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共54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2、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6月成都保路 同志会成立 保路风潮发展为全省 抗粮抗捐斗争 成都血案 荣县及各州县独立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独立
1、武昌起义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 组成同一的起义 领导机构,蒋翊 武任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任 参谋长。
1911年10月9日起义消息泄露,刘 复基、彭楚藩等革命党人被杀。
----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学说的确立
(1)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8月20 日在日本东京 成立
•同盟会的组织体系:
总理
评议部 司法部 支部 分会
执行部
•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主义 内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优点: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将满族贵族和满族人民区分 开来。
原因二:当时的中国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国 内环境,封建统治阶级顽固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资产阶级思想未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原因三: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和 惠州起义
兴中会成立宣言
檀香山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的建立
章炳麟:《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黄兴成立华兴会; 1904年刘静庵成立科学补习所, 年底组建日知会; 1904年蔡元培组建光复会;
蔡锷
护国运动
3、护法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中华民 国海陆军大元帅的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黄兴的角色:“实干家”
创立“华兴会”; 直接指挥多次武装起义; 顾全大局,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 、领导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的全国性政党
有统一的革命纲领。 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问题。
会导致天下大乱。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 派也有理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 而告终。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 命论盛行于中国,……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 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 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 开始订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 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 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 自费留学,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 上下的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九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 任命者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 “皇族内阁”,其强化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为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 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聚焦于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该章节首先分析了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随后,阐述了清末新政的幻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此外,章节还详细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点强调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民主义”。这些内容为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
(5)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
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章 辛亥革命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简答题
3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
(1) 发动“二次革命 ”和组建中华革命党 。为反对袁世凯刺
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 1913年7月 ,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
袁 ,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
·
(2)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
题 。但是 , 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难
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
第三章 辛亥革命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论述题
1 、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
(3)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 。基本方案是: 核定
· 重要考点讲解 一 、基本概念和判断
12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 昌起义的第一枪 , 随即全国响应 ,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 、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 ,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 ,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简答题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
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
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客观形势是: 第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军事侵略: 1904——1905 年 在中国东北发生日俄战争,日本 战胜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扩展到 南满。英国则趁日俄相斗这机, 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经济侵略:铁路和矿山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到19 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 在矿山方面,到清政府灭亡时止,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 采,控制了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早年被李鸿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章派去过朝鲜。甲午后,他又受李 鸿章推荐,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羽毛丰满,北洋六镇牢牢抓在他手 里。庚子事变后,受李推荐,他受 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宰相当 国,权倾一时。直到 1908 年,光绪 帝与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登基,他 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 1911 年武 昌起义爆发,他被重新启用。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1908 1908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光 绪 和 慈 禧 死 溥 仪 上 台
1911
撤军机处, 设责任内阁
影视
革命形势高涨
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 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 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 专制统治
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 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
2、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案和二次革命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中有关总统颁布命令须经内阁 同意副署的规定,迫使唐绍仪 和同盟会的几个阁员辞职。经 过频繁更换内阁,最后武力威 胁参议院任命其亲信赵秉钧为 内阁总理,达到了直接操纵国 务院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
之机,使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
失败的危机。 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 营的工厂只有8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 办的工厂共33家。 材料二:“庚子之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 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 不断发生。 材料三:[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 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 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 量。 ——引自《中国近代史纲》 请思考: 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决不是偶然 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影响:通过论战,革命派揭露了立宪派为清政
府统治辩护的丑恶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 立宪的界限,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作好了舆论准 备。同时,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 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 事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但是,革命派将一切正义的要求都归于反满, 这是欠妥当的,对以后革命的进行也产生了不 利影响。
2、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
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 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 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 涨
3、清政府实施“新政”与预备立 宪-激化矛盾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 新政的主要方面 A、 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B、政治体质改革: 前期:整顿吏制,合并机构 后期:预备宪政:资政院(1907)、谘议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爆发?2、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3、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1939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它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例:抢米风潮: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凋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生活极为苦难。

