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大观帖草书字帖

合集下载

大观帖

大观帖

《大观帖》临习要点:一、《大观帖》背景。

宋代大观年间(1107--1110年),徽宗赵佶因王著编次的《淳化阁帖》标题多误,而且版已损裂,特出内府所藏真迹,命龙大渊等改定编次,重摹上石。

字行高于《淳化阁帖》两寸。

中间标题由蔡京书写,每卷末刻款:“大观"三年(1109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因帖石置太清楼,故又称太清楼帖。

大观帖是历代法帖。

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后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摹刻精良,草书的起讫转折、回旋进退表现得准确、婉健,锋势飞动,神彩射人,较《淳化阁帖》更胜一筹。

此帖初拓本除皇帝赐与外另不可得,故难以流传。

宋拓本至今存世只有数本。

故宫收藏有聊城杨绍和旧藏本,存二、四、六、八、十各卷的部分帖,合装成三册。

墨色黝黑,麻纸,宋拓每页纵32.4cm,横20.7cm。

前有文徵明、祁寯藻题签,后有孙毓文、杨绍和,崇恩、王拯、吴尽忱等题跋以及“范大澈图书印”、“浯溪吴氏华澄阁全石”等钤印多方。

除此之外,故宫另藏大观帖第二、四、五卷,为李宗瀚旧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第七卷,南京大学有第六卷。

累经尘劫,太璞不完;墨林星凤,唯此而已。

许多人喜欢学习二王的行草书,功夫没少下,但成效不大,或粗鄙狂野,或拘谨死板,或纤弱而缺少生气,为什么?因为好东西是很难得到的,实现的道路也大有讲究。

王羲之离我们太遥远,这不仅是历史年代阻隔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谁也没见过他书法的真面目,若说唐人摹本下真迹一等,那你就太轻信别人了。

贞观年间收藏内府的王羲之书法经过褚遂良的法眼之后,号称“一件伪作也没有”,但这些大内高手还是被孙过庭等人的瞒天过海之术给戏弄了。

所以一开始,你最好别直接临摹唐人摹本或宋代刻帖,因为它们与真王羲之都有距离。

这时候,我们不妨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绕道实现目标。

比如学米芾的行书或者孙过庭的《书谱》,因为这些是真迹。

只有临摹真迹,才能使用笔细致入微,才敢提按纵横而开合有度,才能不断锤炼生气,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发几帖《十七帖》王羲之尺牍的高清佳作回馈大家祝福

发几帖《十七帖》王羲之尺牍的高清佳作回馈大家祝福

发几帖《十七帖》王羲之尺牍的高清佳作回馈大家祝福
今天是教师节,收到很多祝福,多谢关心的粉们。

发几帖王羲之的高清(经数码处理的三希堂彩版)佳作给大家!这些都是在图书馆拍的高清图,市面少有的哦!不要说这不是原版之类的,流传至今的无非是摹本,只是仿真程度达到哪个程度而已,但也是我们学习临摹的好帖。

第一帖:《谯周帖》为《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

草书,3行,29字。

是王羲之向周抚询问谯周后代谯秀情况的信函。

书法风格纵引横张,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释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

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谯周帖》
第二帖:《平康帖》,6行,3行,21字,行书。

被米芾、黄伯思、王澍三家辨为伪帖。

此帖虽疑为伪帖,但“風力遒厚、雅有正骨”(王澍语),可能是右軍自会稽還後,代書人所书。

收刻於于《大观帖》、《绛帖》、《淳化阁帖》。

释文:夫人遂善平康也,足下各可不?冀行復面,王羲之頓首。

第三帖:《宾至帖》 3行,20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想大小悉佳。

蔡家宾至,君情感益深。

唯当拨遣之耳。

《平康帖》《宾至帖》
第四帖:《鲤鱼帖》
释文:敬耶不在不乃邑不
第五帖:《月半哀悼帖》
释文:月半哀忤兼至奈何得告承复下悬耿至勿勿白不具王羲之再拜。

第六帖:《鄉裏人帖》
释文:今遣乡里人往口二也
以上三帖入刻《淳化阁帖》等。

《月半哀悼帖》等三帖。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王羲之草书千字文
汉文明持久不灭,气象万千四海行。

