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赏析意象,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一、朗读全诗(教师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二、再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
三、三读赏析: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明确:“玉露”——寒冷“枫树林”——凋伤“巫山巫峡”——萧索阴森“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密布“丛菊”——伤心落泪“孤舟”——孤独飘零同学们从杜甫笔下描绘的这些景象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可找个诵读水平好的学生再读诗歌,加深对意象的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要节奏舒缓,沉郁顿挫)明确:萧瑟、阴森、凄凉②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具体说说。
(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再读诗歌,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本身来找暗含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凋伤”、“萧森”、“泪”、“故园心”、“寒”、“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为何而流泪?对“故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此处如果学生领悟不够,可以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明确:年华易逝,羁旅在外,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诗歌尾联又该如何理解?明确:未直接抒情,而是转而以景作结,把诗人的凄苦之情,思乡之意表达得含蓄而蕴藉,余味无穷。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 精品课件PPT
孤舟一系故园心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 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 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 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 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
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
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
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 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 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
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
课文相关评论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
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
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 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 感情。
咏怀古迹(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种“象喻”的联系。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
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
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 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 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 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一滴的眼泪。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沁园春 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重点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止,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活动2【讲授】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秋兴八首其一》讲解教案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 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 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 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
一、写了什么:意象?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丛菊两开他日泪, 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
孤舟一系故园心。 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问题:找出本诗的总特点。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思考:
❖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 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 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 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 分忧;
❖ 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 ❖ 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题:《秋兴》何解?
江间波浪兼天涌,
【明确】
“兴”就是《诗经》中
塞上风云接地阴。 “赋比兴”的“兴”,即
漂泊之愁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 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兴八首》•学习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和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秋兴八首其一》的分析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和作者–说明该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解释《秋兴八首》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和人情的诗歌集合2.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提问学生: 你们对秋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秋天有哪些特点和景色?步骤二:学习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和技巧1.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2.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核心主题,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对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语言分析:解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效果步骤三: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教师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以展示诗歌的内容,提醒学生不要抄袭诗歌,只做阅读理解和分析2.学生独立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学生用心理注释法在诗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3.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同组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整体讨论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秋兴八首其一》,集中各种观点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写作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五、教学拓展1.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其他诗歌或其他唐诗宋词等,扩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范围2.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班级做文学讲座,提供更专业的文学鉴赏指导和交流机会3.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朗诵或作品分享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深度。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
2.难点: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秋兴八首(其一)》。
2.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
(1)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思乡、忧国、感慨等。
5.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如情感深沉、语言凝重等。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6.主题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家国之思、人生感慨等。
(2)讨论诗歌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强调杜甫的文学成就。
8.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秋兴八首(其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短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听读诗歌,感悟诗歌情感。 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一)带着感情再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颔联采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尾联集中写了件什么事情?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一生可分四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流亡,一度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至四川,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工 部外郎。严武死后,举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此诗就是杜甫在客居夔州时期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763年,“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是吐蕃犯边,军 阀割据,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难、愤怒和无 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下辈子还 愿意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余秋雨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学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习Leabharlann 目2.赏析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标
3.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复杂的
情感。
国运式微,犹如四季之秋,人到暮年(杜甫写此诗 时,已五十五岁),犹如人生之秋。正是在这种人 生之秋和国运之秋双重悲叹的心境下,写下了《秋 兴》系列组诗。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齐诵首联:教师适当点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描绘了波浪滔天、风云匝地,天上地下,山上山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的萧条、阴晦、不见天日的秋景。
齐诵颔联:教师指导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一个长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眼见菊花两度开放,却只能寄身孤舟、幽思不已、泪如泉涌的诗人形象。
每当提起伟大诗人杜甫,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双颊,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走进秋兴,随秋景一抒胸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解题——秋兴八首பைடு நூலகம்其一)
《沁园春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时代背景不同,人的心情不同,感受到的秋天自然不同,境由心生。
九、总结全文:
时间过得很快,45分钟杜甫陪我们走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尽管已过千年,但他在个人老病漂泊的情况下,依旧心心念念的是天下苍生,也因此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依旧闪闪发光。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多媒体)
十、作业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600字左右)
板
书
设
计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秋景羁留之苦
秋色故园之思
秋思家国之忧
秋事
教
学
后
记
本节课我将教学目的设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上”,课上我主要作好如下三点:
1、能有感情诵读和背诵。诗歌前两联悲伤、凄苦,后两联思念故园,通过学生配乐朗诵、学生自读、齐读、分节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有表情的诵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七、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八、学习方法拓展练习——知人论世论诗文
对比本诗中的秋景与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齐诵《沁园春长沙》)
明确: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写于他晚年漂泊西南,时局动荡时期,所以杜甫笔下的秋景含有衰飒之气。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秋兴就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怀。从题目我们便可知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诗。
四、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五、诵读诗歌,体味诗情
1、配乐朗诵,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2、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集体诵读
3、自读诗歌,体会诗情
学习内容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投影自学指导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
学
设
想
教
材
分
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大历元年杜甫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杜甫其人,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本课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诵读法
2、讨论法
学
法
指
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媒体
多媒体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备注
一、导入:
学
情
分
析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杜甫的诗风有一定了解,但对诗歌本身所出现的意象、意境与情感把握起来会稍有困难,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的训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
法
设
计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具体地说,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2、把握意象,体味诗意。诗歌主要运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砧等意象,用秋色,寄托自己悲伤地感情;用波浪,暗示国家时局的动荡;用丛菊、小舟、寒砧寄托了自己的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