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概论的认识
中国文化概论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中国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介绍分析,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思考。
中国文化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意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同时,提高其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愧为世界文化之最,其内容博大精深,就像食盐一样,精练而意味无穷.特别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其务实,求是,无十分浮夸,赘余的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中国现代文化相较传统文化而言逊色多了.随着现代文化表现形式大白话化,其意味就清淡了许多.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砂糖的话,那么现代文化就是其水溶液.中国现代文化不是没有经典的.只是有些文化多余的,肥肉太多,无病呻吟的太多.中国文化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戒除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略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以“儒文化”为内核的人地协调文化。所谓儒文化并非只局限于儒家思想,包容道、法、墨思想的“仁”文化。
中国文化内儒外法,注重对人的内部修炼,以“东”为核,以“礼”为表,两者相互配合,表里如一。政治上,注重为政以仁,待民以善,为吏必法,经济上,倡导小民,自然民本;治学上,以儒为主,在中华帝国泱泱发展历程中,统治阶级积极倡导“尊儒尚法”,以儒为主,儒法并用。
但是中国文化中也存在很多愚昧落后的东西.例如:在有些贫困的农村家庭,他们花大量的钱财用于办丧喜事,比排场,还有些地方的家长还存在生男不生女,生女不读书的不正常现象.对于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应该加以改正,这关键还是要改变思想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定义“文化”名称的由来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文化产品: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的产品,狭义的仅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个别、具体,直观、经验性。
文化事象:反复、规律性,典型的、标志事情。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以民族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2、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文化层面: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指涵盖了中下层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文化传统的概念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性质: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3、文化的分类: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1、中国地势的地形特点(1)特点: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2)三个阶梯。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进的结晶。
这门课程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恕”等价值观,提倡和谐相处、孝道、忠诚等品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倡导修身养性、解脱苦难。
道教追求自然和谐与纯净无为。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中国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经典著作带给我许多启示。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录,劝导、教诲、启迪了无数中国人。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其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
这些经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
再次,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京剧、昆曲、豫剧等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
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最后,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让我对生命、人生观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点。
其中,我特别喜欢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使我意识到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与成就,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观念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问题和处理困难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我认为在这其中,中国应当首当其冲.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从彩陶文化算起到现在,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积累。
有人认为在古代我们的文明是非常全面的,但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我们就走上了独轮车的时代,我们的文明就停滞下来了。
这话有理,但决不全对!是的,百家争鸣使其言论自由,思想开明, 涌现出了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达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可惜之后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所扼杀,但之后的中国古代文化并没有停滞,他开始像一个大熔炉,所有的文化,只要来到了中国,就都会被融入其中,为我所用,唐朝胜之.宋朝达颠峰之态!我认为”融”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可是, 独尊儒学还是为中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宣传人性善. “人性本善”,这就是后来的儒家教给中国人的思维大法,“天理”,一切思维推论的“起点”。
正是在这里,形成了中国人反逻辑思维的全部构架. 既然都已然是天理了,那么还争什么,就这样过着吧!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中国人愈来愈走向了自愚 .一个社会不追求真理,则没有创新,人再多也没有用,不追求真理等于白活。
就这样在中国的文化中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1840年,随着一声炮响,中国的大门被轰然炸开,骄傲了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有骄傲的资本,高傲的头颅不得不向当年的“弹丸之国”屈服,昔日的天朝上国,今日的待宰羔羊,屈辱,这枚定时炸弹总算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将救国图存为己任。
东学西渐转变成了西学东渐.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让我们思考自己文化认同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这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但是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些疑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文化概论心得
文化概论心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概论课程中,我学习了文化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产物。
文化的特征包括了多样性、传承性、包容性、动态性等。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其次,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文化到现代文明,人类文化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多个重大变革。
每一次变革都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再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文化也是社会的凝聚力,它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文化也是社会的创新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文化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文化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中国文化概论》有感
读《中国文化概论》有感
读完《中国文化概论》给我的感触很深。
作为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它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从古代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有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提到了诸多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信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解读,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的人际关系之道,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人重视的友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
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
其次,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中国古代与现代的差异较大,我以前对中国传统艺术了解很有限。
但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典籍的重要性以及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最后,我对中国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很多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变革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化中涌现了许多文学、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思想。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理解。
我相信这对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全书共分为四编。
第一编为史前文化,第二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园,第三编为中国封建社会,第四编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二、深入分析1.第一编史前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艰难。
2.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作品,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第三编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和文化事件。
例如,汉朝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诗歌文化,宋朝的理学思想等。
4.第四编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这一编介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这些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例如,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我个人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5分的高分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绪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emergency plan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根本、最深刻涵义是自然的人化,“凡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文化的四大分类: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
以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纭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功能:满足需要功能;认知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文化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4、黑格尔、汤因比、亨廷顿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观点:汤因比的主要观点:1、文明的起源——人们对自然环境困难的挑战与应战。
2、文明的生长——取决于文明的自决能力。
文明的流失在于挑战过量。
3、文明的衰落——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4、文明的解体——①大一统帝国②大一统教会③民族大迁移5、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悲观论调。
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
黑格尔:自然环境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
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崇尚武力善骑好勇(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农耕文化血缘政治德性文化(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海洋文化地缘政治智性文化(商业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1、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南)。
2、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
