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常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 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PPT课件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PPT课件

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 喜 回 邻
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人 去 居
!
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
挤 你道 了 恭:
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一 喜“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6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3
第一级:童试
第三场:院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 名提督学院 ,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 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 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 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 州、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 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 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称 “廪生”。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 庠生”,2在020府/3/2学3 考取的叫“郡庠生”。

科举制度(四)PPT课件

科举制度(四)PPT课件
四级科举考试表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级主考官及第者称谓说明省提督学政秀才乡试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派考官贡生第一名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皁宫殿进士状元连中三元科丼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科举制度
编辑版
1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 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编辑版
9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 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 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 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 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编辑版
8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 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 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 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编辑版
2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 名:案首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举考试制度等级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 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喜 中 了 举 人 , 报 喜 人 挤 了 一 屋 里 。 ”
邻 居 道 : “ 范 相 公 , 快 些 回 去 你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2019/8/9
8
SUCCESS
THANK YOU
2019/8/9
宋神宗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019/8/9
10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对科举更加,制度更为完善,更注重形式,规条更 繁琐,科举地位更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 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 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2019/8/9
6
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 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日本早 在公元7至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韩国是中国 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958—1894,共 936年);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 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1075—1919)。可见 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 文化水平的提升。
• 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
• “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19/8/9
4
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 诵能力。
2019/8/9
7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第科举制科目PPT

第科举制科目PPT

八股文
2、固定的格式,规 定由破题、承题、起 讲、入手、起股、中 股、后股、束股八个 部分组成,每一部分 的句数、句型也都有 严格的限定
“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 的开始
“入手”引入文章主体
3、题目出自《四书》、 《五经》,内容也不许超出 《四书》、《五经》范围,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 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 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 残人才的作用。
3.明清科举那些事儿
4.秀才知识我知道
1、中国古代科举图解
童生
生员 举人 贡士 进士
县试、府试 院 试 乡 试
会 试 殿 试
2、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
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 左右两栏遮住,中间遮一行, 盖住三个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帖经
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类似 于政治性的论文。考察考生的思维水平, 以及考生治国安邦的才能,因此,各科考 试的取舍,大多取决于策问 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主要和考察 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诗赋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唐诗的发展盛行 也促使诗赋考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策问
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类似 于今天的简答题,主要考察 记忆力
墨义
诗赋
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 题,方法比较灵活但是 随意性比较大,确实有 复查无凭的缺点
口试
3、明清科举那些事儿
4、秀才知识
汉时开始与孝 廉并为举士的 科名,东汉时 避光武帝刘秀 讳改称“茂 才”。
我知道
唐初曾与明经、 进士并设为举
优异之才
小议科举制
第七小组制作
目录
一、科举视频欣赏
二、历朝科举考试科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试岁
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试院试: 童生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员(秀才)的入学 第一级:童试
考试,是读书士子
的进身之始。参加
童童试试仅包为括考县取试一、个府试、院试三 官方学校生员资格,
以求进入官方国有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学校。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

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
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
科 试 廪生
生员
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州、
增生 (秀才)
附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 更高一级的乡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府学试政: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县知主试府持:
县主令持童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
考试分为乡试、会
试、殿试三级。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学习资料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学习资料

童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初级入学考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院试:学政主持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童生
府试:知府主持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县试:县令主持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八股文分为: 破题:揭示题旨 承题:承上文而加以阐发 起讲:承题后开始议论 入题: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 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 必经过科举途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再下第》
孟郊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杏园举行的探花宴。图为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
聚会庆贺曲江会。图为曲江亭
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 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 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二)三级考试制
朝廷有时为了招揽人才,常在皇帝即 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增加一次考试,这叫 “恩科”。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 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官制PPT精品课件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官制PPT精品课件

殿试(皇帝 贡士—进士 紫禁城 入职试 主考)
考试时间 第一名称呼
三年两次 案首
三年一次
解元 会元
状元
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
同 乡 会 (童生试、乡试、会试) 县 省 都 (县城、省城、都城) 秀 鞠 躬 (秀才、举人、贡士) 案子解决会公布 (案首、解元、 会元)
试 童 (17年湖南长沙高三1摸)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 生 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 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 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 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封”,即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 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 B.“贤良方正”,原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C.“工部侍郎”,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工部侍郎是工部最高长官。 D.“终制”,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或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这里是服丧三 年期满的意思。
•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 太宗、钦宗。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改2016全国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 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初级入学考试 4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7
8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1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2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 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
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一辈 子也没有通过“童生试”,因 此被戏称为“老童生”。
3
第一级:童试
第三场:院试
乡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
名提督学院 ,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 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喜公 人,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挤快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了些 一回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屋去 里你
!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恭 ”
5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院试:学政主持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童生
府试:知府主持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县试:县令主持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科试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
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
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州、 岁试

廪生 增生
生员 (秀才)
附生
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 更高一级的乡试。
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 喜 邻
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中居 了道
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
举: 人“
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范 报相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6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