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形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变化过程,发现新物质。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共同分析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形成。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碘酒、淀粉溶液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板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蜡烛燃烧,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形成。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一节植物的生长条件;第二节植物的繁殖方式;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第二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一节简单机械的原理;第二节能量转换;第三节能量守恒定律。

3.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4. 第四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第二节物质的性质;第三节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运动与变化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4.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能量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简单机械模型、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使用、地球仪展示、物质变化实验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条件、能量转化、地球运动、物质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如植物生长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地球运动示意图、物质变化等。

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目标,中间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教学难点与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并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资料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资料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拟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电与磁》展开,详细内容包括:3.1《电流的产生与效应》,3.2《磁场的性质与应用》,3.3《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产生及作用,掌握电路的组成和简单电路图的绘制。

2. 让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认识磁铁的结构,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产生与效应,磁场的性质与应用,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难点:电路图的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磁铁、指南针、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指南针、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的原理。

2. 教学活动:(1)电流的产生与效应:讲解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2)磁场的性质与应用:介绍磁铁的结构,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指南针偏转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磁场的性质。

(3)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电流产生的磁场。

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绘制、磁场方向判断等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流、磁场、电与磁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产生与效应2. 磁场的性质与应用磁铁的结构磁场的作用3. 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

(2)简述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解释电磁感应现象。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件。

(2)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铁吸附金属物品、磁铁门吸等。

(3)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它们在厨房中的变化。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理解,对于变化的本质和原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和变化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和原理。

4.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带齐实验用品,提前了解厨房中的一些常见物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性质和变化,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厨房物质,如水、盐、糖、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例如,让学生将盐溶解在水中,观察溶液的变化;将醋滴在糖上,观察糖的变化等。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说出物质变化的原因和原理。

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2. 第二章探索宇宙第一节认识星空第二节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第二节生物多样性4. 第四章健康生活第一节营养与健康第二节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宇宙知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实践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解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和能量转换的应用。

第二章:观察星空,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第四章: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改进建议。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转换过程探究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学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46节)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转换过程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 教学重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如制作太阳能小车、观察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以及生物分类和特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能源章节:能源种类: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转换:光能→电能、动能→电能节能减排:措施及意义2. 生物多样性章节: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 答案: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风力发电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7.1生物的多样性,7.2生物的分类,7.3生物的进化。

2. 第八章地球与宇宙:8.1地球的结构,8.2地球的运动,8.3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和地球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地球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的结构,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地球宇宙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1)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介绍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太阳系和宇宙。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分类、进化。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行星、恒星、星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2)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举例说明。

(3)简述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4)描述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组成。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分类的依据有形态、生理、生态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植物世界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 神奇的动物世界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适应性与进化3. 地球的保护层大气层的作用地球上的气候系统4. 太空探索太阳系及其成员探索宇宙的历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及进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保护层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地球的气候系统,太阳系及其成员。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太空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植物的多样性:以不同种类的树叶为例,讲解植物分类。

动物的适应性:以蝴蝶和鸟类的翅膀为例,讲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图。

4. 讲解地球保护层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大气层的作用。

5. 介绍太阳系及其成员,让学生制作太空探索历程时间轴。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2. 环保意识:地球保护层、气候系统3. 太空探索:太阳系、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五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描述地球保护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以时间轴形式展示太空探索历程,标注重要事件。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举办天文知识讲座,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学习生物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认识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学习基因、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习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4课时4.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2)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认识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掌握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合作、交流、分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物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2)认识遗传与变异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3)珍惜环境与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重要性;(2)遗传与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4)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2)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遗传规律;(3)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4)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挂图;(2)遗传与变异教具;(3)科学探究实验器材;(4)环境与资源图片。

2. 学具:(1)生物多样性学习手册;(2)遗传与变异学习卡片;(3)科学探究记录表;(4)环境与资源调查表。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生命的奥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命的奥秘》中的第一课《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本课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过程、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命的起源,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发展历程。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生物进化树挂图,生物模型。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进化树挂图,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2. 讲解: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生命的起源、进化过程、生物分类及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2. 生命的进化过程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命的起源。

(2)举例说明生物的进化过程。

(3)分析生物分类的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生命科学的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

组织生物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与广度在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时,教师应深入浅出地介绍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原始海洋中的化学反应、最早的生命形式、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研究生态系统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发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提高研究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其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生态系统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讨论式教学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探究生态系统概念。

2、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3、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4、小组合作,收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5、通过小组汇报、讨论提出对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6、总结回顾,梳理知识点。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PPT等。

2、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

3、教学实验室。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白板记录、课堂练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多角度学习。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同时,为便于学生理解,请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 2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 3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4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1 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2【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1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

现代的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摄,5(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 6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7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1、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忆借助观察糖、盐、大大镜这三种物质味精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8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制作我们的晶体2(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师: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玻璃片需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拓展活动3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资料:奇妙的晶体/bjkpzc/kxcl/wk /qnkxjkpk/cl/9444.shtml什么是晶体/lm/511/52/83943.h tml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question/3081 3200.html教学后记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9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