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
冠脉介入手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冠脉介入手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直接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堵塞冠脉的开通率在95%以上,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最佳的治疗策略。
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管已经开通了相关梗死冠脉血管,心肌组织仍不能获得完全再灌注,心肌血流量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无复流现象”。
1974年Kloner等首次在狗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对无复流现象进行描述。
据报道高达60%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复杂,包括远段血栓栓塞、白细胞浸润、血管收缩、炎症通路的激活、细胞水肿等,最近的研究显示血管损伤、心肌内出血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1 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预测因子1.1 缺血性损伤无复流现象起始于最初的严重缺血性损伤。
100 g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小于40 ml/min就可以产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心肌细胞和内皮受损。
内皮损伤促进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等聚集形成栓子,覆盖于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并向管腔内突出,使微动脉管腔面积变小、血流速度变慢,并且心肌梗死区域间质高度水肿,导致微血管受压,从而可造成微血管缺血性损伤。
1.2 再灌注性损伤再灌注性损伤使缺血所造成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损伤的心肌组织中微循环的血流量恢复至100ml/min(每100 g心肌组织),就会加速心肌肿胀、组织水肿、内皮细胞破坏和炎症,从而造成再灌注性损伤。
恢复灌注后数分钟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同样对再灌注性损伤产生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形成的微栓子造成微循环管腔的堵塞,以及再灌注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冠状动脉微血管收缩对无复流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1.3 内皮损伤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为一层厚度约200 nm带有负电荷的糖蛋白、黏聚糖包裹形成的蛋白多糖复合物,这层包膜可调节血管内皮发挥正常的功能。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病例的临床分析
Ban系 列 。冠 脉 支 架 采 用 cp e, x ru yh r E —
赵倡武 仝峰 乔 雯 雯
后 再 灌 注 的产 生 , 内皮 细 胞 产 生 N 而 O等
clfe i 、 e t nc系 列 , 为 雷 帕 霉 e、 r r m dr i i bd o 均 素 药 物 涂 层 支 架 。后 扩 张 球 囊 采 用 同 预 扩 张 球 囊 系 列 。血 管 造 影 机 为 A got 。 nis r a
舒张介质 的反应水平低 , 造成无 复流的发
生 J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无 复 流 的 发 生 多 与操 作 时 问 与压 力 有 明显 的相 关 性 , 因 此 建 议 在 急 诊 P I 要 低 压 力 长 时 间 扩 C 时
440 50 1河 南 焦作 市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心 内 科
例恢复正常血流或者好 转 , 转外科 行 2例 经皮冠 脉介 入 治疗 ( C ) 治疗 冠 PI是 心病 的主要方 法 , 但是术 中发生 的无复流
( o— e o ) 于 患 者 的 直 接 和 间 接 预 后 n rf w 对 l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无 复 流 是 指 血 管 开 通
± am, 张 时 间 1 6秒 。后 扩 张 压 力 4t 扩 0±
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 , 以及 无复 流 的 产 生 机 制 、 疗 预 后 等 。 方 法 : 析 10 治 分 5 0例
张血管 , 避免使用后扩 张球囊 。其 中右冠
脉 发 生 无 复 流 的特 性 较 高 , 主要 与 右 冠 脉
关键词
经 皮 冠 脉 介 入 治 疗 无 复 流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研究进展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迅速、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恢复心肌灌注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处理策略[1];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已开通,仍有部分病例心肌灌注不良或无灌注,即无复流或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or no reflow phenomenon, NR)。
NR可抵消PCI治疗带来的获益,增加心脏不良事件,是PCI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被认为是目前AMI治疗上的又一个挑战[2]。
根据不同研究人群以及评价方法,NR其发病率报告不一。
AMI患者PCI中NR的发生率为10%~50%,甚至更高[3]。
如何早期预测、及时识别以及有效防治NR,对进一步改善AMI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现就近年来AMI介入术中NR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定义和分类NR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机械性梗阻解除后管腔再通,在没有夹层、血栓形成或残余狭窄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小于心肌梗塞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2级。
Eeckhout 等根据NR发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1)实验性NR;(2)心肌梗死再灌注NR;(3)血管造影NR。
Galuto则基于病理生理学研究,将NR分为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类。
2 病理生理机制NR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并非是单纯的机械性微循环栓塞的结果,而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综合性后果。
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理阶段,其机制也不尽相同,并且同一患者可能也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机制,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微血管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MVO)[3-4]。
