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

合集下载

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述评

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述评
活动 形 式 推 动 打工 诗 歌 发 展 。2 0 0 4年 5月 3 1日
出版《 中国打 T 文化 报 》 8期 , 2 0 在 0 7年 和 2 0 0 9年 分别 出版 《 国打工 诗 歌精 选》 年 度选 本 2部 , 中 从 20 0 2年 起 创 办 了打 工诗 人 网 络论 坛 . 为 全 国 “ 成 打 工 诗歌 ” 写作 者 的 网上 家 园 , 时不 少 知 名 打 工 诗 同
中同 “ 工 诗歌 ” 随着 “ 工 时《 工诗 人 》 刊号 ( 1 ) 明确 定 位办 打 试 第 期 就
报 宗 旨 :我 们 的宣 言 : 工 诗人 , 个 特殊 时 代 的 “ 打 一 歌者 ; 工诗歌 , 打 与命运 抗 争 的一面 旗 帜 ! 的心 我们
饱 含 劳 动 汗水 和辛 酸 泪 水 且 充 满 智 慧 的诗 歌 作 品
第 一 ,打 工诗人 》 的办报 定 位 与发 展策 划逐 《 报
步 引 导 了打 工诗 歌 的兴 起 与 发展 。早 在 2 0 年 5 01
收稿 E期 :0 0 0 一 8 l 2 1— 1 l
是不 应 当被忽 视 的 。 而 20 09年 出 版 的{0 8中 国 20

要 : 世 纪 打 工诗 歌 研 究在 如 下 方 面取 得 阶段 性 的 成 果 : 工诗 歌 研 究 的 资料 积 累 ; 工诗 歌 的社 会 价 值 认 同 ; 工 新 打 打 打
诗 歌评 论 的认 可 等 。既 有 成 果 改 变 了人 们 对 打 工诗 歌 的 看 法 , 示 了打 工诗 歌 的 多 元 化 面 貌 。 展 凸显 了打 工 诗歌 在 当下 文 学 中 被 忽视 的 重要 地 位 。但 是 , 由于 打 工诗 歌 产 生 的 民 间性 , 工诗 歌 文本 的 复杂 性 , _ 诗人 知识 结 构 的局 限性 , 打 打T - 使得 打 工诗 歌

关于打工诗歌的论文

关于打工诗歌的论文

关于打工诗歌的论文原生态的经验书写和代言式的群体情绪——浅析当代打工诗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批打工大潮,成千上万的打工者背井离乡涌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形成了中国一类身份特殊却数量众多的打工群体。

他们在各个城市中从事不同的工作,却同时面临身份尴尬、艰辛的生存环境等难题。

打工的日子里惆怅、孤独常伴左右,在这种情形下急需寻找内心情感的宣泄口,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用文字记载下来,作为他们与城市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揭露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打工诗歌应运而生了。

简而言之,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他孕育着一种精神,即苦难、坚韧、抗争、激情。

关键词:打工生存诗歌底层文学愤怒一、源于生活的写作见证意识是打工诗歌的一大特征。

由于大部分的打工诗歌作家都来自于打工群体一线,所以他们有着活生生的经历,他们见证了农民工进城谋生的点点滴滴。

打工诗歌的写作是一种带有经验的情感性写作,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呼吸甚至生命,往往带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亲历感,让人听到诗歌和生活的摩擦声。

打工诗歌中那种诚实的原生态叙述,让我们感受到真相蕴含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给人的内心造成的巨大的震撼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如此真实得表达出来的。

打工诗歌在内容上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琐事为题材,经过分析我将其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类是书写打工者尴尬的身份处境。

打工者进入一个城市后,得到该城市的承认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农民工,他们是农民却不再依附土地,他们在城市打工身份证上却清楚地写着“农业粮”,甚至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将他们视为造成社会混乱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这种尴尬的身份处境下,此类诗歌散发出一股迷茫、痛苦的气息。

农民问题税收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父母下葬问题穿衣盖房问题农民问题,怎么不做个农民问题,怎么做回一个农民的问题农民问题我的问题(谢湘南《农民问题》)诗人以赋的形式铺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不做个农民,如何做回个农民?”这是这群打工者心中最大的困惑,也道明了这群人最尴尬的身份处境。

