样式与 模仿等 要点:
①用“线段”形象地说明两个世界、 两种知识的区分; ②四个线段分别对应不同的认识对象和灵魂状态; ③表明认识由虚幻到真实的递增的层级; ④四种认识和知识:想象-影像、信念-实物、思考-数学、思想-样 式;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一、生平与政治实践 二、作品与哲学戏剧 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 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 五、洞穴喻:哲人的教育与命运
一、生平与政治实践
• 1、与苏格拉底相遇:文学青年到哲学青年 的转变
苏格拉底梦见怀抱小天鹅(拉尔修记述); 柏拉图追随苏格拉底: 此后,柏拉图把自己的诗歌丢进火堆:“来这 儿吧,哦,火神,柏拉图现在需要你” 然而,柏拉图烧掉的或许只是悲剧看待世界的眼 光,而不是悲剧那充满戏剧性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富 有张力的优美言辞——注意:柏拉图的哲学作品的 戏剧形式、哲学戏剧。
了哲人王的理想,并对叙拉古人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政治主张。
性有多少,小狄奥尼索斯和狄翁正好构成了正反两个例子。 换言之,哲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实政治?哲人王的理 想若不能实现,意味着现实政治根本上的限度(没有最佳政 治,因而哲人最终回到学园,著书立说,进行教育,教育未 来的哲人和政治家……)。
二、作品与哲学戏剧
•
•
• •
• 2、从灵魂的结构到城邦的结构:
• ①对应于灵魂的三分,城邦在构成上也是三个部分:统治者、 护卫者和劳作者(手艺人、商人); • ②统治者、护卫者和劳作者分别对应于灵魂的理性、血气和 欲望部分;
• ③当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统治者用智慧治理城 邦,护卫者以勇敢保护城邦的安全,劳作者忠于职守,这三 个阶层就能和谐共处,这就是城邦的有序状态,或者称之为 正义的城邦; • ④反之,任何一个阶层僭越其自身的职守,就必然导致失序 和混乱,城邦就会成为不义的渊薮;
•
(参图示) 囚徒——挣脱锁链者(习得的东西)——洞内的景象——上升的长路(灵魂 的上升)——洞口的光芒——眩目——洞外的景象——太阳(善的样式)
3、哲人的教育
• 阅读三段引文: • ①“凡有头脑的人都会记得,眼睛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迷盲,分 别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一是由亮处到暗处,一是由暗处到 亮处……灵魂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 ②若此,就有下面的结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 的职业里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 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里去似的。” • ③“但我们的论证表明,知识是每一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 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部分就如同眼睛。——身体不改变方 向,眼睛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这里面或许有一种灵魂 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 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者没有看该看的方 向,因而得想方设法努力使它转向。”
五、洞穴喻:哲人的教育与命运
• • • • 1、洞穴喻在《王制》中的位置 2、洞内洞外的隐喻 3、哲人的教育 4、哲人的两重使命
1、洞穴喻在《王制》中的位置
• ①“洞穴喻”出现在卷七开头(514a-517a)
在举了太阳喻和四线段喻之后,苏格拉底说: “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与缺乏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人们住 在深深的洞穴里,那有一条很长的路通向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