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习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大学生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生有机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授课班级: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授课教师:张伟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4:00课时安排:共16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表示方法。

3.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类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2课时)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课时)1.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2.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亲电性等3.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课时)1. 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例3. 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四、有机化学实验(6课时)1.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定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类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有机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有机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第5-6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第7-8周:有机化学实验一第9-10周:有机化学实验二第11-12周:有机化学实验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独立思考。

3.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巧。

4. 综合测试: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知识、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测试。

高中化学题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题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题有机化学教案课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能够识别、命名和绘制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式;理解有机分子的共价键性质和构象异构现象。

2.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原子的杂化、sp3、sp2、sp杂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 有机分子的命名与结构式:饱和烃、不饱和烃、环烷烃、芳香烃等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式的确定。

3. 有机分子的性质:碳原子的电负性、电子轨道、π键的形成、构象异构和立体异构等相关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学生需深入理解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及其应用。

2. 有机分子的命名与结构式:学生需要掌握常见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和结构式的编写。

3. 有机分子的性质:学生应能够理解有机分子的共价键性质,以及构象异构和立体异构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示例展示等方式,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命名规则和性质。

2. 示范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带领学生进行命名和结构式的练习。

3. 实验法:设计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机分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示例分子结构引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及其应用,以及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命名和结构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设计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有机分子的性质和变化。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与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有机化学基础概念2. 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独立查阅有机化学资料,了解更多有机分子的命名与结构式。

3. 思考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碳原子的电负性之间的关系。

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大纲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0学时)一、课程目标1.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化学专业(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材料化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一些在本科阶段教学中未能深入或来不及介绍的重要内容做专题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对立体化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针对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拓展介绍。

总之,通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有机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机反应机理及中间体结构与性质,从总体上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初步掌握有机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掌握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掌握典型的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稳定性;掌握周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内容专题1: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理论(12学时)第一章:共价键理论:定域键和离域键第二章:取代基效应第三章:芳香性理论第四章:比共价键弱的相互作用专题2:立体化学(10学时)第一章:分子的不对称性和旋光性第二章:外消旋体的拆分第三章:动态立体化学及不对称合成第四章:构象与构象分析专题3:有机反应机理基础知识(12学时)第一章: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第二章: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第三章: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第四章:有机酸碱第五章:有机反应中的溶剂效应第六章: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自由基第七章:卡宾和苯炔专题4:周环反应(6学时)第一章:电环化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二章:σ- 键迁移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三章:环加成反应及其理论解释三、教学方式本门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自主讨论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写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学领域内的结构理论与反应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与继续深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该领域内某些重大成果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分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建议学时:4学时第一节共价键1-1 价键理论1-2 共振论1-3 分子轨道理论1-4 杂化轨道1-5 氢键第二节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2-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2-2 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第三节酸碱理论3-1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3-2 酸碱质子理论3-3 酸碱的Lewis理论3-4 软硬酸碱的概念3-5 超强酸和超强碱3-6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四节芳香性理论第六节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第七节γ芳香性第八节方克酸类(选讲)第九节二茂铁类物质第十节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重点难点:1.运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解释反应活性;2.运用场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反应活性;第二章立体化学建议学时:3学时第一节有机分子的异构体第二节有机分子的构象第三节手性和手性合成重点难点:1.手性分子的判别;2.优势构象的判断;3.顺反异构体的转化。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高等有机化学教案,欢迎阅读。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

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大学本科有机化学课程编写的,共分为四个部分: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规律,能够进行化学结构简化、合成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碳基化合物及其它元素的化学性质,构造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以及为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有机化学常见基础反应和常见反应机理及应用;2. 理解碳原子的杂化和简化结构,学习有机物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系;3. 学会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化学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室使用方法和化学安全知识;4.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结构简化和分析、有机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分子的构象和异构体。

2.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3. 化学实验室技能:化合物制备和纯化、物质测定方法和仪器操作、有机科学实验和化学安全常识。

