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域或创新链的某个环节开展布局 ,规模较小 ,资源分散 ,综合性不足,没有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 求 从 技术 开 发 、小试 、中试 、商 业化 等环 节 进行 系统 地安 排 ,不 适应 当前 战 略 性新 兴产 业 发展 所需 的跨学
科 、跨行 业 、跨 地域 、跨 边 界 的集成 创新 要 求 。此外 。科 技条 件 资源 主要 集 中在 高 校 和科研 院所 .面 向企 业和 社会 的开 放共享 不 足 ,服务 于企业 技术 创新 的公 共研发 服务 平 台建设 尚待 加强 。 与此 相关 的一 个 问题 是 ,检验 检 测技 术 和装备 无 法满 足产 业 发展 的需 求 。如 果 能够 测得 出 。就能够 做 得到 。 目前我 国检验 检测 技术 和 装备 水平 较 低 ,特别 体现 在新 能 源 、节能 环保 、生 物等 众 多行 业 的检验 检
业发展 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培 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 业 ,需要 深刻 把握 这 一规 律 ,加 强 公关 ,突 破 制约 我 国 战
略性新 兴产 业发 展 的技术 瓶颈 。
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刨新 问题
重大 技术 突破 是 战 略性 新兴 产 业 发展 的重要 基 础 。关 键技 术不 掌握 、系统 技术 缺 乏 、企 业 技术 创 新 能力 较 弱 等
重 点 关
文 章 编 号 :6 4 9 4 (0 0 1— 0 7 0 17 — 16 2 1 )2 0 2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的产
业 .对后 金融 危 机时 期我 国产业 结 构 调整 和 升 级 、经济 增 长方 式 的转变 具 有重要 的作 用 。技 术创 新 是 战 略性 新 兴产

新兴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新兴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新兴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新兴产业是指一些未被完全开发或者处于发掘期的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

在现代经济中,新兴产业往往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新兴产业也经常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一些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问题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是其中大部分所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往往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前景不明确、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波动等问题。

由此,企业将面临增加资金和人力成本以争夺市场份额、寻求投资和战略合作等问题。

此外,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往往面临来自现有行业的竞争和抵制。

如果没有足够的行业和市场研究,企业很难根据行业特性和市场规律有效地运营,不能够稳步前行。

对策:针对技术和市场风险问题,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力量和品牌建设,利用科技奖励和公共创新基金等战略支持,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同时,企业应更加关注和研究市场动态,进行市场营销和推广,尽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营销渠道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和扩张。

此外,建立具有时效性和可行性的商业模式、影响力和品牌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对于顺利突破市场的发展壁垒是至关重要的。

二、人才缺失和竞争困境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策略特别重要。

但是,由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企业在招聘范围、工作内容、薪资待遇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困难。

虽然这些新兴产业对那些有好的想法和创新能量的人才非常有吸引力,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产业竞争和享誉塑造的品牌等诱人的选择,企业要提高新兴产业的吸引力,需要克服人才需求上的困境。

对策:在新兴产业方面,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体系、实行有吸引力的薪资福利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

同时,每一位优秀的员工也应该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机会,建立一个行业先锋的典范,也为该产业培育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媒介和交流渠道,普及行业知识、现状以及前景,提高社会对该产业行业的认知度,挽留人才。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4•【字号】穗府办[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12〕23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已经第14届11次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四日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号)精神,参照《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1〕78号),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分工方案。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三个重大突破”为目标,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壮大规模,发展集群”的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依托,以重大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将广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时间努力,突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3个千亿元级新兴产业群,培育形成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3个百亿元级新兴产业群。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视角出发,讨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着力点。

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及其出台背景;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讨论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科技研发政策和产业化政策效果。

结论认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将更多突出新技术转化应用及新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带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基础。

这是对通常提法“产学研结合”的超越。

关键词: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简介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指出,“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除前述七大产业外,还有与“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有关的两大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政策形成过程以2009年为界,之前产业政策研究人员通常针对某个产业单独讨论“战略性”和“新兴性”问题,之后中央在调查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将这两个特性融合。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9年5月21日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他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9月21日至2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其中再次对上述七大产业做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同时对海洋、空间和地球深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也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途径之一;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10月10日国发(2010)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宏观层面将“战略性”“新兴性”全面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逐渐清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

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力争达到15%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引领带动作用。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规模、举国体制、后发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科技力量的汇聚和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中逐渐形成。

但与此同时,体制机制障碍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瓶颈。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许多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和机制障碍。