目前已认识的主要机制包括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远端微血管栓塞等,也与预先存在的微血管功能异常和个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微导管给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临床分析
冠脉 介 入 治 疗 中 的心 肌 慢 血 流 、 无 复 流 现 象 在
2 结 果
1 9 7 4年 由 K l o n e r 等 提 出[ 。冠 状 动 脉 在 溶 栓 或经 皮
冠 状动 脉介 入 ( P C1 ) 术 后相 关 的 近端 心 外 膜 冠 状 动脉 无 痉挛 、 夹层 、 撕裂、 血 栓和 严重 残余 狭窄 , 缺 血组 织血 流仍不 能再 通 , 心 肌 梗 死溶 栓 试 验 血 流 分级 ( T I M1 ) 为 0 —2级 , 称之为冠状动脉“ 慢血流 、 无 复流” 。本研 究
冠状 动脉 慢 血 流及 无 复 流现 象 。 关键词 : 冠状动脉 ; 微 导管; 介入 ; 无复流; 慢 血 流
中图分类号 : R 8 1 5 R 5 4 1 . 4
文献标 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i . i s s n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5 . 0 a0 2 4 文章编 号 : 1 6 7 2 —1 3 4 9 ( 01 2 5 ) 0 1 一 O 3 3 8 一o 8
微 导 管给 药 治 疗 冠 状 动脉 介 入 中 无复流 、 慢 血 流 现 象 临床 分 析
雷 警输 . 王 卫淑
摘要 : 目 的 观 察 经微 导 管 远 端 给 药 与 指 引 导 管 给 药 途 径 对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中无 复 流 、 慢 血 流 现 象 的 治 疗 效 果 。 方 法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术 中 出现 无 复流 、 慢血流现 象7 8 例, 随机 分 为微 导 管和 指 引 导 管给 药组 , 各依次给 予A T P 、 异搏 定 、 硝 普 钠 观 察 靶 血 管 前 向血 流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 T I MI ) 。描 述 临床 特 征 、 冠 心 病 危 险 因 素 及 实验 室检 查 指 标 。结 果 经 过 交 替使 用 A T P 、 异搏 定、 硝 普 钠 后 靶 血 管前 向血 流 变 化 使 用 指 引 导 管 给 药 组 和 经 微 导 管 组 靶 血 管 前 向 血 流 变 化 , T l MI 3级 分 别 为 7 6 %、 9 4 % ; T l Ml 2级 1 6 %、 3 %; T I Ml 0—1 级8 %、 3 %; 微 导 管 给 药较 指 引导 管给 药 方 法显 著 改善 P Cl 术 中慢 血 流 和 无 复 流 现 象 , 差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P< Q 0 5 ) 。两 组 有 效 率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6 4 . 8 4 2 , P= 0 . 0 5 ) 。L o g i s t i c回 归分 析 显 示 , 急性心肌梗 死者 P C l 术 中 慢 血 流 和 无 复 流 高 于非 心肌 梗 死 患 者 , 口一 一 2 . 0 3 2 , O R=一8 . 9 4 2 ( P< 0 . 0 1 ) 。 结论 经微 导 管途 径远 端 给 药 可 能 更 直接 改 善 NES E J OURNAL OF I NTEGRAT I VE MED I C I NE ON C ARDI O一 / CE RE B RO VAS C UL AR DI S EAS E M a r c h 2 0 1 5 Vo 1 . 1 3 No . 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对心室功能的影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对心室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 0-1级)和有复流组(MBG 2-3级)。
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
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
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
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
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无复流现象;心肌充盈显像;心功能【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01-02近年来研究显示,AMI-PCI后开通达到TIMI3级血流的血管仍可能存在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不良[1],MBG是一种简便、直接、有效的评价急性心梗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临床可行方法[2,3]。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患者的护理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患者的护理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PCI;护理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选最有效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打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实现梗死区心肌组织的血流再灌注,从而明显降低其近期的死亡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但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仍有10%~30%患者的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虽然达到TIMI 3级,其心肌组织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灌注,表现为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所谓的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NR),是影响PCI近期预后和远期心源性死亡及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我院心内科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行急诊PCI 术291例,其中出现无复流现象33例。
通过术中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以及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术中术后给予血小板糖蛋白Ⅱh/Ⅲa受体拮抗剂,术后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33例无复流患者均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共收治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1例,其中男198例,女93例,年龄44~81岁,平均(56.50±7.7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12h内行PCI术。
在PCI术中有33例患者出现NR现象,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59.30±6.20)岁。
病例排除标准.①室间隔穿孔心室游离壁破裂二尖瓣脱垂等机械并发症。
②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达95%及以上者。
③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终末期疾病。
⑤胸腹主动脉瘤。
