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0
围魏救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感情读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乘虚而入,措手不及,溃不成军”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按课文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资料补充法,朗读品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课件出示视频,弄请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哪几个国家?2.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探讨故事1.抓住本文首尾对比,了解故事起因与结局(1)哪国强大,哪国弱小?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2)出示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3)从哪几个词看出魏国的强大?理解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意思。
(4)抽生读齐读感受魏军的强大。
(5)魏军野心勃勃一心想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迅速看课文找出答案。
(6)指名回答,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2.抓住中心人物,分析人物性格那么强大的魏军被打的落荒而逃,原因是因为齐国围魏救赵,那么又是谁将怎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土崩瓦解的呢?(1)出示孙膑资料,了解人物。
(2)孙膑是如何主张,自由朗读3-8段,他们是如何商议解救赵国的?画出田忌和孙膑的对话句子。
(3)指名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4)讨论分析:田忌的意见为什么不可取?孙膑的计策妙在哪里?(5)讨论交流(6)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当时魏军实力很强,不仅齐军北上邯郸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且即使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如果被庞涓识破了速率魏军回师自救,对齐军任是个很大的威胁,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计谋,孙膑又是如何做的呢?(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的内容,分析理解孙膑实施计策的过程。
(2)指名说,相机板书:佯攻襄陵,直奔大梁(3)对于齐军的“佯攻襄陵”吃了败仗的消息,庞涓有什么反应?(4)交流分析:对于齐军“直奔大梁”魏国有什么反应?(5)指名汇报适当小结三、拓展延伸,深化感知讨论交流:对于孙膑采取的围魏救赵的计策,你有什么看法?(妙在哪里?为什么会成功,进一步感受人物之智)。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6
30、《围魏救赵》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打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故事分四个部分:①赵国被围,向齐求救。
②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③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④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
老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也是36计中的第二计《围魏救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体会魏军前后变化。
(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1、2和13、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②魏国军队前后有什么变化?在文中找出前后描写魏军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读一读。
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3分钟。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三篇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构造,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络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会孙膑善于剖析,因势利导的聪慧才智。
重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慧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白话表达法、讨论交流法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课时:两课时教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局部,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生答复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盛,方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策中,你知道哪几种呢?生尝试答复师导入课习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习题,全班齐读课习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习题:(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习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1)带拼音读(2)去拼音读(3)找生读、正音(4)找易错字词语:所向无敌势不可当危在朝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一败涂地(1)齐读(2)指名读正音(3)齐读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教师出示的问习题: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答复,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汇总,总结归纳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把握《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2.能够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3.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1.《围魏救赵》文本阅读;2.基本语言技能的应用;3.写作技巧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本的正文和主要情节;2.熟练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应用;3.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小说创作。
教学过程预习阶段1.教师介绍《围魏救赵》的背景、作者及内容简介;2.学生预习、阅读《围魏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回答下列问题:–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都有哪些;–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过程及人物间的关系;–故事的结局。
课堂主要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平仄押韵、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文学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点,讲解并举例说明每一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在《围魏救赵》中的应用;2.教师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分析其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拟人修辞训练,并让学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成一篇以《围魏救赵》为素材的小故事;3.让学生阅读《围魏救赵》的结尾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出奇制胜之道,让学生用排比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议论。
练习阶段1.让学生就课堂所学知识,撰写小说;–要求:根据《围魏救赵》这篇文章内容和意蕴,以及知识点里所提到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相关故事,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
2.让学生进行比赛,评出最优秀的小说和排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小说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示范文学修辞,提高学生文学修辞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说比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1.《围魏救赵》2.《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30围魏救赵》教案3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教材教学简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打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故事分四个部分:①赵国被围,向齐求救。
②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③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④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8 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
老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三十六计”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题)2、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第30课《围魏救赵》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围魏救赵》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巧妙”“智谋”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孙膑的计谋。
(2)学会用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体会其勇敢、智慧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孙膑如何运用智谋,成功地实现了“围魏救赵”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围魏救赵》,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赵国、魏国及孙膑。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孙膑的智谋,讨论其如何实现“围魏救赵”的目标。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4.分析课文(1)分析孙膑的智谋:围魏救赵的计谋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实施的?(2)分析孙膑的品质:勇敢、智慧、团结合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习孙膑的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精神。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体会孙膑的智谋。
(2)用“巧妙”“智谋”等词语造句。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孙膑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教学效果:学生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深刻认识,能够联系实际,树立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品质。
4.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分析课文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孙膑的计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五、板书设计课题:围魏救赵1.孙膑智谋:围魏救赵a.计谋产生b.计谋实施2.孙膑品质:勇敢、智慧、团结合作3.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用词语造句,查阅资料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围魏救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语文教案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 8 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4、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
