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合集下载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 实质 内出血 ,属 中医 中风 病之 范畴 , 颅压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如果收缩压超过 180—200 mm。可谨
其患 病人 数约 占所 有脑卒 中病 人 的 10% 一20% .住 院死 亡率 往 慎使用较温和的降压药。
往高达 43% 一51% … 。为能减少该病病 死率 ,减轻 其致残率 ,目
着重要 的作用 。 目前 ,临床研究较多 的就是水蛭 素。二是神经 保 类 的功能 ,对组织缺血 和再 灌注损 伤有保护 作用H ;某 些活 血化
护剂 的应用 。 目前认为脑 出血 的损伤与灶 周水肿 及继 发缺血 性 瘀药具有加 速和促进血肿溶化与 吸收 以解 除脑受压 的作用 ,有利
改变密切相关 ,因此 ,各种 神经保 护剂在 脑出血 治疗 中的作用 也 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J。然而脑出血急性期病 因病机复杂,多
得到更多的研究。目前临床对于脑出血,胞二磷胆碱已是很普及 非单纯一证,临床治疗应当详为辨证。一法为主,辅以他法,如痰
脑 。而 “治 血必先 以祛 瘀 为要”。因此 ,活血 化瘀治 疗 已为脑 出 鉴于以上脑 出血的病理 生理机制 ,我们 治疗脑 出血疾病 时 ,
血 治疗 之必 要。 目前 ,医学界大多数研究都倾 向于应用活血化瘀 应当中西 医结 合。对 于危重 患者 ,出血量大 、有手术适应证者 ,首 选立体定向抽 吸术 清除血肿 。在药物治疗上 ,西医用药主要从 以 药时机宜早不宜迟。临床研究提示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在恢复 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凝血酶抑制剂 的应用 。针对 目前脑出血病理 意识和促进脑内血肿吸收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丹参和多种活血化 生理机制的研 究,凝血酶在脑 出血后 的继 发性 水肿及缺血损伤过 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多种 中药及有效成分 程中起 到了重要作用 ,因而 ,凝血 酶抑制剂 将在 脑 出血 治疗 中有 均有直 接或 间接减少氧 自由基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抗氧化酶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ppt课件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ppt课件

2、病因
高血压伴颅内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先天性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及血液病。
2013.05.22
3、发病机理 脑内小动脉的病变 :类纤维性坏死(内膜玻 璃样变)。 微小动脉瘤 绝大多数微小动脉瘤位于大动脉 的第一分支上,呈囊状或棱形,好发于大 脑半球深部(如壳核、丘脑、尾状核)。 高血压致远端血管痉挛
助治疗 2、新鲜冰冻血浆 过敏、输血传染疾病、获得所需时间、纠正INR需要量
3、凝血酶原(Ⅱ级推荐,B级证据) 复合物血浆来源的凝血因 子提取物
含有凝血因子II, VII, 和 X 用于纠正华法令引起的凝血异常 优点代谢快、可迅速应用、凝血因子浓度高而体积小、不会造成传染性
疾病传播
2013.05.抗癫痫药物应用
• 2周内抽搐的发生率:2.7%~17%
• 动态脑电图:28%-31%出现癫痫样放电
• 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大大减少抽搐的发生
但是,抽搐与预后差和死亡率增高无相关性
• EEG发现的亚临床抽搐的临床意义不明确
• 无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药(大部分为苯妥英钠 ),90天死亡和残疾率增加
二、用立体定向和/或内镜抽吸进行微创血凝块清除(使用或不使用溶栓 药物)的疗效待进一步证实(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超早期开颅术能改善功能结局或降低死 亡率,极早期开颅术可能使再出血的风险加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 四、对于72小时内的中至较大量基底节脑出血可以考虑微创血肿粉碎清 除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2013.05.22
病理生理
血肿
60min 神经元、胶原细胞机械性破坏,缺血 谷氨酸释放 0—4h 神经元、胶原细胞机械性压迫 4h—7d 凝血酶 亚铁离子 氯化血红素 鈉储留 细胞毒性水肿坏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1.COPD辨证论治:外寒里饮证--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肺脾气虚证--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支气管哮喘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证--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热哮证--方药:定喘汤加减。

