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口腔四个生态系:
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2.生态系决定因素:
(1)物理化学因素:温度、氧张力、pH、营养物质利用;
(2)宿主因素:抗体、唾液蛋白质;
(3)细菌因素:细菌的黏附、细菌间作用;
(4)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3.口腔菌从主要成员: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奈瑟球菌属(Neisseria)
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优杆菌属(Eu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双歧杆菌属(Bifdobacterium)
乳杆菌属(Lactobacillas)
罗氏菌属(Rothia)
诺 卡菌属(Nocardia)
嗜血菌属(Hemophilus)
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
艾肯菌属(Eikenella)
口腔金氏菌(K.orale)
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
二氟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
拟杆菌属(Bacteroides)
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
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纤毛菌属(Leptothrix)
沃林菌属(Wolinella)
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
螺旋体(Spirochaeta)

4.维持口腔和菌斑pH的重要因素:
(1)外源性物质:食物、饮料等。
(2)细菌发酵;
(3)牙菌斑和唾液的缓冲能力。

5.营养物质的利用:
龈上牙菌斑中的细菌沐浴在唾液中,营养依靠外源来的食物和内源的营养物质的维持生存;
龈下菌斑沐浴在血浆中,内源性营养物质是其唯一来源;
血素也是龈沟液内某些龈下菌斑细菌成长所必须;
被酶降解的牙周组织的分解产物也会被龈下菌斑利用。

6.牙菌斑作用形成结构分类:
形成:(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
(2)细菌附着:其中的作用分子有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
(3)菌斑成熟
分类:(1)龈上菌斑:光滑牙面菌斑、点系裂沟菌斑。
(2)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结构:(1)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
(2)非细胞成分:糖、脂肪、蛋白质。

7.菌从类型:
(1)固有菌从;
(2)增补菌从;
(3)暂时菌从。

8.变链菌致病性:
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此君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9.放线菌分类:
依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

9.5 各种菌特点,致病性:
---变形链球菌:直径0.6-1.0微米,G+球菌,有时呈椭圆,链状排列,微需养或兼性厌氧,血清型为c.e.f.主要产生GTF、FTF、蔗糖酶、葡聚糖酶。
致病

性: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此君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血链球菌:直径0.8-1.2微米,G+球形或椭圆形,长链装排列。
致病性:血链球菌为最初定植牙菌斑中先锋菌之一,在牙菌斑微生态生态连续和牙菌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有些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液中可检出。
---奈瑟菌:直径0.6-01.0微米G-球菌,需氧。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形成四联球菌。无鞭毛可有纤毛,不运动。
致病性:与血链菌一起最早定植牙面,有蔗糖时可合成胞外多糖,可酵解糖;少糖无糖时,可降解产酸菌所产乳酸成为弱酸或者挥发性酸,可能有减少菌斑致龋能力。
---韦荣菌:0.3-0.5微米的G-小球菌,成双球状排列,也可成短链或成堆排列,无荚膜无鞭毛,绝对厌氧。
致病性:随G+菌在牙面的定植而植入,能利用菌斑中其他细菌产生的有机酸作为能源,如变链菌的乳酸,从而减轻菌斑的酸性,减少菌斑得致龋性。其产生的内毒素、硫化氢、乙酸等对牙、牙周组织损伤有影响,致病性弱,在口腔混合感染中起协同作用。
---乳杆菌:G+杆菌,菌体形态多样,为细长或弯曲短棒状杆菌或球杆菌。无芽胞,微需氧环境能生长,厌氧环境中更好。
致病性:具有强耐酸力,在强酸环境中能生存而且能继续发酵糖产酸,参与龋蚀发展,使牙釉质牙本质脱矿,尤其在牙本质深龋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唾液中可检出大量乳杆菌,通常通过测定唾液中乳杆菌数量来预测龋病的发展趋势,作为“龋标志菌”。

10.菌斑内代谢:
包括菌斑内微生物的物质代谢活动和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
物质代谢活动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为细菌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生物合成所需前体,合成代谢为分解代谢的基础。
菌斑细菌分为两组--含氮物质产生碱性物质使PH升高的细菌好酵解糖类产酸降低pH的细菌。
糖代谢有四个途径:EMP、HMP、ED、PK磷酸乙酮醇酶。

11.糖代谢四种关键酶:
磷酸果糖激酶(EMP)、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HMP)、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ED)、磷酸酮醇酶(PK)。

11.5四种途径区别:
代谢途径、关键酶、产生丙酮酸、存在细菌、生理意义
EMP 磷酸果糖激酶 全部产生丙酮酸 广泛 产生ATP
HMP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无法直接产生 广泛 提供生物合成嘧啶、嘌呤等所需前体
ED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 可部分产生 广泛 同HMP
PK 磷酸乙酮醇酶 可部分产生 少数 少数细菌利用葡萄糖的途径


12.

