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勇历史地理学课后复习题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一)2024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一)2024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本文总结了地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

正文:一、地理位置1.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系统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4. 五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及特征5. 地球上的地带气候和生物带二、气候与天气1. 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2.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3. 暖带气候与寒带气候的区别4. 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影响5. 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表现三、地形与地貌1. 高山与低山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 高原和平原的区别及其利用3. 河流的起源、类型和重要性4. 湖泊和海洋的形成和特征5. 地下水和地下河流的分布和利用四、土地利用与资源1.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 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3. 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利用4. 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重要性5. 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开采技术五、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2. 人口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现象4. 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关系5.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总结: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了解了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地理位置、气候与天气、地形与地貌、土地利用与资源以及人口与城市化,这五个大点分别涵盖了地理学的不同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理环境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4、李固渡、铜瓦厢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下荆江8、狩猎区、湖沼地貌9、八百里洞庭10、清初11、鄱阳湖12、森林、草原、荒漠13、黄河流域14、西北、东南15、殷商16、道17、省(行省)18、瑷珲条约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黄河21、南京22、方城23、边壕24、黄河中下游25、广东佛山26、景德镇27、陶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30、咸阳、直道31、站赤、大都32、成都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34、广州屯门山35、成都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38、长安、洛阳39、路40、征东行省41、县、郡国42、巨防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45、6:446、禹贡学会47、大河故渎48、潘季训49、大野泽(巨野泽)50、寒温带森林二、选择题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要点)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C. 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D. 现代地理环境答案:C2.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研究B. 考古发掘C. 遥感技术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A. 司马迁B. 班固C. 裴秀D. 郦道元答案:C4.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研究的时间尺度不同B. 研究的地理范围不同C. 研究的方法不同D. 研究的目的不同答案:A5. 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一词指的是?A. 过去的时间B. 过去发生的事件C. 过去的时间与事件D. 过去的历史记载答案:C6.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资料?A. 历史文献B. 考古资料C. 口述历史D. 现代地图答案:D7.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领域?A. 历史气候变迁B. 历史人口分布C. 历史城市发展D. 现代城市规划答案:D8.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技术手段?A. GIS技术B. 遥感技术C. 地质勘探D. 社会调查答案:D9.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理论基础?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经济全球化理论答案:D10.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主题?A. 历史时期的交通路线B. 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C. 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D. 现代战争的影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变迁C. 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理变迁D. 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变迁答案:ABCD1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包括哪些?A. 为历史研究提供地理背景B.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历史资料C. 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D.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参考答案:ABCD13. 历史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分析B. 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C.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D. 遥感与地理探测技术答案:ABCD14.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历史资料?A. 古代地图B. 古代文献C. 古代遗址D. 现代口述历史答案:ABC15.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理论框架?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时间上限:新石器时期.时间下限:新中国建国初期。

一般意义的历史时期:人类产生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

1尽全时空观念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1)基本理念是: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2)具体做法: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客体,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3)对相关学科的影响:而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对地域空间“点”资料的选择往往是无机的和主观的,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泛泛而言等的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4)作用:用尽全时空的理念去指导地理学研究,可弥补目前地理学研究不太看重地理的时间性不足,使地理学的研究更为全面。

2人地互动观念“人地互动”观念的基本含义:“人”指的是人类,“地”指的是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人地互动观念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章<1>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时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干冷。

规律如下:1、气候变化的大势是冷暖交替。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第一章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冰后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深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皇木采办乾嘉垦殖水土流失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点前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食物链野生群落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汉唐安流期梁山泊云梦泽荆江河曲罗布泊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草原荒漠化楼兰统万绿洲文明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贝壳海岸海侵直沽冈身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第七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葱岭《伊犁条约》《尼布楚条约》库页岛钓鱼岛千里长沙麦克马洪线第八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道路制行省制道双头州郡侨置州郡土断监军羁縻制九州关东关西江右江左关内关外岭南湖广第九章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函谷关玉门关阳关九边第十章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生物多样性
食物链
野生群落
第四章
1、简述近 5000 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
汉唐安流期
梁山泊
云梦泽
荆江河曲
罗布泊
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
草原荒漠化
楼兰
统万
绿洲文明
第八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
道路制
行省制

