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将展开一个全面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少数人的财富不断积累,而大多数的穷困者却面临贫困和生活问题。

以至于我国政府通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正式启动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各地政府也加大了财力投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具体、细致、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服务。

二、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已形成了七大类别:特困人员救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劳动人民救济、优抚救助和社会福利建设,其中特困人员救助和低保救助是我国家庭困难群众的首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亮点和不足亮点是:1)对社会救助全面覆盖,解除了大多数贫苦群众的燃眉之急,大力贯彻了一种新型民生扶贫机制。

2)建立社区化,精准化的救助体系和家庭服务机制,发挥人社部门在社区层面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办事难度,使贫穷群众能够尽快得到援助。

不足是:1)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2)社会救助标准不够高,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3)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四、应对建议及展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下面的建议可供参考:1)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提高救助标准和范围,保障每个贫穷的个体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对社会救助评价与监控,记录和追踪社会救助的每一步流程、流程中的问题,调研社会救助的每一个环节及所需的程序或流程。

3)制定合理的管理员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法律的规范性和监管作用。

总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才能真正地解决贫困人群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保证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好的生活。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是指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为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对社会救助的调研,可以了解到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会救助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调研背景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社会救助的调研,可以了解到社会救助的实际操作情况,并通过对受助群体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希望能够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受助群体的基本信息和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看法;通过实地访谈,深入了解了社会救助机构的运作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四、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会救助政策知之甚少。

2. 社会救助机构服务不足。

受访者普遍反映社会救助机构的服务不够周到,办理手续繁琐,耗时较长。

3. 社会救助金额偏低。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助群体对社会救助金额存在不满意的情况,金额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4. 社会救助政策存在重叠和缺乏配套。

调研发现,一些受助群体同时享受的社会救助政策存在重叠,而一些重要的方面则缺乏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支持。

五、改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受助群体的政策知晓率。

2. 简化社会救助机构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理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3. 调整社会救助金额,根据受助群体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金额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4.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的配套,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重叠,同时关注受助群体的多重需求,加强政策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六、结论通过本次社会救助调研,我们了解到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

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救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救助对象的认定与管理、救助服务的提供与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力求获取全面、准确、深入的信息。

(一)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政策框架和研究现状。

(二)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各方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认知和评价。

(三)实地访谈选取了____个地区的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救助机构进行实地访谈,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四)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一)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同时,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救助资金规模逐年增长。

____年,全国社会救助资金支出达到____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____亿元,地方财政投入____亿元。

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社会救助是指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围绕社会救助开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100位社会救助对象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填写问卷并进行面谈的方式,获取到了一系列相关信息。

三、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和特困人员等,占调查对象的80%以上。

2. 社会救助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方式主要包括发放救助金、提供养老服务、提供就业培训等。

其中,发放救助金是最主要的方式,占调查对象的70%以上。

3. 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有近30%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申请过社会救助,但被认定为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

4. 社会救助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对于困难群体的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超过50%的调查对象表示,社会救助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5. 社会救助的问题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申请难和审批时间长。

近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申请社会救助时遇到了困难,并且整个审批过程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调查对象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会救助的政策和程序。

其次是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另外还有一些调查对象建议加大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关注和扶助力度。

四、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二是优化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减少申请人的办理时间和审核的复杂性;三是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扶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

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是一个国家关心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的现状及需求,特进行了一次社会救助调研。

本报告旨在对这次调研所得的数据、问题和建议进行总结与分析,为进一步改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开展面对面、网络和电话等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获得大量定量数据。

实地访谈则选择了不同地域的社会救助对象和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相关人士,通过深入了解其需求与感受,获得高质量的定性数据。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对社会救助的现状与需求得出以下结论:1. 社会救助对象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

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儿及特殊群体等,都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关怀和帮助。

2. 社会救助体系存在差异化和不足。

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社会救助政策和标准的差异化,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3. 社会救助资金不足,得到的资助金额较低。

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和分配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

4. 社会救助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

一些社会救助机构面临人员不足、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问题分析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对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1. 政策标准的差异化导致的不公平。

社会救助政策标准的差异化,导致一些社会救助对象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增加了弱势群体的压力。

2. 资金不足的限制。

社会救助资金不足,导致救助对象得到的资助数量较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3. 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社会救助机构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救助工作的进展及效果。

五、改进建议为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统一政策标准。

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政策标准,确保各地各群体都能收到公平合理的帮助。

2.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确保社会救助对象能够获得足够的资助。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社会救助工作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救助贫困人口、改善社会救助对象生活状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社会救助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社会救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本文将就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一次调研,以期为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实际帮助。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采取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了解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情况。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状况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提供基本待遇、救助贫困人口的一项重要服务,它涉及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

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特殊困难人员、因意外事故、重病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提供的经济援助,包括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