⑥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所有行PCI治疗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心肌酶变化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临床观察
[ src]Obe te T uyte rgoio tns i ctcrnr snrm s h a orfw Abtat jci os d ons p i twt aue o ay ydo e o dn-eo v t hp s f ae h o w h l
( e to adooy h f l tdY n a apt K n i dcl nv r t,T eC ri ac lr D p.fC ri g ,T eAf i e a ’fH i l l i a t s a o u m n Me i i s y h ado sua f g aU ei v
p e o n natrp r ua e u oo ayitre t n ( C ) M e h d C iia a d a go rp i d t f3 6 h n me o f ec tn o sc rn r nev ni e o P I. to s l c l n n iga hc aao 2 n
ACS pain s u d r n C1we e r to p cie y a a y e . Ango r p i -r f w h n me n wa fn d a te t n e we tP r er s e tv l n lz d i g a h c no e o p e o no sdei e s l s bsa ta o o a ne g a efo u t n ilc r n r a tr r d lw TI l s . TI ls a o ma o y MI2 ca s MI3c a sh d n r lf w. T o r fo g o p i cud d l hen - elw u n l e r 3 a in s a d 40 pain swe e s lc e tr n o i t h o ma l w r u r m 26 p te t t o o a 7 p t t , n te t r ee td a a d m n o t e n r lfo g o p fo 3 a in swi c r n r e h y
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
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摘要]冠脉无复流是指血管造影无血管机械性阻塞的证据,而冠脉循环所支配的节段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
本文对无复流的概念、分类及可能的机制以及对介入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
认为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是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阻塞、氧自由基等多因素作用所致,并且与介入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无复流现象一个器官或一块组织当其供血血管被阻断一段时间后再予解除,从微循环的角度来看,可出现4种不同的状况:①微循环迅速恢复血流;②微血管最初不能恢复血流,但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又逐渐恢复;③微血管始终不能恢复血流;④微血管最初恢复血流,但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又停止。
后两种状况被称为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phenomenon)。
1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1.l内皮肿胀组织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导致管腔狭窄,影响血流通过,被认为系无复流的原因之一。
1.2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1.3血管痉挛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血管痉挛与再灌注后局部衍生的一些体液因子和炎性介质有关。
1.4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后常出现实质细胞肿胀和间质水肿,前者可压迫微血管,后者可致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参与了无复流的发生。
1.5红细胞聚集已发现心、脑、肾及骨骼肌等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常发生红细胞聚集现象,聚集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丧失,且可导致血液粘滞性增加,故可引起微血管阻塞。
1.6氧自由基损害组织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大量氧自由基产生,氧自由基可引起脂质过氧化,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刺激中性白细胞与内皮粘附,灭活EDRF这些后果均可促进无复流发生。
2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预后,然而,经冠脉造影证实某些成功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患者,濒临坏死或严重缺血的心肌组织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与无复流有关。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并进行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中遇到这一问题的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危险因素识别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般来说,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药物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识别。
患者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理条件等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其出现无复流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而女性患者由于荷尔蒙等生理特点,也容易出现这一情况。
患者的基础病理条件,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情况,也会增加无复流的发生风险。
手术因素方面,介入治疗的手术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专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操作者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手术操作是否得当等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手术选择的导管、支架等器械的质量和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因素方面,是否在手术前后给予足够的药物预处理和防治也是非常关键的。
使用抗凝药物是否得当,是否在手术前后给予足够的抗凝药物预处理等都会对冠脉复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药物治疗对于冠脉介入术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医生一般会首先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药物来进行治疗:1.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病变的一线常用药物。
而对于介入术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来说,硝酸甘油也可以起到扩张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无复流的情况。