“打工诗歌”:底层述写的缘由与意义

“打工诗歌”:底层述写的缘由与意义

开 了社 会 的某 些 疮 疤 , 有 着 令 人 信 服 的 历 史 真 实 具
感 和撼 动人 心 、 引人深 思 的艺术 感染 力 。 ( 者 系湛江 师范 学院人 文学院 副教授 , 述 写 的缘 由与 意义 打 :
龚 奎 林
文 化批评 学者威 廉斯 曾说 :乡村 汇合 了一切 关 “
和 家 天 下 的 族 群 观 念 影 响 下 我 们 从 来 就 没 有 获 得 过 主动权 。半 个 世 纪 以 来 , 层 成 了 被 忽 视 的 名 词 , 底
正 日益关 注 民生 , 因此 , 种声 音受 到关 注底 层 的精 这 英 分子 和部分 国家权 力 的认可 和庇护 , 就这样 , 工 打 文 学及 打工诗 人也 就 由此 浮 出历 史 的地 表 , 郑 小 如 琼、 罗德 远 、 卫平 、 卢 许强 、 陈忠村 、 非 、 湘南 、 徐 谢 柳 冬 妩等 , 尽管 他们有 的通 过 自己的文学 努力 , 民间 从 进入 庙 堂 , 作为从 底层 中走 出的人 , 们 依然热 情 但 他 地关 注 着“ 工诗歌 ” 打 。 打 工是 一 种 被 动的行 为 , 含着 一 种无 奈 与 辛 饱 酸, 也是 处于底 层 的弱 势群 体 不得 已 的选 择 。打 工 文 学是 生活在 底层 民间 的非 主流性作 者创作 的草 根 文学, 它是作 为弱 势群 体 的打工 族 通 过 文学 样 式 传 递 自己的工作 状态 、 日常 生 活 经验 和 生命 体 验 的 一
“ 民” 人 已经统 归 了一 切指 称 , 为集 体话 语 和 公 共 作 话 语的 “ 民” 人 表述掩 盖 了个 体性 、 差异 性和 复杂性 ,
也 遮蔽 了底层 的存在 。
随着 2 O世 纪 8 O年 代 改革 开 放开 始 , 品经 济 商 大 潮席 卷 曾经 被革命 激情 燃 烧 的大 地 , 们 压 抑 和 我 潜 隐的 欲望诉求 重 新 浮 出历 史 的地 表 , 曾经 被 遮 蔽 的底 层也 突然 汹涌 而 来 , 着 辛 酸 与 痛苦 出现 在 权 带 力 面前 。高 尚的集体 的超个 人 的国家利 益不 再凌 驾 于底 层 的个体 利益 诉求 上 , 现代 性 历史 进 程 中的底 层 生存状 态 的表述更 多 的是一种 指 向“ 弱势 群体” 的 概 念 , 力规训 迫使 他 们成 为沉 默 的他 者 和 独 立 精 权 神 贫乏 的大多 数 。尽 管他 们 进 入城 市 , 他们 的身 份

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述评_何轩

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述评_何轩

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述评何轩(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摘要:新世纪打工诗歌研究在如下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打工诗歌研究的资料积累;打工诗歌的社会价值认同;打工诗歌评论的认可等。

既有成果改变了人们对打工诗歌的看法,展示了打工诗歌的多元化面貌,凸显了打工诗歌在当下文学中被忽视的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打工诗歌产生的民间性,打工诗歌文本的复杂性,打工诗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得打工诗歌研究还存在着整体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可能。

关键词:打工诗歌;成就;局限;走向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0)02-0115-05收稿日期:2010-01-18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JD21)和湖南省教育厅立项项目(09C486)。

作者简介:何轩(196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

中国“打工诗歌”是随着“打工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民工”文学。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零星的“打工诗歌”创作,到90年代“显山露水”,进入新世纪“竖旗组团”,“打工诗人”队伍越来越壮大,“打工诗歌”越来越红火。

据不完全统计,在“珠三角”,写诗的打工者已达千人,有诗作发表的则在几百人,长期坚持打工诗歌写作的已近百人。

目前打工诗人已有数十人出版个人打工诗歌集几十本。

从2001年至2009年底出版《打工诗人》报26期,从2007年至2009年底出版《中国打工诗歌报》4期,出版《中国打工文化报》8期,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出版《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年度选本2部,从2002年起创办了打工诗人网络论坛,成为全国“打工诗歌”写作者的网上家园,同时不少知名打工诗人创办个人网上博客。

可见,从纸媒到网媒,“打工诗歌”在中国新世纪头10年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诗歌/文化现象。

一新世纪中国“打工诗歌”的兴起是与民刊《打工诗人》报的创立分不开的,而伴随《打工诗人》报而开辟的打工诗歌评论则从诗歌创作定位、导向和理论等方面引导打工诗歌的健康发展。

打工诗歌局限分析

打工诗歌局限分析

打工诗歌局限分析作者:郭芳丽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3期[摘要]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关键词]打工诗歌;苦难;城市;个体化理解[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3-0080-04中国“打工诗歌”是随着打工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底层文学。

打工诗歌从8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打工诗歌的“在生存中写作”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是一种异质性的写作,具有强烈的介入性。

打工诗人们同其他的打工作家一起,让近2.5亿的“农民工”发声,同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甚至让文学重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比如打工诗人郑小琼获得人民文学奖后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打工诗歌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打工诗歌由于其产生环境和创作主体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梳理这些不足与局限,有利于更客观和全面地认识打工诗歌。

一、苦难的陷阱打工诗歌如果只能找一个关键词的话,“苦难”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打工诗歌从产生来看,即是长期生活在底层的打工者为了舒解和发泄内心的痛苦和压抑而进行的写作,所以,写苦难是必然。

通过他们的诗作,读者也可以走进打工现场,看到比在其他媒体上更真实更深入的打工者的生存状态。

“简陋的工棚,简陋的饭菜,简陋的生命,简陋的欲望,古铜色的脸,古铜色的脊梁,古铜色的臂膀,随处迁徙,随处用汩汩流淌的汗水让钢筋水泥和砖块以最佳的组合拔地而起。

在反抗漂泊中谋求身份认同——王十月与他的打工题材创作

在反抗漂泊中谋求身份认同——王十月与他的打工题材创作
21 00年第 2期 第2 3卷 ( 16期 ) 总 0
海南师范大 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L UNI RSTY VE I
No 2 2 0 . 01 Ge e a o. 0 n r N 16 l
V0 . 3 1 2