缓肺虚证--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脾虚证--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肾虚证--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3.肺炎辨证论治:邪犯肺卫证--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痰热壅肺证--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热闭心神证--方药:清营汤加减。

阴竭阳脱证--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正虚邪恋证--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4.肺结核辨证论治:肺阴亏损证--方药:月华丸加减。

阴虚火旺证--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证--方药:保真汤加减。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5.肺癌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证--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湿毒蕴证--方药:导痰汤加减。

阴虚毒热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慢性肺心病辨证论治:(1)急性期痰浊壅肺证--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7.慢性呼吸衰竭辨证论治: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阳微欲脱证--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因病理
TIA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确定,主要与高 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 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 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
1.微栓子
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血栓的破碎 脱落,瓣膜性或非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醇结晶等,微栓子 随血流阻塞小动脉后出现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 端时,血流恢复,症状消失。而栓子的反复脱落,且随固定流 向的血流进入同一动脉,则临床表现为同一部位短暂性脑缺血 的反复发作。这就是现在多数学者支持微栓子学说的理由。
2.脑动脉痉挛
脑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腔狭窄可形成血流漩涡,刺激血管壁发 生血管痉挛,而出现TIA的症状,当漩涡减速时症状就消失。此 外持续高血压、局部损伤、微栓子的刺激,也可引起脑动脉的 痉挛而致TIA发作。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TIA有效、脑血管造影 示大动脉痉挛等,是血管痉挛学说的部分支持证据。
3.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改变
PET可见局限性氧与糖代谢障碍。 2.DSA/MRA或经颅多普勒(TCD)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斑。TCD微栓子监测适合发作频繁的TIA患者。
3.心脏B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动脉硬化、心脏瓣膜 病、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变。
4.血常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确定TIA的发生与血液成 分及血黏度有无关系。
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可有复视、偏盲或双目失明。系双侧大脑后动 脉距状支缺血引起枕叶视皮质受累。
另外,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还有吞咽障碍,构音不清,共济失 调,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单 独出现或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呈典型或不典型脑干 缺血综合征。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堵塞性肺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分级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第1页/共41页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及掌握水平分期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第2页/共41页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第3页/共41页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4页/共41页其次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基本病因与诱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第5页/共41页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发生气制2.心律失常的分类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第6页/共41页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心脏性猝死要点:1.定义和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7页/共41页7.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血压分级及危急分层)6.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急因素2.西医分型3.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第8页/共41页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第9页/共41页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十二:心脏瓣膜病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第10页/共41页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肾病综合征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生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削减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削减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二:亚急性甲状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分类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水、钠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2.钾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3.常见酸碱平衡失调(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脑血管病要点:1.常见病因2.危急因素3.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熟悉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血管性痴呆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Alzheimer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帕金森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四:急性冷静催眠药中毒要点: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细目一:休克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休克分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胁痛的概念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主症特点与病机异同5.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病因病机3.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让知识带有温度。

脑出血、脑梗死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

脑出血、脑梗死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

一、脑出血脑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可因脑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坏死和破裂引起,其中以动脉出血最常见,多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因颅内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或肿瘤等引起。

【诊断要点】1. 多见于劳累、用力、情绪激动、饮酒时发病。

2. 起病突然,往往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

3. 发作时常突发头痛、反复呕吐,言语不清、失语、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

4. 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者迅速昏迷伴大小便失禁。

5. 如血肿破入脑室,可有高热。

6. 颅内压增高征。

7. 局限性神经征象,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征象:(1)壳核出血:“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若出血量小,临床仅见“二偏”,无同向偏盲出现。

(2)丘脑出血:双眼向下凝视(上视麻痹), 瞳孔缩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自发性偏侧疼痛,意识障碍较轻。