2. 丹参类药物:丹参具有舒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对于冠脉无复流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丹参制剂来进行治疗。
3.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对于冠脉介入术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来说,阿司匹林可以发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通畅度,促进血流恢复。
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防治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45投稿邮箱:sjzxyx88@40·综述·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防治的研究进展吕海权(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心血管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0 引言冠状动脉无复流是指患者心外膜的冠脉闭塞或狭窄现象得到有效解除后,患者心肌组织仍存在灌注不良或无灌注现象。
对灌注不良或无灌注现象进行分级,其中TlMI 血流仍然为0-1级,定义为“无复流”,TIMI 血流为2级,定义为“慢血流”。
TIMI 血流为3级,心肌细胞仍处于无再灌注状态,也归属于“慢血流”或“无复流”。
冠状动脉无复流是冠脉介入术(PCI )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 术,无复流和(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更高,可达25%-40%。
冠脉无复流作为PCI 术后近期及远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其心衰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心肌微循环恢复正常的患者(P <0.05)[1]。
可见,对冠脉无复流进行有效防治尤为重要。
1 冠脉无复流的机制冠脉无复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远端微栓塞、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及个人易感性[2]:①远端微栓塞:在PCI 过程中,上游血管的微血栓往下游脱落,导致心肌微血管堵塞。
②内皮损伤:在长时间缺血后内皮细胞可出现病理变化,以内皮细胞突起为主要表现,导致微血管出现狭窄,严重者可表现为管腔严重闭塞,此外,在冠状动脉内进行各种器械及球囊反复扩张等操作,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甚至出血亦十分常见。
③再灌注损伤:血管开通后心肌微血管会出现再灌注损伤,主要表现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大量浸润,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后可释放血管收缩剂、氧自由基、酶和促炎症介质损伤引起内皮损伤、微血管痉挛收缩,并且,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堵塞心肌微血管引起机械阻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研究进展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典型的心血管疾病,而经皮冠脉介入术则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大部分患者在采取这项手术进行治疗后相关动脉都会恢复正常血液流动,但是也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无复流问题,这种现象会使患者的预后受到严重影响。
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的原因有许多,不仅非常复杂,不同原因之间又有一定联系。
因此,为了评估并预见性地判断无复流的发生,临床需要掌握无复流的分类、发生机制与诊疗方法,尽最大可能确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的顺利完成。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无复流;研究进展根据对临床治疗的观察可以发现,经皮冠脉介入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恢复梗死血管的血液流动,可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建血液运行、恢复心肌灌注的首要方法,更为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首要处理策略。
而在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在造影中显示梗死血管已经恢复畅通,但是其心肌依然灌注不良甚至无灌注,这种被称之为无复流的现象可以部分抵消或完全抵消经皮冠脉介入术所带来的治疗效益,使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事实上,在采取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10%~50%或更多的患者会发生无复流现象,对于这一形势,临床需要在早期预测、识别甚至防治无复流问题的发生,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1 分类无复流是指患者的冠脉机械性梗阻在被解除后其管腔恢复畅通,在无残余狭窄、无血栓形成、无夹层存在的情况下,冠脉前向血流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2级的现象。
Eeckhout根据无复流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如下三类:①实验性无复流:在实验条件下制作了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从模型中观察到的无复流现象;②血管造影无复流:在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术中发生的,血管造影显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未达到3级,但是也无法证明存在远端动脉阻塞;③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用药或机械方法恢复了冠脉再通,于此情况下发生的无复流即为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1]。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无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多种因素可致远 端微血管栓 塞 , 生无 再流 。其 主要 因素 产
有: ①行 P I C 或溶栓 时, 栓及血管 壁粥样斑 块溢 出形成脂 血 质碎片, 使远端微血管栓塞 、 流受 阻。② 毛细血管 内的血 血 小板及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J 。③血管内皮受损 , 细胞 表面血 浆丝氨酸蛋 白酶辅 因子 的组 织因子 ( F 暴 露 , T ) 激活 因子 Ⅶ 及外源性凝血途径 ; 因血小板表面有 T , 促使整个凝血过 F可
29 促红 细胞 生 成 素 ( P 和 N末 端 B型钠 尿 肽 ( T . E O) N— po N ) 血 浆 E O降低 和 N —rB P升高可促进无 再 流 rB P P Tpo N
20 0 3年 , 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 会在无再 流处理指南 中, 美 将腺苷列为一线药物 , 推荐剂量为 1 2 g弹丸式注射。 0~ 0 52 2 维拉帕米 .. 缺血再灌 注损 伤时 , 细胞 内钙超 载起重 要作用。选择性钙 离子拮抗剂维拉 帕米可抑制钙超 载, 减少
急诊 P I C 后无再流的发生机制 尚不完全清楚 , 其可能是 多种病理过程参与的结果 。
2 1 微血管损伤 .
