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断标准 (2)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面瘫病
面瘫病面瘫病(面神经炎)一、病名及定义:面瘫病初起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兼夹其它邪气乘虚入中面部脉络,以致颜面一侧营卫不和,脉络气血痹阻,筋络失养,纵缓不收而成。
中医病名:面瘫病(TCD:BNV120)。
西医病名为面神经炎(ICD-10:G51.802),是指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松弛,口角下垂、流涎。
迎风流泪,眼睑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偏向健侧。
次要症状: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有疱疹,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心烦2、证候诊断(1)风寒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痛,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或面部抽搐,患侧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瘀血阻络:口眼歪斜,眼睑缩小,面肌时有抽搐,日久不愈,舌质紫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二)西医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出版《神经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
)中有关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病毒感染史或外伤史。
(2) 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 无神昏、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
脑CT、MRI检查正常。
2、疾病分期急性期:发病10天以内。
面瘫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
面瘫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面神经的功能:正常的面神经就象一条1毫米粗的电缆线,这一电缆线中有数万条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外表有一层鞘膜(就像电线外表包着的一层绝缘胶布)包裹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流(一种生物电流)传出与传入各行其道,正常运行,履行着自己的功能,支配着面部肌肉的运动,邻近面神经根部周围常有几根小血管(常为小动脉)行走通过,一般不与神经接触,但若这些血管的某一根或几根走行异常,“爬”到了神经根上,由于动脉有一定的压力,这样就会对神经产生长期的压迫,更由于动脉搏动的长期摩擦,使包裹在神经纤维表面的鞘膜被磨破,这样,神经的传入与传出生物电流就会在破损处发生“串线短路”,使面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而出现不自主的面部肌肉抽搐,起初压迫损伤轻微,病人症状也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的延长,压迫损伤继续加重,症状就会越来越重。
面瘫的检查:(1)静止检查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
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
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面神经炎又称为颏下神经痛或贝尔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面神经炎临床上常见,但其病因和诊断标准仍有一定争议。
以下将详细介绍针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1.症状:典型的面神经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面部部分或完全麻痹,伴随着一侧假性面瘫。
患者常有耳痛、耳变声、干眼、口干等症状。
在面神经炎的初期,患者可能感到耳朵后的疼痛或不适,然后出现面部的麻木感。
2.体征:面神经炎最明显的体征就是面部的运动麻痹,即面部表情肌无力,一侧口角下垂,不能收缩眼睑、鼻孔和额肌。
此外,还要检查听力、耳、鼻和咽喉的状况。
3.实验室检查:面神经炎的诊断一般不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以下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或辅助诊断:血液检查(检查血糖、感染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4.排除其他病因:面神经炎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脑卒中、颅内肿瘤、颞颌关节病变等引起的面瘫。
因此,在诊断面神经炎时需排除这些可能的病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判定。
此外,面神经炎的进展通常较快,多数患者在2周内病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康复。
因此,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面瘫,应考虑其他可能原因的存在。
总结起来,面神经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和排除其他病因,综合分析确定。
对于复杂或不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辅助检查如MRI、血液检查等来辅助诊断。
诊断的关键是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并结合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诊断。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面神经炎的康复至关重要。
面 瘫(面神经炎)
• 二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 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 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 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 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 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⑴ 风寒袭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 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浮紧。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 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 黄芩。
• ㈡ 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 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 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 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 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 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 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 液减少。
• ㈢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血• 八 预后及转归 •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可 复发,复发的时限为10天-20年不等。约 80﹪病例在2-3个月内恢复,若患者在6个 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 希望不大。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1 个月左右即明显恢复。
