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两栖纲普通动物学精讲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两栖动物的眼 及其视觉调节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 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 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 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 侧线消失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 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四)
消化系

统的分
化较鱼
类复杂 肠



1、消化道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 泄殖腔孔
皮肤光滑,无鳞 有分离的尾椎骨、
胸骨和肋骨 低等类群终生具鳃,
无肺或肺不发达 卵生,有的有幼体
生殖
细痣疣螈
(二)有尾目(Urodela或Caudata)
隐鳃鲵科 口大眼小,无眼睑,体侧具纵行肤褶,犁骨齿
长弧形排列,与上颌齿平行,椎体双凹型 小鲵科
具活动眼睑,犁骨齿“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 短列,椎体双凹型,多数种类具颈褶,体侧具肋 沟 蝾螈科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及侧线
幼体
成体
水栖 有侧线和膜质的尾鳍
水陆两栖
成对的附肢出现, 尾消失;侧线消失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鳃呼吸
肺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 完善的双循环

第十七章两栖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内脏
六、呼吸系统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2.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 幼体早期有附生于头侧的3对外鳃[泥螈终生保留外鳃]。外
鳃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消失,蛙蟾类以新产生的4对内鳃呼吸,变 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长出的一对肺取代鳃的呼吸功 能。左右肺不对称。
2.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3.胃:贲门部和幽门部;管状胃腺分 泌胃液 4. 小肠:十二指肠, 回肠;具吸收机 能 5.大肠:粗短,又叫直肠;吸收水分, 聚集并排出残渣 6. 泄殖腔: 肛门、输尿管、生殖 导管都开口于壁上
• 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 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狭 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
变态
• 无尾类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 • 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 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 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 表明:1 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的全过 程。(生物发生律) 2 有机结构与环境变化的适应
九、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了原脑皮;嗅觉功能。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 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 副交感神经.
第十六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 及其不完善性
• 一、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 • 1.五趾型四肢,支撑身体离开地面运动。 • 2.陆上呼吸器官——肺呼吸、鼻腔有了 呼吸和嗅觉的双重功能、 • 3. 首次出现感受陆上声波的中耳。 • 4.体表角质化,防止水分散失。

两栖纲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两栖纲

两栖纲



5,树蛙科:与蛙科相似,区别在于,1)、指 趾末端膨大为吸盘;2)、前后肢均具蹼; 代表大树蛙。
6、姬蛙科:舌卵圆型,不分叉,口中无齿, 肩带为周胸型,口狭小,头狭而短,代表 北方狭口蛙。
二、有尾目 成体具长尾,有足, 无鼓室及鼓膜,具 肋骨及胸骨,不具 眼睑或具眼睑。 1、小鲵科:体型较 小,具眼睑,具颌 齿及梨齿,梨齿呈 V型,无肺或有肺, 例如极北小鲵。
2、蟾蜍科:舌不分叉,可伸出,口中无齿,肩 带为弧胸型,皮肤粗糙,有毒腺,我国代表 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
3、雨蛙科:舌卵圆型,
前端分叉,上颌, 梨骨具齿,下颌无 齿,体瘦,弧胸型 肩带,指趾末端膨 大,代表无斑雨蛙。
4、蛙科:舌端分叉,
可伸出,上颌梨骨 具齿,周胸型肩带。 代表黑斑蛙,金线 蛙,中国林蛙—— 蛤蟆油
空气进入口腔
空气压入肺内
气体交换
空气被压出体外
七、循环系统 幼体: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与鱼类相似。 成体:不完全的双循环 1、组成: 1)、心脏:一个心室,两个心房, 一个动脉圆锥(腹面),血液从心脏发出的地方 一个静脉窦(背面),收集回心血液。 2)、动脉:从动脉圆锥发出三对动脉弓:总颈 动脉弓、体动脉弓、肺皮动脉弓。 3)、静脉