微血管损伤 始于缺血期 , 可能因为突然
持续心肌缺血及微血 管内皮肿胀、 突出甚至脱落 , 阻塞管腔 、
血流; 再灌注可加重微血管 损伤 , 中性粒细 胞在微血管 黏 使 附、 聚集 , 通过与 内皮细胞 、 血小板 甚至心肌细胞相 互作用 , 引起细胞因子 、 血管活性物质 、 自由基 ( ) 氧 O一 及其他毒性物
山东 医药 2 1 0 1年第 5 卷第 5期 1
的抗 O一 作用可减少 冠脉旁路手术引起 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 7 T T . F F有启动凝血和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 的作用 , 凝
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防治
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防治目的:研究我院近几年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几率,探讨无复流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69例,分为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
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法、TIMI 计帧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
统计3年来发生无复流例数,分析我院相应处理办法对血流改善的影响,总结其预防措施。
结果:总的发生率为 4.31%,其中急诊PCI组发生率为8.8%,择期PCI组发生率为1.63%。
结论:无复流重在预防,早期识别高危因素患者,做到早期预防;一旦发生无复流,通过导管行血栓抽吸及给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可提高患者临床获益。
标签:冠脉介入、无复流coronary intervention、no-reflow自从Kloner于1974 年描述“无复流”以来,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无复流现象发生逐渐变得常见,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
无复流现象通常是指PCI时心外膜大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已解除,且无明显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等前提下,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心肌组织低或无灌注的现象。
冠脉造影表现为冠脉前向血流明显减慢(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法、TIMI计帧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TIMI 2级者为慢复流,≤1级者为无复流)。
引起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PCI前TIMI血流分级(血流0-1级是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延迟再灌注时间窗(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h是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子)、病变特点(动脉病变长度>11.67mm,接近闭塞的病变,溃疡病变,退行性大隐静脉桥病变等情况时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入院时血糖水平(>9.95mmol/L 能很好地预测无复流的发生)、梗死相关动脉(为粗大的右冠状动脉发生无复流临床预测因素)、性别(女性AMI患者行PCI后无复流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年龄、血栓负荷、介入操作(以旋磨、旋切发生慢/无复流最常见)等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及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住我院行PCI治疗的患者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42例,PCI支架植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 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
冠脉无复流患者34例,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从其余208例急诊PCI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对照组。
结果无复流组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肌酸激酶峰值、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白细胞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增大(P<0.05)。
术后3个月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率及死亡率无复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无复流受AMI、既往糖尿病、肌酸激酶峰值、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白细胞总数等因素的影响。
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梗死心肌范围广泛,室壁运动恢复较慢,局部心肌功能不良,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冠脉无复流是急诊PCI患者左室功能不全和心血管事件獨立的预测因素。
标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无复流相关因素左室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ACS可引起心源性猝死(SCD)、急性心力衰竭等恶性事件,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够尽早开通狭窄及闭塞相关的冠脉血管,保证持续、有效的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缺血面积,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已经成为ACS患者血运重建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摘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然而由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存在,使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水平再灌注的实现。
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就冠脉无复流现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无复流现象诊断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是AMI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心包渗出、心脏填塞、心脏破裂、休克等,严重者易发生死亡,因此及早诊断和防治冠脉无复流对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主要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无复流发生的机制1974年,Kloner等首先发现了心肌的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区域的心肌毛细血管的结构基本完全受到破坏。
再灌注损伤是无复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细血管的破坏及微血栓或小动脉血栓形成是无复流现象的两个重要因素。
2 无复流的检测临床上检测无复流的方法有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心肌声学造影、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冠脉内Doppler血流、冠脉内测压、双核素扫描、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放射性核素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及染料视频密度曲线法等。
心肌声学造影检测无复流准确、操作简便且可进行定量分析,是目前临床上检测无复流的最好方法之一[1,2]。
