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11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识别适宜建设区域,该文将其扩 展用于多等级的适宜性评价。具 体不赘述。
参考文献
• [1]江浏光艳.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 [2]孟霖,郭杰,孙驰,欧名豪.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8,40(01):11-21.
三、结果分析
• 运用GIS工具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平塘县评价单元图斑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最终将平塘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和不 适宜建设用地两大类,高等适宜建设用地、中等适宜建设用地、低等适 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共4个等级。
• 2江浏光艳以成都的两个区(市)县,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中的七类建设用地,采用“目标 一判断一结果”型指标体系,使 用“建设用地适宜级一建设用地 适宜类一建设用地限制型”衡量 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体系将影 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各个因素划 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建设用 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等级属性赋值后可直接用于评价,线状数据则需通过缓冲区分析, 数据转换、属性赋值后方可用于评价。
• 利用GIS空间数据叠置分析方法, 确定评价基本单元。
4评价方法及流程
极限条件法:将指标性质为刚性且属性分级为不适宜等级的图层数据进行 合并操作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分值 加权求和法公式:
用规划数据、石漠化数据、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交通条件空间布局数据 等。
• (3)数据来源:影像数据、DEM数据、平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006—2020年) 资料、县职能部门相关调查和规划成果资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是指帮助用地决策者从物理地貌、社会经济、环境污染等方面研究全面的土地利用可行性,将面积较大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规模的适宜用地。
该方法旨在分析土地用途,确定其最合适的用途,同时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用地适宜性分析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国家组织或地区规划机构以及专业机构或者学者开展的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它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主要涉及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等步骤。
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以确定地块的类型和功能。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用地分析有助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利用可行性,并研究其他可能受物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活动,土地流失和土地覆盖,土地资源的回收等。
用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采用经济学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益,以确定土地最有效的使用方式,并帮助决策者在有竞争的背景下评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
最后,用地适宜性分析还可以构建以地缘政治环境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社会部门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土地使用者制定准确、有效的决策,以确保土地利用绩效,并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可以保
护环境,改善基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的持久繁荣。
因此,用地适宜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由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来确定用地类别和土地利用方案,以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在全球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而适宜性分析则旨在找到最佳利用该土地的途径。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对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坡度、水资源、气候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优劣进行客观量化,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适宜性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用地需求,如农业、工业、居住等,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适宜性分析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农业政策或土地规划。
例如,在农业领域,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哪些地区适合发展水果种植。
在城市规划方面,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等。
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人口需求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权重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争议,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挑战。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是一种技术性分析,它是用来研究一定地区土地能否用于某些特定的用途的。
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分析的区域的土地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规定的用途,同时也减少其他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或其他不利后果。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新或存在的建筑物或设施可以更加安全地实施,从而减少任何潜在的风险。
土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帮助决定哪些地区最适宜发展,这些地区可以是农村地区或城市地区,也可以是原始森林或湖泊地区等,这取决于分析的目的。
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过程通常是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貌、气象地貌等几个方面的情况,也包括地表以及地下的条件,以便更清楚了解一定地区土地的情况,从而确定哪些用途最适合这个地区。
为了实施土地适宜性分析,需要对研究范围内的某种土地类型、气候、地形、地表和地下构成等进行详细考察,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适宜性分析。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首先要进行地理和气候调查,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气象状况,以获得其最适宜的用途。
这项调查的结果将以地图形式展现,可以在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验证其气候和地理条件。
经过深入研究,这种调查可以确定该地区最适合的用途。
随后,要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以获取该地区岩性结构的特征,以及地底的矿产等。
这些调查的结果也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构造等,以便结合地理气象调查结果,更好地确定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事业或行业。
在土地适宜性分析中,还可以进行水文地貌调查,以获取该地区水文地貌条件,包括雨量、水温、溶质等,以确定该地区土壤的适宜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微生物调查、地下水调查、地表水体调查等,以获取该地区的水资源情况。
最后,可以结合上述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以综合分析每项调查的结果,判断该地区适宜哪种用途。
例如,在建筑开发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符合住宅建设或商业建设等;而在种植业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宜耕作或种植果树等。
建筑场地适宜性评价的问题
地质灾害适宜性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
适宜性差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上表中不适宜地段就是评价内容
通常应收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踏勘来评价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上表中不适宜地段就是评价内容通常应收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踏勘来评价精品文档欢迎下载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建筑场地适宜性评价的问题
