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然而,现代化的发展又切实影响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忆和传承,更有着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指引和参考。

其次,传统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所在。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此外,传统文化还是创造性的源泉,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可以为我们的现代文化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例如,传统文化有强调性别与家庭责任的倾向,而现代化则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某些模式和观念需要被更新和调整,才能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然而,传统文化也不是可以随意摒弃的。

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我们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同时吸取现代化的科技和理念,共同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持清晰的文化认同。

其次,传统文化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他们的艺术创造、审美心理和格调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传统文化是一种知识的宝库,它潜藏着许多中华文化的精华。

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一种全面的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孝道”等价值观念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这些价值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

此外,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稳定”等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理念指导。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也被应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中。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丰富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曾经是普遍存在的,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这种观念已经开始逐渐淡化。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效率”、“速度”等价值观念也成为了重要指导原则,而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则强调“慢节奏”、“静心养神”等观念,这些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变革,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和形式,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才。

2. 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元性加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背景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据的地位。

2. 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例如,婚姻观念、家庭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都会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3. 传承方式面临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障碍。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或组织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互动的。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现代化则需要传统文化来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这些文化资本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持续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转化,而传统文化又不断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例如,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工艺、文艺、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也在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其与现代价值的协调与平衡;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方式与现代化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的相互匹配;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和创新,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文化的特点相结合,从而激发新的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历史、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脉搏和方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如何处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如何处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如何处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处理和融合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1. 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已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现代社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2. 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冲击。

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被现代思潮所取代,一些文化传承的方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这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而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3.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儒家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对于塑造社会道德的影响依然存在。

因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不会被忽视。

4. 如何处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真实了解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和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 保持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2) 因地制宜,适度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所结合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掘和培养人才,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5. 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关系的展望我们希望未来,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能得到更加深入、更加成熟的融合,从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扬光大。

这不仅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

总结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岸然重要的话题,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大家共同关注。

传承现代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新价值,将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多元与创新。

我们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的推动下,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不断流传,形成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日益扩散发扬。

古今中外,历史证明世界的很多精神文化都来源于中国,因为时间的推移凸显传统的底蕴,文化的内涵来源于古文人的科考传扬,时代在变,传统的习惯依然还在,这就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传扬古文化美德是我们的使命,更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初心,耐心学习传统的内涵和定义,联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现代文化,要追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要想韵色蓝图规划,必须读懂传统古人的习惯和表述方式,方能提升文化空间的思维,犹如泰山脚下无云行走在人间。

因为,文化的基础就是人灵魂所在,没有魂魄的魅力在延续何来发展,又能如何提升翡翠的价值和生活历练。

所以,传统文化改变的是思想未来,开拓的思路规划,成就的是文化的魅力在不断的光辉闪耀。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思想的和习俗的等不同层次。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及古希腊、罗马文化,它们对于人类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

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含深刻,形式多样、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答: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扶贫济困、具有重民本、崇正义的价值追求,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道德境界高尚,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观念信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贤能治国、以民为本,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文化沃土;强调兼善天下、见贤思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滋养;强调亲仁善邻、大同世界等理念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厚重的支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者正也、为政以德、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居安思危,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为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革故鼎新、改革变法,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证据。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契合,中华优秀治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丰富实践,成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根基和文化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结晶,而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冲突与矛盾,也有融合与共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经典著作、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饮食等方面,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为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主义和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改变。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不同层次的复兴,但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已经大打折扣,许多年轻人甚至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

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然而,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传承和融合。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学校普遍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传统建筑和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推广。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态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

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1、“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一样,既有它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它消极、落后的一面。

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给后人的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而后人总要对前人创造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反复的筛选,作出明智的抉择。

传统文化给今天以启示,又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生活的选择。

同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有创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毛泽东更倡导“推陈出新”,没有创新,传统文化就丧失了生命力,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

只有对同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本国文化,扬长避短,融合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而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有这几点: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一、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化在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2、传统文化是教育现代化最根源的源泉,它为现代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潜力,为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和思想上的沃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要和可能的途径。

3、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可以互相促进,形成巧妙的融合。

面对传统文明的振兴,现代教育可以诠释传统价值,从而让古老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从而可以有效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1、使教育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及标准要求办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2、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运用传统文化里的精髓精华,让学生从道德修养、文明素养等方面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3、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尽量呈现出来,提升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从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人群,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4、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加强资源开发和加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影响和发挥。

5、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努力共同探索一种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使文化与教育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模式,更好地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

总之,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前者与后者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发展出方法和途径,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1】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首先深入理解什么是我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模式。

它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某些特点,又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自觉、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我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4】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5】然而,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可能面临着淡化与消失的压力,如孝道、宗族情感等。

而在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变得过时和不适用。

【6】如何处理好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累赘,而是应该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让其与时代相结合,引领社会的发展。

【7】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

在我国大地上,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索出一条我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性部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和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和对抗的一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国人的勤劳、坚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儒家强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这与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创业、市场竞争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相契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和社会信用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指引的作用。

