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治疗的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但由于细胞内的氧合状况无法直接侦测,所以临床上使用许多氧合指数来反映身体的氧合状况,这些指数的意义及应用,是医护人员该有的认知。大气中的氧气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经由扩散作用至肺微血管,与血色素结合后借着以心脏为动力的动脉血流送至微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剩下的氧气再经由静脉血回流到肺微血管而完成呼吸循环。在整个过程中,代表氧合的各项指标可大别为四类:1)氧气力及相关指数 2)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3)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4)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一.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1.PaO2:动脉氧气压力(Arterial oxygen tension)

2.FIO2:吸入氧气分率(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3.PIO2:吸入氧气压力(Inspired oxygen tension)

= (PB - PH2O) x FIO2

4.PAO2:肺泡氧气压力(Alveolar oxygen tension)

= PIO2 - (PaCO2/R)

在早期,病患缺氧与否,往往只能从一般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心跳、呼吸及意识变化)与皮肤颜色来判断,但若病患出现发绀现象时,通常表示动脉血已高度缺氧,且在肤色过深或重度贫血的病患不易辨别(1)。一直到1950年代Dr. Clark研发出测量氧气分压的电极

棒后,才开启了氧合评估的新页(2)。利用血液气体分析仪(blood gas analyzer),从早期的电子化学技术发展到最近的荧光极棒(fluorescent optode),PaO2的测定也由体外单次演进到体内连续侦测(3)。至于气体的FIO2可以用氧气浓度分析仪(oxygen analyzer)测出。若在一大气压力下,代入大气压力(PB, barometric pressure)760毫米汞柱,水气压力(PH2O, vapor pressure)47毫米汞柱,即可求得PIO2。加上由血液气体分析仪所测得的动脉二氧化碳压力(PaC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及由间接热量测量器(indirect calorimetry)得到的呼吸商数(R, respiratory quotient)或一般代以0.8,便可算出PAO2(1~3)。

5.PaO2/FI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6.P(A-a)O2:肺泡-动脉氧气压力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

= PAO2 - PaO2

7.PaO2/PAO2:动脉-肺泡氧气分率(Arterial-alveolar oxygen fraction)

8.P(A-a)O2/P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PaO2/FIO2于1974年由Dr. Horovitz提出,因为计算容易,且与肺内分流(Qsp/Qt)的相关性不错,所以临床应用甚广(4)。P(A-a)O2因加入了吸入氧气分率及动脉二氧化碳压力两指数,所以可以分辨出因通气量过低导至二氧化碳累积而造成的氧合不良,但影响P(A-a)O2的因素很多,包括吸入氧气分率、通气血流灌注比不配合、肺内分流

及右向左的心内分流,其中肺内分流又随着各种肺疾状况、病患年龄及不同的体位而改变,此外P(A-a)O2也受混合静脉氧气含量的相关因素影响,如组织氧气消耗量、心搏出量及血红素量,一般而言P(A-a)O2对呼吸常态空气的病患有无氧合障碍相当敏感,但由于它与肺内分流间的相关性不佳且受太多非肺因素影响,所以在重症病患并不实用(5)。PaO2/PAO2及P(A-a)O2/PaO2分别由Dr. Gilbert与Dr. Goldfarb提出。若与肺内分流作相关性分析,在PaO2/FIO2、PaO2/PAO2与P(A-a)O2/PaO2三者较近似(r=0.72~0.74),P(A-a)O2则稍差(r=0.62)(6,7)。

二.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1.CaO2:动脉氧气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

= (Hb x SaO2 x 1.34) + (PaO2 x 0.0031)

2.CvO2:混合静脉氧气含量(Mixed venous oxygen content)

= (Hb x SvO2 x 1.34) + (PvO2 x 0.0031)

https://www.360docs.net/doc/0f4077259.html,O2:肺微血管氧气含量(Pulmonary capillary oxygen content) = (Hb x 1.34) + (PAO2 x 0.0031)

4.Qsp/Qt:肺内分流(Intrapulmonary shunt)

=(CcO2 - CaO2)/(CcO2 - CvO2)

有了血红素值(Hb, hemoglobin)、动脉氧血红素饱和度及动脉氧气压力即可求得CaO2。混合静脉血指的是将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及冠状静脉血充份混合后的血液,可由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在右心室或肺动脉内取得以推算出CvO2。至于CcO2

的计算是以肺微血管血红素氧气饱和度为100%的假设下,以肺泡氧气压力代替肺微血管氧气压力。利用CaO2、CvO2及CcO2便可求得Qsp/Qt,此指数包含两部份,分别是流经肺部时得到充份氧合及没有得到氧合的血流量比,代表着中央静脉及全身动脉循环间的静脉混合(venous admixture)。Qsp/Qt被视为临床评估肺部氧合功能的标准,它不会受氧气消耗量、血红素量或混合静脉氧血红素饱和度等因素所影响(1,2)。

5.DO2:氧气输出量(Oxygen delivery)

= CaO2 x C.O.