从根本上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层次原因都源于体制机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许多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依然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藩篱仍未完全打破,成果转化通道还不够通畅,全国目前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化也存在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然而,在看到前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面临 的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二是加强资源整合,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三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 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谢谢观看
新兴产业 发展现状与瓶颈
0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式发展前景分析
02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式发展案例分析
04 四、结论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应对全球竞争,我国也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单靠 个别企业的力量难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集群式发展成为了推动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次演示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 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 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 设滞后;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和垂直整合;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政府监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 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势在必行。一方面,集 群式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 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集群式发展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 果转化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案例分析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集群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形成了以动 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并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其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最后,地 方政府大力支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解读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解读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解读袁志彬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处副处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根据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这里的“战略性”是针对经济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来分析,不仅仅为了培育接替性的主导产业,更为关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给中国新的启发和竞争压力。

因此,“战略性”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是着眼长远布局、能够占领全球制高点和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等5大特征,还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障碍(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制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大多等),四是人才问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应积极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稳定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规划和一定量的引导资金来体现。

建议各地根据实际,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

但要避免“投资驱动”的传统思维,一定要走创新驱动的新道路。

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支持和加强示范应用上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竞争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区域发展到国家经济,再到全球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和培育,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家、地区或企业经济配置中,具有战略性意义、新兴性、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创新能力和带动作用的动态产业。

它既是对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也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强化自身国家的竞争优势,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型经济体系。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主要包括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

技术上,要求技术领先,以此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

市场上,要求市场需求广阔,以此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中,新兴产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大众化、创新化和国际化。

大众化表现为新兴产业的产品将更多地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普及率和应用率将大幅提高。

创新化表现为新兴产业将面临着从前沿科技到落地应用多个层面的创新问题,如何保持技术领先,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如何突破瓶颈限制等等。

国际化则表现为新兴产业合作和交流的国际化,迎接来自全球的竞争与合作。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能够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地方产业协调、提高财政收入等。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能够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与防范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与防范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与防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其中的一员,中国的新兴产业在近几年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

本文将从新兴产业的风险和防范两个角度来探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新兴产业的风险1. 产业链不完整的风险新兴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变化都导致了产业链的不断迭代和更新,同时,由于相关配套设施和外部环境的缺失,产业链的完整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建设充电电站以及优化能源供应链路,而这些都需要庞大的投入和复杂的协调,因此,新兴产业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往往面临产业链不完整的风险。

2. 政策变化的风险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密不可分,因此,政策变化也必将对新兴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甚至是破产。

比如,上海的共享单车市场经历了政策的变化,从每天新增万辆单车的高峰期到如今数量不到万辆的低谷期。

政策的变化不仅会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盈利水平造成影响,还会对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技术创新的风险新兴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技术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是一定的,技术突破的风险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此方面突破的难度非常大,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一大风险因素。

二、新兴产业的防范1.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是新兴产业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避免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

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从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进行补充,同时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平衡发展。

同时,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在建设产业链的过程中加强备案和审批,防止违规行为和不规范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研究 fT eI u ti td h d sr l u y n aS
我 国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研 究
丁 晓 燕 海 安 县 商 务局 江 苏 海 安 2 6 0 2 60
摘 要 : 兴 产 业 逐 渐 成 为 引领 未 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要 力量 , 展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也 成 为 世 界 主 要 国 家抢 占新 一 轮 新 发
其 次 , 发 投入 不 足 , 研 自主创 新能 力薄 弱 。战略性 新 兴 产
新兴 产业 逐渐成 为引领 未来 经济社 会发展 的重 要力量 , 发展 战 业是 知识 、技术 、资 金密集 型产业 , 其发展 高度 依赖 技术创新 略性 新 兴产 业也 成为 世界 主 要 国家抢 占新一 轮 经济 和科 技 发 和突 破 。而 我 国 目前在 支持 战略 性新 兴 产业 发展 方 面 的投 融 展 制高 点 的重大 战略 。为 了适 应这 一经济 发展趋 势 , 国必须 资政 策还 不 够完 善 , 方面 , 批处 于初 创期 、成 长期 的创新 我 一 大 把握 世界新 科技革 命和产 业革 命 的历 史机 遇 , 加快 发展 战略性 型企 业存 在 融资 困难 , 资金 瓶 颈制 约 明显 ;另一 方 面 , 在财 存
业结 构升 级 、加快经 济发展 方 式转变 ; 是有 利于构 建 国际竞 三
产 业 的持 续 发展依 赖 于其 产 业配 套能 力和 市 场推 广能 力 的不
断提升 。 当前 , 部分新 兴产 业发展 更多地 依托 政策导 向和 政府 扶 持 , 没 取得 支撑 产业 持 续发 展 的足够 市 场空 间 , 用市 场 还 运
破 、市场 主导 、引领 发展 ”的总 体要 求 , 把握 好市场 主导 与政