• 九 注意事项 •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病情较重者每 日针刺2次. • 2、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 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容易导致眼内 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应注意减少户外 活动,不宜吹风及持续用眼,可使用眼药 水、外出或睡眠时可用眼罩保护。
• ⑵ 风热灼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 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 脉象:脉浮数。 •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 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 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 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1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诊疗方案(一)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
其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理论认为:引起面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体机能低下时感受风寒、风热、热毒等外邪而发病。
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失和,气血痹阻,经筋失养,面部脉络、肌肉纵缓不收。
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
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所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而发面瘫。
本病迁延不愈,邪郁化热,伤津灼阴,阴血不足,虚风内动,故见筋惕肉瞤、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
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诊断标准:1.急性发病。
2.病前多有受凉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
3.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
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
4.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检查时发现皱眉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
5.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①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②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
③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名称中医名称:面瘫西医名称:面神经炎二。
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有一侧颊、耳及耳后骨的感冒或疼痛或发热史。
(2)一侧面部僵硬、麻木、水汪汪,额头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睛无法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不要闭上眼睛,鼓起脸颊,露出一边的牙齿。
(4)肌电图可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味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经常受凉受风,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麻痹,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无法闭合,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脸颊隆起,吹口哨时漏气。
食物往往停留在患病侧的牙齿和脸颊之间,这可能伴随着患病侧舌头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和流泪。
(3)脑部CT和MRI正常。
(2)疾病的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后16天至6个月(发病后半个月……面部肌肉有活动)。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部肌肉联合运动后)。
(3)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不全闭,面部有寒凉史,舌淡苔白,脉紧。
2.风热袭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继发于感冒发热,或有咽部感染史,舌质红,苔黄腻,脉浮。
3.风痰阻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或面肌抽搐,面部麻木肿胀,伴有头重如眩,胸闷或呕吐痰多,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长时间不闭,面部肌肉不时抽搐,舌质淡紫色,苔薄白,脉细涩或无力。
三。
鉴别诊断中风:口舌歪斜的人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局部麻木。
该病是由于气血失调,血与气失调,脑窍紊乱,导致脑髓和精神机械受损,特别是中老年人。
四。
治疗计划(1)针灸治疗:取穴采用沿经络、面部局部的三线法。
1.体针(1)急性期治疗:祛风除湿,疏通经络。
第一周:沿经络取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
面瘫临床路径(徐州)
专科优势病种临床路径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3)面肌电图(EMG)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面神经炎)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5天;2.中期(恢复期):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晚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证:口眼歪斜,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口眼歪斜,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四)分型标准1、络脉型: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2、经脉型:⑴具备络脉型表现: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列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闭嘴,闭嘴则口嘴歪向对侧。
同时具备⑵和⑶或⑶的一些症状和体征:⑵患侧头胀,耳后、乳突部疼痛,耳鸣、重听,舌不辨五味,流泪,甚则耳道、耳甲、面部疱疹。
⑶后期可能出现连带运动,即闭眼则口角歪向瘫痪侧,张口则同时出现闭眼;瘫痪侧流泪;进食时出现患侧流泪和面部流汗;面肌出现萎缩;眼睑、面颊、口角肌肉震颤或抽搐等症状。
面瘫的鉴别诊断
面瘫就是面部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所以临床上叫作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瘫的鉴别诊断可以从它的症状着手。
面瘫的症状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周围性面瘫:
1、全部颜面肌肉瘫痪,眼脸不能充分闭合。
2、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
3、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键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4、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
5、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A].相关资料.『患面瘫后怎么办?』
二、中枢性面瘫: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脸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解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键侧。