国标勘察规范规定在勘察报告中要分析评价场地的适宜性,但没有给出评价的方法、依据以及适宜性的等级等问题,感觉有些无所适从。我所看过的报告中均是一句适宜建筑就完事,即没有分析,也没有根据,只是应付而已。不知大家是怎么做的?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
级别 分级说明
适宜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理。
基本适宜 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2、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 生性等) (2)社会属性:(依附于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 (3)经济属性: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 济价值; (4)法律属性:土地权益及其转让等,通过法律 保障。
3
3、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可用作城市活动场所,由于区 位、地质等差异影响使用价值; (2)交换价值: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具体表 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2009年全国土地出 让价16000亿元,约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 土地的经济产出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3)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 的影响。
67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 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 合理的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
(5)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如微 波通信、电视广播、雷达等对地形都有 一定的要求。
4、地形条件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总是要体现在 城市用地上,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规 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型、各种工程 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 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地形分类
名称 极高山
绝对高度 (m)
>5000
相对高度 (m)
>1000
名称 高丘陵
绝对高度 (m)
200-500
相对高度 (m)
(1)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 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2)城市用地的管理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 工作”,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 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 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相协 调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
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与监测。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用地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效率、生态保护状况、污染物排放等。
其次,可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用地的经济产出、就业创造能力等。
再次,可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指标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对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设施等的影响。
最后,还可以考虑其他关联因素,如交通设施、用地的可持续利用等。
通过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状况。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评价需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数据为基础进行量化分析。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评估不同指标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的影响程度,并设置权重,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各指标的取值,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进行评价。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通过计算各指标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得出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手段的运用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监测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持续的监控和跟踪。
为了有效进行监测,可以运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影像数据,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高精度监测。
GIS技术可以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和展示,提供全面、直观的监测结果。
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适宜性评价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 ( land use assessment ),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1详述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作出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为合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自然条件主要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则包括各种历史因素(如文化古迹、城市现状)、政策因素(如保护耕地等)。
城市发展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进行资料搜集、用地分析和编制用地评价图等。
[1]2资料搜集温、降水量、蒸发量、暴雨强度和日照等。
②地形资料:包括高程、的地形图,通常为1∶5000或1∶10000。
③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如活动断层、滑坡、溶岩、流砂、泥石流、沼泽、泥炭层等的水文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和有关地区的江河、湖泊、海洋、渠道等的资料。
内容有:一般水位,历史上不同再现期(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25年一遇、10年一遇等)的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范围和面积、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及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含砂量、河道变化情况等。
⑤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的等水位线和基本流向、水质、泉水以及自流井的位置、平均流量、最大涌水量、含水层厚度、构造、水源补给区位置和范围。
⑥矿藏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地下矿藏的种类、分布范围、储量、品位和开采计划;旧矿井的分布范围,地层有无沉陷以及建筑材料资源等。
⑦文物埋藏范围。
3用地分析对搜集的资料要作综合分析。
为便于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可将用地分为4类。
第1类为适宜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自然条件较好,不需要或稍稍采取工程措施即能适应城市建设需要。
具备的主要条件:①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小于每平方厘米公斤;•②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即低于地面~2米;③不被洪水淹没;④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10%;⑤没有沼泽地段,或者用简单方法即可排除积水;⑥没有大的冲沟、滑坡和岩溶现象。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此次评价区范围以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内 扣除基本农田范围和已建城区范围之后的区域为 主,即只对《河南省汝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 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评价,基本农田及 已建城区不再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区总 面积约70.49 ym2。考虑汝州市远期城市规划情 况,兼顾评价工作精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每个规 划村庄作为1个评价单元,将中心城区剖分为94个 面积为4 ym2的评价单元,共计28个评价单元。 评价区范围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如图2所示。
・ ・35
2021年第6期
能源与环保
研究院编制的《汝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 2030)》,本次工作的具体范围为汝州市城市远景规 划区范围,包括汝州市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 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 域。具体范围:北至骑岭乡、米庙镇北部边界,东至 米庙镇东部边界,南至王寨乡南部边界,西至王寨 乡、骑岭乡西部边界,工作区总面积444 ym2(图1)。