= CaO2 x C.I. x 10

6.C(a-v)O2:动脉-静脉氧气含量差(Arterial-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

= CaO2 - CvO2

7.VO2:氧气消耗量(Oxygen consumption)

a.= C(a-v)O2 x C.I. x 10

b.= {[(1-FEO2-FECO2) x FIO2/(1-FIO2)] - FEO2} x VE

8.OUC:氧气使用分率(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 VO2/DO2

= S(a-v)O2/SaO2

心搏出量(C.O., cardiac output)一般经肺动脉导管由温度稀释法(thermodilution method)测得,若再除以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便是心搏出指数(C.I., cardiac index)。足够的DO2是加护医疗的重要目标,其中包含氧气指数、血红素量及心脏功能,缺一不可。C(a-v)O2表示组织摄取氧气量的多寡,若值过大常反映着心搏出量不敷所需。7a公式由Fick方程式演变而来,其中的心搏出量测定受多项因素影响,如冰水注入技巧、血红素量、动脉氧血红素饱和度、混合静脉氧血红素饱和度、动脉氧气压力、混合静脉氧气压力等,由此得到的VO2比使用间接热量测量器所得到的VO2值较低,其间差异即是肺部本身的耗氧量,若有肺部感染存在,影响可高达15%。7b公式乃使用间接热量测量器测得,FEO2、FECO2及VE 分别代表吐出氧气分率(expired oxygen fraction)、吐出二氧化碳分率(expired carbon dioxide fraction)及每分钟吐出通气量(expired minute ventilation)。在开放型间接热量测量器,为使误差减少,需确定吸入氧气分率要稳定、管路系统不可漏气及吸吐气要完全分离;若使用封闭型间接热量测量器,则吸入氧气分率可以不定,但气漏、压缩容积及驱动力增加等因素仍会影响数据。正常状况下,约仅25%的输出氧量被消耗掉,若氧气消耗量增加或氧气输出量减少,则OUC值上升(2,8)。

三.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1.SaO2:动脉氧血红素饱和度(Arterial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2.SpO2:脉动氧血红素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by pulse oximetry)

3.FO2Hb:氧血红素饱和分率(Fractional hemoglobin oxygen

saturation)

= O2Hb/(O2Hb + HHb + metHb + COHb)在血液气体分析仪得到动脉氧气压力的同时,利用氧血红素解离曲线或内定相关公式,即可得到SaO2。SpO2是由脉动测氧器(pulse oximetry)所测得,此类仪器约在1980年代问世,因具有非侵袭性及连续监测的优点,现几乎已成重症照护的必要配备(9)。它的原理是利用波长660nm及940nm两光条通过一脉动的血管床后,因通透性的差异进而反映出血红素及氧血红素(O2Hb)间的量差,最后转成氧血红素饱和度显现。影响SpO2的因素很多,如侦测位置血流量不足、外来光线过强、不正常血红素过多、肤色差异、重度贫血、侦测部位经常移动或不正常脉动等,由于SpO2仅反应血红素及氧血红素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为功能性饱和度(functional saturation)(10)。由一氧化碳测氧器(CO-oximetry)所测得的FO2Hb因为涵盖了氧血红素、脱氧血红素(HHb)、变性血红素(metHb)及一氧化碳血红素(COHb)等多项血红素的数值,所以被称为分率性饱和度(fractional saturation),也是目前视为侦测氧血红素量的标准方法(1,11)。4.SvO2:混合静脉氧血红素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 1 - VO2/DO2

5.S(a-v)O2:动脉-静脉氧血红素饱和度差(Arterial-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difference)

= SaO2 - SvO2

6.VQI:通气-血流灌注指数(Ventilation-perfusion index)

