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是一个崇拜理想人格的国度。

无论是反观以哲学、历史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理论型文化,还是考察以为礼仪伦常、风俗习惯为要素的中国传统大众性文化,都能发现理想人格无所不在。

本文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

孟子继承了将理想人格层次化的做法,其主要理想人格为“圣人”和“大丈夫”。

他降低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规格,消除了将理想人格抽象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了“大丈夫”人格理论,给人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

孔子的“君子”较多的表现出的是谨慎、谦让、厚道、温顺等人格特点。

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则是对孔子“君子”人格一个侧面的扩而充之和发扬光大,呈现出更多的是阳刚之气。

“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居仁由义、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修养方法得以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则表现为人格独立并自任以天下之重。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其现实的价值和认识的意义。

孔子从自身的时代和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这种“君子”人格主要的标准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君子人格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孔子构建的这种君子人格,具备了仁、礼、忠、孝、信、义、智、勇等优秀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也是我们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民具备的,可以说造就君子人格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如诚信危机、拜金主义、树立荣辱观念等问题,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体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孟子思想最是精化之处,即是他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溅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人性心理结构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属于仁,义,礼,智.这是孟子人性心理结构的四根支柱,而这四根支柱就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根基.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可是如何培养大丈夫人格呢?首先,要坚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君子不器”(附:审题指导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君子不器”(附:审题指导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君子不器”(附:审题指导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想导引《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道是系统。

器是工具,器是容器。

道有主动性,器为被动性。

道是思想,器为身体。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超凡脱俗,心怀天下,一言…行都体现着对于世间万物的关怀。

这就要求君子有综合性的能力和见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

因此孔子才会将“不器”作为君子的标准。

世事变迁,随着社会的更迭,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有所改变,“君子不器”是否是评价人才的合理标准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曾经的博古通今、谈天论地似乎在现实生活中都仿佛浮萍一般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思考和钻研的品质。

这两年,一个全新的名词火了一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指的是不满足“专一职业”,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会在自我介绍中用斜杠来区别自己的不同职业。

可在“专业化”成为“理所当然”的今天,人才应该尽力做到“不器”,丰富自我,做一个“全才”,还是应该刻苦深挖某一领域而有所成就,一招鲜吃遍天,做一个“专才”呢?因此,这个题I目的矛盾点就显现出来了,君子应该“不器”还是“器”,也就是当今社会的人才应该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还是只专攻于某一领域。

这篇文章的立意有三种:“君子不器”“君子当器”以及“专通结合”,在选择的过程中倾向于前两种,因为这样的立意观点明确,便于阐释。

其次,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是最重要的,要沿着一根主线,这条主线的内在逻辑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思路问题,首先要理出整体构思,然后解决层次安排问题。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胡嘉宴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且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典范。

针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则是君子的价值观。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进步和道德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现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创立并大力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了“君子”人格。

经由众多儒家学者的不断传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呢?一、提出“君子”人格的历史环境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条件——由奴隶制逐渐转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其自身所具备的劳动力以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粮食。

封建制社会的形成,不断驱使农民积极开垦土地。

但是,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人们“贪财”、“好富”的贪欲,这种贪欲颠覆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道德风气逐渐得到破坏。

2、政治条件——争夺土地的战争不断封建制社会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能够有权势。

因此,争夺土地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争夺土地的继承权,甚至不少亲人因此而反目成仇。

政治局势的混乱以及民间风气的破坏,使得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十分混乱。

3、思想领域——思想学派不断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迅速衰亡,使得社会需要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统领,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会秩序。

读《论语》浅论“君子”

读《论语》浅论“君子”