C
入 ma - n n -1
(3)
式中Lm-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
阵阶数。 按上述方法可求得判断矩阵AB最大特征值入=
0.510 41,一致性检验指标CI = 0.031 <0. 100,判断 矩阵一致性检验满足要求,B,中因子在结果A中的 权重正确。同理求得判断矩阵B1、B4、B2的归一化
收稿日期:272- - 72 - 73 ;责任编辑:陈朋磊 DOI:17. 99389/T cnki9073 - 6507. 272-. 06.006 基金项目: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地质调查评价(豫财招标采购271-27772号) 作者简介:董永智(1986—),男,河南新乡人,工程师4010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现从事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通讯作者:霍瑜剑(1984—),男,河南杞县人,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从事水工环地质、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
中国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瑞丽市为例
respectively,accounted for87.05%and12.95%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gional land area.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first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land2387.15hectares, accounting for8.62%of the total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second should be building land9287.48hectares,accounting for33.54%of the total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ird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16014.08hectares,accounting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of57.84%.Visible,Ruili City,the main town of the surrounding gentle slope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mainly to the third 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 first-class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the second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 and third-class building sites should be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about9:33:58.Feasibility analysis, evalu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adjus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to strengthen the dam area of arable land protection initiatives,gradually Ruili City,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o the mountains gentle slope should be building sites,is not only necessary,but also entirely feasible.Key Words:Mountain Town;Urban construction land;suitability evaluation;GIS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相关概念与背景 (1)一、概念界定 (1)二、研究背景 (6)第二节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7)一、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8)二、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0)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一、研究的目的 (13)二、研究的意义 (14)第四节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一、研究的内容 (15)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16)第二章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特征和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17)第一节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特征 (17)一、人地矛盾突出 (17)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18)三、自然灾害频发 (19)四、生态系统敏感 (20)第二节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21)二、景观生态理论 (21)三、土地节约、集约理论 (22)第三章研究区域概况 (23)第一节瑞丽市域概况 (23)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3)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 (23)三、社会经济概况 (24)第二节评价区域范围的确定 (25)第三节评价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26)一、建设经济因子 (26)二、自然生态因子 (27)第四节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29)一、土地利用现状 (29)二、评价区域建设用地分布 (32)三、土地利用及生态效益分析 (33)第四章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方法 (34)第一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34)一、土地对建设(尤其是城镇建设、工业建设等)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 (34)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山区特点 (34)三、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34)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5)第二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与分级体系 (35)一、评价指标 (35)二、分级体系 (36)三、评价指标的量化依据 (38)第三节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基本步骤 (39)一、评价的技术方法 (39)二、评价的基本步骤 (40)第五章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与实施“建设用地上山”战略的建议 (43)第一节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3)一、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43)二、全市城镇建设适宜地面积 (44)第二节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强化坝区耕地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44)第三节适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向山地布局的建议 (46)一、因地制宜地进行城镇与工矿用的开发建设 (46)二、突出提炼山地地域特色 (46)第六章基本研究结论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47)第一节主要结论 (47)第二节未来研究建议 (48)一、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 (48)二、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48)参考文献 (50)致谢 (53)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4)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5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相关概念与背景一、概念界定(一)缓坡山区世界陆地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即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1、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规划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参照国内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从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按物流业用地类型进行评价。
可参考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结果筛选评价因子并制定分级标准( 见表1) 。
表1 物流园区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2、因子的量化和指标权重因子量化即将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进行等级化、数量化。
此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评价对象按主导功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 打分) 。
赋值区间为0~ 3, 数值的大小与该评价因子对某一功能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呈正比, 即将各因子指标中真实值或状态处于最适宜等级的赋值为3, 处于最不适宜等级的定为0, 基本适宜、不太适宜的分别赋值为2 和1, 然后将每部分的评价因子信息按所处的不同等级以数值形式( 分值)表现出来,代表对土地利用适宜度的高低(见表2)。