= (1-SaO2)/(1-SvO2)

7.OEI:氧气萃取指数(Oxygen extraction index)

= (SpO2 - SvO2)/SpO2单一次的SvO2测定可将经由肺动脉导管所抽得的混合静脉血打入血液气体分析仪或一氧化碳测氧器即可测得。至于具有连续监测SvO2功能的静脉测氧器(venous oximetry)也已于1980年代早期被研发使用,由光源、光感应器及微处理器等组合,置于肺动脉导管前端,将波长650nm至1000nm的光线射出,碰到红血球后反折的光量经过感应计算后,即可得到SvO2,有研究报告指出SvO2与氧气使用分率间的相关性甚佳(r=0.96),影响SvO2测定的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值、血流速度、血球容积计及导管末端堵塞与否(12)。同时并用脉动测氧器及静脉测氧器(或合称双重测氧器,dual oximetry)即可得到S(a-v)O2、VQI及OEI三项具连续监测功能的指数,S(a-v)O2可代表动脉-静脉氧气含量差,VQI与肺内分流间的相关性尚可(r=0.78),而OEI与氧气使用分率间的相关性r=0.60(13,14)。

四.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1.PtcO2:经皮氧气压力(Transcutaneous PO2)

在1970年代中期被开发应用,方法是将Clark电极直接置于皮肤表面,在加热至约摄氏44度后,因表皮的特性改变使得组织间的微血管动脉化,当氧气扩散出来后被侦测到的压力即是PtcO2。影响PtcO2的因素除了动脉血的氧含量外,还有皮下血管丛的血流量,一

般新生儿的PtcO2与动脉氧气压力的相关性还不错,但在成人则较差。因为有电极片需经常更换测定位置及可能造成皮肤灼伤的危险,PtcO2已渐被脉动氧血红素饱和度所取代(2,15)。

2.PtcO2/PaO2:经皮氧气压力指数(PtcO2 index)

在正常新生儿,此数值约 1.0,但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成人约0.7~0.8。若低于正常值,则表示皮下组织氧合不良。

3.PscO2:皮下氧气压力(Subcutaneous PO2)

将一细硅管植入皮下组织,内含一Clark电极组成硅管压力测量器(silastic tonometry),可以直接测得皮下组织微血管所扩散出来的氧气分压。在实验动物的血流变化侦测时,PscO2比经皮氧气压力更敏感(15,16)。

4.PcjO2:结膜氧气压力(Conjunctival PO2)

当眼睛闭上时,角膜细胞即直接从眼睑结膜得到氧气供应,将超微的Clark电极置于眼睑结膜的内侧,由于细胞层很少,所以不需加热即可测得PcjO2,代表由同侧颈动脉所供应的微血管血流氧合状况。与经皮氧气压力指数类似,成人正常的PcjO2/PaO2约0.6~0.7(2,16)。

5.pHi:胃肠黏膜内酸碱值(Gastrointestinal intramucosal pH)

临床上常用的胃压力测量器(gastric tonometry)由鼻胃管与其末端可通透二氧化碳的球囊共同组成,球囊内含2~3毫升的生理食盐水,在胃内经1~2小时的平衡期后,将囊内的水抽出并打入血液气体分析仪以得到二氧化碳分压,另外同时抽取动脉血测得碳酸量,再

代入修正过的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pH=6.1+log[HCO3/(PCO2x0.03)]便可得到酸碱值,此即pHi。当肠胃道的血流灌注异常或局部组织缺氧时,pHi即随之改变,正常的pHi 约7.38±0.03。在动物实验时,肠道pHi的变化敏感度更甚于胃部(15,17)。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治疗的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但由于细胞内的氧合状况无法直接侦测,所以临床上使用许多氧合指数来反映身体的氧合状况,这些指数的意义及应用,是医护人员该有的认知。大气中的氧气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经由扩散作用至肺微血管,与血色素结合后借着以心脏为动力的动脉血流送至微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剩下的氧气再经由静脉血回流到肺微血管而完成呼吸循环。在整个过程中,代表氧合的各项指标可大别为四类:1)氧气力及相关指数 2)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3)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4)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一.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1.PaO2:动脉氧气压力(Arterial oxygen tension) 2.FIO2:吸入氧气分率(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3.PIO2:吸入氧气压力(Inspired oxygen tension) = (PB - PH2O) x FIO2 4.PAO2:肺泡氧气压力(Alveolar oxygen tension) = PIO2 - (PaCO2/R) 在早期,病患缺氧与否,往往只能从一般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心跳、呼吸及意识变化)与皮肤颜色来判断,但若病患出现发绀现象时,通常表示动脉血已高度缺氧,且在肤色过深或重度贫血的病患不易辨别(1)。一直到1950年代Dr. Clark研发出测量氧气分压的电极