另外,在动物实验中还可用特异的心肌染料来显示无复流区。
3 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防治3.1 早期冠脉重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的时间越长,心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损害越重,越易发生无复流。
因而尽可能快地接受冠脉重建,可以降低AMI干预无复流的发生率。
3.2 机械治疗3.2.1尽可能减少球囊扩张次数。
3.2.2一旦发生冠状动脉无复流,应立即快速用环柄注射器通过导管回抽患者的血液,再把患者自身的血液推注到冠状动脉内,或者间歇性快速推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至靶冠状动脉,这是最及时的办法,不但可起作用,也为后续用药赢得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摘要】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治疗AMI的首选办法,但标准PCI术由于球囊在病变部位的反复扩张,致使病变处粥样斑块破裂、血栓破碎,形成微血栓,即不能完全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且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引起远端栓塞和微循环功能不全,即所谓的“无复流现象”,影响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恢复。
研究证实,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与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方式有密切关系,是急诊PCI 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也是 AMI 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一、定义无复流是指心外膜冠脉闭塞减轻或解除后,缺血心肌组织并没有恢复有效再灌注,微循环血流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现象。
无复流分为: (1)实验性无复流:实验条件下通过制作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到的无复流。
(2)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药物和(或)机械性血管重建后产生的无复流。
(3)血管造影无复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产生的无复流。
二、发生率Kelly等报道AMI患者PCI术后有2.0%~15.3%发生无复流现象,无复流使心肌组织灌注不充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三、判断标准1 TIMI 血流分级冠状动脉 TIMI 血流一般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
由手术医师主观判断,具体分为4级:TIMI 0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冠脉内无灌注,即造影剂不能通过闭塞部位、闭塞部位及远端无血流充盈;TIMI Ⅰ级:微灌注,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段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TIMI Ⅱ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TIMI Ⅲ级:完全灌注,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
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介入医师仔细阅片评定血流TIMI分级,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主动脉夹层、痉挛情况下,TIMI 血流分级<Ⅱ级为无复流,TIMI Ⅲ级为正常血流。
早读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与处理策略
早读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与处理策略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a)是指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心外膜冠脉狭窄或闭塞已得到正常开通,但由于微循环水平血液仍不能完全恢复,使缺血心肌组织未得到有效再灌注的现象。
无复流有很多名称,如慢血流、慢复流、无复流或低复流,本质上都是指微循环水平的心肌灌注不足,进行性的心肌缺血。
无复流不仅仅表现为在冠脉造影检查中冠脉慢血流(TIMI血流2级)或无血流(TIMI血流0级或1级),也可表现为TIMI血流已达到3级,但其他检查如心肌显色分级(MBG)小于2级或急诊STEMI 患者术后ST段回落(STR)小于70%等,即使介入中TIMI血流已达到3级,也有可能存在无复流。
无复流现象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3%-6%,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术中更为常见,可达10%-20%,无复流的发生与不良结局有关,它与住院死亡率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独立相关,此外,无复流可致术后心肌梗死或梗死区扩展,与长期不良预后相关。
1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机制无复流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现在仍未阐明,现认为有4种机制参与了无复流的发生。
1远端微血管栓塞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导丝的进入、球囊和支架的机械性扩张可能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由脂质基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血栓组成的斑块碎屑引起微血管的机械性阻塞,造成微血管缺血和损伤。
局部的血管创伤(既粥样斑块破坏)后组织因子暴露于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血栓形成堵塞微血管。
有实验表明,当有50%以上冠脉毛细血管堵塞后,心肌血流不可逆地降低,造成无复流。
2缺血性损伤冠脉长时间(90min)缺血后可出现内皮功能障碍,形态学上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并向微血管内突出,这可能导致微血管管腔闭塞,另外,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间质性水肿可能造成微血管的压迫,两者进一步加重微循环缺血,导致无复流的发生。
在临床上,该机制代表了非常难以治疗的结构性或解剖学无复流,这也是可能为什么在临床研究中,减少STEMI发生到直接PCI时间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原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心脏病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冠心病是心脏病的最常见类型,并且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复流现象,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和并发症增加。
因此,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如何预防和减少复流现象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患者选取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0例,包括年龄在35~75岁之间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的人口学数据、病史记录、临床症状评定和生化指标测定均符合入选标准。
2、研究参数根据研究目的和治疗特点,设置以下参数:PCI成功率、产生复流的患者比例、PCI操作时间、PCI操作成功率、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3、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50人。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通过抗血小板治疗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接受PCI 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不接受任何预处理,直接接受PCI治疗。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将进行对比与分析。