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
面瘫定位鉴别诊断方法:根据面瘫合并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减少、耳部疱疹及目眩等表现,将面神经损害部位分为:仅有面瘫而无上述表现者为面神经鼓索以下段(简称A段),面瘫伴味觉减退者为面神经鼓索与镫骨肌神经之间段(B段),伴听觉过敏者为镫骨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之间段(C段),伴泪液减少或耳部疱疹或眩晕为岩浅大神经及以上段(D段)。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相合.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故僻.”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斜,不能闭目等症.二西医鉴别诊断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四、治疗方案一西医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1.急性期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15mg 日一次静脉滴注,7天后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30mg/天,顿服,连续5天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2.抗病毒治疗:%NS250ml+阿昔洛韦日一次静点,5-7天/疗程,连用1疗程;有疱疹者加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5-7天/疗程,连用1-2疗程.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甲钴胺5mg日三次口服,或和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4.理疗: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5.护眼:患者长期不能闭眼,使角膜暴露、干燥、容易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保护角膜.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三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2.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5.穴位贴敷:马钱子粉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每2-3日1次.或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6.耳穴压豆: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穴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日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五、疗效评价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面部所有区域正常.2、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3、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4、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 6 个月。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阻络证风热阻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的评定及疗效评定标准
面瘫的评定及疗效评定标准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Bell’s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尤以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为多见,居各种面瘫的首位。
发病率约为15—40/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多见。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
目前有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变态反应3种学说,糖尿病、遗传因素对发病亦有关系。
由于本病发病后瘫痪部位涉及到额、眼、鼻、口唇、耳、颈部多处的障碍,患者进入医院后可能在神经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内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科室就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均会给部分患者遗留后遗症。
对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有经验的医生均会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对于病情轻重程度分级、疗效的评定均没有可资依据的标准。
然而,翻阅近二十年的绝大部分临床研究和报道,病情判断和疗效分析均自成体系,自我制定,莫衷一是,不便于比较和总结。
只有对面神经麻痹有一个客观的评定,才能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以往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并以其恢复程度“痊愈”、“显效”、“好转”、“无效”作为评定标准,这样主要依据检查者的主观感觉,各个报道之间不能对比,因此可信度不高。
我们结合多年的对神经麻痹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使用美国House-Brackman标准的体会,结合国情,制定如下关于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评定及疗效标准,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测定,认为可以指导临床分级,估计预后及疗效评定。
面瘫的评定及疗效评定标准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临床诊断:定位:(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镫骨肌支到膝状神经节(3)(4)项目(1) (2) (3) (4)基本体征+ + + +头痛或头晕泪液分泌丧失外耳道疱疹+ ———乳突处疼痛及压痛+ + ——听觉过敏+ + ——舌前2/3味觉减退+ + + —+ + + —定位评定结果评定者项目正常比健侧减弱消失患者本人康复医师(10分)(5分)(0分)前| 后前| 后静止时肌张力额纹皱眉紧闭眼瞬目搐鼻示齿吹口哨鼓腮降下唇得分结论(面瘫程度)治疗效果注:面肌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100%),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99-75),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75-50),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25),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1),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
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面瘫的主要表现是面部表情不丰满,平静时看起来即使有显示,但表情也是僵住的,无生气,有的病人的脸上还可以看到皱纹;发音含糊不清,发言慢而下颚垂;张口含食,多数病人经检查可以发现低至右颧、右颌尖的收缩运动减少;眨眼动作,可能锐利,但并不稳定;胡角症,眨眼而不紧密封闭眼睑,两最外角稍稍张开;右侧上肢及下肢也可发现轻微动作减少、张力降低。
2、诊断标准(2)图像学调查和检测,其他头部成像如CT、MRI以明确偏瘫病变的部位,同时会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血液检查,以诊断面瘫的具体原因。
(3)根据其他面瘫的特殊表现,诊断出母细胞瘤、癫痫或外科手术后的神经系统损伤。
三、中医灵脉诊断(1)脉搏据中医古书所言,正常的面部脉搏应有均勻、外宽内广的特征,如果出现了异常脉搏,则代表着其肌肉病变,面部表情减弱,口音发音不清楚、说话慢而下巴低垂等现象,属于面瘫。
(2)痰涎诊断据中医理论学术中认为,如果痰涎量增加,则面瘫往往容易发生,因此常常会有表现为痰涎不利的现象。
(3)舌质舌苔诊断中医学认为,舌头舌苔染色、暗红,舌质薄软,舌峙而上色淡,病症部位明显,则基本可以确诊为面瘫。
四、利用垂体功能检测诊断临床上运用垂体功能检测诊断面瘫的定位,及以积极治疗。
通过垂体功能动态检测,可以根据激素水平变化,衡量面瘫病情的变化,精确定位。