棒后,才开启了氧合评估的新页(2)。利用血液气体分析仪(blood gas analyzer),从早期的电子化学技术发展到最近的荧光极棒(fluorescent optode),PaO2的测定也由体外单次演进到体内连续侦测(3)。至于气体的FIO2可以用氧气浓度分析仪(oxygen analyzer)测出。若在一大气压力下,代入大气压力(PB, barometric pressure)760毫米汞柱,水气压力(PH2O, vapor pressure)47毫米汞柱,即可求得PIO2。加上由血液气体分析仪所测得的动脉二氧化碳压力(PaC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及由间接热量测量器(indirect calorimetry)得到的呼吸商数(R, respiratory quotient)或一般代以0.8,便可算出PAO2(1~3)。 5.PaO2/FI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6.P(A-a)O2:肺泡-动脉氧气压力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 = PAO2 - PaO2 7.PaO2/PAO2:动脉-肺泡氧气分率(Arterial-alveolar oxygen fraction) 8.P(A-a)O2/P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PaO2/FIO2于1974年由Dr. Horovitz提出,因为计算容易,且与肺内分流(Qsp/Qt)的相关性不错,所以临床应用甚广(4)。P(A-a)O2因加入了吸入氧气分率及动脉二氧化碳压力两指数,所以可以分辨出因通气量过低导至二氧化碳累积而造成的氧合不良,但影响P(A-a)O2的因素很多,包括吸入氧气分率、通气血流灌注比不配合、肺内分流

血气分析指标

1.氧合状况的指标 (1)pO2[PaO2、PO2](动脉血氧分压)是指动脉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λ正常值:波动范围较大,与年龄有关,一般为80~100mmHg。 λ临床意义:是判断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当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O2低于正常值就已经提示缺氧,但一般只有当pO2<60mmHg时,才引起组织缺氧,临床方可诊断为低氧血症。 (2)O2SAT[SaO2、SO2](动脉血氧饱和度)是指动脉血液中Hb在一定氧分压下和氧结合的百分比,即氧合Hb占Hb的百分比。 正常值:90~100%。λ λ临床意义:O2SAT仅仅表示血液中氧与Hb结合的比例,虽然多数情况下也作为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但与pO2不同的是它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缺氧的情况,尤其当合并贫血或Hb减低时,此时虽然O2SAT正常,但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氧。 (3)O2CT[CaO2](动脉血氧含量)是指每100ml血液中实际带氧量的毫升数,包括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和以化学结合形式存在的氧。 λ正常值:18~21ml/dl,平均19ml/dl。 λ临床意义:O2CT能真实地反映动脉血液中氧的含量,是较可靠的诊断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 2.酸碱平衡指标 (1)pH(动脉血酸碱度)是未分离血细胞的血浆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正常值:7.35~7.45,平均7.40。λ λ临床意义:pH基本代表细胞外液的情况,是主要的酸碱失衡的诊断指标,对机体的生

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内环境的稳定性。pH直接反映机体的酸碱状况,>7.45为碱血症,<7.35为酸血症。但pH正常也不能表明机体没有酸碱平衡失调,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2)pCO2[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指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35~45mmHg,平均40mmHg。λ λ临床意义;pCO2是主要的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指标,常可反映肺泡通气情况。一般情况下,>45mmHg是呼吸性酸中毒,而<35mmHg是呼吸性碱中毒。 (3)HCO3std和HCO3act[SB和AB](动脉血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HCO3std 是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37OC、pCO2为40mmHg、Hb完全氧合的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而HCO3act是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所测得的人体血浆HCO3-含量。正常情况下两者是相等的。(standard:标准;actual:实际的) λ正常值:22~27mmol/L,平均24mmol/L。 λ临床意义:HCO3std和HCO3act均代表体内HCO3-含量,是主要的碱性指标,酸中毒时减少,碱中毒时增加。两者的区别在于HCO3std不受呼吸因素影响,仅仅反映代谢因素HCO3-的储备量,不能反映体内HCO3-的真实含量。而HCO3act受呼吸因素影响,反映体内HCO3-的真实含量。 (4)ctCO2[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是指血浆中以化合及游离状态下存在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其中以结合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占绝大部分。 正常值:24~32mmol/Lλ ,平均28mmol/L。 λ临床意义:ctCO2也是重要的碱性指标,主要代表HCO3-的含量,<24mmol/L时提示酸中毒,而>32mmol/L时提示碱中毒。 (5)BE(B)和BE(ecf)[ABE和BE](动脉血标准碱储备或碱剩余和实际碱储备或碱剩余)

