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高考备考宝典)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一、字音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合适)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防止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亮堂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篇2: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才能层级如下:(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阐述类文本。

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阐述类文体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高考必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古文化常识

高考必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古文化常识

高考必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古文化常识1.我国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所以男子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弱冠只限于男子哟。

20岁左右的年纪,也叫弱冠,不是仅仅指20岁。

所以弱冠泛指男子20左右的年纪。

2.字主要用于他称,一般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候取字。

女人是有字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黛玉,给黛玉起个字叫“颦儿”。

3.字和名通常有某种联系,要么相近,要么相反,名和字是相辅相成的,李白字太白,太白是说明白是从哪来的,太白金星降世,他妈妈梦到长庚星入怀。

杜甫字子美,甫是美男子,美是用来解释甫的,相貌英俊才华出众的意思。

李商隐,字叫义山,秦末汉初有四位隐士,叫作商山四皓,道家的四位大牛人,见识、修为和影响力无人能及,这四个人又叫商山隐者,高义如山,所以李商隐字叫义山。

4.副榜是科举时代,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是基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

5.京师是古代京城的统称,现在就称为首都,北宋的东京是开封,西京是洛阳,南京是商丘。

6.孝廉是汉代察举考试的科目,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举人的雅称。

7.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也用来借指国家。

社稷指代国家,修辞借代。

轩辕也可以指代国家,我以我血荐轩辕。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里面的社就是社日。

8.孤是指年幼死去了父亲,独是老年死去了儿子,鳏是老年死去了妻子,寡是老年失去了丈夫,孤又是古代帝王的自称,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

9.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叫甲科,宋代的甲、乙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

10.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名叫路,比如烽火扬州路,宋代的路就相当于明、清时候的省,元代的路就相当于明、清的府。

11.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

林冲发配沧州,脸上有字。

武松的脸上也有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高频词汇总(共67个,选自近十年高考真题)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高频词汇总(共67个,选自近十年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1.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新唐书·徐有功传》)[误]按照。

[正]追究、追查。

[译文]徐有功特意为谋反的人开脱,论罪应当处死,请追查他。

2.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北齐书·袁聿修传》)[误]报告。

[正]回复、批复。

[译文]府省为百姓上奏,皇上下诏同意了这件事。

3.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资治通鉴·秦纪》)[误]城墙。

[正]营垒。

[译文](楚军)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营垒,杀死七名都尉。

4.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陆游《书巢记》)[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这是避免灾害的巢。

5.师进,次.于陉。

(《左传·僖公四年》)[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苏轼《留侯论》)[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7.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宋濂《大言》)[误]高兴。

[正]急忙。

[译文]楚王急忙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8.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史记·汲郑列传》)[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和酬谢宾客。

9.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宋史·薛奎列传》)[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0.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新序·杂事第一》)[误]捉拿。

[正]赶得上。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中没有人赶得上他。

11.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新唐书·戴胄传》)[误]上去。

12.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宋史·贾黄中传》)[误]典籍。

[正]主持。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持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文言文的高考必备考点大全2023

文言文的高考必备考点大全2023

文言文的高考必备考点大全2023高三必备文言文知识点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39;纵#39;。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分享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

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

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

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

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是改元的第一年。

B.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

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C.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

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B.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诸侯,古代帝王的兄弟子侄的统称,文中“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D.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秦代居于里门之右的是贫苦百姓,故“闾右”常用来代指贫苦人民。

B.《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D.从,指堂房亲属,如“从兄”就是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11. A(富者居于闾右,贫者居于闾左;“闾左”是代指贫苦人民。

《陈涉世家》中有“发闾左逋戍渔阳”。

) 12.下列対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科,也称登第。

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

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

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毛诗》,指毛亨和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即现流行于世的《诗经》。

B.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祭在夏季伏日举行,腊祭在农历十月举行。

C.霸府,是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D.践阼,意为走上作阶主位,常表示即位、登基之意,文中就是指高祖登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常博士”中的“博士”是学官名,一般指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的官职。

B.奉朝请,是指古代臣子定期参加朝会,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C.“守兵部侍郎”中的“守”指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D.祖饯,设宴送别。

祖,临行祭祀天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类似说法还有“祖道”。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所取,供长辈呼唤。

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

B.太宗,皇帝的庙号。

通常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第二代帝王为太宗。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

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D.卒,古人称大夫死为卒,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甫冠,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甫冠指男子刚二十岁左右。

B.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的名称。

一般指遭遇母亲去世或承重孙遭遇祖母去世。

C.“玄门法书”,这里的法书指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D. 尺牍,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后来成为信件的代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服阕,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D.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古代军队编制。

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

五伍为一行。

“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 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

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 赠,死后追封官爵。

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没考中称为落第。

第进士,即考中进士。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C. 经术,指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 牧守,守护,治理。

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

B. 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 大计,指每三年一次对官吏政绩的考察,考察结果是朝廷赏罚官吏的重要依据。

D. 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家艰,又称为“丁艰、丁忧”,出自《晋书·周光传》,指遭遇父亲的丧事或者母亲的丧事。

B.金紫,指“金印紫绶”。

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称金紫光禄大夫。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代指贵官。

C.中书舍人,始于先秦,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晋及南朝沿置,掌管起草诏令,参预机密。

D.大渐,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是指病情渐渐好转,如《列子·力命》“季梁得病,七日大渐。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父任”指因父辈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也称为荫补、恩荫等。

B.“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为秘书监,明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

C.“主簿”,官职名。

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D. “服除”指提前结束守丧期。

“服”指丧服,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古代丧服的名称。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我国古代的官署名,主要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以及文职官员的考察、选拔、嘉奖等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