各评价因子根据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值。
这里采用德尔斐法( Delphi) 、等权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一层指标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重要程度, 并将其作为该层次指标的单层次权重值。
第二层拟采用等权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即对每一因子赋予相同的权值, 并使各评价因子权值之和等于1。
虽然每个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度有所不同, 但在选用第二层次的因子时已考虑到这种不同, 尽量选取那些对评价对象真正重要的因子, 剔除不重要的因子, 因此已将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率和适宜度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用等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各因子的组合权重等于第一层指标权值与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
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 3。
表2 建设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标准表3 各评价因子权重3、综合评价规划区域综合评价指数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V=i ni i W P ?∑=1式中,V 为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适宜度评价值,P i 为功能用地的i 因子适宜度评价值( 0 ~3), W i 为功能用地 i 因子的权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以綦江县为例,用地理信息技术对 土地适宜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
• 重庆市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 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 陵为主。
• 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 水量1071毫米,年均气温18.8℃。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水文】 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綦江河系境内第一 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发源于贵州 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自南向北于江津市江口注入长江。 綦江县赶水镇以上上游流域面积2943.4平方公里,赶水以 下至綦江县城中游流域面积1737.4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 59.9公里,宽6O-100米,落差71米,坡降0.3‰,多年平 均流量83.9立方米/秒。大小支流30多条,依次注入綦江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洋渡河(322.5平方公里)。 藻渡河(1207平方公里)、扶欢河(134.2平方公里)、 郭扶河(116.9平方公里)、蒲河(834.7平方公里)、三 角河(194.1平方公里)、清溪河(489.6平方公里)。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县境多年平均径流量18.49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量0.65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 为31.5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7万千瓦, 可开发水力资源8.15万千瓦。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 磺、石英、矾、天然气、大理石、方解石、石膏、 石灰岩、页岩、绿豆岩、卤盐等。煤矿地质储量 15亿吨以上,可开采量11.5亿吨,为无烟煤种。 綦江是全国百名重点产煤大县,每年产煤近400 万吨。铁矿储量2亿吨以上,以赤铁矿、菱铁矿为 主。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区域】 綦江县位于重庆市南部,介于北纬 28°27′-29°11′、东经106°23′-106°55′-106°55′之 间,东邻万盛区,南接贵州省习水、桐梓两县, 西连江津市,北靠巴南区,东北与南川市接壤。 县境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82公里,幅员面积 2178.5平方公里。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植物资源】 县境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 米、薯类为大家,其次是豆类等小杂粮。县内经 济作物有桑、果、茶、据子、木瓜、红梅、银花、 吴英、杜仲、黄柏等110多个长经品种,有油菜、 花生、烟叶、海椒、西瓜、甘蔗等450多个短经 品种。林木以松、杉、柏为主,其次是格木、枝 树、油桐、青杨、洋槐、竹类等。珍贵林木有国 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润楠、银 杏、楠木术方法 的综合运用,从区域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对 影响保护与开发的各个因子进行单项评估,进而 以最优化配置为原则对各单项因子进行综合叠加 分析,最终推导出各类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方 案的过程。
• 通过该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政策条件清晰 的判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空间关系, 从而为城乡一体化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 操作性内容。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地貌】 綦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华 蓥山帚状山脉向南倾没、大娄山脉向北延伸之间,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 占67.6%,丘陵占32.4%。境内最高海拔1814米, 为石壕镇万隆花坝;最低海拔188米,为永新镇 升平木瓜溪口。全县平均海拔920米。县城古南 镇海拔254.8米。
綦江县交通图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区位】 綦江北倚重庆,南接贵州,是重庆联系 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的重要通 道,也是渝南及黔北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渝黔高速公路建成后, 綦江县城至重庆市区只需40分钟,区位优势更加 明显。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1994年綦江县土地资源详查表明, 全县土地面积为3280385亩。耕地面积1351244 亩,林地面积955262亩,水域面积66451亩,园 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5513亩。土壤分水稻土、 紫色土、黄壤、石灰岩、潮上、黄棕壤、山地草 甸上七个立类,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分别占 耕地面积的57.3%和36.3%。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气候】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 东亚季风特点。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 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 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 米,年均无霜期344天。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交通】 綦江县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兼备。川黔铁路、 渝黔210国道纵贯南北,与三(江)南(川)铁路、渝湘 303省道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 汽车通车里程3046公里,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境内铁 路总里程135公里,设16个火车站。水上通航河道210公 里,綦江河水上运输直通长江口岸。綦江河开发已列为交 通部重点开发项目。在建的渝黔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 长72.5公里,设五个出入口。一期工程重庆童家院至三江 镇雷神店段,2001年初通;二期工程雷神店至渝黔边界崇 溪河段,将于2001年底开工。綦江至万盛高速公路,全长 33.8公里,在县城与渝黔高速公路相接,境内长26.2公里。
•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各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和刚性 因子。
• 以綦江县为例,首先确定需要分析的各因子,再 对其分配权值(表1)。
二、弹性因子分析
• 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 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 将每一个弹性因子总分定为10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以綦(qi)江县为例
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 用地适宜性评价,应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 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
•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 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 用Gl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 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 城乡规划的核心技术是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