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氧合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含量(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0%)较对照组(16.70%)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各项氧合指标,同时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危重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发病人群为早产儿[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诊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2]。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提高,改善患儿预后。因此,本研究对我院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两组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且通过胸部X线对病症进行确诊。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顺产17例,剖宫产13例;胎龄28~37 w,平均胎龄(33.2±5.1)w。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顺产16例,剖宫产14例;胎龄27~37 w,平均胎龄(32.7±4.2)周。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患儿做好预防感染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营养供给:通过早期微量营养喂养的方式对患儿实施营养供给,于患儿出生6 h后,对患儿进行10%葡萄糖注射液5 ml试喂养,对吞咽困难的患儿,使用配方奶通过鼻胃管注入的方式进行喂养。②呼吸管理:维持患儿舒适体位,及時清理患儿口腔、鼻腔分泌物,并对患儿进行及时拍背吸痰,保证患儿呼吸顺畅。对哭闹的患儿可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安抚,必要时可对患儿进行镇定剂注射,但应尽量减少药

常用的血氧指标

常用得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PO2)2、血氧容量(CO2max)3、血氧含量(CO2)4、血氧含量(CO2)4、血氧饱与度(SO2) 缺氧得类型、原因、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 原因:1、吸入气PO2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血氧变化得特点: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与氧饱与度均降低 血液性缺氧: 原因: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4、血红蛋白与氧得亲与力异常增高。 血氧变化得特点: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与度正常,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从而使血氧容量与血氧含量减少。 循环性缺氧: 原因:1、全身性循环障碍2、局部性循环障碍血氧变化得特点: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血氧饱与度均正常。 组织性缺氧: 原因:1、细胞氧化磷酸化障碍2、线粒体损伤3、

呼吸酶合成障碍。 血氧变化特点: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血氧饱与度均正常。 对机体得影响:1呼吸系统得变化: 2、循环系统得变化: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量分布、肺血管收缩与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3、血液系统得变化:红细胞增多、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4、中枢神经系统得变化: 5、组织细胞得变化:(1)代偿性得反应:组织、细胞利用氧得能力增强;无氧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强。(2)损伤性变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得呼吸功能与生物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得抑制;溶酶体肿胀、破裂以及释放大量得溶酶体酶,最终引起细胞自溶合周围组织得溶解破坏。 发热 概念:由于致热原得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得调节性体温升高时,就称之为发热。 发热激活物:凡就是激活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与释放EP,进而引起体温升高得物质。