4. 现代应用:有机化学与大气、环境和生命科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通过传授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结构简化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有机化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2. 实验教学:学生通过进行有机实验,掌握化学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和化学安全知识。

3. 问答互动:做小组、课堂内问答互动等交互式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促进理解与掌握。

还可以通过在线问答答复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轻学习任务。

4. 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工厂、研究所等,扩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总体来说,本课程通过讲授、实验、问答等各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深入探讨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本文将围绕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实施这门课程。

一、课程概述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表示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 熟悉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培养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5.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方法:包括IUPAC命名法和常用命名法,如官能团命名法和简化命名法等。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有机反应机理:重点介绍酸碱催化、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消除和加成等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

4. 有机合成方法:介绍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反应和策略,如羟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和环化反应等。

5.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进行考核。

高等有机化学例题及详解

高等有机化学例题及详解

《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例题及详解例11 试解释为什么氯甲烷的极性大于氯苯的极性。

CH3Cl>Clµ = 1.86 D (气态)µ = 1.70 D (气态)解:原因在于CH3Cl中只有-I s效应存在,而在PhCl中同时有p-π共轭效应和-I s 效应存在,且p-π共轭效应与-I s效应方向相反,导致PhCl的偶极矩小于CH3Cl。

ClCH另外,PhCl中C-Cl键的偶极矩方向和CH3Cl分子中的偶极矩方向一样,均是由C→Cl,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氯苯分子中,σ键电子在很大程度上向Cl偏移,且要比由于Cl原子的未共用p电子对苯环共轭所引起的向苯环的p电子偏移要大。

例2 试解释下列化合物的偶极矩差别原因:1.CH2=CH-CH=O > CH3CH2CH=O(µ=2.88D) (µ=2.49D)2.CH3CH2-Cl > CH2=CH-Cl(µ=2.05D) (µ=1.66D)解:1.丙烯醛中主要为+C效应;丙醛中主要为+Is效应。

2.氯乙烷中主要为-Is 效应,氯乙烯中则同时存在+C效应与-Is效应。

例33 从下列反应的相对速率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R CH2Br+N R H2C N BrR H CH3CH2CH3(CH3)2CH (CH3)3C相对速率 1 1.66 1.48 1.34 1.35 解:从表中数据可知,当R为供电基时,反应较快,如果仅考虑+Is效应,则无法解释这一结果。

实际上,此处起主要作用的是R与苯环的σ-π超共轭效应。

由于CH3的C-H键最多,故其σ-π超共轭效应最强,而(CH3)3C最弱,这样就较好地揭示了上述现象。

例44 试解释下列化合物的碱性大小顺序: N(CH 3)2N,N-二甲基苯胺(pKa = 5.06)<N苯并奎宁环(pKa = 7.79)N <奎宁环(pKa = 10.58)解:在N,N-二甲基苯胺中由于p-π共轭,导致N 原子上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最小。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讲述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讲述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学时/学分:54/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开课教研室:有机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动态学原理及其有机化学的五大反应原理。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

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

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课堂讲授(包括自学、讨论)54学时,以便于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键.(一)主要内容1.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2.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二)基本要求掌握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解决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学时/学分:54/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开课教研室:有机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动态学原理及其有机化学的五大反应原理。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

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

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课堂讲授(包括自学、讨论)54学时,以便于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键.(一)主要内容1.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2.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二)基本要求掌握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解决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高等有机化学课后习题

高等有机化学课后习题

⾼等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第⼀章习题1. ⽤共振式说明苯甲醚分⼦中甲氧基的邻/对位效应。

2. ⽐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并予以解释。

(1) HOCH2CH2COOH 和CH3CH(OH)COOH (2)⼄酸、丙⼆酸、⼄⼆酸和甲酸(3) COOHNO 2和COOHHO(4)H 2C CH 2H 3C CH 3HC CH 、和3. ⽐较碱性。

