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独特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
第一首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壮丽景色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作者还通过“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第二首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人在深夜思考事物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情感。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首是《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如同紫色烟雾一般美丽壮观的景象。
这首诗以其雄浑有力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四首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创作的,通过描绘春天清晨鸟儿鸣叫、春风吹拂等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气息的赞美之情。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美好感受。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还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独特感悟。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在欣赏和品味这些诗歌之余,也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学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隽美,⽽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古代诗歌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体会作者⽤凝练的语⾔描写出的⼀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培养学⽣赏读诗歌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古诗⽂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
2、引导学⽣进⼊诗歌意境,运⽤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种⽂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
师:的确,中国⾃古就是⼀个诗的国度,以古⽼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脍炙⼈⼝的诗篇。
⼆、学习《观沧海》 1、⾛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亲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誓师北伐,七⽉出卢龙寨,临竭后⼭。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当秋风萧瑟之际,⼼潮像沧海⼀样难以平静,触景⽣情写下这⾸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听准字⾳、停顿 (2)⽣齐读,师指导其不⾜之处 (3)⽣⾃读,读出⾃⼰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写景抒情诗。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悟。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诗人的诗意与境界。
第一首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经典之处在于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孤寂之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的场景,月光洒在床前,使人想起遥远的故乡,唤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感动了读者的心。
第二首诗是《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登高眺望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风景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对远方充满向往和憧憬。
第三首诗是《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清晨的美好神秘感受。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神秘多彩的一面,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四首诗是《悯农》。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描绘了农民劳作的场景和艰苦的生活。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劳动的尊重。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期盼,深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之情,感动了读者的心。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的介绍。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悟。
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丽,感受诗歌的魅力,感悟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好。
古诗词四首开场白
古诗词四首开场白作为古诗词吟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诗歌是文明浓缩的经典,诗歌是需要汇聚的精华。
自春秋萌百芽,到唐宋巅峰。
古诗词做为我们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度为我们记录和分享了古人先辈们的生活与经历。
它不仅陶冶了诗情画意,更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与哲理版。
今天,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谱写和吟唱这流传千年的优美诗情权关于朗诵古诗活动,选手的开场白怎么写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
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百。
它如夏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我们走进古诗文,让优秀的度民族精神在我们问的血脉中流淌。
我们走进古诗文,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弘扬答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二年一班经典诵读现在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班级团体展示《 -规》,让我们打开古典文化的悠悠长卷。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请欣赏女同学的诗诵读《游子吟》专梅花,凌霜傲雪,越是风欺雪压,花开得越是精神,越秀气。
它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令人赞叹,请欣赏男同学朗诵的《梅花》属我们是明天的太阳我们是明天的主人。
古诗词背诵比赛的开场白《将进酒》李白、《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李清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蜀道难》李白、《桂枝香》王安石、《短歌行》曹操、《出师表》诸葛亮、《唐雎不辱使命》节选、《醉翁亭记》欧阳修、《岳阳楼记》范仲淹、《爱莲说》周敦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水调歌头》苏轼、《满江红写怀》岳飞、《少年中国说》梁启超、《过秦论》贾谊、《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介绍古诗的开场白。
急我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是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
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
“古诗”就是古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观沧海》。
《观沧海》是初一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我的教学时数为1课时。
根据说课的要求,下面我拟从本课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几方面的进行说课。
说教材《观沧海》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的第一首诗。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
本诗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从而体会作者雄心壮志之情感。
本诗被编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四首》,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几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
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
课本中的教学提示中写到“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
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 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一一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代诗歌四首》(精选习题)(解析版)
《古代诗歌四首》(精选习题)(解析版)《古代诗歌四首》(精选习题)(解析版)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首精选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歌作品。
第一首:《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以形容明月的明亮之光开篇,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氛围。
接着,“疑是地上霜”,将明月借喻为地上的霜,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
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诗人抬头望着明月的动作,抒发了思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暗示出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态,鼓励自己不断向上攀登,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国家破败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望和悲伤;接下来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揭示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悲愤情绪。
第四首:《登金陵凤凰台》- 杨维桢百丈金陵百万家,天子江山锦绣遮。
帘卷东风春色在,红楼一曲是长恨。
这首诗出自明代文学家杨维桢之手,描绘了金陵城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疾苦。
第一句“百丈金陵百万家”,通过大胆的夸张手法,表达了金陵城的繁盛和人口众多。
接下来的两句“天子江山锦绣遮,帘卷东风春色在”,通过描述皇帝的统治和春天的景象,展现了帝国的繁荣和春光明媚的画面。
初一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可真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初一语文课本里那四首古代诗歌,看看古人是怎么用诗词表达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
那些诗歌,虽然写的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事儿,但读起来,还是特别有味道的。
好了,接下来咱们就来一一品读吧!1. 《静夜思》1.1 诗歌背景这首《静夜思》可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大家对李白一定不陌生,他是个“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放诗人。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躺在床上,看着明亮的月光,心里自然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1.2 诗歌赏析你看这首诗,开头就写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月光亮得像霜一样,真是形象极了。
接着,李白在思念故乡的情感中,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简单的文字,却把他那种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咱们现在虽然有各种科技,但那种对故乡的怀念,真是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有的情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2.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
白居易不仅擅长写诗,还写过不少好听的歌曲。
他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主要写了草地的生长与枯萎,用草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离别和无常。
2.2 诗歌赏析诗里有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写得特别好,草地年年都在生长,也年年都要枯萎,这就是自然规律。
接下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王孙”就是朋友的意思。
诗人用草地的变化来送别朋友,既有自然的气息,又充满了人情味。
读这首诗,就像在看草地的变化一样,感受到人生的起伏和离别的无奈。
3. 《登鹳雀楼》3.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的,王之涣可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写风景、写山水。
这首诗写的是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象,极具画面感。