菌斑内细菌合成多糖能力与龋病的关系:
(1)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参与菌斑的组成。
(2)多糖具有生物屏障作用。
(3)作为储能形式,可降解放能,产酸。

13.氮源化合物代谢作用:
(1)可为细菌生长提供必需的氨基酸;
(2)作为能源提供能量;
(3)碱性产物对菌斑pH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14.菌斑内矿物盐含量高于唾液的原因:
(1)菌斑作为离子屏障,可阻挡牙面离子的扩散;
(2)菌斑内矿物质与蛋白质结合;
(3)菌斑中的细菌具有结合一些离子的能力。

15.菌斑pH与龋病:
pH降低可引起釉质溶解性增加。
在菌斑-釉质界面,随着pH的变化不断进行着磷灰石的溶解,再沉积。如果菌斑-釉质界面的pH长期维持在低pH状态,使牙面长期收到酸的攻击,溶解再沉积过程就不再完全可逆,而逐渐导致钙磷从釉质中失去。开始,脱钙区域在相对完整的电子密度的表层下形成,最后,不规则通透性表层破坏,细菌侵入,更多菌斑形成,引起更严重的酸攻击,釉质破坏形成龋。

16.菌斑内磷灰石的溶解性与菌斑pH的关系
(1)pH与唾液pH相似-磷酸钙饱和且稳定
(2)pH降低-磷酸钙溶解
(3)pH升高-磷酸钙沉积

17.生物矿化类型:
(1)生理性矿化。
(2)病理性矿化。

18.矿化机制:
(1)成核;
(2)晶核成长;
(3)集聚;
(4)固相转换。

19.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1)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增强釉质对口腔微生物产生有机酸的抵抗力;
(2)改善牙的形态发育,使牙沟裂变浅;有利牙齿自洁,增强防龋
3 影响基质合成分泌,增强釉质晶体的防龋能力。
4 阻碍釉原蛋白移除。
5 干扰晶体矿化。

20.牙釉质成分:
无机成分:钙磷、碳酸盐、钠、镁、氯、氟
有机成分:蛋白质、蛋白水解酶等。


21.牙本质成分:
无机成分:碳、磷酸矿物盐、钠、镁、氯
有机成分:胶原\非胶原蛋白\蛋白多糖\脂类\枸橼酸盐

22.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
(1)基因文库的建立:
提取细胞DNA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DNA片段连接至质粒或噬菌体
转化宿主细胞(大肠杆菌)
(2)目的基因的筛选
核酸杂交
免疫学检测
(3)目的基因的分析
DNA序列
启动子分析
推测蛋白质一级结构
推测蛋白质二级结构

23.人噬菌体DNA特性:
野生人噬菌体DNA为线状双链分子,在分子两端各有12个碱基的单链互补黏性末端。当被注入寄生细菌后,会迅速通过黏性末端的互补作用形成双链环状DNA。改造后噬菌体载体有如下特征:(1)在噬菌体非必要基因区制造多个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区,以便外源DNA片段插入或取代;(2)引进某些突变以改变噬

菌斑的颜色或形态(3)通过某些记基因突变形成安全载体,以利于生物学防护。

24.核酸杂交原理类型:
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温度、pH值等)DNA双股螺旋可解开并分离
在一定条件下,两股游离的互补的核苷酸可自行配对形成双股
而形成双链的两条DNA单链来自不同的生物有机体
类型:
(1)点杂交
(2)Southern杂交

25.PCR反应原理、条件:
原理:DNA的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
条件:
(1)模板:单、双链DNA均可;
(2)引物:决定PCR结果的关键,一般长度为15-30bp为宜;
(3)底物浓度;
(4)温度:变形温度94,20-30s,复性温度,55-60,30s,延伸温度,72,1min/1000bp;
(5)循环次数:25-30个循环,既能保证DNA扩增特异性,又保证DNA扩增产量。
用于PCR的DNA多聚酶特点:
(1)热稳定性
(2)高特异性
(3)适宜较长DNA片段的扩增:2000-3000bp。

26.变链菌致龋特征(变链菌致龋毒力因子):
能牢固粘附至牙面;能利用外源性糖类迅速产生乳酸;能利用外源性糖产生细胞内多糖,在外源性糖缺乏时利用其产酸;能在酸性环境(pH<5)中生存并继续产酸,具有较强耐酸性。