H 2N(1) CH 3CH 2NH 2 和(2)NH 2HO NH 2O 2N和(3)N HN和⽐较C-Br 键断裂的难易次序和CH 3CH 2CHCH 2CH 3CH 3OCHCH 2CH 3CH 3CH 2CHCF 2CF 3在极性条件下,、4.5. 下列共振式哪⼀个贡献⼤,为什么?C C C C OAB6. 在亲核加成反应中ArCH 2COR 和ArCOR 哪⼀个活性⾼,为什么?7. 解释酸性⼤⼩。

COOH<COOH(1)COOH COOH(2)>8. 为什么ArCOR 被HI 断裂时,得到的产物是RI 和ArOH ,⽽不是ROH 和ArI 。

9. 下列反应中⼏乎不会⽣成PhCH 2CBr(CH 3)2,为什么?PhCH 2CH(CH 3)2 + Br 2 PhCHBrCH(CH 3)2 + HBr10. ⽐较拗CH 3COCH 2COCH 3和CH 3COCH 2COOC 2H 5的酸性,并简要说明原因。

11. 为什么胺的碱性⼤于酰胺?12. 羧酸及其衍⽣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活性为什么是RCOCl>(RCO)2O>RC OOR’~RCOOH>RCONH 2。

13.为什么顺丁烯⼆酸的p K a1⽐反丁烯⼆酸⼩,p K a2却正相反?14. 排列下列化合物与HCN反应的活性顺序。

NO2CHO(H3C)2N CHOCHO CHOCl(1)(2)(3)(4)15. 五元杂环⽐苯更易进⾏亲电取代,为什么?第⼆章习题1. 2-丁烯的顺反异构体,分别经稀、冷、碱性KMnO4⽔溶液氧化后,为什么⽣成的2,3-丁⼆醇都不能测出旋光度?2. (R)-CH3CH2CH2CHDI在丙酮NaI溶液中共热,试解释下属现象,①化合物外消旋化;②有过量NaI128存在下,外消旋化速度是同位素交换的两倍;3. 请根据下述现象,为反应H2C CH OC2H5 + H2O C2H5OH + CH3CHO提出反应机理:(1)该反应符合普通的酸催化反应.(2)⽔解反应速度在⽔中⽐在重⽔中快1.9倍.(3)如果⽤同位素标记的⽔进⾏⽔解,所得⼄醇不含18O.(4)若在D2O中进⾏⽔解,只在⼄醛中出现⼀个D.第4章习题1.完成下列反应。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2. 学会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和结构解析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共价键、分子轨道理论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醚、酮、羧酸、酯、胺、酰胺等。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立体化学、电子效应、反应活性等。

4.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5. 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保护基的使用、立体选择性的控制、多步骤合成等。

6. 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和结构解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解析有机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3. 实验法: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4. 讨论法:讨论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有机合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每周4学时,共计16周。

2. 实验教学:每周2学时,共计16周。

3. 课堂讨论:每周1学时,共计16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的理解。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等有机化学》。