3.2 诗歌赏析诗中有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个宏伟的景象,太阳渐渐落山,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真的是一幅壮丽的画面啊!接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的名句,意思是要想看得更远,就得再往高处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 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扬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
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 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 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 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 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 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王湾
(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语: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 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 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 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 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 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 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 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 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 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 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 精神。
景。景,平静开阔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 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 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诗歌,这些小小的文字组合,简直是穿越千年的声音啊!古代的诗人就像是时光机里的旅客,用他们的笔把生活、情感和自然都记录下来。
每首诗就像一块饼干,咬上一口,总能尝到不同的味道。
我们选了四首诗,看看它们的故事,听听它们的声音,准备好了吗?2. 诗歌赏析2.1 《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经典之作,可能大家都听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床上,仿佛是白霜一样。
李白就在这种安静的氛围中,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哎呀,这种思乡的情感真是让人心酸,尤其是在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出家乡的山水,真是让人泪目啊!而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一句,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谁能不被打动呢?每当我在异乡,也常常想起家里的那碗热腾腾的汤面,哎呀,真是思念得不得了。
2.2 《春晓》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诗人就像是被春风吹醒的小鸟,欢快地唱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鸟儿在窗外叽叽喳喳,简直是人间美好。
谁会想到,睡得正香的时候,竟然会被外面的鸟鸣唤醒呢?而这时,诗人还在琢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哎,这一夜的风雨,肯定把花儿打落了不少吧!我常常在想,春天的花儿是不是跟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烦恼呢?3. 诗歌的情感3.1 《登鹳雀楼》说到登高望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不能错过。
“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
”这简直是画面感十足啊!想象一下,站在高高的楼上,夕阳西下,山峦重叠,云雾缭绕,那种壮阔的感觉,真是让人心潮澎湃。
接下来,王之涣还来了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简直就是人生哲学的缩影啊!想要看得更远,就得不断地往上爬,就像我们每个人追梦的过程,总是要一步步走向更高的目标。
每当我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是时候给自己打打气了,努力吧,朋友们!3.2 《早发白帝城》最后一首《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另一部杰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取 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 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 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回 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 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 作。
相关介绍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 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期望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 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 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应 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句诗诗中哪个字用的好? “观”字统领全诗,是本诗的
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诗 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译文: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 观看苍茫的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海面水波荡 漾,山岛高高的耸 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山岛上)的树木郁郁 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càn)、徐干(gàn)、阮(ruǎn)瑀(yǔ)、 应玚(yáng)、刘桢。
碣石 jié 澹澹 dàn 沧海 cāng 萧瑟 xiāo sè
竦峙 sǒng zhì
自主预习
本文初读20),字孟德,东汉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 表诗作有《蒿[hāo]里行》 《观 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 丕[pī]、曹植。三国中曹魏政权 的奠基人。好作乐府歌辞,诗气 魄雄伟,大方悲壮,是文学史上建 安文学的首创者。
老骥(jì)伏枥(lì):(骥,良马。千里 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 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 壮志。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 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 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螺蛳语文初一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在初中语文上册第4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古代诗歌四首,这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让我逐一为大家介绍这四首古代诗歌,并共享我对它们的理解和观点。
一、《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范仲淹所作,描述了他对钱塘湖春天时的美好感受。
作者通过对钱塘湖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范仲淹高超的文学功底,还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高远眺的方式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对鹳雀楼上的美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壮丽自然和磅礴山河的向往和赞美。
王之涣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壮美自然景观的魅力和鬼斧神工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壮美景观的向往。
三、《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向人们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还能够领略到他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敬畏。
四、《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高远眺的方式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对鹳雀楼上的美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壮丽自然和磅礴山河的向往和赞美。
王之涣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壮美自然景观的魅力和鬼斧神工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壮美景观的向往。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还领略到了他们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敬畏。
古代诗歌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人内心世界和感受人生意蕴的窗口。
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1.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eng (沧)海ji (碣)石s o ng zh (竦峙)xios (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教案Word)语文7上 4 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一内容解读《观沧海》开头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均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衰败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诗意盎然之感。
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步描写:定神细看,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诗人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绪。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意境来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起句用笔奇巧,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写景中点明时令。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朝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4.《古代诗歌四首》
点击中考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 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 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 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 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 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 十二年(207)秋。公 元207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统一 了北方。诗人登临碣 石山,登高望海,留 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 名篇。
品读与欣赏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 n
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 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 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 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诗文研读,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ng(沧)海ji(碣)石sǒng zh(竦峙)xios(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 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 层意思。
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 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 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博大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胸襟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新课导入(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情景情:寄情明月随君相伴——同情、关切交融五、拓展延伸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