等一批 “ 打工作家 ” 也身居其 中 , 体会 着原生态 的底层生 存在着某种 内在的精 神关联 , 故而我 更倾 向于 将他 的湖 活, 剥离 出它的真假善恶美丑 , 用思考和叙述 区分 着不同 的声音 。王十月的这 些打工题材 作品 , 触及 到打 工 者劳
缺席和迷乱的痛 苦 , 人性 合理欲 望受到压抑 的残 酷。通
角, 以文学为武器和生 存方式 , 响着文学 生长 , 影 改变 着 自己的命运 。 作为上个世纪 9 0年代“ 打工族 ” 的一 员, 王十 月从 湖 北 的农村来到武 汉 、 东等地 , 广 在工厂 、 写字 楼度过 了十
名不见经传 的打工仔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浮躁时代 崭露头 但打 工者的私 密空间却 无法得 到保证 , 的正常 需要和 人 欲望得不到满足 , 虽然从小宿 舍里 能感觉到家的温暖 , 但
亲 的孤独茫然之感 , 时常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 还有繁重 的 工作 , 姐弟俩只能从铁栅栏里面握握手就 算是一次探亲 。 劳动 , 微薄的薪 水 …… 由历 史性发展差 距和 国家 现行规 《 声音》 则是一 曲城市底层生活的怪异交响 , 打工者 , 鞋 修
收 稿 日期 :09—1 2 20 0— 6
都具 有重 大意 义。 关键 词 : 王十 月 ; 工文学 ; 泊 ; 打 漂 身份
中 图分类 号 : 0 . I 6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7 5 1 ( o o 0 0 4 0 1 4— 3o 2 l )一 2- 0 9— 4 6

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

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

中飘来飘去/ 我 没有却又 处处 为家 ”均 写到 了这一飘荡游离
是 以进 城农 民工为主体 的打 工者 以其 亲身经历 为素材 ,在 的生 存 状 态 ,打 工 者 们 进 入 了城 市 ,却 无 法 融 入 其 中 ,只
打 工 生 活 中 创 作 出 来 的 切 实 反 映 打 工 群 体 的生 存 状 态 和 精 能独 自品尝着这漂泊的痛苦与艰辛 。 神 诉 求 的 诗 歌 。 打 工 者 们 远 离 家 乡 进 入 城 市 , 丧 失 了话 语 乡 的艰 难 历 程 , 缓 解 底 层 生 活 的 疼 痛 , 抗 争 命 运 的 不 公 ,
漂 泊 、疼 痛 与抗 争
— —
新世 纪 “ 打工诗歌’ ’主题 浅析
。胡依 词
摘 要 :新世纪以来, ‘ ‘ 打工诗歌 ”逐步发展壮 大起来,开始从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诗 坛。 “ 打工诗歌”是以进 城 农民工为主体 的打 工者用 自己的生命、血 泪书写的最贴近底层 、最真实、最具有 时代特征 的诗歌 ,它是新世纪
以此 来引起社会 的关注 ,改变这个群 体的苦难 命运 。为了 更 是大大加深 了他们作为异 乡人的漂泊感 。李长空 《 流浪
达 到这 样 的 诉 求 , 漂 泊 、疼 痛 和 抗 争 便 不 可 避 免 地 成 为 新 的感 觉 》 “ 如一叶/ 疲 惫 的舟 / 在 异 乡 的/ 海洋里/ 找不到/ 驻
紧接 着,在试 图融入异乡 的过 程 中,择业 的艰辛 ,工
使 打 工 诗 人 们 切 实体 验 到 生 存 之痛 和 心 灵 之 伤 , 这 种 伤 痛
权 ,但 他 们 选 择 了 用 诗 歌 的 名 义 来 直 面 现 实 , 述 说 漂 泊 他 作 环 境 的 恶 劣 , 主 管 的 压 榨 , 城 市 公 民尖 锐 的 有 色 眼 光 ,

主题、视角与正名——评《漂泊者萧红》

主题、视角与正名——评《漂泊者萧红》
甲求 助 . 开始 了 自己对爱 与婚姻 的渴 望与追 求 . 最 终 还 是 被
途, 到你 头边放 一 束红 山茶 。我等 待着 , 长 夜 漫漫 , 你 却 卧
听海涛 闲话 。” [ 3 ] 一 个灿 烂 的生 命 。 在短 暂 的怒放 之后 , 戛 然
而 止 。而今 , 虽 已零 落成 泥 , 但 萧红 散放 的文 学芳馨 依 旧香
语言文学研究

题 、视
— —




评《 漂 泊者 萧 红》
粱 超
( 广州华 南商 贸职业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6 5 0 ) 摘 要 : 林 贤治先 生的传记作 品《 漂 泊者萧红 》 , 以萧红 的情感 与创作 经历 为主线 , 纵贯 萧红 艺术上孜孜 以求、 情 感上屡
中。 她顽 强地 表现 思 想和 个性 , 她 的平 民 主义 、 人 道 主 义 和
女 性主义 。传记 中 。 穿插 着对萧 红情感生 活的描述 。萧红 是

起直 至其死 亡 , 贯穿 其中 的是 萧红 的情 感与创作 经历 。在 整
本 书 中. 萧红似 乎置 身于 阴霾之 中. 萧红 的 出生及 最后死 亡 都是 悲剧 性 的 ,作者对 这位女 作家 的悲惨 命运 寄予 无 限同 情 与感慨 。本文从 漂泊主题 、 对 比写作 手法 与弱势人物 创作
遭背叛 的悲情人 生。本 文从 漂泊 主题 和 多维创 作视 角等方 面 , 解析林 贤治对 萧红及其作 品的独特诠 释 。林先生在 深厚研 究的 基 础上 , 大胆 回应 对 于萧 红的质疑 , 独树 一帜 , 为其正名 , 凸显研 究者的 风骨 与担 当。《 漂泊 者萧红》 极 大地拓展 了相 关研 究 的 深度 与广度 . 达到 了萧红研 究的新 高度 。 关键词 : 萧红 漂泊 视 角 正名 萧红是 一位有 着 明显 的个 性主 义 、人 道主 义和 女性 主

