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古诗文教学需重视字词教学

东莞第六高级中学刘洪生

[摘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来为人称道,我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读代讲,以读文章代替背诵文言文字词含义,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字词教学。学习古诗文弄懂了文意后再读再背会更好。

[关键词] 朗读古诗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

一.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古诗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历来为人们所公认,从古到今的语文老师都非常希望学生熟读背诵所学过的内容。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绍振教授谈到他小时候读书时说,“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教学要求。

我也非常赞同对所学内容要熟读甚至背诵。但问题是,是不是熟读甚至背诵了的东西“其义”就能“自见”呢?

我看未必。例如我初中学英语时,对“shirt”这个单词,读到背得滚瓜烂熟,也知道中文对应词叫“衬衫”,可是我脑袋中还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衬衫”为何物,因为我当时(文革过后)并未看过,更没有穿过“衬衫”,都是穿中山装(还是烂的呢)。

学英语是如此,学汉语呢?语文老师、高一学生可能会背《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句子,但若一开始就没有看注释,即使是把《离骚》中的句子读得背得再怎么熟,有多少人能把其中的含义准确解释出来呢?再如《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子高一的学生几乎都会背,可是对句中的“襄”、“沿溯”的意思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愤》的“塞上

长城空自许”学生也背得到,可是问他们课本上没有注释的“许”字是什么意思时,学生都不知道,若无注释就更不要问学生“塞上长城”这样的典故含义了。又再如曹操的《短歌行》“枉用相存”的“用”,书上也没有注释,即使是对此句读得再熟,此“用”字的义也是无法“自见”的。当然,至于是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必须理解其义,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句子可能表面上一看就知道其含义,可是事实上也未必是这样的。例如《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句“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其中的“是女子不好”很多人(特别是学生)会理解为今天的“是女子不好”(而非男子不好)或者理解为“这个女子不好”。但是,实际上是说“这个女孩不美”。这里“好”指的是其本义“美,貌美”,而非品德方面的不好。

这样的误解词意的事据说也发生在苏轼身上。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王不在,见台桌上摆着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到合浦后,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诗中的“明月”是明月鸟,“黄狗”是黄狗虫。到这时他才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可见,连学识渊博的名人也不一定知道感觉上很熟悉的东西,以致于望文生义胡乱猜想而受罚。

由此可见,文章有些字词读熟了背熟了,不一定懂了;有的看似懂了,实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由此可知,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一个人如果对所学的某些知识没有理解领会,即使是读了百遍,甚至更多,那些知识也还是不懂的。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提出有其特定背景

“《魏略》曰:董遇好学,人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曰: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夜者日之馀。”[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遇说“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虽然不无道理,但首先不是因为他想教别人读书的秘诀,而是因为他“不肯教”,想让“从学者”读很久,消磨一下时间(“苦渴无日”),才不至于问他太多的问题,使得他心烦。因为董遇是汉末三国魏国人物,当时的人本来就讲文言文,书面语和口头语基本一致。这跟我们今天的人学习现代文一样,语言和言语相差不会很大,读读报纸杂志不至于要读许多遍(“百遍”)其义才自见吧?因此,也没有读这么多的必要。再者,“(董)遇善治《老子》,

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3]从其自身的工作成果也可以看出,既然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为何又要“为《老子》作训注”“更为作《朱墨别异》”,很明显他是知道即使读了很多很多遍,也有人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的。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照此推理,那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不需要字典、词典,不需要百科全书之类的了,只要读一读,读上百遍就万事大吉了。更不需要到老师那儿去“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主要适用于现代人读已经教授过的弄懂了意思的文言文。

我不反对读,但要把握好一定的量,因为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还有很多其它知识要学习,时间很宝贵,不能一味地以太多的读来代替老师的教授的作用,若一味让学生读一读就以为解决了问题的话,这位老师无疑有怠工之嫌。

第三.古诗文字词的教学中究竟要注意什么

徐卫东教授在他《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误区》一文中写到:“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摒弃人文性,只讲工具性,走向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等等。”[4]徐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很好的总结了现今古诗文教学的流弊。

我以为,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先把字词的读音、文句的意思搞懂了,再读熟以致于成诵,效果会好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说,要颠倒过来说,其义“已”见,再读百遍,有利于记,有利于联。

教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很有有必要先过字词(含读音)关,再过句子翻译关,然后才能理解文章意思,去鉴赏评价,再把课文读熟、背熟。特别是对比较难懂的文章,像《离骚》,不仅不反对教师讲解字词,而且还要讲透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背诵。没有弄懂的内容,跟背别人的电话号码一样,难记易忘。

学习古诗文的重点、难点是词汇的掌握。这点跟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一样的。特别是古诗文常用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一篇古诗文能读懂多少,主要由其所掌握的文言常用实词决定。字通则句通,句通才能文通,理解文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