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与状语后置
C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D 什么原因让你来到这里呢?
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标志性 词语:于、乎、以)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 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不然,籍何以至此?
2020/9/28
2
C.反问句或叙述句中,当需要强调宾
语时,用“之”或“是”字使名词或代 词宾语前置。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 何厌之有?·
·
20⑶20/9/28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3
·
·
A.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C.反问句或叙述句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
例句
属何种情况 “××”是“××”宾语
1、子将安之 ?
B
2、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安之 谁与
3、何以战?
B
何以
4、吾子未之思也 .
A
5、孔子云:“何陋之有?” C
6、唯命是从
C
之思 何陋 有
命从
宾语前置高考对应练习:
1、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 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08年广东卷)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2020/9/28
·
·
7
高考对应练习
1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09年 江苏卷 3分)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 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谓语前置句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倒装句可以用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部分,或者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宾语前置是指将句子中的宾语提到谓语之前,以便更加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这种语法结构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
状语后置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放在句子的结尾,以便更加突出状语的作用。
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如“快乐地唱歌”、“非常努力地学习”等。
状语后置常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需要注意的是,倒装句、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都是为了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或者更加符合语言习惯而采用的语法结构,但它们并不是必须遵守的语法规则。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式总复习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 介宾结构,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 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介词宾语
1、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 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 敢违背。 敢违背。 2、太师, 您撞谁呀? 太师, 您撞谁呀? 3、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 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 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 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 其在君乎? 者,其在君乎?”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名家指路》P251~~254第22~~26题 名家指路》 第 题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 得意地说: 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 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 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 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 太师, 您撞谁呀? 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 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 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 说话的是我嘛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 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 公说: 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状语后置句式
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朋友
44、故燕王欲结交于君。 传》
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
《廉颇蔺相如列
45、会于西河外渑池。 列传》
《廉颇蔺相如
46、为降虏于蛮夷。
《苏武传》
47、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
48、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49、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46、为降虏于蛮夷。
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
4、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
巩固练习
1、佚之狐言于郑伯。
《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
4、使毕使于前。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苏武传》
47、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
特别喜欢对天文阴阳历算方面的问题思考
48、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虽然他的才能比世人都要高,但是没有骄傲自大的情感。
49、风乎舞雩。
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四子侍坐》
总结: (一)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
置。其中尤以“于”“以”“乎”构成的介词 结构居多。
22、月出于东山之上。 赋》
《赤壁
23、徘徊于斗牛之间。 赋》
《赤壁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记》
《游褒禅山
2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22、月出于东山之上。 赋》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赤壁
23、徘在徊斗于宿斗与牛牛之宿之间间。徘徊。 赋》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但是当宾语前有状语时,宾语就会被前置。
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但是当定语过多或者过长时,在不影响清晰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定语后置。
例如:原文:吾有一友,来自遥远之地,善于弹琴,声音宛若天籁。
中文:我有一个朋友,来自远方,他擅长弹琴,音色美妙动听。
原文: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跟踪练习】
❖ 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马之千里者。 ❖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鸿门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 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 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被动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 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 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 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
❖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
的。 ❖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
的接受者。 ❖ 分析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或者注意主语产生
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
于:谓语+于+宾语
❖ “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 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 由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 显了 。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语法现象,即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这个语法规则在中文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书面语中,对于汉语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现象,并为您提供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状语和宾语以及定语的概念。
状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或词组。
宾语是指动词所作用的对象,即句子中被动作的事物或人。
定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规则。
在汉语中,状语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而宾语则位于动词的后面、形容词的前面。
定语则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状语出现在宾语之后,而定语则放在名词的后面,这就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这一语法规则常常在修辞手法中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语义深度。
通过改变词语的位置,我们可以更好地突出句子中的某个信息,同时也能增加句子的变化和灵活性。
下面,让我通过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
1. 我昨天在花园里看见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昨天”出现在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的后面,而定语“一只漂亮的”则出现在名词“蝴蝶”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首先得知动作发生的时间,“昨天”,然后进一步介绍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
2. 他买了一部很贵的手机。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很贵”出现在宾语“一部手机”的后面,定语“一部”则出现在名词“手机”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先了解到手机的价格“很贵”,然后再具体说明手机是一部。
在实际应用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非常常见。
尤其是在广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演讲等语境中,这一语法现象经常被用来达到修辞上的效果。
通过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给人以更加丰富、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感受。
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语文中,有一种语法现象叫做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指的是,在句子中状语(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而宾语前置指的是,在句子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
这两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尤为常见。
比如,文言文中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句中,“东山”就是
状语,位于动词“登”的后面。
而“小鲁”则是宾语,位于动词“登”的前面。
再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远上白云间”是状语,位于动词“在”的后面,“一片孤城”是宾语,位于
动词“在”的前面。
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在语文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丰富句子结构,增强表达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写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这种语法结构,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句子的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
- 1 -。
特殊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
1.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3.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师说》特殊句式
1.不拘于时(被动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高祖本纪》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决胜于千里之外/ 沛公兵遂先/ 诸侯至霸上/ 降轵道旁/ 与项羽决胜垓下/ 大败垓下/ 啖以利
2.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3.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 不然,籍何以生此?
《李将军列传》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②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2、状语后置句
①固自辞于大将军
②其合军出东道
③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现作如下介绍: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
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于”表被动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屈原列传》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的句子
《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离骚 “恐年岁之不吾与”(恐年岁之 不与吾) 《短歌行》“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项脊轩志》“且何谓阁子也”(且谓何阁 子也)
状语后置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 “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 学》)
宾语前置句
•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 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 会前置,其条件是: •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如:“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 本记》) “而今安在哉”这种类型的句子 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奚、曷、胡、恶、安、焉等)。
•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 般句中必须有 “不”“未”“毋”“无”“莫”等否定 词); • 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硕 鼠,硕鼠,莫我肯顾” “恐年岁之不吾 与”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 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 “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予于此居,多可喜,亦多可悲) “鸡栖于厅”(鸡于厅栖) “尝居于此”(尝于此居) “室西连于中闺”(室西于中闺连) “其制稍异于前”(其制于前稍异)
师说中状语后置的句子
师说中状语后置的句子【整理】《师说》特殊句式如下:
一、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被动句
不拘于时。
五、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
6、生乎吾前(者)。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
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现代汉语句式五大类型
现代汉语句式五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分别为:固定句式、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作记述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者,记述文字用的就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进,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不断扩大,“文言文”变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润色越显出浮华,唐代迪阿尔库文学家韩愈等发动“古文运动”,主张重回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易于写作认知,通常都会对其标示标点符号。
苏武传的特殊句式
苏武传的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4.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3)使牧羝。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 般句中必须有 “不”“未”“毋”“无”“莫”等否定 词); • 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硕 鼠,硕鼠,莫我肯顾” “恐年岁之不吾 与”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 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 “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予于此居,多可喜,亦多可悲) “鸡栖于厅”(鸡于厅栖) “尝居于此”(尝于此居) “室西连于中闺”(室西于中闺连) “其制稍异于前”(其制于前稍异)
宾语前置的句子
《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离骚 “恐年岁之不吾与”(恐年岁之 不与吾) 《短歌行》“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项脊轩志》“且何谓阁子也”(且谓何阁 子也)
状语后置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 “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 学》)
宾语前置句
•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 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 会前置,其条件是: •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如:“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 本记》) “而今安在哉”这种类型的句子 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奚、曷、胡、恶、安、焉等)。
•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如: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静女》:“俟我于城隅”(于城隅俟我)
《赤壁赋》:”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 游) “月出于东山之上”(月于东山之上 出) “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斗牛之间徘 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