2. 参考文献:《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化学实验》等。

3. 网络资源:有机化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科研论文等。

七、教学建议1. 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1.2 有机化学的研究范围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4 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2.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2.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2.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实例2.4 系统命名与习惯命名的转换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3.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3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4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4.1 加成反应机理4.2 消除反应机理4.3 置换反应机理4.4 氧化反应机理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5.1 碳碳键的5.2 碳氢键的5.3 碳氧键的5.4 有机化合物的其他合成方法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6.1 醇的结构与性质6.2 醚的结构与性质6.3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6.4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七章:有机金属化学7.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7.2 有机金属反应机理7.3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领域7.4 有机金属合成的方法第八章:立体化学8.1 手性碳原子与手性分子8.2 立体异构体8.3 立体化学的反应机理8.4 立体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九章:有机合成策略9.1 碳骨架的构建9.2 官能团的引入与转换9.3 立体化学的控制9.4 有机合成策略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天然有机化合物10.1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0.2 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10.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鉴定10.4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意义第十一章: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11.1 光谱分析法11.2 色谱分析法11.3 有机化合物的其他分析方法11.4 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有机合成反应的条件与选择12.1 反应溶剂的选择12.2 反应温度和压力的选择12.3 催化剂的选择12.4 有机合成反应条件的影响因素第十三章:有机化合物的应用13.1 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2 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13.3 有机化合物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13.4 有机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四章:绿色有机化学14.1 绿色有机化学的概念14.2 绿色有机化学的应用14.3 绿色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14.4 绿色有机化学在高等有机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第十五章:高等有机化学实验15.1 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5.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15.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实验15.4 有机化学实验的安全性与事故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一个高等有机化学教案,分为十五个章节。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1.1 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4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烷烃的合成反应2.3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4 卤代烃的合成反应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烯烃的合成反应3.3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4 炔烃的合成反应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立体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机制第五章:芳香族化合物5.1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5.2 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反应5.3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5.4 苯环的亲核取代反应第六章:醇、酚和醚6.1 醇的结构与性质6.2 醇的合成反应6.3 酚的结构与性质6.4 酚的合成反应6.5 醚的结构与性质6.6 醚的合成反应第七章: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7.1 碳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7.2 碳环化合物的合成反应7.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7.4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反应7.5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碳氮化合物8.1 碳氮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8.2 碳氮化合物的合成反应8.3 碳氮化合物的重要类别8.4 碳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反应9.3 有机金属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反应机理10.1 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10.2 电子效应与立体效应10.3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10.4 常见有机反应机理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难点解析:理解有机化学与其他化学分支的区别,以及有机化学的历史演变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难点解析:掌握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尤其是含有多个取代基的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课 (1)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课 (1)
-
冷 稀 K M n O 4 (O H ) ? CH3
C H3
O
3、
+
N Br O
?
4、 C H C H=C HC H 3 3
1.Br 2 /C C l4 2. N aN H 2 /
?
Lindlar H2
?
O
5、
2
+
O
?
6、
Et
HO C l
7、 (CH 3 CHC=CHCH + O ) 2 3
3
?
H 2O ? + ? Zn
CH 3
8、
(CH ) CHCH=CH + 2 HBr 32
ROOR' ?
B2H
9、
6
H2O 2 /OH
-
?
10、
C H 2= C H C H 2 C
CH
N aN H 2 NH3
Hg + H 2S O 4 C H 3C H 2C H 2B r
2
1 1 、 H 3 C H B rC H 2 B r C
2、
CH2=CH C=CH2 + HCl CH3
CH3 CH3 C CH=CH2 + (CH3)2C=CH CH2Cl Cl
四、合成:
1、以CH3CH=CH2为主要原料合成
H3C C=C H
2、由
CH2CH2CH3 H
CH3
开始合成3,4-二甲基己烷
3、
C
CH C H
O H C C H3 + H C
O C H3 C H
4 、用 不 大 于 五 个 碳 原 子 的 烯 烃 为 原 料 合 成 CI CI C H 2 C I (无 机 试 剂 任 选 )

有机化学习题集第九版课程设计 (2)

有机化学习题集第九版课程设计 (2)

有机化学习题集第九版课程设计一、前言本次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们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设计有机化学习题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点,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和考试。

本习题集适用于有机化学课程的初级和中级学习者。

二、知识点概述有机化学涵盖了很多知识点,本习题集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2.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3.碳的化合价和杂化方式;4.有机化学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三、习题集组成本习题集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本习题集的重点,共计100道题目,每道题目包括4个选项。

此部分题目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的应用。

学生们需要根据题目描述和选项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题:下列化合物中,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是(A)、(B)、(C)、(D)。