血气分析指标解读

认识血气分析指标 1. 氧合指标 包括: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 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90~100 mmHg。PaO2 正常值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预计PaO2 值(mmHg)=100 - 0.33×年龄(岁)±5,也就是说,对于80 岁的老年人来说,氧分压68 mmHg 也可能是正常的。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表示血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正常人动脉SaO2为95%~98%,如低于90% 可确定有低氧血症存在。 氧合指数(PaO2/FiO2):即氧分压/吸氧浓度,是反映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在血气分析报告单上,此项指标需要结合氧分压的数值和实际吸氧浓度来人为计算,氧合指数≥400 为正常。如果PaO2下降,而加大吸氧浓度虽然可以提高PaO2,但计算氧合指数仍小于300 ,提示有急性肺损伤。 正常情况下吸入空气,吸氧浓度为21%(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正常氧分压最低为90 mmHg 时,氧合指数为90/0.21 = 429; 氧分压为60 mmHg 时氧合指数为60/0.21 = 286,PaO2 <60 mmHg 提示有呼吸衰竭。 对于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或鼻导管吸氧的病人,血气分析报告单上会出现PaO2 >100 mmHg 的情况,此时计算吸氧浓度的公式为(21 + 4 ×氧流量)/100。 例如,测得PaO2为130 mmHg,吸氧流量若为3 L/min,则氧浓度为(21+4*3)/100 = 33%,从而计算得到氧合指数为130/0.33 = 393,提示在当前呼吸机参数或吸氧情况下,患者呼吸功能可。 2. 二氧化碳指标 二氧化碳分压(PaCO2):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35~45 mmHg,平均值为40 mmHg,静脉血较动脉血高5~7 mmHg(用来判断是不是错采了静脉血)。 PaCO2<35 mmHg :低碳酸血症, PaCO2>45 mmHg :高碳酸血症; PaCO2>50 mmHg :提示存在呼吸衰竭。 3. 酸碱指标 包括:酸碱度(PH 值)、剩余碱(BE)、碳酸氢根(HCO3-) 酸碱度(PH 值):正常范围7.35~7.45。PH ≤7.35 为酸中毒,PH ≥7.45 为碱中毒。人体可生存的极限PH 为6.8~7.8。当机体存在严重碱中毒(pH >7.65)时,病死率高达85% 以上;酸血症对机体危害的pH 是在7.20 以下,也就是说,机体耐酸不耐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机体强大的代偿能力,PH 即便正常也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需要进一步判断。 剩余碱(BE):正常范围0±3 mmol/L。是反映代谢性因素的一个客观指标,更是排除了呼吸因素的一个指标。顾名思义,BE 正值越大,表示存在代碱,反之,BE 负值负的越多,表示存在代酸。 碳酸氢根(HCO3-):包括理论碳酸氢根(SB)和实际碳酸氢根(AB)。正常值22~27 mmol/L,平均24 mmol/L。SB 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其数值的增减反映体内的HCO3- 的贮存量,以此表明代谢成分的增减。代酸时SB 降低,代碱时SB 升高。AB 是实际条件下测得血

常用的血氧指标

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PO2)2.血氧容量(CO2max)3.血氧含量(CO2)4.血氧含量(CO2)4.血氧饱和度(SO2) 缺氧的类型、原因、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 原因:1.吸入气PO2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血氧变化的特点: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 血液性缺氧: 原因: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 血氧变化的特点: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正常,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从而使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减少。 循环性缺氧: 原因:1.全身性循环障碍2.局部性循环障碍 血氧变化的特点: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均正常。 组织性缺氧: 原因:1.细胞氧化磷酸化障碍2.线粒体损伤3.呼

吸酶合成障碍。 血氧变化特点: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均正常。 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的变化: 2.循环系统的变化: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量分布、肺血管收缩和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3.血液系统的变化:红细胞增多、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组织细胞的变化:(1)代偿性的反应: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无氧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强。(2)损伤性变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和生物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的抑制;溶酶体肿胀、破裂以及释放大量的溶酶体酶,最终引起细胞自溶合周围组织的溶解破坏。 发热 概念: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时,就称之为发热。 发热激活物:凡是激活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EP,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氧合指数

氧合指数 PaO2/FiO2,正常值为400-500mmhg,如果PaO2明显下降,加大吸入气中氧浓度无助于进一步提高PaO2,氧合指数小于300mmhg,则提示,肺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治疗的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但由于细胞内的氧合状况无法直接侦测,所以临床上使用许多氧合指数来反映身体的氧合状况,这些指数的意义及应用,是医护人员该有的认知。大气中的氧气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经由扩散作用至肺微血管,与血色素结合后借着以心脏为动力的动脉血流送至微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剩下的氧气再经由静脉血回流到肺微血管而完成呼吸循环。在整个过程中,代表氧合的各项指标可大别为四类:1)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2)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3)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4)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一.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动脉氧气压力(Arterial oxygen tension) :吸入氧气分率(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吸入氧气压力(Inspired oxygen tension) = (PB - PH2O) x FIO2 :肺泡氧气压力(Alveolar oxygen tension) = PIO2 - (PaCO2/R) 在早期,病患缺氧与否,往往只能从一般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心跳、呼吸及意识变化)与皮肤颜色来判断,但若病患出现发绀现象时,通常表示动脉血已高度缺氧,且在肤色过深或重度贫血的病患不易辨别(1)。一直到1950年代Dr. Clark研发出测量氧气分压的电极棒后,才开启了氧合评估的新页(2)。利用血液气体分析仪(blood gas analyzer),从早期的电子化学技术发展到最近的荧光极棒(fluorescent optode),PaO2的测定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氧合指数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治疗的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但由于细胞内的氧合状况无法直接侦测,所以临床上使用许多氧合指数来反映身体的氧合状况,这些指数的意义及应用,是医护人员该有的认知。大气中的氧气从呼吸道进入肺泡,经由扩散作用至肺微血管,与血色素结合后借着以心脏为动力的动脉血流送至微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剩下的氧气再经由静脉血回流到肺微血管而完成呼吸循环。在整个过程中,代表氧合的各项指标可大别为四类:1)氧气力及相关指数 2)氧气含量及相关指数 3)氧气饱和度及相关指数 4)局部组织氧合指数。 一.氧气压力及相关指数 :动脉氧气压力(Arterial oxygen tension) :吸入氧气分率(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吸入氧气压力(Inspired oxygen tension) = (PB - PH2O) x FIO2 :肺泡氧气压力(Alveolar oxygen tension) = PIO2 - (PaCO2/R) 在早期,病患缺氧与否,往往只能从一般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心跳、呼吸及意识变化)与皮肤颜色来判断,但若病患出现发绀现象时,通常表示动脉血已高度缺氧,且在肤色过深或重度