漂泊、反思与追寻: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论中国“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及写作局限

漂泊、反思与追寻: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论中国“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及写作局限
Ke y wo r d s: t he p o e ms o f mi g r a n t wo r k e r s ; d if r t , r e le f c t i o n; pu r s u i t ; t h e l i mi t a t i o ns o f wr it i ng
论 中国“ 打 工诗歌” 的精 神特征及 写作局 限
姚 国建 , 李
( 蚌埠学 院 文学与教育系 ,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要: “ 打工诗歌” 是打工者用 自己的生命、 血 泪和铮铮铁骨 书写的最贴近底层、 最真 实、 最具有 时代 特征 的诗歌 。
它是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 写照 , 其 中漂泊 、 反 思与追寻是贯 穿全部 打工诗歌 的主要 精神 特征。透视其 漂泊历程 可 以观照他们的生命之痛与精神之 伤 ; 通过其反思和追 问, 可以察看体制的弊端与社会 的不公 ; 透过 其追寻 可以观 照他们努力 实现精神 自 救 与 自我 重塑的心路 历程 。打 工诗歌在精神意蕴的发掘上也存在 明显的不足和 写作局 限,
近三 十年来 , 中 国新 诗 虽 然 获 得 了更 大 的写作
பைடு நூலகம்
自由和表 达 空 间 ( 如 各 种 民 问诗 刊 的创 办 、 诗 歌 网 站 的建 立 、 网络传 播 的迅 捷 等 ) , 大 量 诗作 潮 水 般 涌 现, 令 人 目不暇 接 。但 在 表 面 繁荣 、 喧 闹的 背后 , 新
Wa n de r i ng, Re le f c t i o n a n d Pur s ui t : On t he Me n t a l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Li mi at t i o n s

从打工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看发展的局限

从打工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看发展的局限

从打工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看发展的局限作者:赵慧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内容摘要:打工诗歌在21世纪初,对其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并且如何对其进行评价争论不断。

近几年来,打工诗歌逐渐沉寂,很难再掀起争论热潮,其创作量也逐渐下降。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打工诗歌的局限性有关。

不可否认的是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有一定的文学地位并且其也能彰显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但是打工诗歌过度关注苦难,题材有限,叙述方式的片面化,不重视诗歌表现技巧,甚至发展到后来,其反映社会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这些因素限制了打工诗歌发展。

关键词:打工诗歌思想艺术价值底层文学2017年4月,《我是范雨素》在网络爆红,把底层文学又拉进了人们的视野。

作为底层文学的组成部分,“打工诗歌”最近几年的发展显得有些沉寂。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打工诗歌的思想艺术的成就,来窥探其发展所受到的局限性,给打工诗歌的创作提供警示,希望其能更好的发展。

打工诗歌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21世纪初,张未民的《关于在生存中写作》、蒋述卓的《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柳冬妩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等等均是在这一时期提出。

几位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言说了对打工诗歌的看法。

本文意义在于通过对打工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的评价,指出打工诗歌的局限性,能为打工诗歌的创作提供启示。

一.过度关注苦难,思想内涵浮夸打工诗歌是反映社会底层打工者所经受的苦难,描绘社会现实,表现底层人民的情感经历思想状况。

通过对苦难的描写,展示底层人民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部分打工诗歌,过度渲染底层人民的苦难,表现一种哀怨自怜,甚至有借诗歌以展现苦难,来博取关注与同情的嫌疑,思想上就显得矫情与浮夸甚至走向虚伪,思想的深度就因此而降低,因而这是打工诗歌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许强的《为千万打工者立碑》:“许多躺在南中国这块砧板上的虚弱词语/被一个时代的笔捉住/小心翼翼片片切开/加两滴鲜血三钱泪水四勺失眠/从青春的体内提取无形的核能/用几千万颗漂泊的头颅在南方大地上一擦/一锅打工生活顿时沸腾起来/被剥了皮的打工故事在锅中/翻滚呻吟/在别人的城市中/只能戴着脚镣手铐/在砧板上和热锅中/一点点耗尽自已的青春……一双双筷箸决定了多少打工人的命运/为什么我们敞开的喉咙声尽力竭发不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多少被机器吃掉四肢的兄弟姐妹/他们喉咙发出的声音喊不回脸朝背面的公道/为什么劳动法只是举着利剑的雕塑”这首诗对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进行描绘,我们承认底层打工者生活的艰辛,但是过度描绘这种艰辛反而让人觉得造作。

新世纪打工歌者的流浪行吟与精神书写

新世纪打工歌者的流浪行吟与精神书写

新世纪打工歌者的流浪行吟与精神书写作者:李章乐,陈子晴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李章乐陈子晴[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84]摘要:新世纪打工诗歌是伴随着农民工进城而出现的一种诗歌类型。

打工诗歌呈现了“打工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构成了“底层文学”写作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打工诗歌中“身份的困惑”“身心的异化”“坚定的呼唤”三个部分的分析,探究打工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探讨打工诗歌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打工诗歌底层文学身份异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农民工进城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探寻谋生之路,“南下”“沪上”“北漂”等新词汇的出现即反映了我国底层打工者的行走方向。

他们大都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和农村地区,有着“农民”的身份,但是在城市中却具有了“工人”的“属性”,以往身份有别的“农民”与“工人”,被整合成身份复杂的“农民工”。

身处城市的“农民工”,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心理状态上,已经迥异于传统的农民。