(A)CH3-CH2-CH2-Br(B)CH3-CH2-O-CH3(C)CH3-CH2-CH2-OH(D)CH3-CH2-CH2-CHO2.填空题填空题共计20道,每道题目包括1-2个空格。

此部分题目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配对。

例题:在苯环上进行加成反应,通常需要用到的反应试剂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分析题分析题共计10道,每道题目包括若干个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描述和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一位实验室学生制备一种苯基甲酸盐,反应式为C7H7COONa。

该学生取了0.1mol的C7H7COOH和0.1mol的NaOH,按照反应式反应,生成了0.1mol的C7H7COONa。

若反应率为90%,求该学生实验时的摩尔数。

并解释反应为什么不是完全反应(提示:反应涉及到水的生成)。

四、思考题思考题共计5道,每道题目包括一个题目,需要学生们完整地回答问题。

此部分题目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原理及原型分析。

例题: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大,它的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请简要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第一章 化学键一、用共振轮说明下列问题1) 联本中的C 1-C 2键长为什么比乙烷中的键长短?联苯的硝化反应为什么主要发生在2-位和4-位?联苯的共振结构式可表是如下:(1) 由共振结构式可以看出C 1-C 2键有双键结构的贡献,故比乙烷的C 1-C 2键短。

(2) 由共振结构式可以看出邻对位负电荷相对集中,故有利于发生硝化反应。

2) 方酸为什么是强酸?(强于硫酸) 方酸的共振结构式可表是如下:对吗?由方酸的共振结构式可以看出方酸的电子离域效果更好。

二、试推测6,6-二苯基富烯的亲电取代发生于哪个环,哪个位置?亲核取代发生于哪个环,哪个位置?6,6-二苯基富烯的共振式如下:由6,6-二苯基富烯的共振式可以看出,亲电取代发生在五元环的2位上,而亲核取代发生在苯环的2位上。

三、计算烯丙基正离子和环丙烯正离子π分子轨道的总能量,并比较两者的稳定性。

烯丙基正离子有两个电子在成键轨道上其总能量为 E 烯丙基正离子=2E 1=2(α+1.414β)=2α+2.828β11'O HO O O O OH O O O OH O O OHO O O O S O O HO O S O O OH O S O O O S OOOH环丙烯正离子有两个电子在成键轨道上其总能量为 E 环丙烯正离子=2E 1=2(α+2β)=2α+2β 能量差值为E 烯丙基正离子- E 环丙烯正离子=(2α+2.828β)- (2α+2β)=0.828β 因此,环丙烯正离子比烯丙基正离子稳定。

四、用HMO 法分别说明烯丙基负离子和环丙烯负离子的电子排布和成键情况,并比较两者稳定性。

五、简要说明1)吡咯和吡啶分子的极性方向相反,为什么?吡咯分子中氮原子给出一对为共用电子参与了共轭分子的大π键,也就是电子从氮原子流向五员环,而吡啶分子中氮原子只拿出一个电子参与共轭,并且氮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使电子流向氮原子的方向。

因此,两个分子的极性正好相反。

2)富烯分子为什么具有极性?其极性方向与环庚富烯的相反,为什么?富烯分子中环外双键的流向五员环形成稳定的6π体系的去向,从而环外双键中的末端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五员环接受电子后变成负电荷的中心,因此分子具有极性。

NNH 能级烯丙基负离子环丙基负离子α+1.414βα+2βE=2(α+1.414β)+2α-2(α+2β)-2(α-β) = 2α+2.828β+2α-2α-4β-2α+2β =1.172β另外,七员环的环上电子流向环外双键,使得环外双键的末端碳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而七员环给出电子后趋于6π体系。

因此,极性方向相反。

六、下列共轭环状π体系中哪个是芳香性,同芳香性,非芳香性或是反芳香性?CH 3H 3C CH 3HH 3C N 芳香性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第二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一、下列集团按诱导效应方向(-I 和+I )分成两组。