贫血的病患不易辨别(1)。一直到1950年代Dr. Clark研发出测量氧气分压的电极棒后,才开启了氧合评估的新页(2)。利用血液气体分析仪(blood gas analyzer),从早期的电子化学技术发展到最近的荧光极棒(fluorescent optode),PaO2的测定也由体外单次演进到体内连续侦测(3)。至于气体的FIO2可以用氧气浓度分析仪(oxygen analyzer)测出。若在一大气压力下,代入大气压力(PB, barometric pressure)760毫米汞柱,水气压力(PH2O, vapor pressure)47毫米汞柱,即可求得PIO2。加上由血液气体分析仪所测得的动脉二氧化碳压力(PaC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及由间接热量测量器(indirect calorimetry)得到的呼吸商数(R, respiratory quotient)或一般代以,便可算出PAO2(1~3)。 FI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A-a)O2:肺泡-动脉氧气压力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 = PAO2 - PaO2 PAO2:动脉-肺泡氧气分率(Arterial-alveolar oxygen fraction) (A-a)O2/P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PaO2/FIO2于1974年由Dr. Horovitz提出,因为计算容易,且与肺内分流(Qsp/Qt)的相关性不错,所以临床应用甚广(4)。P(A-a)O2因加入了吸入氧气分率及动脉二氧化碳压力两指

工业用氧技术指标.doc

工业用氧技术指标GB/T 3863-1995 注:液态氧不规定含水量。 工业用氧检验规则: 1.工业用氧应由生产厂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进行检验。生产厂应保证所有出厂的工业 用氧符合本标准要求。 2.瓶装工业用氧应成批验收并按下表规定的瓶数随机抽样检验。当检验结果有一瓶不 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加倍抽样检验,若仍有一瓶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3.管道输送的工业用氧,在8h内至少采样检验两次,检验结果适用于8h内输送的任 何数量的工业用氧。 4.液态工业用氧应从每个贮运容器中采样检验。 5.用户有权按照本标准规定检查验收。 6.当用户和生产厂对产品质量有异议时,由双方共同协商或提请仲裁。 纯氮技术指标GB8979-88

注:1)纯度中含微量惰性气体氦、氖、氩。 2)液态氮不规定水含量。 纯氮检验规则: 1.纯氮应由生产厂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查验收。保证所有出厂产品符合本标准要求。 2.瓶装氮气按下表规定的瓶数随机抽样检查,成批验收。 2.1 提交验收的批由一次连续充灌的或一个操作班充灌的、技师相同的瓶装氮气构 成。 2.2 当检查结果全部指标符合本标准要求时,整批验收。 2.3 当检查样品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自同批产品中重新加倍抽 样检验,若仍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整批拒收。 3.管道输送的纯氮,在8h内至少采样检验两次,检验结果适用于8h内输送的任何数 量的纯氮。 4.液态纯氮应从每个贮运容器中采样检验。当检查结果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 时,则该产品不能验收。 5.用户有权按照本标准规定检查验收。当供、需双方对检查结果发生异议时,由双方 共同检查验收或提请仲裁。 纯氩技术指标GB/T 4842-199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