然而,虽然他们身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生活水平上,都无法与城市人相比。

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主要建设者,却只是暂住的匆匆过客,形成了“你的繁华与我无关”的疏离关系。

机器的轰鸣声与钢筋混凝土的重压代替了田园牧歌式的劳作,浓密的黑烟与滚滚的污水代替了金黄的麦浪与清新的空气,以往在农村感受不明显的“底层感”,被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带来的“底层感”取代。

自身话语权的缺失与社会地位的贬低使得一批有文学情怀的打工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通过笔墨抒写出来,聊以慰藉和寄托,或是释放和净化,又或是呐喊与代言……在此种背景下,打工诗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打工诗歌日渐繁盛,构成底层文学写作的重要部分。

在打工诗歌创作群体中,有主动为打工者“抱不平”的知识分子,有自农村走向城市的农民工创作者,后者尤其值得关注,他们以真切的体验书写打工生活,释放了打工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们可以说是打工者的“代言人”。

当代“打工诗歌”现代性意蕴分析

当代“打工诗歌”现代性意蕴分析

当代“打工诗歌”现代性意蕴分析陈尚荣【摘要】Contemporary“Labor Poetry” records the aspirations of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migrant worker communities, who come to pursue their dreams in the cities while answering the deman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well as that of moderniza-tion bor Poetry expresses their arduous difficulties, hardships and complex emotion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modernity integ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ity implications of Labor Poetry through “identity anxi ety and perplexity”,“oscillation and pain caused by a vagrant life”, and“reflections and criticisms to social reality”.%当代“打工诗歌”是记录千千万万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到城市追求梦想的打工者群体的心声,表现了他们在城市化融入和现代性演进过程中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及其矛盾复杂的情感经历。

本文通过对打工诗歌中“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困惑”、“漂泊异乡的彷徨与痛苦”、“现实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分析了“打工诗歌”背后的现代性意蕴。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打工诗歌;现代性;意蕴【作者】陈尚荣【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打工诗人罗德远曾不无自豪地宣称:“打工诗人——一个特殊时代的歌者”。

余光中漂泊情怀简析

余光中漂泊情怀简析

余光中漂泊情怀简析——《左手的掌纹》读书报告一、作品信息书名:左手的掌纹作者:余光中著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6-1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三、经典段落雨在这里下着。

雨在远方的海上下着。

雨在公墓的小坟顶,坟顶的野雏菊上下着。

雨在母亲的塔上下着。

雨在海峡的这边下着。

雨在海峡的那边,也下着。

巴山夜雨。

雨在二十年前下着的雨在二十年后也一样地下着,这雨。

桐油灯下读古文的孩子。

雨下得更大了。

雨声中唤孩子去睡觉的母亲。

同一盏桐油灯下,为我扎鞋底的母亲。

氧化成灰烬的,一吹就散的母亲。

巴山的秋雨涨肥了秋池。

少年听雨巴山上。

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回忆之上。

——《鬼雨》“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过。

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你可以一个挨一个的骂下去,直骂到你的老师,父亲,母亲。

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

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

站出来,而且说:“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地图》他是谁?他究竟是谁?在户籍之外他有无其他的存在?为何他在此地?为何要他背负着两个大陆的记忆,左耳,是长江的一片帆,右耳,大西洋岸一枚多回纹的贝壳?十年后,二十年五十年后他又是谁,他的惊呼他的怒叱和厉斥在空廓死寂的广场上哪里有回声?而年轻的真真年轻过的是否将永远年轻?而只要是美的即使只美过那么一次是否就算是永恒?然则他的朋友一起慷慨出发的那些朋友半途弃权,跳车,扭踝仆倒的选手到哪里去了?缪斯,可是无休无止的追求,而绝不接受求婚?蒲公英的岁月,一吹,便散落在四方,散落在湄公河和密西西比的水浒。

诗人北岛的诗作中的抗争与对社会的思考

诗人北岛的诗作中的抗争与对社会的思考

诗人北岛的抗争与对社会的思考简介北岛(原名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以其深刻的思考、抒发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动而闻名。

他的诗作揭示了对政治压制、历史变迁、生命意义等话题的关切,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抗争和思考。

抵抗权威压制北岛常常在他的诗作中探讨个体在权威压制下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抵抗。

他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种政治运动给普通人带来的困扰和苦难,同时也借助个体经验展现了自由意志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河流》一诗中,北岛以河水象征着力量,暴露了权力对文明个体造成的摧毁。

社会现实与价值观思考北岛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凝练而深入的思考,并呈现出强烈的关切。

他关注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冷漠、空虚和精神困境。

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爱情、生命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的思考。

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北岛特别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他在诗作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造成压迫和消失个体自由空间的忧虑。

比如在《蚀》一诗中,北岛以食欲蚀蚀心灵为隐喻,呈现了当代物质文化与灵性追求之间的抗衡。

永恒与传承北岛在其诗歌中探讨了时间、死亡和灵魂等永恒主题,并通过这些主题表达了生命存在意义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传统文化具有抚慰人心灵、传递智慧和重建道德秩序等重要功能。

结论诗人北岛独特而深入地抒发了个体在权威压制下的抗争与思考,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敏锐触动。

他的诗作中反映出对政治、历史和生命等议题的关切,以及对自由意志和精神追求的呼唤。

北岛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抵抗权威压制、思考社会现实、探寻自我与社会关系和思考传统文化等核心主题,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工诗人许立志诗歌比较

打工诗人许立志诗歌比较

许立志是一位打工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他作为
打工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许立志的诗歌作品,比如《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等,
常常以打工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同时也反
映了打工者群体的艰辛和不易。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打工诗人的作品,比如郑小琼的《车间》、许飞的《工地上空的天使》等,也以打工生活为主题,但更多地关注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权益问题,表达了对社
会不公和剥削的反抗。

