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3.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4.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讨论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变化以及画面的深度感等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透视的表现方式。

3. 练习(30分钟)
1.让学生在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分别对四个小正方形用近大远小进行填充,体验近大远小的作用。

2.让学生在放置好的静物摆放中,选取一个主题,如“小河流”,“树林”,“小小房屋”等,然后要求在画纸上绘制出这个主题的静物画,并且要注意到近大远小的
作用,让画面产生深度感。

4. 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此次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大家的感想,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四、教学难点
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表现近大远小。

五、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内容并将绘制的画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2.在家用不同的物品进行练习,并尝试给画面增强深度感。

3.观察自己身边的景色,体验近大远小的感受并整理出自己的心得。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一、教学内容1.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透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理解近大远小透视现象2.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3.能够运用透视法进行画面构图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和表现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学生在进行画面构图时的透视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透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黑板、粉笔、彩笔、橡皮等–学生绘画工具:铅笔、橡皮、画笔、颜料等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制作一张具有近大远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感受透视现象。

2.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料,引入透视的内容和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1.讲解透视的定义和分类。

2.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详细解释。

3.着重讲解近大远小对画面的构图和呈现效果的重要性。

第三步:演示1.拿出准备好的绘画工具,并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2.具体操作:先从近处开始画,比如一棵树的叶子,再画远处的树木,依次按照大小和位置在画面上表现出远近关系。

第四步:练习1.让学生自己尝试在画纸上综合运用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2.让学生创作出一幅具有透视关系的画作。

第五步:评价1.教师对学生绘制的画作进行评价。

2.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引和补充。

六、教学扩展1.让学生到户外进行透视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2.给学生提供更多透视演示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透视现象。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重点在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表现和应用。

因此,当初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视的相关知识,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从而能够进行画面构图。

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近大远小的感觉。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视觉敏感度;2.美术表现能力:学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空间感的能力;3.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发挥个性和创意;4.美学鉴赏能力: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透视应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透视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运用透视知识解决问题。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如何将透视原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透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我在引导时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1.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课讲授中,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透视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性透视原理和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透视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幅画作中表现道路向远方的延伸感。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3.能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将其融入绘画创作,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生活中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与示范:
-系统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采用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其绘画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透视技巧。
3.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绘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技巧。
2.强调透视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
3.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绘画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高其绘画技能。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促进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其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例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透视现象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透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和分析透视现象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透视原理及应用。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相关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透视现象的规律。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更广泛的绘画创作。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5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5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书以我国美术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不够,运用不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透视现象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现象的原理和运用。

2.如何把握画面空间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透视现象的运用。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画纸、画具等。

2.学生准备画纸、画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透视现象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运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运用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幅透视现象的绘画作品。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2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2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其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透视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

2.讲解法:讲解透视原理及其应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2.课件:透视原理的图片和实例3.画具:画纸、画笔、铅笔等4.参考资料:关于透视的书籍和网络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张道路的照片,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建筑物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例如,展示一张近大远小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透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建筑设计、广告制作等。

教师分享一些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生活中的场景。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景象进行观察、概括和创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欣赏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学习透视的基本知识,掌握单点透视和多点透视的方法。

3.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创作绘画作品。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并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绘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绘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知识,包括单点透视和多点透视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现象。

3. 示范:教师通过示范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讲解创作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透视知识,进行绘画练习,创作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现象2. 单点透视3. 多点透视4. 近大远小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所学透视知识,回家后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透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

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2013)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2013)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让学生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绘画作品中的透视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5. 作品展示: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 板书内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应用:绘画创作观察与实践: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要求画面具有透视效果。