二、解释下列事实。

1)乙酰丙酮比双丙酮的酸性强。

由于的两个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得乙酰丙酮的中间亚甲基的H 原子变为活泼,是酸性增加,而双丙酮中的亚甲基只有一个羰基起作用。

因此,前者酸性比后者强。

2)对氟苯甲酸中的氟原子由于和碳原子属于同一周期,故P-π共轭程度比较大半径的氯原子大,也就是重叠程度大。

因此,氟原子的+C 效应大于氯原子,使得氢离子不易离开。

3)酚氧基的负电荷通过P-π共轭分散到苯环上,而苄氧基的负电荷由于不存在P-π共轭,故亲核性强。

相反酚氧基的亲核性弱。

4)氯乙烯的C-Cl 键长比氯乙烷的短。

氯乙烯分子中由于P-π共轭,发生了键长的平均化,故C-Cl 键变短。

三、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

四、烷基苯的吸收光谱数据如下:试解释之。

-I 效应:-S(CH 3)2 -N=O -O(CH 3)3 -HgCl 2+I 效应:-SeCH 3 -B(C 2H5)2OCH 3OClCOOH >COOH Cl >COOH Cl >COOH 1)2)COOH >COOH OCH 3>COOH H 3CO H 3CO COOH >分子式 C 6H 5-R R=H CH 3 C 2H 5 CH(CH 3)2 C(CH 3)3光谱数据/nm 262.5 266.3 265.9 265.3 265.0使得波长红移的原因是σ-π超共轭效应,σ-π超共轭效应又与α-碳上的C-H 键的数目有关。

因此,甲基对波长的影响最大,而叔丁基的影响最小。

五、将下列溶剂按负离子溶剂化剂和正离子溶剂化剂分成两组。

负离子溶剂化剂:水 乙酸 乙醇正离子溶剂化剂:N,N-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18-冠-6 聚乙二醇六、以下反应用甲醇作溶剂时为S N 2反应:CH 3O- + CH 3-I CH 3-O-CH 3 + I-当加入1,4二氧六环时,该反应加速,为什么?二氧六环是正离子溶剂化剂,当反应体系中加入二氧六环时,把正离子甲醇钠中的钠离子溶剂化,使得甲氧基负离子裸露出来,增强了其亲和性,故加速反应。

七、以苯为溶剂进行以下反应;当在苯溶液中仅有0.035mol.L -1二环己基-18-冠-6时,烷基化反应速度增加约6倍。

为什么加入冠醚能加大该反应速度?试剂分子中的碳负离子由于周围集团的空间阻碍和共轭效应亲核性很弱,但是加入冠醚后冠醚分子把钠离子络合起来,使得碳负离子的负电荷裸露出来,增大了试剂碳负离子的亲核性,故加速反应。

另外,由于冠醚和钠离子的络合是属一平衡反应,大量的Br-离子的存在下总有部分冠醚释放出来,加速反应。

n-C 4H 9C - Na +COOC 2H 52H 5+ n-C 4H 9-Br n-C 4H 9C COOC 2H 52H 5n-C 4H 9第三章习题答案3-1 指出下列化合物分子中的前手性中心,对映异位的原子和面或非对映异位的原子和面。

3-2 比较下列各对异构体的稳定性。

1.反-2-丁烯 〉 顺-2-丁烯 2. 顺-1,3-二甲基环己烷 〉反-1,3-二甲基环己烷 3.邻位交叉1,2-丙二醇 〉对位交叉1,2-丙二醇 3-3 螺[2,2]戊烷的张力(261.8J.mol-1)比环丙烷的张力(115.2J.mol-1)要大一倍以上,说明螺环张力特大的原因。