总体来说,许立志的诗歌作品与其他打工诗人的作品相比,更注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而不仅仅是表达对打
工者生活艰辛的关注。

这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艺术价值。

漂泊、反思与追寻: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论中国“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及写作局限

漂泊、反思与追寻: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论中国“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及写作局限

漂泊、反思与追寻: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论中国“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及写作局限姚国建;李桦【摘要】“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用自己的生命、血泪和铮铮铁骨书写的最贴近底层、最真实、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它是转型时代打工者的精神写照,其中漂泊、反思与追寻是贯穿全部打工诗歌的主要精神特征.透视其漂泊历程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命之痛与精神之伤;通过其反思和追问,可以察看体制的弊端与社会的不公;透过其追寻可以观照他们努力实现精神自救与自我重塑的心路历程.打工诗歌在精神意蕴的发掘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写作局限,这首先表现在它未能穿越自身的命运书写上升到多向度的精神书写,其次表现在它缺少对打工者自身精神弱点的观照和揭示,缺少一种深刻的反省精神和解剖精神.【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2)005【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打工诗歌;漂泊;反思;追寻;写作局限【作者】姚国建;李桦【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7近三十年来,中国新诗虽然获得了更大的写作自由和表达空间(如各种民间诗刊的创办、诗歌网站的建立、网络传播的迅捷等),大量诗作潮水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

但在表面繁荣、喧闹的背后,新诗却遭遇空前的冷遇。

究其原因,是一些诗人在诗歌立场、诗歌主张、写作取向上进行了调整,他们放弃了诗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使命,坚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使诗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离民众对诗的精神期待越来越远。

他们一味沉溺于世俗化、粗鄙化、欲望化、肉体化的书写,使诗的精神境界、艺术境界不断下滑,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启示力。

许多原本热爱新诗、关心新诗的读者在对新诗失望之余不得不弃诗而去。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非主流诗歌创作的另一片天地——一群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者创作的“打工诗歌”,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震撼和鼓舞。

标题:悲惨世界读后感——“泥沼中挣扎的悲歌与希望之光”

标题:悲惨世界读后感——“泥沼中挣扎的悲歌与希望之光”

在我翻阅这本厚重的书籍时,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哗,人们的忙碌似乎从未因为夜幕的降临而有所停歇。

我打开《悲惨世界》,翻开尘封已久的一页页纸张,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交织着、挣扎着。

作者维克多·雨果以其锐利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不平等的社会。

在巴黎这座城池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命运。

其中最令我感慨的角色便是冉·阿让与芳汀,他们的命运蹉跎如同一曲悲歌,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而又求生的欲望令人动容。

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对于苦难的态度:“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冉·阿让便是这样的一位“猛士”,他在社会的重压下几经沉沦甚至被判刑劳改;然而出狱后决心走向善良的道路,并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市长和一个慈善家——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决断!但是社会的偏见和误解仍旧无情地打击着他卑微的努力与追求。

芳汀的形象让我心生怜悯之情,“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在生活的磨难中仍保持着对女儿的爱和对生活的渴望。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渗透着她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能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生活所倾注的所有心血和牺牲精神。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已!这些角色的兴衰成败都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必然的产物。

雨果借由他们的遭遇批判了腐败的社会制度以及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吃了偷来的面包而被绞死”。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政客们总是高举旗帜四处招摇撞骗”, “法律本应给人民带来光明的主角, 却成为了压迫的工具”,“无知不是罪恶之源, 教育才是解放之路”……此类话语直指现实痛点的同时更凸显了文学的力量所在——探究人性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文中的人物贾维尔不断地追捕冉·阿让时,请允许我用鲁迅式的口吻进行评价:“他之所以如此狂热于自己的职责并非出于正义之感召而是源于内心的一种畸形力量!”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赞同那种从监狱出来便决定了一生的做法, 相反我认为应该给予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去证明自身的价值.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不时感到悲伤气愤甚至是疑惑不解:为什么那么多无辜善良的人会遭受种种苦难?为什么社会对弱者的痛苦无所作为乃至施予更多的伤害?但同时文内人物不断展现出他们的善行勇敢也鼓励了我. 如珂赛特那般纯真无邪的存在让我相信人性中的善恶斗争终究是向善的一面占上风. 在漆黑的世界里她便是那一束亮光, 温暖人心。

底层诗人,灵魂之上的高度

底层诗人,灵魂之上的高度

底层诗人,灵魂之上的高度发布时间:2021-03-09T14:35:57.350Z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作者:杨云[导读] 诗歌,人类生命的精炼语言。

四川开江杨云诗歌,人类生命的精炼语言。

诗人,一种社会生活的原创代言人。

《打工诗人》报,一个拥有中国实力派的诗人群体,这是诗歌说话声音的身份象征,打工诗人灵魂之上的高度。

严格地说,没有所谓的“打工诗人”,只有打工题材的诗歌。

(杨克)诗歌灵魂的高度,许强、罗德远、任明友、徐非等人树起《打工诗人》报的那面大旗,倾献出他们自己的心血,凝聚的何止是中国诗歌生命的源头,将底层人民的自由画像传递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大江南北的诗歌潮流中不断地涌现,这种精神气势,使他们放出诗歌的异彩来。

读《打工诗人》报,完全的展示前线农民工在社会各个角落所流露的呐喊,这是一流打工题材的诗歌声音,虽然诗人坚持诗歌付出的太多,乃至于失业、生计的谋求,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那就是《打工诗人》报诗歌的万里长城。