中国在进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根和灵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孝道、信仰等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指引,增强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同和自信。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稳定,而现代化所要求的则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观念的崛起使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传统受到了冲击。

例如,传统的家长制度、尊老爱幼观念等在现代家庭中逐渐被摒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这些冲突可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

社会现代化需要现代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法治社会等现代化要素,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可以为现代化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约束的补充。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现代化则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发展。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呢?以下是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不应该是对立面,而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应该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开拓自己的思想,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尊师重道”、“孝道”等仍然应该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勤劳致富”、“自我完善”、“个性独立”等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重视的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现代化改革。

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背后蕴含的科学和技术,应该在今天的科技产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此外,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传统文化也有着自己珍贵的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创新。

例如,加强对文物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与传统文化接触。

同时,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改进。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文化现象。

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注重融合、发展和保护,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让现代化的发展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论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论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论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承体系,它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习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根源和文化基础。

而现代化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过程,是一种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柱,它对于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等都对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现代化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动力。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可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可以和现代化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

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也存在矛盾和冲突。

在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冲突,如部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性价值观
的矛盾等。

此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也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的基础上,与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文化的充分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

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

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做时代化。

现代化或者时代化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

对于传统文化,也要批判继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动。

原封不动就失去生命活力,人类和任何动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继续生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

传统文化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长达两千多年官方意识形态,无论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都还有着深刻影响。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既包括传统的儒释道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从国外传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

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

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

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和价值观念,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共存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家的禅修修行,而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尊重道德规范和稳定秩序,而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变化和创新;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团结,而现代社会鼓励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事业成功。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和思想传统,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事物和新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文化。

这种矛盾和共存的关系,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处理。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并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的和谐合一,强调道德行为、和睦相处和内在修养。

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与现代社会的个性自由、物质追求和科学理性等不同,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补充和平衡。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归属。

而这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彼此交往和发展的一种必要品质。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理论分析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理论分析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理论分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世界的发展与快速的生活方式,而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淡忘。

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传统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地区或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包括其价值观念、制度、缪俗、文艺作品等形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传承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人们行动和思想的指南。

例如中华文化强调的“仁爱、孝顺、忠信”等价值观念,都是现代社会重视的品质。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社会交往。

2.文学、艺术传统文学和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如京剧、丝绸之路的艺术、诗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现代社会中设计、建筑、文化创意等各个行业的灵感来源。

3.制度和习俗传统文化中的制度和习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婚姻制度、礼仪、节日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和习俗是一个文化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在某些程度上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挑战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大量的挑战。

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商业、娱乐方式等等,都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给传统文化产生了以下影响:1.快速的发展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缓慢演变,历经多年岁月的沉淀和酝酿。

但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的发展变得飞快。

快速的发展让人们的文化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变。

2.文化的低价值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形态的变化,让文化渐渐的变成了娱乐方式而不是保持了原本的高价值。

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反省;综合创新一、几个概念的阐述文化是一个包括广泛内容的综合体,它既是历史传统的积累,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最早是指统治者对天下人以文教化,与以武力征服相对立。

《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规律使天下人均能遵守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规范。

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与“现代化”、“现代文化”相对应的。

传统文化属于过去,属于前现代化的那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为依托的社会形态,是从过去的历史发展而来的。

传统文化的观念、原则、形式、体制等等,都带有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实践活动的特征和印记。

而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要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文化里面走出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世界。

就是说,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抗。

因而,现代化一开始启动,就面临着与传统文化的尖锐对立、矛盾和冲突。

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现代化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因此,现代化是一种“宏观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全新时代。

在现代化变迁中,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全新的文化形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立、对抗、冲突,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文化矛盾。

这个文化矛盾在中国近一百多年历史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尖锐、特别激烈。

二、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反省先后共有四次:第一次文化反省,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观点十分活跃。

"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

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

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

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

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儒、道两家思想内涵虽然各不相同,但双方也存在着颇多暗合、融通之处、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多方面的表现。

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古典美学中以善为美及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及崇尚自然的文论流派,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这一切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历代皇朝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佛的治国思想。

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佛家、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

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

这种互补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基础。

(三)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

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

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一种高级哲理,其理论基点是维护矛盾的统一性以及矛盾体的平衡,防止矛盾的激化,以避免统一体之破坏与破裂。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

"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等,无不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经过长期的历史和积淀,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

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上的"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人方面的"中行"人格,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的意境,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尾,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如此等等。

(四)重实践理性。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由来久远。

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则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经世思潮的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实践理性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

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深得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践中的积极效应。

据考证,实事求是原意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它所奉行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信条对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统的重经验的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

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熠熠光华,无一不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有"学而优则仕"的心愿,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它包涵着一种兴国利邦的报负,为民请命的精神和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忧患意识。

"儒者用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王安石语),均体现了他们以报国报民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崇高思想境界。

(六) 厚德载物的文化兼容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

"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

《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

汉唐时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

近代中国在中西方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它是中国的"文化革命"真正的文化革命。

经过对多种思潮的百家争鸣,推求比较,中国革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仅仅二三十年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

从而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既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而极富生命力,历经5000年不衰。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与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