新兴产业的发展难点及应对方案

新兴产业的发展难点及应对方案

新兴产业的发展难点及应对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政策环境下难题与对策1. 不稳定的政策环境:由于新兴产业处于快速变革和探索阶段,其政策环境相对不稳定。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创新性和灵活性,并提供长期可持续支持。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政策框架,鼓励创新企业进行研发,并提供财务、税务等支持措施以降低其风险。

2. 创新人才缺乏:新兴产业通常要求高度专门化和创造力,在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方面存在挑战。

解决方案: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增加职业教育项目和高校科研合作等方式,提升新兴产业相关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三、技术创新难题与对策1. 技术门槛高:新兴产业常常需要掌握尖端技术知识,并具备快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解决方案: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2. 资本需求大:新兴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开发、设备购置等。

解决方案: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基金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市场开拓难题与对策1. 市场不确定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在没有明确的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前很难做出准确的商业决策。

解决方案: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市场趋势,并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适应性。

2. 品牌建设困难:新兴产业往往缺乏知名度和品牌信誉,在打开市场、吸引客户方面存在挑战。

解决方案:加强品牌推广与塑造,通过与知名品牌的合作或赞助等方式提升企业形象,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口碑。

五、可持续发展难题与对策1. 能源消耗问题:部分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并对环境产生影响。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取得明显的成就与进步,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扶植政策和相关的经济决策,以图抢占先机获取未来发展主动权。

这无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又需要强大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

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培育策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地选择推进策略,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

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

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

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

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

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总体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近几年在我国的总体发展状况良好。

自从2012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我国,社会主要的投资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还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鼓励与支持,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近几年来,虽然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在以比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两倍的速度迅猛发展。

仅2013年上半年,我国新信息技术通信业务收益就达到了7319.6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收入300多亿元;计算机软件新兴业务发展更快,同期实现了1413亿元的利润,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了接近22%。

另外,例如中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等新兴产业的同期收益和利润增长速度均达到了15%左右。

此外,根据我国汽车协会数据资料显示,由于新能源交通工具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2013年的前两个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5885辆同比2012年增长56%,销售量为5889量2012年同比增长42.6%①。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1.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市场推广的速度的加快程度非常明显,尤其是试点城市的建立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化。

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已经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系统,混合动力公交车产品接近成熟,节能技术在部分车型上得到应用,部分使得新能源汽车比燃料汽车节油性能提高近30%,可靠性趋于稳定。

在产业结构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动力电池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三大区域为主的动力电池产业集成带,未来技术突破重点方向应集中在原材料领域,拥有锂电池完整产业链者必将占有市场先机;具有较高功率密度、效率和较宽调速范围的无刷水磁同步电机的批量配套能力是市场发展的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近年,国家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又一新的国家重大战略。

2014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在此战略背景下,尤其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化发展的契机。

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快占领全球化市场,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培育周期长,技术、市场、政策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些问题与以营利为目的和资金安全为首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相违背,企业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进入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在市场缺失的领域,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坚持市场建设方式,以融资为杠杆,利用政府组织优势,引导资本投向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

国开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内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谭中明(2012)、袁天昂(2010)、胡海峰(2010)等人从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培育与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顾海峰(2011)则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并分别从政策性直接金融层面、政策性间接金融层面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政策。

王保忠(2015)认为在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能源、特色产业等领域,应该以开发性金融形态为主导,以培育商业性金融为辅。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与路径研究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与路径研究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与路径研究[摘要] 民营资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当前,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对科技研发能力、高端国际人才、雄厚资金储备有较高要求,使民营企业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遭遇诸多瓶颈,具体体现在企业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高端人才短缺,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缺乏国际视野。

民营企业应根据选择进入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自身所具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推进策略,利用自身优势采取自主发展模式,利用资本优势弥补技术劣势,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全面强化企业的科技实力。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资本;发展瓶颈;发展路径一、研究背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果断提出并执行了4万亿投资计划,在2009年一年内出台了10个行业振兴规划,批准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但这些刺激方案主要针对对象是我国现有主体。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历次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走出危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发力点,其重要性对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

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经济学领域内的重要话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经济危机、实现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素质的根本、有效途径,民营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的特征,大企业有优势但不是万能的,必须采取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来分担发展风险;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还具有便利的社会资源、灵活的管理和低退出成本之优势,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更加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质和能力(吴满财,2012)。

但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的创新型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的因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有活力、有技术、有创业激情的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导致民营资本并没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易开刚,20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产业以其前瞻性、高增长和创新性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开发。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术密集、知识密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因此,这些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才的积累和研发能力。

2. 高风险、高收益。

由于技术难度大、市场尚未成熟等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风险很大。

但是,一旦成功,往往能够带来高回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3. 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要求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科技和资金等资源投入。