二、两栖类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 性 (一)初步适应 1、随着呼吸介质的改变,从鳃呼吸转变到用 肺呼吸。 2、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和新陈代谢活动的增 强,从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3、为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运动,发展 了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与一般鱼鳍有很大的区别:鱼类的鳍是单支 点的杠杆,只能依躯体作对应的转动, 具多支点的杠杆,而不是鱼类的单支点,这样灵活而有 力,获得了较大的运动范围,与前肢的多样性有关。 肩带不与头骨直接相连,而是借肌肉间接地与脊柱和头 骨相连接。 腰带借荐椎直接与脊柱连接,构成对体重的支持和推进 运动。 肢骨前端一般都是五趾,有些种类具爪,使肢骨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肢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前肢的上 臂,前臂和手,后肢的股,胫和足。)

第17章 两栖纲

第17章 两栖纲

学习要点

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面临哪些主要矛盾。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主要类群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水陆环境差异
1、湿度(?) 水环境和干燥的陆地 ,保持水分,防止蒸发 2、氧气含量(!) 要有合适的呼吸器官

3、比重(水、空气) 浮力的大小
12、两栖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是 开始形成 。

13、两栖类的四种生态类型除了常见的陆栖和水栖种类还有 和 。

二、讨论与思考
1、说明鱼类鳔的功能,它是如何发挥这一功能的。简述两栖 类循环系统的特点。

2、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3、两栖类由水生向陆生过渡面临哪些困难? 4、动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试
两栖类的结构
8 神经Nervous s.:处于较低 水平 ,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 经和感觉器官 脑:分化不高,神经物质开始 向大脑顶部转移,出现原脑皮, 中脑是高级中枢。 脊髓:棒状 周围神经:分--脑神经10对; 脊神经10对;植物性神经
两栖类的脑
两栖类的结构
9、感官senses: 听觉-有中耳(鼓膜、鼓室、耳柱骨、耳咽管)、 内耳,感音部位是瓶状囊。 视觉-适应陆生,有泪腺和眼睑;角膜凸出,晶 体扁平,适于远视。水晶体牵引肌前拉水晶体聚 光。陆地近视。 嗅觉-出现内鼻孔,嗅粘膜平坦,嗅觉不发达; 有锄鼻器(Jacoson`s organ)是一种味觉器官。 侧线-水生种类发达,感觉水压变化,排列对称, 有助于对方向有关的结构有
8、两栖类有动脉圆锥导出的3对动脉分别是 9、两栖类的呼吸器官有 、

两栖纲

两栖纲
第十三章
两栖纲
什么是两栖动物?
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 用肺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14.3
两栖纲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有丰富的皮 肤腺和血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类的成体有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3.成体出现内鼻孔和囊状肺,可以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4.由于肺呼吸的出现,成体的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为不完全的双 循环。幼体仍为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5.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
蟾蜍的肩带(弧胸型)
(2)胸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但无肋骨,未 形成胸廓。 (3)腰带 直接与脊柱相关节。成份包括髂骨、坐 骨和耻骨。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使后肢成 为身体重量的主要支撑。 (4)四肢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五趾型附肢,由总鳍 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 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两栖类的神经系统
(二)感官 1. 鼻:鼻腔借外鼻孔通外界,内鼻孔通口咽腔。 2. 眼:具眼睑及瞬膜,但仅下眼睑可活动。内眼角具哈氏 腺,眼睑、瞬膜及哈氏腺分泌物使眼球湿润,避免伤害和干燥, 以适应陆生生活。晶体较鱼类扁平,焦距较长,但晶体的形状 (凸度)仍不可改变。 3. 耳 耳首次出现了听觉功能。 (1)中耳:为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中耳腔一端接鼓膜; 另一端借耳咽管通口腔,空气可进入中耳腔,以保证鼓膜内外的 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由舌 颌骨演化而来)传至内耳,产生听觉。 (2)内耳:与鱼类基本相似。但球状囊分出雏形的瓶状囊, 有感受声波的作用。
典型五趾型附肢各部分及其骨骼名称如下:

普通动物学ppt课件第十七章鱼纲

普通动物学ppt课件第十七章鱼纲

Venule
Vein
Gill capillaries
Atrium Ventricle Heart
Artery (O₂-poor blood)
CAddison Wesley Longrman, Ino.
um
FRESI F
Food, fresh water2
G A N.
05
Copyright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 or display.
outh open
Mouth closed
Gill raker
Gill filaments
Gill arch
Gill raker
Lamellae with
Gill arch
Gill filaments capillary
Water
networks Artery
Water
Water
Vein
Water
Water
等 鱼类的骨骼:
体外骨骼:鳞片
– 脑颅neurocranium
内骨骼:
– 嗅觉区olfactory region – 视觉区orbital region
中轴骨 脊柱 体椎 ( 附有肋骨)
– 耳区otic region – 枕区occipital region
{
{ 尾椎 ( 特具血管弧)
头骨
脑 颅 软骨鱼 : 软骨脑箱, 构造简单
生 Mesorchium

软!
卵!
硬,
体 雄 少
Dorsal aorta
Kidney Posterior mesenteric

17章两栖纲

17章两栖纲
动脉圆锥发出左右两个大的 动脉干,各包含3根大动脉, 即颈动脉:最前面一根,将血 液送到头部 体动脉:第二根,左右体动脉 在身体背面回合成背大动脉, 将血液送到前肢、内脏和身体 其它部分 肺皮动脉:最近的一根,将血 液送到肺和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静脉系统
静脉窦接受2支前大静脉和1支后大静脉的 血液。后肢的血液回到后腔静脉必须经过 肾门静脉或腹静脉,后者汇入肝门静脉。
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 5.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 6.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
7.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以鳃呼吸 具侧线器官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1.体形
蚓螈型:蚓螈、鱼螈
椎体多为前凹或后凹型。
增大椎体间接触面,连接更 加牢固,提高支持体重的效 能
椎体类型
带骨
有胸骨,无肋骨,不形成胸廓,肩带不与头骨相连, 腰带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 、上乌喙骨、锁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肢骨:
五指型附肢 前肢:肱骨(上臂);
桡骨和尺骨(前臂); 腕骨、掌骨和指骨(手 部)。 后肢:股骨(股部); 胫骨和腓骨(胫 部); 跗骨、蹠骨和趾骨(足 部)。
粒状大隆起。 疣粒:较之瘰粒要小的光滑的颗粒状隆起。 痣粒:更小的隆起。
皮肤特点归纳:
两栖类皮肤裸露,表皮出现了轻微角质化,开始出现 了蜕皮现象。多细胞腺体丰富。真皮层厚,皮肤下有 淋巴腺。由于表皮出现了角质化,使两栖动物从水生 向陆生迈出了一大步,但由于两栖动物表皮角质化程 度不高,它们还不能真正离开水到陆地生活。 两栖类皮肤除了一般脊椎动物皮肤所有的保护外,还 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普通动物学两栖纲演示教学85页PPT

普通动物学两栖纲演示教学85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普通动物学两栖纲演示教学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第17章-两栖纲.