指人与人交往 的过程 中要讲究信用 ,是君子的基本 道德之一 。在政治上 ,孔子还认为 “ 民信之矣” 是 治国最重要的条件。另外 ,孔子还认为 “ 君子义以
沛必 于是” ( 《 论语 ・ 里仁 》 ) 。仁是人之 所以为人的
本质 , 是 内在 的道德品质和精神 , 是人的道德义务 。 它强调 “ 仁 ’是君 子的内在道德 自觉 ,并且时时刻 刻离不开它。孔 子的 “ 仁 ’既是一种主观 的内在修 养 ,也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 ,是一种责任 。“ 士不 可 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仁 以为 己任 , 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君子作 为—个完整 的道 德价值体系 ,其全部人格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第 5卷
第1 期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为上” 。他认为衡 量义与不义 的最高标准是仁 ,并
把义看作是做人和处世的基本道理 ,认 为 ‘ 行 义 以
达其j 苣 , ’是君子塑造其人格的必经途径。
孔 子还指 出了君子 的其他德行 , 如宽 、 恭、 敏、 惠等 ,强调 了君 子德行 的全 面 。君 子 的德行 涵盖
V 0 _ 1 . 5 No .1 Ma r . 2 O l 3
2 0 1 3 年0 3月
读《 论语 》 浅论 ‘ 君 ,
郭宁月 ,段朝阳
( 河 北 大 学 政 法学 院 。河 北 保 定 0 7 1 0 0 2)
摘 要: 《 论语》作为儒 家经典的文献之一 ,“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 范,君子人格 的内涵、或者

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

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

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一、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仁。

他认为,仁者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要爱他人,以及爱自然界的一切。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制力,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尊,不仅要尊重自己,而且要尊重他人。

他认为,仁者应该有自信,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要相信他人。

二、孔子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观点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礼”为核心,礼者行仁,行仁者礼。

他认为,礼者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激励他人,而不是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制力,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孔子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尊,不仅要尊重自己,而且要尊重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信,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要相信他人。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礼者应该有自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塑造应该以“仁”和“礼”为核心,以自律、自制力、自尊、自信为基础,以行动来激励他人,以言语来激励他人。

他认为,仁礼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尊重的能力,是一种自我信任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仁礼的人格,才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儒家的人格理想-精品文档

儒家的人格理想-精品文档

与国人交,止于信 。
——《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

齐家、治国与g与平天下——外王
三 纲 领
一、什么是国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什么是国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徐行后长。
(《弟子规》)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朱熹《〈大学章句〉序》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三三纲纲领领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大学》全书由11个章节组成,第1章是 孔子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是全书的精华和核 心部分。概括地说就是“三纲领”(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其他10章是孔 子的学生曾子围绕孔子的基本思想来解释、 阐述孔子思想的。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有道之乐大大超越了一般物质的享乐、 感观的享乐。物质感官的享乐是满足人的 欲望,道是约束人的欲望。回心中有道, 自然就没有欲望所带来的烦恼,什么生活 状态都能坦然面对,乐在其中。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 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 自孔子始才 赋予其道德含义, 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 的称谓。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
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 “他人”关系的和谐,这一特征主要 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
“`中庸' 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 则。”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 《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 人同而不和。' ”
孔子的理想人格观
小组成员:崔婷婷、李婷婷、郑美玲、徐龙慧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 的产物, 从先秦的时事看, 理想人格正 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 整合。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 君子、成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君子”是孔子 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是比较现实 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
(五)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孔子的“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规 范, 它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孔子 认为“义”是君子第一位的价值准绳,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贫 乐道 , 二是自强不息。 安贫乐道体现了孔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值观。 自强不息思想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意志力, 其心理结构涉及 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 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格——君子。孔子设定的成为 “君子”的过程是“修己—济众—民兴于仁” , 足见 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行“内圣外王”之道, 所体 现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昂扬进取 精神。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_胡继明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_胡继明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 ournal of S outhw es 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ly,2009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胡继明1,2,黄希庭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4-0007-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

”[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

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

”[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_君子精神

_君子精神

君子精神君子精神是孔子学说的精髓之一,它是孔子倡导的政治和人生中都应具备的高尚情操。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仁、义、勇、礼、智、信、中庸的混合体,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孔子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希望能够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在国家政治和平民生活中把君子精神发扬光大,以此改造混乱腐败的政治和冷漠无序的社会。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对待艺术的态度,它不主张粗俗的质朴,也不主张虚伪的修饰,它主张“文质彬彬”,内外兼修,文质并重,这种艺术精神在先秦百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君子自由,独立创新,和而不同。

「原文」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害怕、畏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君子庄重,谦虚好学,忠诚守信,结交益友,有过即改。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论语中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绘

论语中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绘

论语中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仁爱、诚信、谦虚等。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之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先行守法,才能对他人有所要求。

这种道德修养的要求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想的人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问。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种对于知识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类智慧的崇尚,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包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他强调了君子应该遵循的礼仪准则,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对于礼仪的重视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看重,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追求。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对于理想人格的描绘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并通过反思和反省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要求。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

