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上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直线。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率
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润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相对消费收入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时相对地决定的.
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西方经济学宏观重点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重点名词解释

西经宏观名词解释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年的新增加的全部产值。

NDP=GDP-折旧4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重置投资:指为保持现有资本存量完整或为了补充当前资本存量消耗而进行的投资。

6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的部分成为净投资。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如:救济金。

8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9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11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12消费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的关系。

储蓄函数:表示储蓄与收入的关系。

13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支出之比率,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的比率。

西方经济学(宏观)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7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若资本的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12、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13、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4、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1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16、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7、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4.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5.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的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6.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7.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2.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

其计算公式:GDP=C+I+G+(X-M)3.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

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折旧+间接税净额=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9.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10.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11.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1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部分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ZF购买(即ZF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ZF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ZF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c(y)。

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s=s(y)。

3. 投资乘数: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

4.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1.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2.总需求函数:是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3.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

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4.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Gdp: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城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城价格总和。

名义GDP: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既定时期国内总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投资乘数:当总投资增加i时,国民收入增量y将是i的若干倍或k倍,k就是投资乘数。

IS曲线: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就是当投资乘数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is曲线。

LM曲线:货币需求等与货币供给时,货币是成处于均衡状态,这时表示利息率和收入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IS-LM模型:把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结合起来,合并在一个图中,就达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又称为双重均衡,这就是IS-LM模型。

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全是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同价格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指总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价格水平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全社会愿意并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把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各自均衡结合起来,使其达到共同均衡,即三重均衡,称为完全凯恩斯模型。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的上涨。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4、消费倾向定义①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如儿童、妇女、青年、中年、老年人)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

它取决于购买力水平、商品供应品种和社会风尚等。

②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5、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又称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7、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为:APS=sy.平均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圣才考研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圣才考研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基本的核算指标。

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购物力下降的速度。

通货膨胀率越高,说明货币的购物力下降得越快,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会不断减少。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芳龄人口中没有工作而且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占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

四、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与居民的购物力有直接关系,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

五、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情况。

贸易顺差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更多的外汇储备,但也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国际关系紧张。

六、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也会增加国家的债务压力。

七、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八、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和投资交易的场所。

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

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九、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阶段、高位阶段、下降阶段和低位阶段之间的循环变化。

十、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资金、商品、服务和信息之间的流动程度日益增大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十一、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就业形势和人民生活水平。

十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

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而,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6.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发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7.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8.国民账户体系:SNA 依据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和提供劳务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凡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公私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列入生产部门,一切生产部门活动的成果都是社会产品。

社会产品总量是物质产品价值和服务活动价值之和。

9.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只核算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瓦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产品生产,不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性生产。

10.消费支出:消费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实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田。

11.消费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个人消费支出两部分。

12.投资支出: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

13.政府支出:一国(或地区)为了完成其公共职能。

对购买的所置商品和劳务进行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是政府必须向社会付出的成本。

14.净出口: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15.外国投资净额:净出口。

16.消费: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17.消费函数: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部分)

第九章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为测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大小及变动,需要建立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即国民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这是国民收入核算的现实依据漏出:当存在家庭储蓄、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时,都会减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即需求或支出)时,这是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漏出。

注入:家庭消费、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都会增加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是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注入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和GDP: 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GNP: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NDP:从GDP踢出折旧就是NDPNNP:从GNP踢出折旧就是NNPNI:就是国民收入PI: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益总和PD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减去个人或家庭的税收部分后,可以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流量:带有单位,表示一段时间内多少存量:是指某一时间点所测的量,没有时间单位名义:GDP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等于各种商品和劳务总量和其当年价格成绩之和,它反映了实物和价格的变化实际GDP:是指以不变的价格(可比价格或者基期)计算的国民收入,只反映实物的变化,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支出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收入法:它是从收入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老董、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人均GDP:等于当年GDP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时GDP:等于当年GNP除以当年人口数量第十章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公积,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古典年宏观经济模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现代西方学者从马歇尔、庇古等人的著作中概括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2)古典资本市场:(3)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是国民财富的指标。

2.潜在GDP只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

3.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供给。

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是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4. 挤出效应政府购买的增加是通过发型或出售公债筹集经费,则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上升,就会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使总支出乘数大打折扣。

5.投资:资本总量新增加的部分。

6.重置投资:用来补偿陈旧的资本社会的投资7.加速原理:收入的增加将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要增加消费品的数量,资本品的数量必须相应地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

进一步说明:1.根据加速原理,投资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或其变动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的函数,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

2.投资的波动大于产量或收入的波动。

产量或收入的轻微波动,投资支出会有较大的变动。

3.要想使投资水平不致下降,产量或收入就必须持续增长,如果产量或收入的增长放慢了,投资也会大幅度下降。

这意味着,即使产量或收入并未绝对下降,而只是相对放慢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4.加速是指:当产量或收入增长时,投资是加速增长的;当产量或收入停止增长或下降时,投资是加速减少的。

5.加速原理必须在没有生产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才能起作用8.乘数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9. 消费的“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别人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影响,这被称做消费的示范作用。

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不一定是递减的。

10.消费的“棘轮(制轮)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本人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期”收入的影响,这是消费习惯起作用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支出方面计算, 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 M)为净进口。

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 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3.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 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 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是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

12.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是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时期数,存量是时点数;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二、1、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GDP的局限性: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第十三章1、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4、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⑴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同。

这将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MPC不同。

⑵政府的税收政策;⑶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6、示范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影响。

7、影响消费的因素(1)、收入变动(2)、利率变动(3)、价格水平(4)、收入分配(5)、社会保障制度8、(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9、乘数作用大小的限制条件:(1)是社会中过剩的生产能力的大小(2)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第十四章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也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抵免。

3、IS曲线是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任何一个组合点上,投资与储蓄都相等,即i=s,即产品市场是均衡的,故把这条曲线称作IS曲线。

4、、货币需求动机:⑴交易动机。

⑵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

⑶投机动机。

5、当利率极高时,货币需求量等于零;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6、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7、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有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第十五章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1)支出乘数的大小(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5、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

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十六章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2、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3、失业的类型(1)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形成的失业(3)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5、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7、财政政策的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8、税收乘数有两种:第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第二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

9、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中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0、发挥财政政策内在稳定经济功能的三项制度:(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1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12、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4、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用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

15、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条件:(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贷放出去。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16、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17、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18、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

19、“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0、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1、货币政策制止严重萧条时的无能为力 2、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

3、经济政策在时间上滞后的性质。

4、市场机制所牵涉到的为数众多的变量和因素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能运用的有限手段难以奏效。

第十七章1、价格水平变化如何导致总支出水平变化?2、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3、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第十八章1、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2、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

•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照对价格的不同影响区分•平衡型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

3、按照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区分•未预期型通货膨胀•预期型通货膨胀4、(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价格水平的上涨。

(4)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5、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群。

2、对于储蓄者不利。

3、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4、由于居民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5、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非有意要从谁的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6、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

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

7、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