第17章-两栖纲.
双凹型(有尾类)。
④ 椎弓前后方具前、后关节突,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 和灵活性,这是四足动物特征。
⑤ 首次出现1块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联结,增加后肢 承重能力。
颈椎和荐椎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⑥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棒状的尾杆骨(urostyle)。有尾 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⑦ 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② 毒腺
形成:多细胞腺体,由粘液细胞转变而成,体积大, 数量少,多分布在背部。
毒腺功能:对捕食者具有威慑作用,避免被吞食; 亦有捕食作用。
蟾蜍的两眼后方有一对大毒腺,称耳后腺,白色分 泌物加工后为中药蟾酥。功能:强心利尿;兴奋呼 吸,升高血压;有消炎、抗癌、抗辐射作用;表面 麻醉作用很强,毒性大,用量大可引起幻觉。
2、掌握两栖纲的重要类群特征和代表动物。 3、了解两栖纲的起源与演化。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比较 ① 陆地空气氧含量大。水含氧3-9ml/L,空气含氧
210ml/L 。 ② 水密度大。水的密度比空气大1000倍,粘性比空
气大100倍,对物体运动有阻力,亦有浮力。 ③ 水的比热大于空气,水温变化较小。空气温度变
成蛙肠长度为体长2倍,蝌蚪肠长度为体长9倍。
6、泄殖腔 壁上有肛门开口、输尿管开口、生殖导管开口,以
泄殖孔与外界相通。
蛙的消化系统
(二)消化腺 1、肝脏 位于体腔前部,左、
右2大叶和1中叶。 肝脏分泌胆汁流入胆
囊,经胆管入十二指 肠。
肝脏左右两叶间有胆囊,有2根管与之相通,1根 与肝管相通将胆汁送入胆囊,1根与胆总管相通, 将胆汁由胆囊送入胆总管。
3、表皮开始发生角质化。但没有很好解决防止水分 蒸发问题。皮肤多腺体,有些是毒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育完备且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
嗅神经
嗅球
蛙 的 神 经 系 统
松果体 视叶
大脑半球 间脑
小脑
第四脑室
延脑

脊髓肩膨大 臂神经丛


脊髓腰膨大 腰荐神经丛
尾丝

视觉
十、感官
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眼腺 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晶体牵引肌、脉络膜张肌
耳 听觉
出现了辅助听觉 的中耳,适于陆 地听声
头骨 脊柱 胸骨 带骨 肢骨
(一)头骨
头骨骨化程度低,宽而扁(平颅型) 眼眶周围的膜状硬骨消失 脑颅后有两个枕骨髁,与颈椎间形成可动关节 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连接(方骨直接与下颌连接) 具次生颌 舌颌骨转变为耳柱骨 鳃弓骨骼退化,部分演变为支持喉头气管的软骨
(二)脊柱
分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颈椎1枚(寰椎)、荐椎1枚
尾椎、荐椎(通过带骨与
只有一枚;头部运动不灵活
脊椎紧密联系)
二、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与不完善性
• 有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 • 仍是变温动物。繁殖离 官,具中耳,大脑半球已 不开水,体外受精,幼 分开,且出现了大脑皮层 体水中发育 的雏形——原脑皮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性,对其陆上生 活和分布造成限制,使其不能远离水源,因此成为 陆生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少、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 类群。
氧含量


出现了肺
环境 较稳定 复杂多变
发达的神经感官
二、两栖类登陆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空气中的获得氧气 支撑体重的问题 防止水分蒸发 生理生化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适应陆生环境所必需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解决的途径: 动物体形的改造 新器官的产生 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
二、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与不完善性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型
蚓螈型 穴居 鱼螈
{ 1、体型 鲵螈型 水栖 大鲵 蛙蟾型 陆栖 蛙类
一、外型
2、体分区:分为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颅骨后缘至泄殖孔是躯干部
泽蛙
口 外鼻孔 头头 眼睛 鼓膜
口:阔 吻:尖 外鼻孔 眼:大 鼓膜 声囊
不完善的双循环,产生的热量少 皮肤不能有效地保温,散热量过多 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冬眠和夏眠现象
淋巴系统
淋巴管 淋巴窦:淋巴管膨大的地方(也叫淋巴腔) 淋巴心:淋巴通路上能搏动的区域 淋巴液 脾脏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
肾脏
皮肤

膀胱
脂肪 体
睾丸 肾脏 肾上腺 输精管
初步适应
不完善性
• 肺呼吸
• 肺呼吸不完善,皮肤作为辅助呼 吸器官
• 出现五趾型附肢(多支点 • 五趾型附肢较原始,支持力弱,
的杠杆运动)
位体侧
• 皮肤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止体内水分蒸发
• 只有一个心室,动、静脉血不能
• 不完全的双循环
完全分开,循环的效率低;
• 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 脊椎分化不完善,颈椎和荐椎均
动脉系统
左、右动脉干
颈体 肺
总动 皮
动脉 动