伟人故里出英雄,国家仁风笃信兴。

列国仰视万里彩,端庄历世长由行。

人生并禽兽不媲,千秋万代传功名。

善良像江河无穷,学会章句有定章。

临渊抽水画工夫,指尖成表弟子详。

画中万形换形出,俊逸文采天下尝。

智者谙熟书中意,乐者看到笔旁艺。

宇宙围绕太一轴,浩然正气来太和。

春去冬来自然景,处处冰水随四位。

冰律并日夜演奏,声色恢宏大地发。

唯慎廉正济民助,帝服轩轾举上位。

道德介质修夏启,嗣典清新草织衡。

玉簪节诚出心裁,真言谆谆尽至真。

见识观衆备宗庙,事事敦厚兴大卿。

开元拨乱出尘埃,御史昭昭更捷行。

文明细密铺天网,抚弱扶倾彰闽国。

孝慈操行日益多,宪法调解调适和。

斯文宏义赋高句,灯亮辉映青古书。

落红叹情苦世态,人裔传承与天地同。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羲之大观帖第七卷释文

王羲之大观帖第七卷释文

王羲之大观帖第七卷释文
王羲之大观帖第七卷释文
《大观帖》是中国文坛最传世、最受欢迎的书法名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集文人书法艺术之大成的历史文献。

第七卷释文,虽然每页仅有六至七行,但每一行仍有前后诠释、笔画顺序呈现、言行处处动听等多方面有所体现,书法风格也由简易到繁复,这些就使《大观帖》彰显出其出神入化的美感。

《大观帖》第七卷释文以“苟存不变,难其志”为主题,其内容包括:“此掩抑其志”、“任其自由”、“若愿然”、“而非当初之思”、“无忧”、“慰藉”、“乐其志”等。

这段文字引导读者反思,静心于若愿然中,超越浮世故事,发现内心深处的真谛,体会潜藏在文章里的激情和力量:随个人愿益,用无拘无束的心去把握生活,把握自己,勇往直前,细节描绘了一种赋有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

除了表达思想,《大观帖》的释文也特别注重字的形状。

文中的字笔画的连贯性、字的融合性,以及字的凹凸曲线,使得文件充满造型性,字节张力,充满动感和活力。

此外,在语调方面,《大观帖》中释文的语调也是五六线分明,主音五线,短语加重其语气,句子多加节奏,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大观帖》的第七卷释文言行处处动听,抒写了人类的情感和哲理,饱含书法艺术的丰富魅力,充分展示了王羲之的书法风采,铭刻了中国文化的千古长韵,值得深思。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高清)附释文(一)江州帖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

当具东改(次)枋三四。

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

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

诸谢当有,有便是见。

今当语之,大理尽此。

信可一一(具)白。

胛痛可堪。

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二)疾不退帖疾不退,潜处当日深。

岂可以常理待之。

此岂常忧忧。

不审食复何如。

(云)肌色可可。

所堪转胜。

复以此慰驰辣耳。

(三)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

向秋冷疾下。

亦应防也。

献之下断来。

恒患湿头痛。

复小尔耳。

(四)省前书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

当能果不。

足下小大佳不。

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

想以相体恕耳。

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

当有得集理。

不念悬心也耳(五)近与铁石帖近与铁石共书。

令致之,想久达。

不得君问,以复经月。

悬情岂可言。

顷更寒不适。

颇有时气。

君顷各可耳。

迟旨问,仆大都小佳。

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

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

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

冀非藏病耳。

(六)知铁石帖知铁石前往,快作乐。

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

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

不知那得不散怀。

何其相思之深。

临书意塞。

(七)玄度何来帖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

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

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

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

安石停此过半日。

犹得一宿。

送所道,所以致叹。

何物喻之。

十一当浦阳。

诸怀儿不可言。

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

令此弈上道。

(八)忽动帖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

又风不差。

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

唯绝叹于人理耳。

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九)委曲帖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

但恐停日不多耳。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

王羲之行草帖本释文大全郗司马帖 3 行,26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 4 行,39字。

草书。

此帖《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丝布帖 2 行,12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6 行,64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3 行,30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