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第一种,最普遍的版本说法。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一礼”人格。

之所以感觉上最为普遍,是因为其言简意赅,简单一句话,就将其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令人很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第二种,比较详尽版本。

此版本为第一版本的扩展说,讲具体的“内仁外礼”扩展说明了一下,如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礼”统一的伦路到的为基础,以“圣人”和“君子”为主要模式,包含对“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要求,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世型人格。

第三种,从较深入的精神层面上阐述的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对其概念上定义的版本,我自己就只写了这简单三个版本,而对其深刻的含义剖析,孔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详细含义的简单概述如下。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

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

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

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义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作者:田晓丹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15期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

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

而此时孔子才三十来岁,便已有盛名,可见孔子于礼纯熟。

正是有了精通礼制的坚实基础,面对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孔子在思想上才敢有逆风而上的自觉,进而树立了“克己复礼”、重建周礼的大胆志向。

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其思想中的政治抱负日渐被理论和境界旨趣所取代。

“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正是在其礼仪实践中凝聚而成,虽有形而上的境界,却又不脱形而下的践履。

“君子”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描述正是对“君子”理想人格的鲜明写照。

自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对“君子”人格倍加推崇,近现代各家对“君子”人格也都有一番研究和见解。

其中,陈登原在《广癸巳类稿君子解》中汇总说:“综观君子原初之义,言政治,则盘踞要津者,君子也;言地位,则接近至尊者,君子也;言仪表,则衣冠楚楚者,君子也;言室家,则千仓万箱者,君子也;言社会法律,则曲予优容者,君子也;言学术教育,则必须研修者,君子也。

”钱穆先生曾指出:“此论君子之德性。

今约而言之,则君子当有高尚优美之情操与德性,一也。

君子贵实行不尚空言,二也。

君子重礼仪尚群德,三也。

君子有自得之乐,四也。

孔子之言君子,大略如是。

”程碧英《论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文在肯定君子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其相关时代内涵,明确了其价值定位。

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意蕴》一文中,赵馥洁通过对君子的人格转化和德性分析,最终将其落实到新时代优秀人格的培养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其中,上智和下愚之人其性不可移,唯中人可上可下,并且其人口数量也占绝大多数。

而“君子”正是针对中人而量身打造的理想人格。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证 的 那些 ‘ 理 ’ ‘ 则 ’ 主张 、 想 , 道 、规 、 思 已代 代 相 传 , 长 使 命 感 ) 有 生 命 意 义 感 ( 现 生 命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 体 。
君 在 论 中共 出现 1 7次 。“ 君 子 ’ 词 原 为 0 ‘ 一 久 地渗 透 在 中国 两 千 年 的 政 教 体 制 、 会 习 俗 、 理 “ 子” 《 语 》 社 心 习 惯 和人 们 的 行 为 、 想 、 语 、 动 中 了。’ 孔 子 对 贵 族 的通 称 , 思 言 活 ’ 自孔子 始 , 赋 予其 道 德 含 义 , 为 具 才 成
的 自觉 意 识 、 以 为 上 的价 值 取 向 、 义 自强 不 息 的进 取 精 神 、 信 不 欺 的 为 人 品 行 等 是 其 基 本 特 征 ; 价值 目标 诚 其
是 内圣 外 王 。 .
关键词 : 孔子 ; 理想人格 ; 君子 的基本特征 ; 内圣外王
中 图分 类 号 :88 B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8 120)400—5 17— 4(090—07 9 0

善人 、 恒 者 等 , 有 唯有 “ 子 ” 是 孔 子 极 力 倡 导 、 君 才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 著名的思想 家、 治家 、 人 、 政 是 教育 家 和 心 理学 家 , 的思 想 主 要集 中在 《 语 》 书 推 崇 和追 求 的理 想 人 格 的 典 范 , 比较 现 实 的 能 够 实 他 论 一

具 有 的 品质 , 时 , 同 只有 “ 子 之质 ” 不 够 的 , 必 须 君 是 还

君子 —— 孔 子理 想 人 格 的典 范
有 “ 子 之 行” 见 利 思 义 、 君 : 临危 不 惧 、 而 有 信 。“ 言 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胡继明1,2,黄希庭1(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

”[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

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

”[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

“‘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

”[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

”[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

“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

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

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

‘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

”[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73收稿日期:2009205206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明。