从1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

这些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主要内容有:(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41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 报 直说 浙江潮 江苏
刊物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东京 上海 东京 上海 上海 东京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 誓的地方
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宗旨: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 众政府
性质: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 革命团 体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 (2)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出版报刊: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警钟日报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起因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 三民主义思想,扩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阵地, 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阻 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 权威地位,极力驳斥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 对此,革命派予以了坚决回击。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同盟会建立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国内支部
同盟会国外支部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改良派的机关报——《新民 丛报》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阵地: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
《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论战。
主战场:日本、加拿大、新加坡。
范围: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下沿途传教。冯云山到了桂平,大力传教,在紫荆 山建立起了几千人众的拜上帝会组织。洪后来从广 西回到广东继续以塾师为业。1847年洪再次去广西 寻找冯云山,看到冯云山将拜上帝教成员发展至 2000余人时,不禁欢喜欲狂。 。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第三章 近代史纲要-文档资料

第三章 近代史纲要-文档资料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VS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 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 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
辩论的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一 是“反满”。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 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建立“民族独 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即推翻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 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划时 代的变革。
部门 陆军部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次长 蒋作宾 魏宸组 景耀月 汤芗铭 居正 王鸿猷 吕志伊 马君武 于右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11颁布 政治 《临时约法》 经济 推行法令 法令措施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 主权在民
4、伦敦遇难,声名鹊起。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吴玉章
2、反清革命组织不断涌现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 《民报》发刊词中,孙中 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 括为:三民主义,即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民主思想的宣传 – 革命政党的建立 – 武装起义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思想家
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以16字革命纲领,为同盟会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 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2、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1905年11月,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公之于 世后,立即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反对。双 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为时两年多的大辩论。
焦点:
1、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在中国实行共和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第62-63页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 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3、护法运动
1917年9月,孙中山到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 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 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 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 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课后作业(p74)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 3、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起义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 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 情和民族觉醒 • (4)促使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 变化 • (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 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 族解放 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上海浦东洋泾镇妇女反对厘局苛抽布匹税的 时画
扬州十二圩妇女捣毁淮盐总局的时画
清政府为了维持它 的反动统治,对人 民实行残酷镇压。 图为上海县衙门的 酷刑--站笼
讽刺画
“官肥民瘦”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 1900年12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变 法诏书》:“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 成不变之治法……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 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其改革内容 为“参酌中西要政,举凡朝章国政,吏治 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 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 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1901年4月,清 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舆论阵地
• 辛亥革命的救国方案是三民主义。(1)资产阶级革命 派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主张。(2) 然而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幻想 在不触动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条件下建立民国,这一局 限必将影响整个革命的进程和结局。也没有明确的把汉 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 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3)民权主义 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 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 的保障。(4)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在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发动广 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单独领 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 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 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 民共享。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 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
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
主 观 目 的 客 观 措 施
预备仿行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
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 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 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 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 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 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 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 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 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 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 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
新照片——当代中国人抵制日货和法货
小组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在今天中国人 抵制日货或者法货一事?
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的,是这样一种 爱国主义:它的前提是清醒;清醒地知道 自己的缺陷和弊端;清醒地明了自己落后 在哪里、已经落后到何种程度;清醒地了 解强敌的优势和实力。爱自己的祖国不爱 到无知和热昏的地步,恨敌人恨对手不恨 到拒绝学习对方长处的地步。处于优势时 不乐观。处于劣势时不绝望。 ——丁学良
秘密传阅的革命报刊
蔡 元 培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保路运动 纪念碑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 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 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在一个月内,就有 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时用的铁血十八星旗,后来用作陆军旗。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 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 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 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 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 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另一版本的井田旗
浙江独立时首先采用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 后来被南京临时政府接纳为国旗,北洋政府沿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 大主义: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完整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

(完整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 新化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1904年写成《猛回头》 、《警世钟》两本著 作。
《猛回头》和《警世钟》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 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 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组织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 义失败后,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 黄花岗,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1902年,康有为发表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 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 革命》一文,鼓吹保皇。

《纲要》第三章

《纲要》第三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的增加。 第二、轻工业发展较快。
第三、设厂的地区主要以江浙、两湖和广东三地区,占当时
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4.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20世纪初,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了广州起义和惠洲起 义。把主要矛头指向清王朝,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和鼓动工
作,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
但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只注 意联络会党和新军,未能发动和依靠群众,急功近利,没有 长久的战争准备,另外还有组织不利,准备不足和冒险从事 等原因。但是革命党人的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却在全国民众 中扩大了革命影响。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也就 是社会矛盾尖锐之时,革命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的那种 迷信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
方发生革命振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
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代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导 言
本章的主要内容: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
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这段历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 10月武昌起义爆发。 第二阶段: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比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