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
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竹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竹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竹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竹石》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
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
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
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
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竹石》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旨和深层意义。
2.掌握语音语调的正确朗诵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染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朗诵文本:《竹石》2.作者简介:唐代王之涣3.文本解析: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三、教学步骤1.导入:生动形象地介绍《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并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
2.朗诵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原文朗诵,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3.集体朗诵: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调能力。
4.文本解析:通过讲解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竹石》的内涵和价值。
5.个别朗诵: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个别朗诵,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并给予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感染能力。
6.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分享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其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7.专题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主题的画、诗、散文等形式,展示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口头测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口头答题,检查其对《竹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朗诵评价:对学生朗诵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表情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如朗诵笔记、文本解析、诗歌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解析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专题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会出现学生朗诵过程中的紧张和不自信等情况,需要引导其克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价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品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四幅名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欣赏更有意境,我在欣赏的同时插入了《琵琶语》这首更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来烘托气氛。
之后了解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我在品读词句明确诗意这一环节为学生讲述了《两袖清风的郑燮》这一故事来填补本课的空白,同时也让学生能对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品读古诗,在品读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男女生互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写作的目的。
从而体会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我在拓展阅读中又引入了两首关于竹子的古诗让学生来拼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自然也不例外。
本课由于品读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拓展阅读环节知识处理得不够到位,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时间,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之前我也上过古诗教学的公开课,今年毓秀杯通过专家备课与评课指导,我认为我有如下收获:1. 古诗教学应该按照释题、朗读、理解、悟情、拓展几个环节来启发引导,在此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表达。
2. 教学重点不在总结方法与引入资料,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为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做服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
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
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新课程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几个学习内容:1、出示,仔细观察。
夹竹桃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夹竹桃,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夹竹桃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垫。
2、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提出让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这样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人人都有事干,不仅能使优生、中等生有较大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差生学习的劲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竹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竹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拓展“扬州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1篇】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应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决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
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气氛中。
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2篇】《竹石》教学反思一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小学三年级语文《竹石》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就是⼀⾸题画诗,是诗⼈为⾃⼰所画的⽵⽯⽽题写的诗。
诗⼈歌咏了长在青⼭、扎根岩⽯缝中的⽵⼦。
咏物⾔志,表现了诗⼈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牺牲,在⼈⽣道路上不怕任何打击的硬⾻头精神,清清⽩⽩做⼈的⾼尚情操。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知识点 原⽂: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咬定:咬紧 ⽴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岩,即岩⽯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
任:任凭,⽆论,不管。
尔:你 译⽂: 紧紧咬定青⼭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缝中。
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
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
擅画⽵、兰、⽯,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帜。
与罗聘、李⽅膺、李鳝、⾦农、黄慎、⾼翔和汪⼠慎并称”扬州⼋怪“。
【篇⼆】⼩学三年级语⽂《⽵⽯》教案 教学⽬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字,掌握“磨”的两种读⾳。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课件出⽰《⽵⽯图》,配以古琴乐) 导⼈:听过胸有成⽵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画家郑燮的故事。
他可喜欢⽵⼦了,⼤家看到的这幅{⽵⽯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
说说画中的⽵⼦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写的,⽼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
{配以课件《⽵⽯图》及古琴乐) 今天⽼师和⼤家⼀块⼉来学习这⾸古诗。
⼆、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
2、⾃由读诗,⾃学不认识的字。
(教师进⾏巡视,提醒学⽣把宇⾳读准) 3、⼩组合作学习⽣字,教师引导学⽣互评。
竹石教学反思(5篇)
竹石教学反思(5篇)《竹石》教案篇一.《竹石》教学设计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那么活,思活那么深,思深那么透,思透那么新,思新那么进。
这次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
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毅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答复,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
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毅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根底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
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根底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设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品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四幅名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欣赏更有意境,我在欣赏的同时插入了《琵琶语》这首更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来烘托气氛。
之后了解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我在品读词句明确诗意这一环节为学生讲述了《两袖清风的郑燮》这一故事来填补本课的空白,同时也让学生能对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品读古诗,在品读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男女生互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写作的目的。
从而体会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我在拓展阅读中又引入了两首关于竹子的古诗让学生来拼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自然也不例外。
本课由于品读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拓展阅读环节知识处理得不够到位,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时间,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竹石》教学反思一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
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
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反思: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我仅仅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进行角色体验。
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石头,想象经历千锤顽疾,烈火焚烧这些磨难的痛苦,从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题画诗,因此通过竹石画,来进一步了解生长在艰险环境下的竹子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能力。
当然,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助于学生分析古人作者的心境和想法。
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
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两首诗的本来之意,是非常简单的。
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欣赏,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
这样教是不是难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本来想说,也被学生激动的`思维制止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思考的兴奋之中。
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我一直说,好多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半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想“全部打开他们的大脑,引领他们思考起来,以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我研究的一个目标,今天通过这两首诗的教学,我找到了这把钥匙。
学生拥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鲜的话题,需要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相信,需要着综合,需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这一切,学生会主动的,学生会真正参与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学生会把自己的创造愉悦的拿出,与大家共同把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
(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看板书小结。
(五)看课件12填空.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展示幻灯11)(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指明学生回答)(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然后跟课件10歌唱诗。
(5).请学生互相考一下你对诗意的理解。
(可前后也可以四人小组)六、拓展 1.阅读郑燮另一首写竹子的诗: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2.说说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课文是也是借物喻人的?(《石灰吟》《左公柳》)3.哪些课文中是写什么人也很有骨气。
(《詹天佑》)六、布置作业。
1.在采集本上用简笔画画一画你心中的竹子,并在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或抄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有关写竹的诗句或像文人墨客们那样爱竹,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假如郑燮还活着,他现在走到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怎样跟他交朋友?写一段话。
3.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补充资料,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板书:竹石(清)郑燮咬定不放松坚定顽强立根破岩中千磨还坚劲骨气不能随风倒。
任尔南北风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竹石》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
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
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
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
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
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
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
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
文字应用心吟诵。
“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
“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
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我课件间、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
“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诵读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
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
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用足够时间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提问解疑。
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提问,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
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评价的时间这是一大遗憾。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