四 头肢 肺 部和 和
内皮 脏下
静脉系统(Y型)
前腔静脉 一对
后腔静脉 一条
颈外V. 无名V. 锁骨下V. 肾V.
生殖V.
肝V
循环路线
肺循环
肺部毛
细血管

肺静脉 肺动脉
左心房
心室
右心房
体动脉 体静脉
体循环
身体各 器官
不完全双循环
变温动物(冷血;外温)
2.呼吸方式
鳃呼吸 口咽式呼吸 肺呼吸 皮肤呼吸
口底下降,鼻 瓣开放。空气 入口腔
鼻瓣关闭,口 底上举,喉门 开,空气入肺
腹部肌肉收缩, 肺囊收缩,气 体排出
充分利用氧气;减少水分散失
吸气 咽呼吸
入肺 呼气
七.循环系统
组成
心脏 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淋巴系统
循环路线
心脏
静脉窦 二心房 一心室 动脉圆锥
瞬膜
前肢: 短小,四指,支持头部和躯干
四 肢
后肢:五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 和游泳
二、皮肤
裸露无鳞,多腺体
角质层 表皮 生长层
1-2层角质化生活细胞 分生新细胞
真皮
疏松层:色素细胞、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引起体色 的变化
粘液腺 毒腺
色素细胞
三、骨骼系统
{ 中轴骨
{ { 附肢骨
腹肌(轴下肌)
腹直肌 腹斜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四、 肌肉系统
附肢肌更为发达,肌肉跨关节,成对存在,拮抗协调 外生肌:肌肉起点在躯干上,止点在附肢上 内生肌:肌肉的起;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
鳃肌退化,部分转化为节制 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五、消化系统

1.消化管
2.消化腺

肝脏(胆汁)

胰脏(胰液)
第四章 两栖纲(Amphibia)
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 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一节 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水环境 陆地环境 陆生脊椎动物的适应方式
湿度/水 充足
干燥/不足
皮肤表皮角质化
温度 波动小
波动大
体温调节能力提高
密度 水比重大 空气比重小 五趾型附肢承重和运动
泄殖腔
排泄系统
肾脏 输尿管 (1对) (1对)
泄殖腔 (1个)
膀胱(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两栖纲
九.神经系统
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
两个大脑半球已完全分开,形成了原脑皮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脊髓首次出现腹正中裂,有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因种而异,数目不同
植物性神经系统
泄殖 腔孔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泄殖腔孔
口咽腔
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 喉门 颌间腺 内鼻孔 舌
青蛙捕食
六、呼吸系统
1.组成
气管
幼体 外鳃

内鳃
成体 鼻孔
口咽腔
喉气管室
气管

皮肤、咽腔上皮
辅助呼吸
墨 西 哥 钝 口 螈 示 外 鳃
(
)
蛙肺:
蜂窝状,不发达, 结构简单
鲵螈的肺
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
(三)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上胸骨 肩胸骨前乌喙骨锁骨肩胛骨 上肩胛骨
髂骨
肩臼 上乌喙骨
中胸骨 乌喙骨 正胸骨
剑胸骨 耻骨
A
髋臼 坐骨
四、 肌肉系统
肌节不明显,肌隔消失,肌纤维走向多样化
躯干肌肉变薄,肌纤维有分层现象
横突间肌 背肌(轴上肌) 棘间肌
躯干肌
背最长肌
十、感官

鼓膜

鼓室

耳柱骨
组 成
卵圆窗
十、感官
鼻 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嗅觉
十一、生殖系统
雄性
精巢 输精小管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体外 (1对) (若干)
雌性
卵巢 腹腔 输卵管口 输卵管 子宫 泄殖腔 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