2、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个人特殊遭遇、突发严重疾病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提供的临时救助。

3、特殊救助。

特殊救助是指政府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的救助,包括孤儿、老年人、残疾人、重病人等。

四、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社会救助工作是为社会慈善事业服务的,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但是,社会救助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救助目标和范围不够清晰。

目前社会救助对象的界定还不够精准,有些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还没有纳入救助范围。

2、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不够合理。

社会救助工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个人捐赠和社会公益性活动筹集。

政府财政拨款过于单一,其他活动的资金筹集方式也比较局限。

3、救助标准和补贴标准过低。

我国现行的救助标准和补贴集中在生活性、切口性的物质支持上,无法满足特殊情况和诉求。

针对上述问题,社会救助工作需要改进的方向和措施:1、加强对象和范围的精准识别,扩大救助范围,采取差异化救助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在当今社会,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调研报告的详细内容:一、调研背景社会救助是党和政府承担的一项基本责任,旨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则是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1. 法律法规建设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涉及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如《社会救助法》、《城乡低保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 体制机制建设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体制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都已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架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经费。

同时,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规范和完善。

3. 资金保障措施为了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正常运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救助工作。

此外,还建立了专项资金制度,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

4. 救助项目和标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的制定。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救助项目和标准,如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

这些救助项目和标准能够有效地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 资金不足目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困难群体众多,社会救助工作的需求量大,而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2. 救助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救助标准的不统一也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救助标准的不统一会导致救助对象之间的差异化待遇,不利于社会公平。

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救助标准时要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合理调整。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

2019年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关于《2019年社会救助调研报告3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关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政方略。

在我州全面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进程中,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关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更应全力应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阶段乃至今后稍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整合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作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和现状(一)政策依据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为帮助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或遭遇临时突发事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以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

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社会救助种类呈现多样化,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救助对象的需要;救助标准逐渐提高,能够解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力保障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省政府下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恩施州政发[XX]20号)等文件,对农村低保范围、审批管理、资金来源、资金发放及操作规范等作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运作。

目前,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全力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州特色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

4、XX年5月,恩施州人民政府出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XX年10月,州政府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和发展,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市场化进程。

为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社会救助的范围逐步拓展,制度不断完善,救助标准逐步提高,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针对社会救助情况,机构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来了解救助对象的需求,评估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本文基于前期的社会救助调研,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进以及减轻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分为六大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住房救助。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的主要体现,是一项国家规定的最低保障制度,保障对象主要包括无家可归、无工作能力、无收入来源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

最低生活保障的领取标准根据地区的不同和家庭人口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已达到全国人均收入的70%。

特困人员救助制度是专门针对特困人员的救助制度。

这些人包括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受限制且无法参加社会保险的特殊人群。

其救助内容涉及床位费、护理费、生活费等方面,包括住院护理、家具配备、文具书籍、交通费、营养膳食等。

针对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政府制订了大量的救助政策,提供了各种救助项目和措施。

例如,城市非户籍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过程中,社会救助部门会派出工作人员对其家庭经济收支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调查,确保资助对象真正需要帮助。

2. 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尽管社会救助制度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救助标准低目前的社会救助标准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城市中等家庭水平相比,仍然相对较低。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问题所在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广泛覆盖困难群众、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确保了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序运行。

此外,政府还加大财政支出,增加了对社会救助的投入,使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数量与程度不断增加。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救助标准偏低,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目前,不少城市的社会救助标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

例如,部分城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仅为每个月500元人民币,里面的食品费甚至不足以保证一个人正常的三餐饮食所需的支出。

2、救助方式简单、单一。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社会救助方式都集中在直接给予困难家庭经济资助这一点上,而缺乏针对性强、具有可持续性的救助方式。

这种救助方式不利于困难群体摆脱困境,且难以提高自身生产生活能力。

3、缺乏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一支宏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包含了从机构设置、管理、诊断和干预等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缺口更大,这必将限制救助工作的发展。

4、机制调整不够及时。

社会救助机制是复杂的,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其正常运转。

相关部门要及时发现、调整这些问题,统筹各方面力量,避免在救助过程中的耽误与不给力。

四、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1、提高救助标准,满足基本需求。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救助 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 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旨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通过对社会救助的调研,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为调研对象,共发放了100份问卷。

问卷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社会救助的种类和范围、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方式、救助资金来源以及社会对于社会救助的认可程度等。

三、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的种类和范围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救助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特殊群体救助三类。

其中,基本生活救助是针对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提供低保金和食品补助等;临时救助是为临时性困难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如提供临时住宿和救济金等;特殊群体救助是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群体的特殊需求,如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等。

2. 救助对象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救助主要面向特定的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儿童等。