双头州郡
侨置州郡
土断
监军
羁縻制
九州
关东关西
江右江左
关内关外
岭南
湖广
第九章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
汉长城
明长城
山海关
第六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
贝壳海岸
海侵
直沽
冈身
珠江洲潭岛屿时代
第七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 库页岛 钓鱼岛 千里长沙 麦克马洪线
《徐霞客游记》
《华阳国志》
五谷
稻麦复种制
占城稻
美洲高产作物
第十二章
1、分析 4000 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小红果传统文化的关系。

湛师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有答案)

湛师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有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活动)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

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行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2024年地理考试后的总结(2篇)

2024年地理考试后的总结(2篇)

2024年地理考试后的总结____年地理考试总结(____字)引言:____年地理考试已经顺利结束,作为一名学习地理的学生,我要对这次考试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

在这次考试中,我对于地理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复习和训练。

通过这次考试,我不仅巩固了地理知识,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____字的总结中,我将结合考试的题目和自己的体会,对本次考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这次考试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首先,我对地理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通过记忆和理解将其掌握。

我注重对地理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多次课堂讲解和独立学习,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知识框架。

然后,在考前的复习中,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我通过做习题、刷题和做模拟卷,以检验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通过这些努力,我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地理题的认识和思考在这次考试中,地理题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而对地理题的认识和思考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首先,在做题前,我认真阅读题目和材料,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背景。

然后,我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决。

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同时,我还注重检查和复核,在做完题目后,仔细检查自己的答案,确保没有漏掉任何细节。

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我在考试中能够高效解决地理题目,提高了得分能力。

三、地理学科方法的认识和应用地理学科方法的认识和应用对于取得高分和提高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次考试中,我对地理学科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理解,并在考试中进行了灵活应用。

首先,我注重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

同时,我还注重提高地理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解决地理问题。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地理图件阅读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地理图件的认真观察和分析,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和知识。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讲义李新贵宁夏大学历史系2009年8月14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提纲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二、上篇历史自然地理1、气候2、水系湖泊3、海岸线4、沙漠的变迁三、下篇历史人文地理篇5、疆域与民族的分布;6、行政区划的演变;7、人口与移民的分布;8、交通道路的变迁;9、都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

四、参考书目与相关网站1、《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萧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邹逸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朱玲玲、杜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3、历史地理专业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不定刊)、《九州》、《环境变迁研究》等。

14、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15、曾昭璇、曾宪珊著:《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网站:北京大学史学网、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禹贡论坛网(复旦大学)、舆地网(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天圆地方”网站。

五、课程考查要求一、平时成绩(一)平时课堂提问、讨论占10%;(二)试卷自拟,占20%;要求:所拟试卷类型不限,内容均为课堂上所讲,并覆盖所讲内容的90%。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1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
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20.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路制合称道路制。
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14.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22.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23.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蜿蜒型河型。 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本文对于《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中的名词进行解释、评价和论述。

名词解释1. 王朝:指一国或一族的君主统治的制度。

王朝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血缘关系传承统治权力。

2. 地理条件:指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这些条件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3.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下,君主或贵族通过土地赏赐、封爵等手段赋予臣民权力,并要求臣民效忠、缴纳地租等。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明。

农耕文明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城市聚居、手工业生产和文化发展。

名词评价1. 王朝:王朝制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能够保持国家统一、稳定和连续的统治;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集中、贵族特权,并可能出现权力传承问题。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统一,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

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4.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同时,农耕文明也限制了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的进程。

名词论述1. 王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的方式维持了数个王朝的统治。

王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但也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血脉相承造成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王朝制度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条件多样,从温带到亚热带,从平原到高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为中国的经济、旅游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挑战。