(《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知足下帖 3 行,19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天鼠帖 2 行,1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 3 行,26字。

草书。

《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著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 9 行,82字。

草书。

《宣和书谱》有此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

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4 行,31字。

草书。

此帖又名《邛竹帖》。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姨母帖《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

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博物馆。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王羲之草书尺牍《一日一起帖》七种版本

王羲之草书尺牍《一日一起帖》七种版本

王羲之草书尺牍《一日一起帖》七种版本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一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肃府本》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二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港中大藏本》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三
此版本收录于《宝贤堂集古法帖·日本国立图书馆版》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四
此版本收录于《宝贤堂集古法帖·哈佛大学版》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五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东京大学藏本》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六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关中本》中:
王羲之草书《一日一起帖》版本七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懋勤殿本》中:
【释文】
吾昨得一日一起,腹中极调适,无所为忧。

但顾情不可言耳。

书学之要,神韵为佳,而晋人书法,则非
常注意“神韵”,尤其是尺牍书法,以今视昔,
我们能从其作品中间接感受古代书家的书学素
养、才情甚至是个性的表现。

世人皆学晋人书,
以求晋韵,甚至认为书不入魏晋,不能称高古。

《一日一起帖》传为“书圣”王羲之作品,墨迹不存,仅剩刻帖可观,此帖又被称为《一起帖》,帖中字里行间晋韵十足,为羲之传世书迹上佳之品。

《一日一起帖》没有出现羲之书法常有的书体杂糅之现象,此帖为纯正草书作品,用笔简约,笔画流畅自然,章法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字势贯通,观之令人心情平和愉悦,有着典型的王
羲之草书风貌。

虽然此作为佳品,然于真伪上亦有争议,尤其是王澍,认为此帖非羲之真迹,而很有可能是其代笔人所书之作。

王羲之传本墨迹集锦——高清大图

王羲之传本墨迹集锦——高清大图

王羲之传本墨迹集锦——高清大图《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

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

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

《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寒切帖》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

纸本墨迹,草书,5行,50字。

唐代勾填摹本,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丧乱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

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

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

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

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二谢帖》《得示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

现藏日本帝室。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

行草书。

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

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

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备受关注的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手札尺牍。

行书,3行,27字。

结体瘦峻,点画铦利。

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行书,2行,12字。

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

法书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罕见!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罕见!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罕见!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翻墨本北宋汇刻丛帖《大观帖》全10卷,为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

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

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淳化阁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大观帖》把它合拢了。

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手书,原石早佚,传世拓本无全帙。

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临川李氏本,每册均为红木面刻翁方纲题签,有“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藏印110余方,翁方纲、李宗瀚等跋 18 段。

聊城杨氏本有“迪志堂印”、“大雅”、“范大澈图书印”等藏印100余方,并有崇恩、王拯,孙毓文等跋。

此2种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第7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几乎成为孤本。

今海内公家收藏有三处。

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二、第四、第五卷。

此三卷为明代诗人、学者王世贞旧藏,入清有乾隆间享有盛名的诗人、学者、金石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翁方纲跋。

故宫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等卷残本合装一册,为清杨氏海源阁旧藏,中有诗人、鉴藏家和书法家崇恩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为翁方纲旧藏,中有翁氏跋及评语。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七卷,经清初诗人、书画家、鉴藏家宋荦、张镜菡递藏,中有与翁方纲同时的诗人、书法家王文治以及清末书画家赵世骏等人的题跋。

此外,民国二十年(1931),神州国光社石印王世贞旧藏《大观帖》第十卷一册,惜乎原本已不知所在。

《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

《大观帖》原石的宋拓残本2种。

临川李氏本存2、4、5卷,白麻纸,淡墨拓,剪方装,2卷存24开半,4卷存14开半,5卷存16开半,纵30.8厘米,横28厘米;聊城杨氏本存 2、4、6、8、10共5卷,白麻纸,乌墨擦拓,剪方装,2卷存13开半,4卷存14开,6卷存3开半,8卷存14开,10卷存16开,每开2页,每页纵32.3厘米,横20.9厘米。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大观帖