农民工进城打工,那是何等的不易,有些疼痛在心灵深处揪心的撕裂,“十平方,十户人家二十几个人的呼吸/这夹窄的人生/夹窄的呼吸/我们把自己压缩,压缩在一个个小小的火柴盒中倦曲着”《?十平方米,十户人家》(许强)。

是的,一种回忆的伤疤,忍不住提起来,农民工进城首先解决的是找到一个窝居的宿地,面对这种捉肘见襟的境地,只能选择那一小块倦曲的火柴盒之地,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养家糊口的梦想,只愿明天会开花。

漂泊人生的凋零,只愿命运的天地蜕变,人就这样地寻觅着自己的打工地图。

“火车站总是拥挤的,匆忙的。

我总是坐半夜的一趟车。

背靠行李,我昏欲睡。

无数的腿脚像一条河的浪花,在我的身侧溅开。

‘主人’的脚。

‘过客’的脚。

‘同胞’的脚。

‘我’的脚。

”《火车站》(许淇)。

这一幕幕的惊险镜头,永远让外出务工的人刻骨铭心,毕竟为了幸福的明天,想转变自己的人生,将梦的希望押在心的目的地。

这是最好的农民工外出写生照,作者刻划的如此真实,也表达的淋漓尽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大学
语文论文
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
胡依词
摘要:新世纪以来,“打工诗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开始从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诗坛。

“打工诗歌”是以进城农民工为主体的打工者用自己的生命、血泪书写的最贴近底层、最真实、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它是新世纪以来打工者的精神写照。

其中漂泊、疼痛与抗争是近十年来打工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主题,真切地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

关键词:打工诗歌漂泊疼痛抗争
新世纪以来,在主流诗坛“问题”重重状态下,“打工诗歌”异军突起,打破了某些主流诗歌追求形式、精神匮乏的藩篱,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打工诗歌”是中国底层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以进城农民工为主体的打工者以其亲身经历为素材,在打工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切实反映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诗歌。

打工者们远离家乡进入城市,丧失了话语权,但他们选择了用诗歌的名义来直面现实,述说漂泊他乡的艰难历程,缓解底层生活的疼痛,抗争命运的不公,以此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改变这个群体的苦难命运。

为了达到这样的诉求,漂泊、疼痛和抗争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世纪以来“打工诗歌”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这里,仅就“打工诗歌”的这三个主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漂泊
漂泊是“打工诗歌”必然的主题,“打工诗歌”是打工者漂泊的实录。

当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国的时候,打工诗人们,怀揣着希望与梦想从家乡出发,前往他们心中那预示美好生活的城市寻梦。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他们千方百计地进入城市,但一旦到达了城市,却又是一场流浪漂泊的开始。

正如子虚《有谁知道车票的故乡》中写到“车票的前程叫做漂泊/车票的一生/背井离乡/谁与车票一起上路/谁像早年的病根/离幸福还有三十三斤草药/梦中的一痛是汽笛一声/车票离开叫做站的亲娘……”就这样,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们离开家乡,告别乡亲,踏上漂泊之途。

初到城市的打工诗人们,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城市公民的正式身份,无法享受城市公民的社会待遇,再加上被城市当做异己者来排斥和歧视,这样的生存现实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所谓的“异乡人”,无根的他们仿佛浮萍般漂泊至此。

此时打工的城市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漂泊路途中的暂时停靠点。

他们缺少归属感,多了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感,开始恐惧和担忧。

黄品功的《面试》“打工的日子/常如游击队的故事/东奔西跑”,江雪《风中的种子》“我是一颗风中的种子/我就这样在风中飘来飘去/我没有却又处处为家”均写到了这一飘荡游离的生存状态,打工者们进入了城市,却无法融入其中,只能独自品尝着这漂泊的痛苦与艰辛。

紧接着,在试图融入异乡的过程中,择业的艰辛,工作环境的恶劣,主管的压榨,城市公民尖锐的有色眼光,使打工诗人们切实体验到生存之痛和心灵之伤,这种伤痛更是大大加深了他们作为异乡人的漂泊感。

李长空《流浪的感觉》“如一叶/疲惫的舟/在异乡的/海洋里/找不到/驻足的港湾”,表现出了打工者漂泊于异乡的无助与彷徨,仿佛在茫茫大海中孤舟流浪。

许强《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南方啊,我们多想敞开真诚的胸怀把你拥抱/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如覆薄冰若踩
针尖/苍白的脸庞面黄肌瘦布满忧愁/我们是一群群候鸟被一个个城市不住驱赶无处栖身”。

由于在城市中没有可以依靠的根基,打工者们无处栖身,只能走的如此小心翼翼,活的如此谨小慎微、提心吊胆。

张守刚《在打工群落里生长的词》“面对一份求职登记/必须对号入座/通讯地址:四海为家/联系方式:安步当车/电话号码:全球通/可惜的是/登记表上写漏了/我的名字:漂泊”。

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而这个城市也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缺少身份认同的他们,有的只是在城乡之间的漂泊。

而这样的漂泊,是打工者们在城市这个异乡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在走投无路下被生活所迫的无奈选择,也是无可奈何下寻求生存的自觉选择。

为了生存,为了全家辛福生活,面对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的无奈与苦涩,面对工作的艰辛与劳累,以及受到压榨与歧视的心酸与绝望,他们无力反抗也无法逃避,只能咬着牙默默地忍耐,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将这些最真实的体验写进诗歌,让诗歌去记录的他们漂泊在异乡的苦、痛。