27.GTF分类、基因、特性:
GTFI(合成非水溶性葡聚糖) GTFS(合成水溶性葡聚糖) GTFSI(合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
gtfB gtfD gtfC
特性:
(1)基因长约4000-5000碱基对,编码1500个氨基酸;
(2)在GTF的氨基端具有一段30个氨基酸长的信号肽,使得GTF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3)信号肽之后约有200-300个氨基酸段在各菌种的GTF间各不相同,这段在进化中易变;
(4)此段之后是由100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长短,其中很多小段相同或者相似,为保守段。

28. 杂交原理 应用临床意义,探针类型特征:
探针类型特征:
(1)全基因组探针:从属内代表菌株中分离出DNA并进行标记,制备简便但特异性较差;
(2)克隆DNA片段探针: 随意DNA片段,特异性高;
(3)特定探针:克隆属内代表菌特异性蛋白或毒力因子的基因,从该基因中取一段作为探针,在检测致病菌上具有独特作用;
(4)寡核苷酸探针:根据致病菌某些毒力因子基因的DNA序列可以人工合成其中一段DNA坐位探针。
核酸杂交应用、临床意义:
(1)传统的牙周病致病菌研究中一般均采用生化法鉴定细菌,由于工作量大,耗时长,因此不可能对大量患者多损害区细菌逐一检查鉴定。采用核酸杂交法即可避开这个障碍,大大加速了牙周病致病菌的研究与检测。
(2)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应用核酸杂交法探查个体牙周病的致病菌,协助

早期诊治以及预后判断。
(3)根据所查损害区得致病菌情况作为判断牙周病是否处于进展期的重要指标。
(4)根据病损区可疑致病菌的抑制或减少情况,检测疗效,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9.唾液龈沟液抗体类型:
唾液:SIgA,在唾液中有能及口腔细菌的能力,使菌细胞较难键合在口腔粘膜表面或牙体硬组织表面。
龈沟液:IgG,来自牙周组织和循环的血浆中的浆细胞,在保持龈下菌从的稳定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上起调节素opsonins的作用。

30.龋病与免疫:
龋病:牙齿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牙齿的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龋病发生因素:
(1)菌斑中有产酸的致龋菌
(2)食物中糖类
(3)牙齿的某些缺陷
(4)机体免疫功能

31.牙周病分子致病:
牙周病是由于牙周病原菌和宿主免疫防御系统长期相互作用所致。
局部因素:菌斑、牙石、咬合创伤;
全身因素: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全身性疾病;
牙菌斑和细菌是最直接治病因素。
牙周龈下菌斑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杆菌、伴放线菌放线杆菌。
致病菌破坏作用三种方式:
(1)产生毒性因子:内毒素、白细胞毒素、蛋白酶等;
(2)诱发宿主局部和系统性免疫应答的间接免疫病理损伤;
(3)促进组织细胞凋亡效应。
致病过程:
(1)初期病损:2-4天时出现的一种边缘龈急性炎症;
(2)早期病损:菌斑集聚4-7天,病损部位出现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
(3)确立期病损:2-3周中性粒细胞渗出明显增多,病损部位浸润浆细胞范围扩大至结缔组织深处玄关周围和胶原纤维束之间;
(4)晚期病损:慢性连续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典型的牙周炎。

32.牙槽骨的组织
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
密质骨cortical bone
松质骨sponge bone

33.各种骨细胞:
成骨细胞osteoblast:
形态:立方状单核细胞,活跃部分单层排列,直径20-30微米,活动性成骨细胞的胞浆嗜碱性,并具有蛋白合成的细胞结构,如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非活动性成骨细胞似成纤维细胞,扁平状,类似于内皮细胞。
来源:多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归宿:最终退化为骨细胞。
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蛋白主要是I型胶原,其他蛋白有: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蛋白多糖、磷蛋白、激素和骨生长因子等。
破骨细胞(osteoclast):
形态:多核巨细胞,细胞质嗜酸。无固定形态。
来源: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在特定条件下融合成多核细胞。
破骨细胞的功能 :吸收骨、牙本质和钙化的软骨

。对矿物质、骨基质中有机质的降解。
破骨细胞吸收骨的过程:骨表面附着,细胞极性化,形成封闭区,形成骨吸收陷窝,脱离骨面、转移。
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 :
(1)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
(2)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
(3)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

34.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1)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 ;
(2)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
(3)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

35.第二信使
细胞信号分子包括: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NO、CO)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类和胆固醇衍生物等等。
其共同特点是: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这一特性有赖于细胞的信号逐级放大系统;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细胞免于疲劳。

36.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组织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将人体某部分的组织细胞种植和吸附在一种生物材料的支架上进行人工培养繁殖,扩增,然后移植到人体内所需要的部位,从而达到器官修复或再造的治疗目的的一种技术.
应用:在颌面重建中的应用、引导口腔组织再生、组织工程化粘膜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用于人造涎腺的初步研究、牙组织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