全面发展,这种人格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儒家学派认为,‘仁、义、礼、智、信’构成了人格的‘五伦’。

”[6]34景怀斌对孔子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君子”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认为“仁、礼、知”组成了儒家人格的结构[7]。

我们认为除“仁、礼、知”之外,“义”和“信”也是其构成要素。

“仁、礼、知、义、信”不仅是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构成要素,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孔子的‘仁’是人的以博大之心‘爱’人的理念、行为和境界。

”[7]仁爱是孔子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从而也成为了其所创立的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处理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绳。

”[6]36可见,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他人”关系的和谐。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

孔子的爱人首先是讲求孝悌,所谓孝就是指尊敬父母,所谓悌是指尊重兄长。

孔子的“爱人”由爱父母兄弟姊妹、亲情、亲族,再推及到“泛爱众”,所以孔子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

’”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必须实行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实质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行为准则。

景怀斌先生认为:“对于人际认知原则或方式,儒家有自己的基本主张,这就是‘忠恕’思想。

……从心理学角度看,‘忠恕’是个体以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判断别人心理并进行相应反映的过程,本质上属于‘推己及人’的过程。

”[8]《论语·雍也》:“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82张晔、秦华伟认为:“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36要做到“忠恕”之道,孔子也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原则:一是“九思而后行”,一是与有益的朋友交往。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对“九思”进行了论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同时,孔子也告诫人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交友的前提条件“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中庸’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则。

”[8]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皇侃疏:“中,中和也。

”什么叫“中庸”呢?《礼记·中庸》:“君子中庸。

”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郑氏《中庸》解题曰:“名曰中庸者,以记其中和之为用也。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又引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谓“中庸”就是“用中为常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思想提出了处理人和事的准则,主张“允执其中”。

“允,信义。

中,谓中正之道。

”[10]即以中正之道,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当地协调处理矛盾。

它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仁爱道德准则的延伸。

孔子强调“过犹不及”,《礼记·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在强调“过犹不及”的同时,也主张“和而不同”,即人与人和谐相处是有原则的。

“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和与同有原则区别。

”[11]《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中庸思想是有原则的,即以保持中正之道积极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强调“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同时,也指出人与人和谐相处也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讲求灵活性。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由此可见,‘中庸’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随大流’、‘混日子’,而是更协调地积极做事。

从这个角度,‘中庸(用)’可以作为个体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则。

”[8](三)重礼的道德规范“礼”作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规范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5次,足见孔子贵仁重礼。

“孔子的‘礼’,是人的以‘仁’为内在基础,以恭敬之心,传统礼仪为标准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7]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深感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正在走向衰落,于是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仁’是‘礼’的心理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思,就不能遵守礼制。

于是,‘礼’这一原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约束成了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自觉意思,从而使行为规范(礼)与‘爱’人心理(仁)融为一体,‘礼’也就由于取得‘仁’的心理基础而变得含情脉脉而具有人情味,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了。

这是孔子对传统礼制的重大发展8和改造。

”[12]孔子认为礼的社会功用十分巨大。

首先是“礼”规范了亲缘关系。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只有做到上慈下孝,父母与子女关系和谐,兄弟姐妹关系和谐,夫妇关系和谐,才与“礼”相符。

其次是“礼”规定人与他人的关系[7]。

孔子规范了“君之礼”、“臣之礼”、“父之礼”、“子之礼”、“友之礼”,“礼”在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准则:“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正是源于此,它成了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人与人之间“以礼节之”,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稳定。

再次,这种规范推到社会层面,就成为社会运作的制度[7]。

这种社会运作制度,强调的是“以礼治国”,而不是法治和暴敛天下。

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在孔子时代是否“以礼治国”成了衡量一国好坏的价值标准。

(四)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知”不仅是孔子理想人格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人格结构中表征理智的因素,是实现理想人格的自觉意识。

在《论语》中“知”共出现116次。

其中,作名词“知识”讲有2次,作动词“知道”、“了解”讲有89次,同“智”,表示“智慧”、“聪明”的有25次[13]256。

“孔子在《论语》中所述的知实分为知的活动和因知所成就的一种完美的判断力两项。

前者叫‘知’,是理性认知能力的发挥,后者叫‘智’,是理性判断能力及其涵摄力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