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公开课启示
——谈语文教学的德育有效渗透
黄梅理工学校帅数风
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是太好,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打闹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时候老师们一般都会中断讲课,重新组织教学。或苦口婆心地规劝,或恩威并重地喝斥,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辜负青春,用心学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学生厌学,常有学习倦怠的表现,如何有效地劝学,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熊凯军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2014年10月15日上午,熊老师在1419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讲授荀子的《劝学》,这堂课在听课老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堂课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由于当时熊老师没有为听课的老师准备教案,老师们对他这堂课的设计思路不太清楚。为此,我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把熊老师的劝学思路整理如下:
一、为什么要学习
熊老师首先从《劝学》的作者入手,将儒家学说的两位代表人物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学习的必要性。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虽然二人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在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断上却截然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很不一致,熊老师趁机组织学生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
在学生热烈的争辩当中,熊老师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如果后天不加强学习,人性善的一面也会丢失;如果加强后天的学习人性恶的一面也会变善。所以不管人性是善还是恶,后天的学习至关重要,读书学习就是屏蔽人性恶的部分,而彰显善的部分的有效途径。
二、向谁学习,学习什么
学习的目的是使人趋善避恶,提高个人修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向谁学习,学习什么呢?
熊老师以旧带新,他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大教育家孔子对学习的有关论述。师生共同背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熊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学习他们什么呢。向“贤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他们善的行为。熊老师又结合学生身边事例教育学生,如某寝室的同学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墙外出通宵上网。那么这个寝室的同学是在向谁学习,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难道这个寝室的同学都没有优点吗?同学们很快就指出这个寝室的领头人物,并一致认同这个同学篮球打的很好。熊老师让学生们反思,既然大家都知道他篮球打的好,那我们是应该和他一起练习篮球还是一起翻墙上网?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其实也不是一无实处,让同学们指出其优点,并号召大家向他的优点学习,这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正面激励。
处处留心皆语文,除了课文,凡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熊老师都尽量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他还向大家解释了1419班的班训“厚德崇技,气修第一”的含义,告诉学生除了要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强调个人的气质修养应该放在第一位。熊老师认为人人可成为可学习之人,时时可成为学习之时,地地可成为学习之地,让学习生活化。
三、怎样学习
很多同学在中考失利之后进入职校都比较消沉,认为前途渺茫,因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甚至彻底放弃了。针对这样的现状,熊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学习上首先要树立信心。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只要大家坚定信念,把时间和精力多花一点在学习上,大家也能把学习搞好。
熊老师在温习旧知的基础上,切入新课,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呢,荀子在《劝学》中是怎样论述的呢?学生很快找出《劝学》一文的中
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熊老师又发问,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同学们畅所欲言,知识不断更新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增加积累,才能学有所获,所以学习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熊老师为了学生明确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谈论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实想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由衷的快乐呢?因为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及时复习和运用知识,很少能做到“温故而知新”。专业知识更是如此,我们要加强技能训练,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产生技巧,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我们能真正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能体会到知识和技能带给我们的乐趣!
所以在学习上,我们一是要坚持,锲而不舍!二是要经常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将所用的知识积极地应用,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熊老师为学生诵读《劝学》最后一段,学生很快明白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心专一”的道理。这真正是算得上入心、入眼、入耳的劝学教育。
纵观熊老师的这堂《劝学》公开课,主题是鲜明的,脉络是清晰的,从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这三个方面业组织教学,并有机渗透德育,效果也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一、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来教学生
熊老师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不是为了完成自已的教学任务,而是用课文来教育学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他围绕“劝学”主题,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即便是作者简介也服务于主题,回顾旧知识,更是如此,目的就是通过“劝学”这节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想学习、会学习的目的。
二、熟悉教材,更熟悉学生
上好一堂课,老师不但要精钻教材,深研教法,更要认真研究学生,要熟悉他们的知识面,他们的心理、生活及学习现状等,否则对牛弹琴。熊老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书,
目中有人,因此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熊老师利用一切有效教学资源,围绕“劝学”主题进行教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打动了学生的心,这种入心、入脑、入耳的教育也让教学产生了最佳的效果。
熊老师的这堂课虽然有的老师认为有点象政治课,不太象语文课。但我还是觉得,说这话的老师还太了解1419班,不太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这个班是全校出了名的难管,打架的、顶撞老师的、翻墙外出上网的种种不良行为自开学以来时有发生。作为班主任,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从学生对这堂课的反应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有所触动的。反观有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如果在《劝学》课上,学生无动于衷,那还是劝学吗?
就我个人而言,熊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听的津津有味,而且引起了我的反思,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堂课是值得我学习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劝学是一项技术活。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注重班级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不仅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情趣,而且会在点滴的积累中逐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都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可为什么我们老师和学生却很难在课堂上找到乐趣呢?劝学不仅要劝学生,我们老师也要劝戒自己多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