《中国文化概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向纵深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各个高校紧抓时机,积极开展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综合体系建设,紧跟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也更加注意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人文社会类学科的开课率明显增高,逐渐建设特色鲜明、体系健全的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人文素养中的基础性学科,也广泛的在各个高校中推广开来,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如何在这门课中讲好中国文化,发挥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育意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也是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的具体表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中国文化概论”课虽然在许多高校中开设,但师生对于该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的教学定位模糊不清。
该课程在许多高校中,都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来教授,缺少对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学时要求,缺乏统一标准,学校教师的操控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少,还可能取消这门课程的开设,部分高校师生对此不够重视,导致教学秩序松散,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考核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难以有效检验师生的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不同的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这也反映出该课课程体系的不健全,课程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安排。
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大努力,积极探索创新。
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持,离不开具体课程的点滴浇灌,就“中国文化概论”课来说,要使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就需要学科教学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定位。
对于该课程的定位,可以从加强师生对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的相关认识入手,明确该课程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课程的基础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 (2)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二层说: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四层说: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狭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一)中国文化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国度性)。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三、四季观念系统与中国主体思维方式首先是“事件观念”:在这个观念系统中,体现了一种对事物、要素之间动态关系(动态关系构成事件)的重视,而不是对静态实体的解剖。
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国主体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核心特征。
如阴阳五行与四季观念其次,环形思维方式。
四季--五行再次,二分法与生物学基础。
中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第四,天人和谐观念天人和谐观念是诞生于早期农业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对中国文化影响及其深远,它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渗透在艺术领域,成为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核心特点,它积淀在民族文化心里结构的深层,无论是上层的政治运作还是日常的行为方式,无不渗透着这一特征。
天人和谐首先表现在人对自然规律的自觉服从,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
除了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之外,上古也形成了一种强固的按照季节施行政令的定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
其中,文字、文章和文明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的记录。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天文”,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人文”,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国最后的王朝,中国文化几千年不断,历史悠久,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自从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和观看长达15集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录片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视频,使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树立了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了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使更加热爱自己本国的文化了。
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但具体讲,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哪些东西?哪些是应该被继承和弘扬的呢?我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无二。
古代物质文化、四大发明,科举与学校(书院)制度。
先秦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
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唐代的科举制度,被使用一千多年,到今天仍然被一些国家所吸收改造利用。
由此可见中国科技和教育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哲学和宗教先秦诸子百家、孔孟儒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周易》、《孙子兵法》、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艺术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艺术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我也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特点,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其中,传统绘画、雕刻、陶瓷、丝绸、书法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艺术形式。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我最喜欢的是传统绘画。
传统绘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注重笔墨、形神兼备、笔法变化多样且富有表现力。
古代画家在绘画时,常常注重表达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
在学习传统绘画时,我最喜欢的画家是张大千。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笔墨精湛,擅长用笔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其画作不仅玲珑剔透,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们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钟爱古代艺术,这是因为古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东西是永恒的,而这些东西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
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篇1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晰,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我才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去接触和认识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听老师讲的最多,最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听课都让我感觉到自己认识的肤浅,钦佩先哲们的超脱与伟岸,每一次都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广袤,通过文字演进,书法艺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学习,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佛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众生皆是佛,或者说有佛性。
佛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深且广:印度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刺激和提升作用,使宗教的超越信仰开始补充、校正、融入以世俗主义为核心的本土传统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大量佛家名相与词汇,大大丰富了汉语语汇,融入我们日常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方式,比如:世界、实际、相对、绝对、觉悟、因缘、方便、解脱、彼岸、净土、平等、众生、现行、知识、唯心、慈悲、刹那、劫难,还有:口头禅、三生有幸、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六根清净、、花花世界、想入非非、一丝不挂、大千世界,等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佛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和明确的“断恶修善,成佛作祖”,希望成佛以后救度苦难的众生,让众生摆脱轮回,成佛正果,破迷开悟。
佛家思想中因果报应、灵魂转世的信仰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善恶皆有报、一切皆缘分、随缘放下等等,也许我们并不能向达摩祖师一样经历苦行最后得以修成正果,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靠近静以修身,德以养性的境界,使自己不致迷失在当今信仰缺失的流亡中。
但是反观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去模仿西方的文化传统,仿佛国外的都是先进的,都是科学的,不管有些国家、有些人是否愿意,中国文化或者说国学,都注定要成为21世纪乃至更长时期内人类所推崇的文化,就如同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大支柱就是墨家。
,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大支柱是道家。
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
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
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
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
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大支柱是佛教。
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
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
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李锦全先生也曾经说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这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哲学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贯彻始终,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综合体。
”[⑥]
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讲了百家争鸣。
但是李先生仅仅限于百家争鸣,并且把佛教的传入和在社会上的流行当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
无论我们是同意蔡先生的划分还是李先生的划分,不可能对每种庞大博杂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进行一番精深地研究,更由于我的智识不够和笔头的拙笨,即使可以贻笑大方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只会使每个问题显得幼稚和浅薄,所以在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机制我只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和陋词,而着重叙述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的看法。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
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
这除了社会上流行的“强势文化”的原因外,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伊斯兰也
是一种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弱势文化”,但是它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我想除了这个民族的虔诚的信仰之外,还有它本身文化的不断的更新和补充及不断地发扬光大。
因此在这里我决定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研究问题之前先要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因为儒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新儒学。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在辛亥或五四以后,主要是“后五四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儒门淡泊”的背景下,认同儒学(特别是儒者的心性之学)的基本价值,并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一种学说。
所以,我觉得以新儒学作为传统儒学之镜,从新儒学的发展来折射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从这些问题结合现代化的国情,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从新振兴自己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课题。
广义上,应该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的总和。
本书侧重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心理、观念形态的形成、演变、沿革及其规律性的探讨。
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既注意到其历时性,又注意到其共同性,更关注其当代性;既阐述文化基本结构的有机组成,又侧重文化主体内容的基本精神与规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