五、非侵入性脑电图检测可以有效检测对面瘫的神经元功能,及面神经的发育情况等,以发现其病症的原因及植物状态,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
六、诊断依据面瘫的诊断要求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要清楚;(2)图像学检查和检测有效;(3)中医灵脉诊断可以诊断出偏瘫部位;(4)利用垂体功能检测可以有效治疗;(5)非侵入性脑电图检测有助于了解其神经电活动情况,排查诊断。
面瘫诊断标准
面瘫诊断标准面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面部肌肉的瘫痪。
这种疾病会影响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面瘫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肿瘤、中风等多种因素。
在临床上,面瘫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难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面瘫,我们制定了一份《面瘫诊断标准》。
一、病史和症状面瘫的诊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患者应该详细描述面瘫的发病过程和表现,包括面部肌肉瘫痪的程度、面部表情的变化、口腔功能的受损等。
二、面部肌肉瘫痪的程度面部肌肉瘫痪的程度是诊断面瘫的重要指标。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肌肉瘫痪的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面部表情是自然的,但是在面瘫的情况下,面部表情会出现明显的不对称。
三、口腔功能的受损面瘫会导致口腔功能的受损,包括说话、咀嚼、吞咽等。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功能来判断面瘫的严重程度。
四、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面瘫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检查面部肌肉的力量、反射、感觉等指标来判断面瘫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帮助确定面瘫的病因。
五、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面瘫的病因。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病毒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六、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面瘫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七、面瘫的治疗面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面瘫的病因,如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肌肉瘫痪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如面肌重建手术等。
总之,面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医生应该根据《面瘫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此外,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
面瘫诊疗常规
面瘫诊疗常规1、病名1.1中医:面瘫国标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序号4.28)2.2西医: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2、定义2.1中医: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虚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2.2西医:多由于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3、诊断标准3.1西医诊断标准3.1.1可有面部受凉史,起病突然,常在睡眠时发作。
3.1.2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3.1.3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Bell氏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伸舌居中。
3.1.4头颅CT或者MRI无异常发现。
3.2中医证候分类3.2.1风寒阻络:多有面部受凉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阻络:突发口眼歪斜,目干涩,伴发热头痛,咽干,关节不适,舌尖红,苔白或薄黄,脉浮略数。
3.2.3 风痰阻络:口眼歪斜,患部麻木作胀,或有面部阵发抽搐伴平素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3.2.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日久不愈(或有外伤史),面肌僵硬,时有抽搐,面肌萎缩或松弛,面色无华,伴声低懒言,乏力,自汗,舌质紫暗,苔白,脉虚无力或涩。
4、治疗4.1一般治疗:4.1.1面部注意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4.1.2可予以阿昔洛韦0.5抗病毒,地塞米松10mg消炎,乙酰谷酰胺0.6营养神经,血栓通0.45活血化瘀等(根据情况选用1-3样药使用)4.2中医辨证施治4.2.1风寒阻络4.2.1.1证候:多有面部受凉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就是口眼歪斜它就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一、分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与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与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与噘嘴等动作。
鼓腮与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指面神经炎而言。
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三、体格检查
1、检查耳后就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就是否疼痛。
2、检查额部皮肤皱纹就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就是否对称、下垂。
3、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就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就是否下垂,下眼睑就是否外翻,眼睑就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就是否充血溃疡,就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检查就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检查耳廓就是否有疱疹。
5、检查鼻唇沟就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
面颊部就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
面部就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检查口角就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就是否肿胀,人中就是否偏斜。
检查口角就是否有单纯性疱疹
7、检查伸舌就是否有偏向。
四、神经系统检查
1、皱眉试验
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
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
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闭目试验
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3、皱鼻试验
观察压鼻肌就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就是否相同。
4、示齿试验
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就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5、鼓腮试验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