(3)脑叶出血: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可出现大脑各叶相应征象。

①额叶:前额痛、对侧轻偏瘫、尿失控。

②颞叶:同侧耳痛、视野缺损、感觉性失语。

③顶叶:同侧额部痛、对侧皮层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失用症。

④枕叶:同侧眼痛、一过性黑朦、视野缺损、视物变形。

(4)脑桥出血:昏迷、针尖样瞳孔、两侧锥体束征。

(5)小脑出血:眼震、肢体共济失调,不能站立和行走。

如血肿压迫脑干,可出现两侧锥体束征,肢体无力,意识障碍不断恶化或昏迷。

8. 头颅检查:早期在病灶处即出现高密度阴影。

【治疗】1. 保持安静,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

吸氧,高氧液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48小时,然后酌情安放胃管。

2. 低温疗法。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营养。

4.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20%甘露醇 125~250m1, 静滴,6~12h 1次,注意减量及停用,注意肾功能。

(2) 呋塞米(速尿)20~40,静注,8~12小时1次,可与甘露醇间隔应用。

(3) 其它:如人血蛋白、复方甘油氯化钠、甘油果糖、低温降颅压,使用冰帽(电动或人工)等。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试题解析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蕈碱样症状的药物是A.阿托品B.氯磷定C.利多卡因D.甲硝唑(灭滴灵)E.双复磷『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阿托品为胆碱受体阻滞剂下列各项,不是阿托品化指标的是A.抽搐消失B.颜面潮红C.瞳孔较前增大D.心率增快E.口干、皮肤干燥『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毒蕈碱样症状又称为M样症状。

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引起平滑肌舒缩失常和腺体分泌亢进等。

大汗、多汗、流涎、瞳孔缩小;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咳嗽、气急,严重者出现肺水肿。

对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清除其未被吸收毒物的首要方法是A.洗胃和导泻B.利尿和导泻C.腹膜透析D.血液净化E.静注50%葡萄糖溶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口服中毒者应及时彻底洗胃,间隔2小时左右可多次重复洗胃,洗胃液常用清水、1:5000高锰酸钾、2%碳酸氢钠,洗胃后再给硫酸镁导泻。

诊断有机磷中毒的最重要指标为A.确切的毒物接触史B.呕吐物有大蒜味C.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D.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E.阿托品试验阳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ChE活力是诊断OPI中毒的特异性实验指标,对判断中毒程度、疗效和预后极为重要,但并不成完全平行关系。

有机磷中毒时,下列不属于毒蕈碱样症状的是A.多汗B.流涎C.瞳孔缩小D.肌束颤动E.肺水肿『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毒蕈碱样症状又称为M样症状。

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引起平滑肌舒缩失常和腺体分泌亢进等。

大汗、多汗、流涎、瞳孔缩小;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咳嗽、气急,严重者出现肺水肿。

患者,女,40岁。

因服美曲磷酯半小时送来急诊。

神志不清,双瞳孔缩小,双肺湿啰音。

洗胃治疗时,下列液体不宜使用的是A.2%碳酸氢钠B.清水C.等渗盐水D.1:5000高锰酸钾E.食盐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口服中毒者应及时彻底洗胃,间隔2小时左右可多次重复洗胃,洗胃液常用清水、1:5000高锰酸钾(对硫磷禁用)、2%碳酸氢钠[美曲磷脂禁用(考点)],洗胃后再给硫酸镁导泻。

脑梗死(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脑梗死(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风,多因素体禀赋不足,年老正衰,肝肾 不足,阳亢化风,或劳倦内伤致气血内虚, 血脉不畅,或因嗜饮酒浆,过食肥甘,损伤 脾胃,内生湿浊,进而化热,阻滞经脉,复 加情志不遂、气候剧烈变化等诱因,以致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夹痰瘀,扰于脑 窍,窜犯经络而发。
1.肝阳偏亢,风火上扰
血栓形成后,可向近心端逐渐发展,使栓塞的范围逐渐扩大, 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所供血的局部脑组织则因血管闭塞的快 慢、部位及侧支循环能提供代偿的程度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梗死。 有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脱落可造成其远端动脉闭塞,这 样可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可引起脑梗死,此称为血栓-栓 塞机制。
2.动脉炎
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及烟酒之类,脾胃受伤,运化失司,痰 热互结,腑气壅结,内生浊毒,夹风阳之邪,上扰清窍,神机失 灵而见僻不遂。
4.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平素体弱,或久病伤正,正气亏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瘀滞 脑络,则成中风。
总之,本病以正虚为发病之本,主要有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邪实为致病之标, 以风、火、痰浊、瘀血为主。病位在脑, 脏腑涉及肝、脾、肾。
平素肝旺易怒,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情志相激,肝失条 达,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更助阳亢化风,风火相煽,冲逆犯脑, 发生中风。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年老体衰或劳倦内伤,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浊瘀血,适逢 肝风上窜之势,或外风引动内风,皆使风夹痰瘀,窜犯经络,留 滞于虚损之脑脉,则成中风。
3.痰热腑实,浊毒内生
各种病因(结缔组织疾病,细菌、病毒及螺旋体等感染)所致 的动脉炎和药源性(可卡因、安非他明等)动脉炎,可使管腔 狭窄或闭塞。
3.其他
原因尚有一些病因不明的脑梗死,部分病例有高水平的抗磷脂 抗体、蛋白C,以及抗凝血酶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