大观帖

《大观帖》临习要点:一、《大观帖》背景。

宋代大观年间(1107--1110年),徽宗赵佶因王著编次的《淳化阁帖》标题多误,而且版已损裂,特出内府所藏真迹,命龙大渊等改定编次,重摹上石。

字行高于《淳化阁帖》两寸。

中间标题由蔡京书写,每卷末刻款:“大观"三年(1109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因帖石置太清楼,故又称太清楼帖。

大观帖是历代法帖。

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后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摹刻精良,草书的起讫转折、回旋进退表现得准确、婉健,锋势飞动,神彩射人,较《淳化阁帖》更胜一筹。

此帖初拓本除皇帝赐与外另不可得,故难以流传。

宋拓本至今存世只有数本。

故宫收藏有聊城杨绍和旧藏本,存二、四、六、八、十各卷的部分帖,合装成三册。

墨色黝黑,麻纸,宋拓每页纵32.4cm,横20.7cm。

前有文徵明、祁寯藻题签,后有孙毓文、杨绍和,崇恩、王拯、吴尽忱等题跋以及“范大澈图书印”、“浯溪吴氏华澄阁全石”等钤印多方。

除此之外,故宫另藏大观帖第二、四、五卷,为李宗瀚旧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第七卷,南京大学有第六卷。

累经尘劫,太璞不完;墨林星凤,唯此而已。

许多人喜欢学习二王的行草书,功夫没少下,但成效不大,或粗鄙狂野,或拘谨死板,或纤弱而缺少生气,为什么?因为好东西是很难得到的,实现的道路也大有讲究。

王羲之离我们太遥远,这不仅是历史年代阻隔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谁也没见过他书法的真面目,若说唐人摹本下真迹一等,那你就太轻信别人了。

贞观年间收藏内府的王羲之书法经过褚遂良的法眼之后,号称“一件伪作也没有”,但这些大内高手还是被孙过庭等人的瞒天过海之术给戏弄了。

所以一开始,你最好别直接临摹唐人摹本或宋代刻帖,因为它们与真王羲之都有距离。

这时候,我们不妨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绕道实现目标。

比如学米芾的行书或者孙过庭的《书谱》,因为这些是真迹。

只有临摹真迹,才能使用笔细致入微,才敢提按纵横而开合有度,才能不断锤炼生气,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向来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顶级之作。

草书的笔画狂放豪迈,气势磅礴,体现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思想,许多出色的书法家都以草书闻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草书名家及其字帖:
1. 王羲之《兰亭集序》草书
《兰亭集序》是一篇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书信,这篇信被誉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草书部分堪称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如“远游不觉,中年将至”,“处之泰然,惟余心之所喜”,“羡人之美,不能自已也”。

这些字帖均展现了王羲之草书的独特风格与艺术价值。

2. 赵孟頫《永乐大典》草书
赵孟頫是明朝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以古拙洒脱、遒劲有力而著称。

他所写的《永乐大典》草书版权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其笔意跌宕起伏,气韵雄浑,被誉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必看之作。

3. 柳公权《送东阳马生序》草书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尤以“乱中有序”著称。

草书《送东阳马生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八千字左右,柳公权首次尝试了八分之一大字的写作,展现了草书的雄浑浑厚之作风与精湛技艺。

他的字帖流传至今,延续着草书艺术的光辉,为中国书法文化增光添彩。

大观帖(羲之选)

大观帖(羲之选)

大观帖(羲之选)大观帖简介《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原由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

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炅(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简称《阁帖》)。

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

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

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

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1]《大观帖》仍如《阁帖》分为十卷。

第一卷:题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入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第二卷至第四卷:皆题为“历代名臣法帖”,收入从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王至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共67位名臣的法书。

第五卷:题为“历代诸家占法帖”,收入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性质相当于前四卷的附录。

第六至第八卷: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第九、第十卷:亦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

[1]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

[2]帖版较《阁帖》高些,视觉效果更为舒服。

编辑本段评价《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

宋拓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

宋拓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

宋拓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十(第一辑)
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时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为摹勒镌刻。

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兹称为《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石刻置太清楼下,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

《大观帖》系据宋内府
所藏墨迹钧摹,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要求十分严格,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论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