其中,低收入家庭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占比高达60%以上。

而其他群体的救助对象比例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3. 救助标准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标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救助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地区采用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救助的底线,但是仍有少部分地区的救助标准偏低,需要加大力度调整。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救助标准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估机制。

4. 救助方式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救助主要通过直接发放救助金、物资和服务来实施。

大部分救助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发展救助对象的自主能力,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能支持。

5. 救助资金来源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提高救助效果,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统计资料,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和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和社会公众的问卷,了解他们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共发放问卷_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_份。

3、实地访谈深入基层,与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救助对象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访谈了_____个乡镇(街道)、_____个村(社区),访谈对象_____人。

4、案例分析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四、调研结果(一)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1、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覆盖了各类困难群众。

2、救助标准逐步提高近年来,各地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也有所增加。

3、救助程序不断优化简化了社会救助申请审批程序,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方便了困难群众申请救助。

(二)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1、救助对象的需求救助对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援助等方面。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人群面临生活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社会救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首先,调研显示,在社会救助对象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占比较高。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压力较大,特别是在医疗、居住和生活费用等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对于残疾人来说,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他们往往无法参与劳动,家庭收入来源有限,需要倚赖社会救助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着滞后性和不平等性的问题。

调研发现,有些地区的社会救助标准较低,不能真正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

此外,由于申请程序繁琐,一些符合条件的人未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救助。

这使得他们生活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调研显示,社区工作者通过为困难群体提供关爱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组织通过开展募捐活动和义工服务,为社会救助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

他们的工作不仅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效率,还强化了社区凝聚力和公民责任感。

最后,调研发现,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人们对于公平、公正的期待较高。

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更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呼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者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性。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在改善困难群体生活和缩小社会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社会救助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同时,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者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性也是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每一个困难群体都能够得到关心和帮助。

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
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社会救助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夯实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进行了调研工作。

调研目的:
1. 了解社会救助基层基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总结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经验;
3. 提出加快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调研方法:
1. 文献调研:收集、整理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文件;
2. 实地调研:走访社会救助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救助站、志愿者组织等;
3. 网络调研: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会救助信息发布和实施情况。

调研结果:
1. 社会救助基层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人员不足、资金缺乏、服务设施落后等方面;
2. 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事业不足,需要加强组织建设和培训。

调研建议:
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社会救助人员,提高救助工作专业化水平;
2. 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提升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加强与其他社会救助机构的协作;
4. 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支持和引导,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救助事业中;
5. 搭建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救助信息发布和管理水平,方便受助人员和志愿者获取信息。

结论:
为夯实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作,提高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只有通过深入调研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目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精选5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精选5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精选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救助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篇1一、“救急难”试点工作初步成效1、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xx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道办)两级负责制。

依托区、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在原民政窗口上,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窗口,搭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

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民政、教体、人社、住建、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办理社会救助窗口转介救助外,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直接受理群众的急难救助申请。

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信息平台,实行市、区、镇(街道)、三级联网,做到救助信息三级共享,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避免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遗漏,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平台。

20xx年对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体进行了临时救助,1—10月共为630人次,救助105.59万元。

2、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

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并吸收社会捐助资金,设立“xx市xx区‘救急难’备用金”,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用于救助我区在遭遇突发性、意外灾害、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

今年以来我区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肾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建立急难对象发现报告机制。

村(居)民委员会是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

发挥辖区城乡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

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现状的调研报告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现状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政策一直是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

通过社会救助政策,政府可以给予贫困人群一定的补助,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境,秉持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全面推进脱贫工作,落实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加强对特困人群的关注和帮助。

社会救助政策越来越细化、完善,但落地情况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因此,本次我们的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情况,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调研概述我们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了一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状况、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和获得社会救助的情况、社会救助制度的效力等。

调研覆盖面包括在职和失业人员、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医保、教育救助等。

共问卷调查达到800份,覆盖了广泛的群众和社区单位,包括社区卫生院、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级政府机构等。

三、调研结果1. 社会救助政策落地不到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尽管社会救助政策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完善,但其落地效果不够理想。

许多人因为政策要求过于苛刻,他们无法完全符合条件,而无法获得政策帮助。

例如,有的农村居民未能获得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这些人需要医疗服务、加强精神治疗等,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彻底,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营造不足,他们陷入更大的贫困中。

低保政策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政策。

虽然政府对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但许多低保人群发现,低保标准与当地的生活成本不匹配。

例如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低保标准难以支持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如购买住房、支付孩子的教育和医疗等。

2. 社会救助政策的效力还有待提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对于那些获得社会救助的特困人群,社会救助的效力和覆盖范围还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有些需要特别照顾的困难群体,如失独家庭、孤寡老人,他们的生活水平更低,更需要特别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我区现行的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