而当这样一些生活素材被打工诗人用诗歌诉说出来,其诗作就很轻易地流露出来一种漂泊感,而且这种漂泊感也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打工诗人的作品中。

二、来自底层的痛感
打工诗歌多出自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诗人笔下,他们在苦难中生活,在生存中写作,故写出的作品也与他们沉重的生活息息相关,诗歌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浓重的疼痛感,字里行间也总隐藏着深深浅浅的隐忍、无奈与焦虑。

这种疼痛感来自艰辛的工作。

在打工的日子里,既要承受恶劣环境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不得不忍受老板冷酷的面孔、恶毒的言语和无情的压榨。

“被流水线追赶的/单薄的身影/还有被那些愤怒的机器/不停谩骂的手/那些疲惫的手啊”
(《皮革厂的灯光》),但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主管的谩骂,打工者们“那些敢怒不敢言的眼睛/流露出的忧伤/只能在黑夜里掩埋”(张守刚《在工厂(二)》)。

只因为“她习惯了机器高分贝的争吵/习惯了锈迹斑斑的乡愁/习惯了主管轻佻的辱骂”(张守刚《天黑了》),这里的“习惯”二字,饱含了多少无奈与心酸啊,这由疲惫、艰辛和忧伤构造的疼痛感,折磨着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心力交瘁。

他们的疼痛感来自漂泊异地他乡的孤独寂寞,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城市异样刻薄的歧视眼光,这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城市中的异类,只有“蚊子,我亲爱的兄弟/只有你,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外乡人”(郁金《蚊子,请别叮我的脸》)。

但回到家乡后,由于远离家太久,“那次回家,我的儿子/正在和邻居的孩子玩耍/看见我,立即躲到我母亲的身后/把手指放在口中,一边吮着/一边探半个头,平静地,怯生生地/打量我,好像我不是他的父亲”(《我好像不是他的父亲》)。

为了给家人幸福生活而背井离乡的他们,却不被家人所接纳,儿子的疏离带给他的不仅是无奈与自责,更是深深的痛感与无尽的落寞。

他们的疼痛感来自身份不被认同的困窘尴尬。

打工者大多是没有城市公民身份的外乡人,这样尴尬的身份地位,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城市公民的歧视和社会政策上的不公正待遇,紧接着这些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的,便是对其人格的不尊重、精神道德的践踏与情感态度上的冷漠。

为了生存,打工者们不惜付出惨痛的代价,出卖自己的劳力,接受别人的驱使与训斥,但却正因为如此而得不到尊重。

刘大程《南方行吟》中深刻地描写了这种状态,他写到“我已经如同一枚过河的卒子,没有退路/再苦再累,付出再惨重的代价,也必须从这里打捞/活命的银两……很多时候,仅仅为了一碗饭和一铺床,就不得不考虑/去一个地方接受人的任意驱使和训斥/正因如此,在某些人的眼里我们并不比牲口高贵”;而谢湘
南《无地自容》中“没有一块地用来盛放我的尊严/除非我倒下/成为自身的容器”的自白,是打工者们的尊严被侮辱、践踏到缺失的真切表露;程鹏《焊花落下焊花落下》中“用几千万人的身体将大厦筑起/用几千万人的双手将城市建设/你要进入大厦/请你走货梯”,是打工者在城市中处处受到歧视和区别对待情况的真实记录。

打工诗歌中,关于疼痛感的种种表达,是底层打工诗人血泪史的流露,都是来自由自身艰辛的生存境遇而产生的切肤之痛。

三、抗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打工诗人,这样一群常常“被侮辱与被压迫”的个体,虽不能如旧社会的民众般扛起大刀翻身做主人,但他们也不会甘于沉默甘于忍受,他们也能摆出主动迎接苦难的姿态,学会了从命运的高度来看待甚至反抗个人的不幸。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诗歌来呐喊,来宣战,向社会向压迫者宣告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呼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打工诗人也在诗歌中包含着对于现实不公的反抗。

罗德远在《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中发出来这样的呼声“哦兄弟?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畏惧胆怯/我们不是现代包身工/我们不是奴隶/为什么不说一声‘不’/为什么不把抗争的拳头高高举起?”此诗是罗德远为受害工友刘晃棋所作,是为他申讨不义的呐喊;“我的兄弟姐妹只有信念才是不竭的骏马/带你脱离黑暗奔向无尽的前方/南方不相信眼泪。

那就让我们象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样长出叶刺/刺向现实这个无情的对手吧”!许强在《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中,以坚定的信念与对不公平世界的挑战来进行他的抗争,将“利器”刺向无情的现实与社会的黑暗面:“在异乡/我像主人一样活着/我要做城市的推土机/朝
脚底播下心脏的轰鸣/我得提防生活把我弄脏/除下额头上吹皱的诗篇……我像主人一样活着。

”安石榴在《边缘客栈》中以坚韧与自尊来抗击生活的苦难与艰难,提出要像主人一样活着的诉求。

不甘于被压在底层的艰辛与生存的艰难之下的打工诗人们,选择了奋起,与苦难的命运抗争,与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抗争,来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所以对生活苦难与不公命运的抗争也是打工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从漂泊异乡而来的疼痛,到为了减缓疼痛而抗争,新世纪以来的打工诗歌已经开始将处于社会底层的“沉默者们”推向前台,将打工生活的苦痛与艰辛,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与询唤一一向社会大众剖露了出来,希望得到关注与改善,希望能与城市的融合,而这个“融合”也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罗振亚.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柳冬妩.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自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3]钱文亮.伦理与诗歌伦理[A],新诗评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胡依词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