2. 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运用透视现象的情况。

3. 学生观察生活中透视现象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共八部分,符合题目要求。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具有明显的透视现象?2.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Fra bibliotek理进行绘画创作?
3.在绘画中,如何通过透视现象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实例进行分析,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共同交流学习成果。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强调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同时,对线性透视、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巩固学生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透视现象,提高绘画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为切入点,通过展示一些校园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例如,远处的教学楼和近处的人物,哪一个看起来更大?这样的对比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远处的物体会看起来更小呢?”引发学生对透视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透视现象的魅力,提高绘画技巧。同时,通过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
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为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亲切的氛围中感受透视现象。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问题导向,培养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教案名称: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对透视知识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能够运用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创作一幅具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透视知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透视原理,解决作品中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橡皮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介绍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近大远小的形成原因。

3. 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让学生理解透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5.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3. 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运用所学透视知识,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一、实践操作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三人,以便于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

2. 创作引导: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与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相关的创作主题,如“街头巷尾”、“高楼大厦”、“山水之间”等,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a. 观察和分析主题中的近大远小现象,确定画面中的主视点。

【优质课教案】人美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2篇含教学反思

【优质课教案】人美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2篇含教学反思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图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着大家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走一走,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刚才播放的视频,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是的,离我们近的地方会大一点,远的地方会小一点小结: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二)探究式学习活动1、出示照片,找透视。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在大家的眼里被称为透视现象。

2、介绍新朋友(消失点视平线)师:现在呀,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

当然,也是老师觉得需要向大家交代的地方,请看大屏幕。

一个是消失点、一个是视平线。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消失点,了解了消失点我们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视平线。

3、出示照片,这些照片给你们什么感觉?师:知道了关于透视现象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校园里的教学楼、跑道出现了怎么的变化。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 人美版(北京)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够正确使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来描绘校园景色;2.能够正确运用画笔和颜色表现景物的远近和空气透明度;3.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欣赏自己身边的环境和美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和如何使用水彩进行色彩表现。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校园的宣传片或者校园短片进行导入。

3.2. 活动设置1.学生观察校园景色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观;2.学生在校园中进行素描练习,感知景物的远近和大小;3.选择以水彩进行绘画。

3.3. 学生操作环节3.3.1. 素描练习学生先进行一些简单的素描练习,感知远近景物的大小,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可以让学生先画出近处的景物,然后再向后退一步,画出远处的景物。

3.3.2. 色彩表现在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后,可以进行色彩表现。

首先画出灰调,给画面添加一点色彩,再慢慢地上色,注意色彩的层数和手法。

3.4. 整合反思环节1.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反思;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感想。

四、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估;2.根据学生对于透视现象和色彩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3.根据学生在欣赏和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其他描绘景物的方法,如用线条表现、色块表现等;2.通过美术课上学习的方法,探究校园的环境和景观,并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联系,加深对校园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1.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画册、乐高玩具、游戏等,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智能;2.教师应准备一些水彩,用于绘画时的操作。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人美 版(北京)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人美 版(北京)

教案:《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够运用到绘画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3. 绘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到绘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视现象的图片、绘画工具。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3. 示范:示范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5. 评价: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 透视现象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3. 绘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技巧。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

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入、讲解、示范、练习和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一、引入引入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片,如火车轨道、大楼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逐步形成学生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现象。

体会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三维透视规律,能用二维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内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第十册的内容。

与《深远的空间》(欣赏评述)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电脑美术)》组成一单元。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通过对大量图片的观察与分析,运用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和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概念、规律较抽象,学生经验较少,有一定难度,是本单元中重要的一课。

学生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只停留在视觉感受,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困难。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
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学生能够理解远景与近景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绘画体验“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3.学生能自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透视画面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能够通过绘制实现近大远小效果
3.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透视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黑白相片或邮票,带有透视效果,向学生展示效果。

2. 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黑白相片或邮票,寻找其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特点。

3. 知识讲解
1.概念定义:远景和近景,近大远小
2.讲解透视原理,如何实现透视效果
3.分组讨论学生发现的透视现象,并进行分享
4. 实践操作
•让学生自行准备好纸笔,在班级校园内找出具有立体特点的物体,进行手绘实践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跟踪指导。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经验与收获进行分享。

