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山水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⑴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

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

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赏析
一、译文:登上孤山寺北面加工亭西侧的山,湖水才同堤岸齐平,低垂的浮云似与湖水
相连。

从几个地方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泥筑窝。

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的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而我最喜爱的是西湖的东面,总觉得观赏不够,那便是绿色杨树阴下的白沙堤。

二、“几处……,谁家……”中“争”与“啄”描绘了怎样一种情态?并赏析这两句诗。

早春时节,黄莺争先恐后飞上向阳枝头,跳跃鸣唱的热闹景象,燕子衔泥筑窝,这样的景象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早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是春的信使,已开始筑巢。

“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三、“乱花……,浅草……”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准确的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四、诗歌的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钱塘湖春天的无尽喜爱之情,也表达了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五、《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了这一点?
“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树;“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使;“浅草”——初春时刚长出来。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诗作,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和好好欣赏欣赏它的妙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呀,站在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边放眼望去,春水初涨,水面差不多与堤岸齐平啦,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感觉就像云朵的脚都快碰到水面了呢。

想象一下,那画面是不是特别开阔,让人心里一下子就敞亮起来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可太有意思啦!你瞧,有好几处地方,早出的黄莺叽叽喳喳,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不知道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呢。

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争着抢着表现自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记得有一次春天去公园,就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那几只小黄莺叫得可欢了,跳来跳去的,把树枝都震得一颤一颤的。

旁边的燕子呢,嘴里叼着泥巴,飞一会儿停一会儿,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小城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看哪一朵好了。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花呀草呀,真是让人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我上次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就被那一片花海给迷住了。

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一吹,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

脚下的小草嫩绿嫩绿的,软绵绵的,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说呀,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怎么游玩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这说明诗人对这景色是真的喜欢到了骨子里。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一回在湖边散步,沿着湖边的小路一直走,微风拂面,阳光温暖,那种惬意的感觉,真的让人不想停下来。

整首诗呢,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把西湖早春的风光描绘得活灵活现。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引言:《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钱塘湖春行》赏析一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本诗描写诗人最爱春天在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的白沙堤上行走。

澹澹的湖水就在脚边,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脸上,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像在梦境、在仙境。

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赞美西湖的春色,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早春美景的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游览地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

此时的西湖,春水初涨,水面刚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这种开阔而又宁静的景象,为下文的春景描写奠定了基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莺歌燕舞的活泼场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取春泥。

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早莺们的活力与急切;一个“啄”字,则细腻地刻画了新燕劳作的姿态。

莺燕的活动,给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动态之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着诗人的前行,映入眼帘的是缤纷多彩的春花,它们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

而地上刚刚长出的浅浅绿草,才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里的“乱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形容花朵的繁多和绚烂。

“浅草”则突出了春草的鲜嫩和短小。

诗人通过对花和草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万物复苏的景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最喜爱的还是湖东的美景,怎么游赏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白沙堤在西湖的东岸,这里绿柳成荫,风景优美,让诗人流连忘返。

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诗人一路游赏,将所见之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

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用“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的早春意象,展现了西湖独特的韵味。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居易《钱塘湖春⾏》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是唐代诗⼈⽩居易的⼀⾸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以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赏析,喜欢的过来⼀起分享吧。

钱塘湖春⾏ 作者:⽩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翻译 ⾛在西湖边。

从孤⼭寺的北⾯到贾公亭的西⾯,湖⽔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云重重叠叠,同湖⾯上的波澜连成⼀⽚。

⼏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杨柳下迷⼈的断桥⽩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动地描绘了诗⼈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唱给春⽇良⾠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联紧扣题⽬总写湖⽔,前⼀句点出钱塘湖的⽅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

⼜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是在⼀边⾛,⼀边观赏。

后⼀句正⾯写湖光⽔⾊:春⽔初涨,⽔⾯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云和湖⾯荡漾的波澜连成⼀⽚,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出春天的勃勃⽣机。

黄莺和燕⼦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间传播春回⼤地的喜讯;燕⼦穿花贴⽔,衔泥筑巢,⼜启迪⼈们开始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机。

“⼏处”⼆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字的疑问,⼜表现出诗⼈细腻的⼼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是东⼀团,西⼀簇,⽤⼀个“乱”字来形容。

⽽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个“浅”字来形容。

这⼀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主观感情⾊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一:《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1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写出初春燕子还少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2020福建中考《 钱塘湖春行》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 钱塘湖春行》鉴赏练习(带答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赏析: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写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个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

2、“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五句一句一景,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燕啄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了。

4、“几处早莺争暖树”句子“争”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指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初春的生机勃勃。

5、“谁家新燕啄春泥”中“谁家”改为“家家”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因为诗中描写的是早春景色。

初春时飞鸟不多,“家家”则是盛春的景象。

6、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第二联主要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描写其动态;第三联主要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描写其静态。

7、色彩美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除“绿杨阴”、“白沙堤”外,你还能从诗中读出哪些色彩?碧水白云黄莺紫燕红艳的花嫩绿的草8、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①“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②“几处”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③“早莺”、“新燕”说明莺燕刚刚从南方飞回;④“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⑤“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9、在前六句诗中,诗人把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外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是怎样可爱,除点明“绿杨荫里”外,诗人未作任何描写和解释,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结局让读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精选全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提供的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翻译。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理解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篇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古诗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古诗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古诗全诗赏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向阳的树。

7.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没(mò):隐没。

9.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一: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钱塘湖春行赏析及,欢送阅读。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是:。

2.请选了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最爱2.C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4.例如: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与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开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与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欣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772年2月28日,卒于唐武宗李瀍会昌六年八月,即公元846年,祖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后迁下邽,即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而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

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

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香山之琵琶峰。

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原文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解词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春行:春天散步。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10、没:音mò,隐没。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2、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三、朗诵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用高一点的声音)水面/初平/云脚低。

(用低一点的声音)几处/早莺/争暖树,(用高一点的声音)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低一点的声音)乱花/渐欲/迷人眼,(用高一点的声音)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低一点的声音)最爱/湖东/行不足,(用高一点的声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用低一点的声音)四、赏析在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

不过,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要数唐、宋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做出了让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了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后人又称之“风流太守”。

《钱塘湖春行》赏析附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附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附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3.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是2004年河南省中考题)5.(2008,烟台市)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以下是2006年泰州市试题)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

(1分)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以下是2005年河池巿中考题)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参考答案:1.最爱2.C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4.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与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与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河南省中考题) 5.(2008,烟台市)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以下是泰州市试题)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
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

(1分)
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以下是河池巿中考题)
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
答:
(以下为资阳市中考题)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1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08年崇左市中考题)13.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4.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5.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16.(07年乌鲁木齐)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以下为07年河南中考题)
1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睥一个词语是什么?18.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以下为07年黄冈中考题)
19.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起,到______终。

以_____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0.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以下为08年新疆中考题)
21.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2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答案:
1.早莺争春(莺争暧树)草没马蹄
2.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5.C
6.“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
7.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
8.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2分)
9.D
10.开放题。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

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

5分。

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

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11.C
1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13.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14.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

或:春日郊外,花繁草盛。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景色美丽。

15.花开繁盛;色彩缤纷;贬词褒用。

16.C
17.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
18.“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小,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9.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0.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