高血压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高血压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国外指南,如AHA/ASA指南仅对浅部脑内血肿 (距脑皮层1cm内)推荐外科手术治疗,对深部血肿的 手术持不推荐态度。
22
四、外科治疗
脑出血急性期的外科治疗
但现有的临床试验在入选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 指征、各参与中心的手术水平一致性等方面存在瑕疵, 尤其是手术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往往重于非手术治疗组 患者,可能影响了对结果的判断,因此,不能以此否 定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新近一项Meta分析显 示,发病后8h内进行手术、血肿量为20~50ml、GCS评 分为12~9分、或年龄为50~69岁的脑出血患者接受手术 治疗预后较好,并有证据显示血肿表浅且无脑室内出 血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获益较明显。
6
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
(1)推荐的血压处理原则是: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或者有慢性高血压征象(心电图、视网膜)的患者, 推荐血压控制高限为收缩压180 mm Hg,舒张压105 mm Hg。
(2)如果收缩压>200 mmHg或平均动脉压>150 mmHg, 要考虑持续静脉给药积极降低血压,血压的监测频率 为每5分钟一次。
25
15
三、中医治疗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治疗
风、火、痰、瘀、气虚、阴虚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 素,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 症期则演变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 清末唐容川《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深入的研 究,提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化瘀生新的 观点,认为离径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不和......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断血之化机,见血不能 忙于止血,凡离经之血已为瘀血,瘀血不除,由此引 起的结局也不易控制。
5
脑出血的一般治疗
(3) 吸氧: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 有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4)鼻饲: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 3天如无禁忌症应尽早鼻饲。 (5)对症治疗:烦躁不安的患者应积极寻找 病因并给予针对性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尿潴留者可保留导尿,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脑出血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脑出血_课件模板
①壳核出血:主要是豆纹动脉外侧支 破
内科学疾病部分:脑出血>>>
症状及病史:
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 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 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 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 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 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 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丘脑
内科学疾病部分:脑出血>>>
病因:
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42%)、基底动脉 脑桥支(16%)、大脑后动脉丘脑支 (15%)、供应小脑齿状核及深部白质的 小脑上动脉支(12%)、顶枕叶及颞叶白 质分支(10%)等。壳核出血常侵犯内囊 和破入侧脑室,血液充满。
内科学疾病部分:脑出血>>>
症状及病史:
脑出血症状_脑出血有什么症状
内科学疾病部分:脑出血>>>
病因:
(1)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血管破裂形 成血肿,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min后 出现海绵样变性;6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 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 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
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这些变化除了机械 压迫外,主要是血浆、血球成分,如血红 蛋白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等起着重要作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脑出血>>>
病因:
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 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 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当血压或血 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数高血压 患者的动脉内膜同时存在多样病变,包括 局部脂肪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或血栓形 成,纤维组织增长和钙沉着。脑动脉粥
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 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据我国6个城市调查,其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 病率为60/10万~80/10万,大多发生于50~70岁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以冬、春季好发。起病急骤,主 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
本病与中医学的“中风”相似,归属于“仆 击”“偏枯”“薄厥”“大厥”“风痒”“类中” 等范畴。
内容
【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预防】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超过半数的脑出血是因高血压所致,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 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畸 形、动脉瘤、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 少性紫瘢和血友病等)、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脑淀粉 样血管病变或肿瘤侵袭血管壁破裂出血等,尚有一些原因不明 的特发性出血。