3.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通过土地赏赐和封爵等手段建立起封建统治秩序。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____字)第一章地球与地理学基础知识一、地球的构造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2. 地球的内部结构3.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4. 地壳变动与地表地貌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 大气圈、水圈、陆地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2. 气候和天气的形成与变化3.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2. 地理观测和地理调查的方法3.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4.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二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问题与人口地理1. 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2. 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4. 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二、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城市体系2. 城市人口与城市问题3. 城市规划与城市改造4.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农村一、农业地理1. 农业的类型和发展阶段2. 农业区位与农业结构3.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4. 农业与环境问题二、农村地理1. 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人口2. 农村规划与农村建设3. 农业劳动力与农民收入4. 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第四章工业与城市一、工业地理1. 工业的类型和区位条件2. 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发展阶段3. 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4. 工业化与城市化二、城市地理1.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2. 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3. 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4. 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交通与通信一、交通地理1. 交通的意义和分类2. 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网络3. 交通状况与交通问题4. 交通与区域发展二、通信地理1. 通信的意义和分类2. 信息通信技术与通信设施3. 通信网络与通信服务4. 通信与经济发展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一、区域发展理论1.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2.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3. 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4. 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1. 中国的经济区划和区域经济差异2.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3.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4.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第七章世界经济与全球化一、世界经济体系1. 世界经济的起源、发展和特征2. 世界经济分工与国际贸易3. 世界经济体系与区域一体化4. 世界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二、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1. 全球化的发展和特征2. 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3. 全球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治理4. 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一、自然资源地理1. 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开发利用2. 能源资源与可再生能源3. 矿产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4.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2. 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原则3. 生态系统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4.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一、地貌与地理环境1. 中国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地貌2. 中国的地震和火山活动3. 中国的河流体系和湖泊4. 中国的地理环境问题和保护二、气候与资源环境1.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2. 中国的资源类型和资源分布3. 中国的农业与农作物类型4.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十章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候类型2. 地球的水环境和水资源分布3. 地球的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4. 地球的地质环境和构造类型二、世界的自然地理特点1. 世界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冷高原气候2. 世界的高山环境和沙漠环境3. 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4. 世界的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以上是____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科科目,内容广泛而且涉及面广。

高三地理文科复习既要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点,还要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是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等内容。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体,轴线倾斜23.5度,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365.25天。

-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 地壳运动:地壳的推测运动有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和地面起伏等。

- 地形地貌:包括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河流等。

2. 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和人口发展等。

- 人口规模:人口数量的计算和统计方法,以及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形式等。

- 人口发展: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农业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农业包括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等。

- 农业种植:包括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等。

- 农业生产:包括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益等。

- 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护等。

4. 工业和能源工业和能源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工业发展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 工业发展:工业分布、工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等。

- 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水能和核能等不同能源形式的利用和开发。

5.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

- 区域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 区域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制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3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3篇)

2024年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图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一、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呈现为一个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的椭球体。

其平均半径约为____千米,而赤道周长大约为____千米。

二、经线的定义与特性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弧线,亦称为子午线。

其主要特点包括:均为半圆形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且在两极相交。

三、经度及其分布经度是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作为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分别向东和向西各划分180度。

东经度自东向西递增,西经度自西向东递增。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20度西经和160度东经构成的经线圈,其中20度西经向东至160度东经为东半球,20度西经向西至160度东经为西半球。

四、纬线的定义与特性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的特点包括:均为圆圈(两极为点);长度不等,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指示东西方向;且相互平行。

五、纬度及其分布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各划分90度。

纬度大小自赤道向两极递增。

南、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线。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以南、北纬30度及60度为界。

六、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因经度而异,越往东的地方时越早。

每相差15度经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个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

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向东加,向西减。

七、北京时间我国采用位于东八区的北京所在的经线(即120度东经)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八、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为界,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实际上的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弯曲,以避免将经过的国家分割为两个日期范围。

九、自然界线除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还有一条自然界线,即0时经线。

0时经线向东至180度经线为今天,0时经线向西至180度经线为昨天。

十、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方法和手段:文献逻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

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第一章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

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

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

(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

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

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

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

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

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

(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