数据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预计将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如何预防和减少复流现象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这将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同时也有望为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为进一步推动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护理配合
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护理配合发布时间:2022-09-15T05:06:32.6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卫兴丹[导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发生无复流的护理配合措施。
卫兴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 644000【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发生无复流的护理配合措施。
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共110例。
术中对患者发生的无复流情况与未发生无复流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比较,发生无复流的患者有28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有8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相比较未发生无复流患者来说,无复流患者的并发症和住院天数都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来说,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有比较高的无复流并发症发生率,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密切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胁,并对并发症做好防护工作。
【关键词】无复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配合虽然近些年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比如,目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有非常高的病死率,是因为心肌急性坏死或缺血,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对心肌供血进行有效改善,进一步开通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
[摘要]冠脉无复流是指血管造影无血管机械性阻塞的证据,而冠脉循环所支配的节段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
本文对无复流的概念、分类及可能的机制以及对介入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
认为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是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阻塞、氧自由基等多因素作用所致,并且与介入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无复流现象
一个器官或一块组织当其供血血管被阻断一段时间后再予解除,从微循环的角度来看,可出现4种不同的状况:①微循环迅速恢复血流;②微血管最初不能恢复血流,但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又逐渐恢复;③微血管始终不能恢复血流;④微血管最初恢复血流,但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又停止。
后两种状况被称为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phenomenon)。
1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
1.l内皮肿胀组织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导致管腔狭窄,影响血流通过,被认为系无复流的原因之一。
1.2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1.3血管痉挛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血管痉挛与再灌注后局部衍生的一些体液因子和炎性介质有关。
1.4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后常出现实质细胞肿胀和间质水肿,前者可压迫微血管,后者可致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参与了无复流的发生。
1.5红细胞聚集已发现心、脑、肾及骨骼肌等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常发生红细胞聚集现象,聚集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丧失,且可导致血液粘滞性增加,故可引起微血管阻塞。
1.6氧自由基损害组织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大量氧自由基产生,氧自由基可引起脂质过氧化,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刺激中性白细胞与内皮粘附,灭活EDRF这些后果均可促进无复流发生。
2无复流现象与冠脉介入
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预后,然而,经冠脉造影证实某些成功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患者,濒临坏死或严重缺血的心肌组织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与无复流有关。
2.1冠脉介入中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1wakura根据199例前壁AMl患者直接PCI治疗以及心肌超声对比显影检查的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心肌损害程度、室壁运动积分、干预前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分级以及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
2.2冠脉造影无复流与左室功能Ito等证实:急诊PCI时,冠脉前向血流≤TIMI 2级,心肌超声对比显影均有充盈缺损,冠脉前向血流≤TIMI 2级评价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的特异性100%,敏感性62%,两者评价心肌组织的无复流有较好的相关性。
急诊PCI梗死相关血管完全再通其前向血流≤TIMI 2级,不仅可以反映微血管的损伤,也可以特异地反映缺血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和左室舒缩功能变化。
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
无复流不仅可阻碍缺血区域心肌正常血流的恢复,还易损伤缺血心肌组织的微血管,使微循环血流减少,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
2.3冠脉无复流现象与预后无复流组有更多的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和心脏性死亡。
无复流现象是独立于年龄、Killip分级和LVEF的危险因素。
因此,初发AMI行PT-CA成功开通病变血管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3小结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冠脉无复流机制是临床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
冠脉持续闭塞后再灌注,虽然心外膜血管恢复血流,但微血管水平会造成结构性损害,心肌不能恢复正常血流,可导致心肌瘢痕修复不充分,而且还将阻碍侧支循环形成。
同时,缺血与再灌注不同阶段各因素在冠脉无复流发生所起作用并不相同。
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是多因素所致,无复流现象与介入患者的预后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