因此,企业在开展这些产业时需要具备很高的资源整合和运用能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1. 新技术引领模式。

该模式以技术为导向,致力于在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以期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在该模式下需要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来掌控市场。

2. 客户需求驱动模式。

该模式将客户需求视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致力于在解决客户问题和需求方面取得突破。

在该模式下,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达到市场领先地位。

3. 资源整合协同模式。

该模式将资源整合和协同配合视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联盟、合作伙伴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快速崛起。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1. 积极拥抱技术进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企业应该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内部创新和开放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

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去年前9个月,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全部工业增加值高了2.7个百分点。

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面临着有效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

以光伏和风电产业为例,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
(吉瓦),但我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已接近40GW ,明显过剩;全国风电装机并网容量新增14GW ,但行业总体产能超过25GW ,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不确定,市场容量小。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二字意味着其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通常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市场需要培育;其次,技术的不成熟、规模的不经济,导致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偏高,在一些领域难以替代传统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
代,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等等;再次,消费环境不完善和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使得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难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比如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电动汽车的销售。

二是发展无序,产能过剩。

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起,这一产业就迅速进入了地方政府的视野,各地均对其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热情。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
存在出现一哄而上、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三是跌入“惯性陷阱”,困于低端制造。

一些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干快上”的同时,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而是沿袭了传统产业的老路子,即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而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资金很少,在产业链上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
而非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环节。

比如,国外技术拥有者从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手中拿走0.1元/每千瓦时。

这与“中国制造”如出一辙,单靠这种模式难以真正占据市场。

因为创新才是新兴产业能够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需紧盯技术而不是成型的生产线,只要技术上有所欠缺,即便靠低价也难以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四是管理体制存在瓶颈,阻碍市场形成与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

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这一产业市场培育面临一系列亟需解决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与之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面对需求“瓶颈”,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规避“产业同构”风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各异,但各地在谋划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全国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
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的态势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通过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地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产业
前沿Q IAN YAN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石家庄/杜欣
17
2012年第4期
/定位与战略选择,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此外,还要注重发挥整体效益,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强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套,形成合力,进而形成面向全球产业链协同竞争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产业配套和商业模式创新,防止“结构性过剩”风险。

任何一种新兴产业,在其初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的“阻塞”和前端环节的“过剩”现象。

这既有由于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例如当前由于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不协调,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以致产能过剩;也有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导致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符的原因,比如2000年美国互联网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出现了“网络泡沫”。

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破解这种阶段性的和瓶颈过剩,通过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
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加强新型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技术研发,打破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三是推动二次创新,避免陷入“技术引进陷阱”。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谓之“新”,就在于其技术的不确定性,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如光伏产业所需要的多晶硅的生产,从改进西门子法到物理法等,曾经历很多技术变迁。

而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对前一个技术的颠覆,导致前一个技术可能没有任何存在的商业价值。

按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依靠技术引进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原有的投资很有可能随技术进步变成沉淀成本,导致既无法靠技术、又无法靠价格赢得市场。

目前来看,我国的新兴产业总体上存在着核心技术缺乏,依
赖技术引进,处于低端锁定的局面。

由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技术引进上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积极推进二次创新,把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产业战略的导向和主要目标,避免出现一代接一代的光靠技术引进现象。

四是正确定位政府作用,防止“体制性过剩”。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较强的社会性、先进性以及需求不确定性,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在其发展初期,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政府在倡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蕴含着行动失误的可能性,干预过多反而容易扭曲市场、浪费资源。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政府本意是想实现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反而形成新兴即过剩,短期逐利的尴尬局面。

政府需重新审视其自身的定位。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扶持者而不是主导者,是有利于所有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市场的干预者;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引导、推动和使用。

破解需求“瓶颈”,
政府应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一是创造市场需求。

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启动并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推动试点示范,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培育相应的消费群体。

完善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促进其在更广泛消费群体中的普及。

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可被替代的传统产品使用成本,拉动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为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不具备生存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一个市场空间。

二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

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

在国家层面要充分协调,注重产业配套,优化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在地方层面,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防止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出现新一轮“大跃进”,形成新的不合理竞争和产能过剩。

三是积极支持产业技术研究和应用。

政府资源要向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倾斜,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使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四是扩大开放。

要大力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引进更多的高端制造、战略研发、总装集成等项目落户,借助外力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些“瓶颈”问题。

组织专题产业对接洽谈和推广活动,支持企业展览展示和市场开拓,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创新产品出口,通过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政府间援助项目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五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动企业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准入门槛设置更多的要从技术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像对待传统产业那样主要考虑经济性的准入,比如最低经济规模,把准入的导向从注重经济性转到激励创新上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
贾树海
前沿Q IAN YAN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