虽然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 议。实际上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可能是多个综合因 素所致,单纯高血压不至于引起血管破裂,而应是在血管病变 的基础上血压升高所致。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 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急骤升高时破裂出血。这种微 动脉瘤已被微血管造影所证实,显微镜下也可见250um以下的 粟粒状动脉瘤。
脑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 出血。原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复杂,病因多样, 绝大部分是高血压伴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 升高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形成 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 性脑室内出血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烦劳过度,年老体衰
肾阴亏虚,肝失所养,肝阳亢盛,加以情志过极,或嗜酒劳累、 气候影响等,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鸦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 心神昏冒,发为中风。正如《景岳全书非风》所说:“猝倒多由 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3.五志过极,阳亢风动
暴怒伤肝,阳亢风动,引及心火,风火相扇,热壅风引,气血并 走于上,心神昏冒而猝倒无知,发为本病。《素问玄机原病式火 类》云:“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故也。”
1.正气不足,络脉空虚
气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 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痰浊素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 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而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 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病理检查可见出血侧半球肿胀、充血,血液可流入蛛网膜下腔 或破入脑室系统;出血灶呈大而不规则空腔,中心充满血液或 血块,周围是坏死组织,有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血肿周围组 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时引起颅内压增高,可使脑组织 和脑室移位、变形,甚至形成脑疝。
脑疝是各类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致死原因,主要有小脑幕疝、 中心疝、枕大孔疝。急性期过后,血块溶解,含铁血黄素被巨 噬细胞清除,被破坏的脑组织渐被吸收,胶质增生。出血灶小 者形成瘢痕,大者形成中风囊。
此外,有人认为高血压引起血管痉挛致小血管缺氧坏死及血栓 形成,斑点状出血,出血融合成片即成较大量出血及脑水肿。 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均少,且无外弹 力层,这些结构特点可能是脑出血明显多于其他内脏出血的原 因。
随年龄增长及病变加重,脑内小动脉变得弯曲呈螺旋状,使深 穿支动脉成为出血的主要部位;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近端呈 直角分出,受高压血流冲击易发生粟粒状动脉瘤,是脑出血最 好发部位,其外侧支被称为出血动脉。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常在50~70岁,多数有高血压史,冬、 春季节发病较多。起病常突然而无预兆,少数 患者有前驱症状,包括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或 活动不便、口齿不清,可能与血压增高有关。 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症状常在数分钟 至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
急性期常见的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呕吐、 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 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一般在 180/110mmHg(23.9/14.9kPa)以上,体温升 高(若发病后即刻高热,系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受损所致;体温逐渐升高并呈弛张热者,多为 合并感染;低热则为吸收热)。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亏 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 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 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 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 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 接导致死亡。近年来利用头颅CT对脑出血进行动态观察,发现 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发病后3小时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 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多发性脑出血通常 继发于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脑肿瘤、血管炎或静脉窦闭 塞性疾病等。
4.饮食不节,痰浊蒙窍
嗜酒肥甘,或中气虚弱,脾虚聚湿生痰或木火克土,内生痰浊, 以致痰火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僻不遂。此即《丹溪心法中风》 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总之,脑出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在外因的作用下,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夹痰横窜 经络,蒙蔽清窍,或瘀血阻滞脑脉致。若遇本病重症,阴阳互不 维系,致神明散乱,元气外脱则成危候。病位于脑,脏腑涉及心、 肝、肾;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2.病理
脑出血约70%发生在基底节区的壳核及内囊区,其次是脑叶、 脑干及小脑。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 基底动脉脑桥支、大脑后动脉丘脑支、供应小脑齿状核及深部 白质的小脑上动脉分支、额枕交界区和额叶白质分支。
出血灶一般在2~8cm,绝大多数为单灶,仅1.8%~2.7%为多灶。 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如出血量大也可破入侧脑室,使血液充 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 向外也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蛛网膜下腔 或第四脑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