四、教学重点
1.透视原理的讲解
2.实践操作中的近大远小效果体验
五、教学难点
1.透视原理的理解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2.自主发现和感悟透视现象的能力培养
六、教学方式
1.视频与图文讲解相结合
2.实践操作结合教师指导和辅助操作
七、教学延伸
1.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如摄影作品、建筑设计等,进行交流分享
2.让学生融合不同的透视效果,绘制自己独具特色的透视作品,展示在班级内部展。

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视平线、消失点。

2、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

他们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解决重点的方法,1、通过看视频、看图片分析出透视规律,2、通过讲视平线、消失点更能准确的找到透视现象。

3、通过找错游戏进一步体会透视规律)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解决难点的方法:1、画往外推往里拉门第一次感受透视现象的画法,2、通过透明纸画透视线进一步感受透视现象对透视现象的作用。

3、通过教师示范,体会通过透视线画好一幅画的过程。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图片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由近到远的大小变化。

学生看视频进行观察,并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出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在绘画中称为透视现象。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讲授】分析透视规律教师播放视频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书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本节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教材内容丰富,步骤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知道透视原理及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并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原理的运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透视原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透视原理、生活实例、绘画步骤等。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一些透视现象的生活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真实?它们与透视现象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透视原理,如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视现象。

人美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北京)《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2)

人美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北京)《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2)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北京)《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掌握其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中运用透视原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投影仪、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橡皮、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一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定义、原理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透视原理。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 内容:定义、原理、应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运用透视原理,表现一个具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场景。

2. 思考题:探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提高绘画水平。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2013)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2013)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五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体验透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原理:介绍透视的概念、原理和种类,重点讲解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

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学会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3. 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如道路、建筑物、风景等,分析其透视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透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如道路、建筑物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介绍透视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分析其透视效果,并尝试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的基本原理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3. 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写一篇关于透视现象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动画片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被炮竹炸飞),请学生说说灰太狼怎么啦?并重复慢速播放“炸飞”片段,让学生细心体会灰太狼的身体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的过程。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出物体远近的关系。

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新授部分(一)分析透视规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播放ppt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列车内部、室内灯等不同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教师设问:这些变化有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在白板上进行填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请学生读一读。

教师谈话:我们看景物时,近处的很清楚,远处的呢?学生齐答:不清楚。

教师讲述:对,这叫做近实远虚。

我们把景物这种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二)感受身边的透视现象(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悟透视现象无处不在)教师设问: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看在的教室里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提示学生看课桌、荧光灯、教室墙面、天花板等。

学生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感受: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请学生把一本书放在眼前,慢慢向后移动,观察书大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无处不在。

(三)制作小教具(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小学具的制作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发生的规律)教师:我们来制作一件小教具,更清楚的体验一下这种透视现象。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画出长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形的左、上、右三条边,并用刻刀刻开。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制作。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向后缓慢推动中间的部分,观察它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变化。

(四)解释相关概念1、介绍视角(设计意图:明确视角概念,理解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教师: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ppt 文件,讲解:人眼对物体的两端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

(屏幕上呈现概念)距人眼越远的物体所形成的夹角也越小,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小。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

2、讲解视平线、消失点和心点(设计意图:明确视平线、消失点和心点的概念,为描绘近大远小的景物画做准备)教师:怎样把这种视觉感受表现在画面中呢?这里我们还要讲到两个概念:视平线和消失点。

播放ppt课件,出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并讲解: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一条水平线。

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一条线。

教师伸出手臂在与眼睛齐平的方位虚划一条水平线,说:我的视平线是在我的眼睛的前方,你们的视平线在哪里?指给我看一下。

学生也伸出手臂在自己的眼前方划一条水平线。

出示铁轨图片,教师讲解:当我们顺着笔直的铁轨向前望去的时候,如果这条铁路足够长,你会发现两条铁轨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挨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它位于视平线上。

教师在白板上画出消失点的位置。

画出图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绘画中的应用,并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

