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程标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1.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写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迁的具体表现。

2能在与同学的讨论及启发下,说出引起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

3.能随着课堂的推进,不断地增强爱党爱国的热情,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得以提升。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的变迁。

2.教材地位: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不计最后的活动课),是对本册书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也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成效的显性反映,仿佛一切高高在上的国家大政方针都走进了民间,与人民生活、个人命运紧紧联在了一起,是最能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国家治理效果的一课,是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最好素材。

勿庸置疑,本课在整册书、整个中国现代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1.学生家庭、个性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海珠广场附近。

周边商铺林立,学校的生源也大多来自这些个体户家庭。

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故学生生源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多数不是独生子女,所以性情也不会过于刁钻,本性较纯朴,对老师比较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普遍不差,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目标,比较懒惰,心中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不愿行动起来。

2.历史思维发展特点分析。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时空性、实证性等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年龄尚小,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来就属于待提高型,文字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史料分析能力比较欠缺;同时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看问题多数只能看到表面。

所以,课堂上不适于用大段的文字材料,而要多选择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作为教学的教学媒介,深入浅出地展示课本的内容,再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从表面到实质进行剖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

2.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观察法: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2.实例分析法:以典型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实例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课堂提问。

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以典型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1(活动导向型)
3.古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变为现实是通过()
A.航天技术 B.计算机网络 C.自动化技术 D.新材料技术
4.吃饭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看到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变化②经济的发展③政府政策的引导④科技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板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与评价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布置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现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互评、家长期末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古今社会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讲述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事物。
-古代社会生活:农耕文化、服饰、建筑、交通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工业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
-当代社会生活:互联网、移动支付、全球化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辩证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涵盖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图片包括古代农耕、服饰、建筑与现代科技、网络、城市化等方面的对比;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包括衣食住行、通讯方式、娱乐活动等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适应社会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然后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2、讲授新课(1)衣食住行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图片,从过去的中山装、长衫到现在的多样化时尚服饰,讲解服装风格和材质的变化。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饮食,如过去的粗粮、简单菜肴到现在的丰富美食、多样的烹饪方式。

展示过去的居住环境图片,如土坯房、四合院,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进行对比。

讲述交通方式的演变,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高铁、飞机等。

(2)通讯方式的变迁介绍过去的书信、电报,到后来的固定电话,再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通讯。

(3)娱乐活动的变迁回顾过去的露天电影、戏曲表演,对比现在的电影院、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4)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生活在不同方面的变迁表现,如交通、通讯、娱乐、教育等。

能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进步,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

(2)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过去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有哪些不同?”2、新课讲授(1)交通方式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图片,如马车、自行车、汽车、高铁等。

让学生对比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讨论交通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讯手段的变化介绍从书信、电报、电话到手机、互联网通讯的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使用不同通讯方式的经历和感受,分析通讯手段进步带来的便利和问题。

(3)娱乐活动的多样化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娱乐活动图片,如传统戏曲、露天电影、电子游戏、在线直播等。

探讨娱乐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

(4)教育的发展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条件、教育理念和教育普及程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变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的影响”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积极适应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课后作业(1)让学生收集自己家庭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生活变化资料,如照片、物品等,并制作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PPT、教材《社会》四、教学过程1.引入 (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展示一张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2.知识讲解 (15分钟)通过教材《社会》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讨论与交流 (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小组合作探究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例如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的普及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总结和展示 (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和展示,让整个班级共同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让学生梳理出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6.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梳理出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合作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2021年省优) (2)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2021年省优) (2)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2.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讯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衣:(1)买衣服要凭,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的方式。

2.食:(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粗细搭配,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1)住房比较,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和明显改善。

4.行:(1)交通条件。

(2)铁路、、、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运输网。

5.用:(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通信:(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二、合作探究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练习巩固1.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物2.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
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顺应时代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向学生介绍照相术和电影的发明和发展情况,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资料,自己了解具体情况。

在教学中,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照相术和电影都是由西方人发明,后来传人中国的。

照相较早,19世纪40年传人中国,电影则在1896年出现在中国。

2.照相和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直观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社会的了解。

3.提一下爱照相的慈禧太后,请一位学生读小字中有关她的那段文字,然后教师进行补充。

慈禧太后有自己专门的摄影师裕勋龄,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4.中国人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记录片《定军山》,后来中国的电影业发展很快。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事业已经较为辉煌,拥有了大批优秀的电影演员,拍摄了很多电影。

可以适当地提一下阮玲玉、胡蝶等当时的明星和〈〈渔光曲〉〉〈〈神女〉〉等当时的电影作品。

5.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如〈〈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以及部分老电影。

这部电影较为真实地表现了电影传人中国,早期中国人拍摄电影以及〈〈定军山〉〉拍摄的情况。

通过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本目的内容。

三〉[剪发辫改称呼]
1.先讲述拖在人们脑后的辫子为什么成了人们革命的对象。

采用提问法,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剪发辫,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剪发辫的看法,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说明:要强调的一点是,当时虽然剪发辫是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支持剪辫的,一些清王朝的遗老遗少和留惯辫子的人对此加以反对和抵制,甚至阳奉阴违,将辫子藏在头顶,用帽子盖住;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年轻人是普遍支持剪辫的,并且十分热情活跃;为什么被剪的人,有的高兴,有的痛哭不已。

2.在讲述改称呼时,先提一下“大人”“老爷”与封建社会的跪拜礼有着同样的弊端,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随着清朝吏治的日渐腐败,人们的媚上心理越来越普遍,“大人”和·老
爷”的称呼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

孙中山认为,这样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因此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用“先生”“君”替代。

要强调,“先生”“君”是我国固有的称呼,是对人的一种尊敬,没有等级的差别,是一种进步。

另外还要指出,虽然民国临时政府颁布这样的法令,“先生”“君”也很快普及开来、并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称呼,但“大人”“老爷”这些本来应该废除的称呼并没有彻底消除,尤其是“老爷”,仍成为仆人对主人的固有称呼。

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定了改称呼法令的历史进步性。

向学生介绍近现代中国称呼的演变过程,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

[服饰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看课文并结合课后的“每课一得”,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西服、中山装和旗袍的看法,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西服是欧洲人发明的.是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西方入的到来和中国留学生归国带人而进入中国的,并很快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流行升来,成为都市青年的时尚。

2.中山装是孙中山发明的,但也是根据西服的式样进行改良的,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可以结合课后的“每课一得”来加深对中山装的认识。

3.高领服装是在满族妇女旗装的基础上的改良,是现代旗袍的基础。

与清朝时的旗袍有很大区别,清朝的旗袍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

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后来,旗袍的领子加高,袖口缩小,缩短长度,收紧腰身,逐渐向现代旗袍过渡。

现代意义的旗袍已经不是旗人服装的含义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饰,流光异彩,是中国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