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由于财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断加快完善。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不容乐观从现行政策实施来看,全区困难对象可以分为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受灾困难户、城市低保户(包括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各类突发性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等五大类。

目前,我区总体社会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

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900多万元,而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金总共才290万元,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保障面达14%,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2.2%;二是分布不均。

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村人数相对较多,个别村组五保户达10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

城市低保户的“三无”对象最高才144元,一般在45元左右,农村特困户救助只有5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内容单一。

目前只能勉强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

五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

城乡困难群众根本原因是当经济欠发达,但是城乡又有区别,这些区别的重要背景则是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

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占62 %,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

六是救助主体单一。

我区目前实施困难群众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

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1、农村五保户。

据调查,去年底我区农村五保人数为3773人,平均每个乡镇252人、每个村7人,普遍实行分散供养即各村组自行负责,集中供养程度低,集中供养人数不足200人。

2004年前供养标准由各乡镇自行确定,乡镇补助基本在15元—20元每月,粮油由村组集体供给,由于近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粮油供应很难落实,部分村多年未再供应,生活十分困难。

今年落实省为民办实事政策后,供养补助达到每年796元(80%直接发到五保对象手中,20%部分由乡镇统筹安排解决五保对象就医等其它困难),村级粮油供养情况有所好转,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住房就医仍是难以化解的难题,全区农村五保户普遍居住在破旧危房当中,无力修缮,个别五保户还存在无房住,缺少防寒衣被的情况,五保户就医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措施来保障。

2、农村特困户。

全区特困户人数为6238人,2004年前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只能适当给予临时救济。

作为省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从2004年起,市区财政按1:8的比例负担,为农村特困户按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发放特困救助,此项经费由民政和财政于2004年底下拨到乡镇办事处,落实到特困对象手中。

今年市里决定将标准提高到10—15元,逐步改善农村特困对象生活困难,但是标准仍然很低,保障内容还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3、城镇困难户。

城镇困难户包括城市“三无”户等困难群体,主要是指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我市城区为每月144元)的对象。

全区城镇低保人口已达18000人,占非农人口的14%,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协调,教育、水电、有线电视、卫生等相关部门都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了优惠政策,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也有不足之处:对城市“三无”户而言,保障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城市低保对象无房户的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4、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

一是受灾户救济问题。

我区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容易引发洪灾和旱灾,近几的来,全区都不程度地遭受了自然灾害损失,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区级按农业人口平均1元的标准由财政做出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

但是我区财政实质上没有预列出配套资金,每年救灾款由民政部门向上级争取的中央级救灾款(当年未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灾害不严重中央就不会下拨救灾专项资金或下拨很少),由于资金有限和乡镇专门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

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政策是从财政预算的社会救济经费中列支(即“救济款”),近年来,区财政基本未做预算安排,对于困难群众的临时救济工作,民政部门不得已从上级下拨的救灾款中划出一部分(规定上级下拨资金只能用于自然灾害救济,要求造册、张榜公布由乡镇直接发到受灾户手中,这里属未按规定用途使用),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二、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据调查了解,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机构不健全。

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

据调查,突出的是乡镇民政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大到农村,乡镇民政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目前,我区乡镇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不实,大多数乡镇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专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1个人,最多的富家桥安排了3人兼职,而且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珠山镇基本上一年换一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

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越困难。

目前我区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帮助困难群众的资金十分有限,以去年为例可见一斑。

本级财政应予预算的困难群众专项资金应该是城市低保配套210万元,自然灾害救灾款4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转移支付259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29万元,适当安排社会救济专项经费(定10万元),合计至少应安排554万元,实质安排拨付的困难群众救助经费为农村五保转移支付259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29万元,实际拨付288万元,为应安排资金的52%,为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区社会救助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较低,覆盖范围小。

城市初步建立了低保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虽然建立,但不很完善,不易操作。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还未启动,社会互助制度还未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还很突出,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

应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自食其力,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市完善,尽早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

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

据了解,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同时,由于财政困难和乡镇民政机构不健全的原因,致使农村五保粮油供应问题没有很好落实,个别乡镇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实,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不细致,上报数据不完整等等,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的原因:一言难尽虽然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是根本。

一是对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

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

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

甚至有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区级民政局的事,跟乡镇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

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绩,难见成效,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

由此造成我区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民政干事不干民政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未引起足够重视。

综合以上材料,去年全区只有朝阳、接履桥、黄田铺3个乡镇完成了农村敬老院改造,今年邮亭圩镇(二)财政困难是主要的原因。

全区财政只够应付干部职工工资,除此之外,没有余。

因此要区财政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专项经费只会是句空话。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

社会互助的风气、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民间慈善力量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

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任重道远(一)加强机构建设。

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财政应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给出经费预算。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

多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四)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五)力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是治标,主要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困难群众再就业、创业,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最佳的唯一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