首先,出示图片1《颐和园长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并画出一侧柱子的两端与消失点之间的连线,学生清晰的看到柱子高低的变化。

分别出示图片2、3,请学生尝试在白板上画出视平线、消失点。

(五)教师演示演示环节主要解决理论知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问题。

教师边讲解边在小黑板上快速演示一幅典型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画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借助视平线消失点和辅助线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全过程。

艺术实践教师讲述:下面我们要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画一张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画。

在画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

播放ppt文件,展示《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山水画、儿童画、还有电脑制作的画,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

提出作业要求:可以像大师这样表现典型的景物近大远小现象,能让人在画面内准确的找到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像这两位小朋友一样,只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就可以了。

展示与评价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是怎样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说一说哪幅作品有不足,要怎么改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课后总结与拓展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还知道了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透视知识,实际生活中由于物体和视平线的角度的不同,所呈现的透视现象并不完全一样,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种。

出示正方体石膏形体,边摆弄边讲解:当物体有一个面与我们眼睛平行,它所成的就是平行透视,视平线上有一个消失点。

出示平行透视图,当物体的一条楞正对我们的眼睛,它所成的是成角透视,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

出示成角透视图。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再进行深入的研究。

播放ppt文件,欣赏古今中外的画作,看看画中是怎样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由动画片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被炮竹炸飞)引入主题:本课学习怎样在平面中表现出深远的空间,并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观看动画片,说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播放视频文件1新课部分(一)分析透视规律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中景物的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设问:这些变化有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并书写在白板上。

小结:我们把景物这种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理解透视的变化规律学生回答诵读、记忆倾听,记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播放ppt文件交互白板4(二)感受身边的透视现象看看我们的教室里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提示学生看课桌、荧光灯,旁边的书柜等引导学生用一本书放在眼前,慢慢向后移动,观察变化。

观察教室里课桌、荧光灯等物品观察、感悟书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感悟透视现象无处不在书2(三)制作小学具讲述:按老师的样子画出长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形的左、上、右三条边,并用刻刀刻开。

引导学生用手向后缓慢推动中间的部分,观察它上边的宽窄、左右两边高低的变化。

动手制作反复推动几次,观察体验中间部分的宽窄、高低的变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透视现象的规律素描纸刻刀直尺等5(四)解释相关概念1、介绍视角播放课件。

讲解视角的概念和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成因。

2、讲解视平线、消失点结合具体图片,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

画出图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出示下图,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

分别出示图片,请学生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小结:视平线和消失点帮助我们把深远的空间更真实地表现在平面的画纸上。

倾听、观察、理解、记忆倾听、理解、记忆看、理解尝试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明确视角概念,理解物体的近大远小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现象讲解透视知识,增强视觉的直观感受,突出教学重点播放ppt文件播放ppt文件利用白板交互功能6(五)教师演示边讲解边快速在小黑板上演示一幅典型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画面。

结合所学知识,直观地进行理论知识到绘画实践的迁移小黑板2艺术实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体验作业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出作业要求。

辅导要点:是否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规观看,感受动手实践让学生实际应用透视知识播放ppt文件15践律。

效果评价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师生共同点评。

说说感受与体验,点评他人作业。

欣赏自己的以及其他学生的作品,并正确评价实物投影3课后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介绍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播放ppt文件,欣赏古今中外的画作,看看画中是怎样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观看,倾听总结本课知识点,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播放ppt文件正方体石膏形体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课中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准确度、制作小学具、观察分析透视现象等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时评价。

展示与评价环节:1、自评:学到了哪些知识,能否运用到绘画中来。

2、他评:判断画面的透视关系是否表现准确。

3、教师评价:重点分析学生作业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地方,予以适当的修改。

评价量规1、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知道物体有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

3、能在出示的图片中找到视平线和消失点。

4、能绘制一幅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画。

5、能准确的表现出物体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大平房镇中心小学石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 (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