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课件出示: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背水一战--(韩信)田忌赛马--(孙膑)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
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
(板书课题)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解疑合探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一):故事起因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8
《围魏救赵》教案教材分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有过人的才智。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的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板块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可是兵法奇书。
其中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围魏救赵”。
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吧!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一)探究一:故事起因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魏国将领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
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两国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2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利用关键词句归纳故事梗概。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读板块:知事知人,初涉文本视界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可是兵法奇书。
其中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围魏救赵”。
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注意读清字音。
(指名读)2、初涉文本视界,关注人物情节。
(1)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吗?(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学生,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大家预习了,相信一定有很多收获,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愿意)好,谁先来谈谈你的收获?生:文章讲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2)师:大家听清了吗?刚刚这位同学的概括点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赵国、齐国)(板书)。
这三个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大家画一个当时的地形图(板书)。
引导学生说说围魏救赵的故事。
师: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3)师:在他的发言中关注了文中的人物(孙膑、田忌)和地名(襄陵、大梁、桂陵)。
文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是——(庞涓)。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交流了预习收获,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瞧瞧,这就是孙膑。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教学目标1.了解“围魏救赵”的故事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围魏救赵”的基本情节;3.学习“围魏救赵”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4.加深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围魏救赵”的故事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围魏救赵”的基本情节。
教学难点1.学习“围魏救赵”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2.加深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案、课本、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的背景:“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发生在公元前245年至241年的赵国、魏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中。
主体部分(30分钟)1.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故事情节。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其中。
在讲解故事情节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围魏救赵”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和思想等。
2.学习成语和词语通过“围魏救赵”,学习其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讲解。
如:“精忠报国”、“志愿”、“周旋”、“背水一战”等。
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如笔画练习、理解题等。
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可以总结一下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并强调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讲解一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思考中理解知识。
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也充分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在反思中更好地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8
围魏救赵教案一、复习导入(一)成语积累检查1.同学们把自己摘抄本上的成语读一读师:看来同学们养成了随手摘记的好习惯2.老师也积累了一些,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齐读课件词语。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展示: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讲了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求救齐国),接着讲了事情的经过(田孙商议,直取大梁),故事的高潮(佯攻襄陵,围魏救赵),最后的结果(孙膑设伏,大败魏军)。
二、起因(过渡)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弄清楚了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积累了许多成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古代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和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
师:请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文中那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魏军的强大?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板书)师:你找的很准确。
师:你是怎么理解?师:由这两个词语你可以想到哪些词?来形容魏军的强大。
预设:(替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百战百胜,长驱直入,势不可挡,所向无敌,摧枯拉朽)师:如此强大的魏军最后的结果怎样?生: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板书)三、经过师:为什么所向披靡的魏军会落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当中哪个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生:孙膑)孙膑是怎样扭转乾坤的呢?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在文中找一找,勾一勾,想一想。
(2分钟)孙、田商量计策。
默读3---8自然段,用笔勾一勾孙膑说的话(过渡)师:先来看看孙膑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生齐读)师:从孙膑说的这段话中找一找他准备使用哪些计谋来取胜生:乘虚而入、以逸待劳师:然而,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大将军的田忌准备怎么做,你认为谁的计谋更好生:直奔邯郸,解救赵国生:孙膑的计谋更好,因为······师:从中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足智多谋)(过渡)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男生理性点,读军师孙膑说的话,女生读大将军田忌说的话,老师读旁白5.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孙膑,女生读田忌)四、实施计策(过度)师:孙膑的话语中就有这么多的计谋,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计谋,孙膑又是如何做的呢?1.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如何做的?:故意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强攻魏国的襄陵。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_1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了解古代围魏救赵的历史事件。
1.2 理解“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含义。
1.3 读懂文学作品《围魏救赵》。
2.能力目标2.1 掌握词语:“国事,典故,士兵,奔波,首尾,绞杀,毒手”。
2.2 能够正确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进行客观评价和判断。
2.3 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 通过故事的阅读,感受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 理解“围魏救赵”典故的内涵。
1.2 能够读懂文学作品《围魏救赵》。
2.教学难点2.1 掌握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2.2 分清文学作品中的虚实之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式1.1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
1.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团队协作,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教学方法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像和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2.2 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发现故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1 教师准备有关围魏救赵的资料,如图片、影像、文章等。
1.2 准备一些关于《围魏救赵》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
1.3 确定小组,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学习。
2.导入2.1 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影像,了解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
2.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理解。
3.讲授3.1 讲授整个故事,分析人物关系及其行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的情节。
3.2 客观评价文学作品,并进行总结。
4.讨论4.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2 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探寻问题根源,发现故事中的“玄机”。
5.总结5.1 整理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围魏救赵(西师五级下册教学设计)
30 围魏救赵(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国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
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
(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
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
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