3-4 (±)薄荷醇或(±)新薄荷醇都能被铬酸氧化,但前者比后者慢,这正好和两个醇的酯化速度相反。

为什么?H CO C 3HH A C2是前手性中心 羰基是对映异位面 C2的两个氢原子是对映异位原子H COC 3OHH B 羰基是非对映异位面H C OC H H 3OHH C C2是前手性中心羰基是非对映异位面 C2的两个氢原子是非对映异位原子环丙烷的键角为1040有相当大的角张力由于两个环丙烷的键角都是1040因此,两个环丙烷之间的夹角必然增加5.5X2=110,也就是变为120.50,大大超过了109.50.氧化反应中决定反应速度的步骤是铬酸负离子的离去步骤。

Cr O OH O -不拥挤,稳定不易离去拥挤,不稳定易离去<>酯化反应中决定反应速度的步骤是形成类似四面体过渡态的步骤。

不拥挤,稳定易生成拥挤,不稳定不易生成3-5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表示式。

3-6 从(1R,2S )-二苯基丙醇的乙酸酯进行立体专一性顺式消去乙酸。

答案:(E,E)-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H 3C CH 2OH1)2) (7R,8S)-7,8-环氧-2-甲基18-烷33Ph H H 3C Ph 立体化学练习一、指出在下列光学活性化合物中被碱发生外消旋化的化合物,并 说明理由。

C COOH OHC COOH CH 3OHC COOHCH 3CO 二、预测下列反应中生成的产物的构型。

1)OPh NH 2H ( S )+ClMgBr?2)HO C HCH 32H 5(R)-2-buthanol+ C 6H 13COCH 3Al(OCH(CH 3)C 2H 5)3?一、C COOHOH C COOH CH 3OH C COOHCH 3CO 二、预测下列反应中生成的产物的构型。

1)O PhPh 2H ( S )(能)(能)2答案:2)HO C H CH 32H 5(R)-2-buthanol+ C 6H 13COCH 3Al(OCH(CH 3)C 2H 5)3NH 2H OMgBr Cl-Ph Ph BrMgO C 6H 6-ClPh H NH 2HO C 6H 6-Cl PhHNH 2S, SO Al H 36H 13C 23δ+δ+CH 3COC 2H 5+CH 3C HHO 6H 13(R)-methylisohexylcarbinol H O +三、完成下列反应H C C 6H 5CH 2COOH 31)H C C 6H 5CH 2CH 332)H C OH CH 36H 5H C CH 2CH 2CH 3CH 36H 5( - )( - )( - )( - )3)CH 3CH 2C CH 3COOH 6H 5( - )( - )CH 3CH 2C CH 3OH 6H 5H C C 6H 5CH 2COOH 31)H C C 6H 5CH 2CH 332)H C OH CH 36H 5H C CH 2CH 2CH 3CH 36H 5( - )( - )( - )( - )3)CH 3CH 2C CH 3COOH C 6H 5( - )( - )CH 3CH 2C CH 3OH C 6H 54H C C 6H 5CH 2CH 2OH 3PBr 3H C C 6H 5CH 2CH 2Br31) Mg2) H 2O,H POCl 3H C Cl CH 36H 5CH 2=CHCH 2Na H C CH 2CH=CH 2CH 36H 522) (CH 3)2Cd CH 3CH 2C CH 3COCH 36H 5653答案:四、 '-dimethylbuthanedioic acid and its anhydride 的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中哪一种更稳定?COOHCOOHCH3HCH3HCOOHCH3HHH3CCOOHHH3CCH3H五、指出下列化合物立体构型。

R 还是 S?CH2(CH2)8CH21)2)四、COOHCOOHCH3HCH3HCOOHCH3HHH3CCOOHHH3CCH3H五、指出下列化合物立体构型。

R 还是 S?OOCH2(CH2)8CH21)2)COOHH CH3HH3CCOOHH3C HHH3CCOOHH CH3CH3H>OCH3C HH3CHCOO OCH3C HHCH3COO<(R)(S)六、环己烷-1,2-二乙酸有光学活性体和光学非活性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