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七章力一力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基本技能: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基本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4、基本经验: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学方法:三段四环五步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教学过程:第一时段:课前(学)预习问题:1:什么是力?列举生活中力的实例。
2:力的作用效果是:3:力的三要素:4: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时段:课中一、有趣的导入(学)投影“天宫二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天宫二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知识的输入一力的概念:1.展示并罗列现象(学)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
人推车……(学生举例)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人教版物理八下 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节幼儿园的课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思熟虑的思路。
我将以我的口吻,为您详细介绍这节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1节力》为主题,以培养幼儿对力的认识和理解为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了解力的作用。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能够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力的演示道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颗小球,一张纸,一把剪刀。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力的游戏,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力的兴趣。
2. 讲解:我向幼儿讲解力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实践活动:我让每个幼儿拿出一颗小球,让他们用力挤压小球,感受力的作用。
然后,我让他们用纸和剪刀,制作一个力的演示道具,展示力的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发现幼儿们对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显示出他们能够感知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在理解力的作用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幼儿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力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感知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力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知识与技艺1.看法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求力的作用效果。
进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看法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先生自动探求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庞鼎力使物体形变的缩小方法)的运用,掌握迷信探求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先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味。
2.在处置效果的进程中,能自动与他人协作,有克制困难的决计和决计,从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看法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发生的效果会停止判别。
教具预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形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效果:火箭为什么能分开地球,遨游太空,完成我国的飞天梦?(鼓舞先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团体推了他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窗们上课要集中留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役力等。
教员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习了,同窗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先生回答:力气、力气、才干、了解力、战役力、〝给力〞、力所能及、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下游、四肢有力……在同窗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反。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终究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求吧!二、新课教学探求点一:力是什么1.展现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现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消费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先生思索效果:在力的现象中,会触及几个物体?发作力的作用时,物体间能否必需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先生实验),人推车……(先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触及两个物体。
最新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力 教案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板书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聆听
适当练习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表示:向学生介绍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包括箭头表示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力的术语。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力的图示。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的影响。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模型、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含义。
3. 力的表示:讲解力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力的图示。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器材,向学生展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
5.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例题讲解:选取适当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并解释原因。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飞行。
(2)拉紧的弓箭。
(3)放在桌面上的书本。
2. 答案:(1)存在力的作用,篮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2)存在力的作用,弓箭受到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成效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因素,认识力的三因素对力的作用成效的影响,会画力的示企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很多与力有关的平时生活现象中归纳卖力的基本看法的过程。
2.经过学生亲身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经过常有案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成效。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参加实验活动,培育学生踊跃参加主动与科学研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当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很多与力有关的平时生活现象中归纳卖力的基本看法的过程中,领会剖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领会物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教课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成效”“力的三因素和力的表示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一定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看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剖析、正确画卖力的表示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一定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要点是力的作用成效和力的表示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判断物体能否遇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从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同,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课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成效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课策略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看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看法并不是易事。
但力的看法跟学生的平时生活有着特别亲密的联系,让学生从很多与力有关的平时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丈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看法逐渐达到认识、深入的目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第1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难点: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1)力的概念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做一个“掰手腕”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这其中涉及动作“掰”。
又如“手敲门”“书压桌面”,其中涉及动作“敲”“压”。
有动作,就有力。
我们如何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请同学们也来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力,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力的概念。
知识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学情境:涉及到力的现象时会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各种各样的力现象中,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演示用磁铁靠近铁钉(不要接触)的实验。
知识归纳:力的现象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②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③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教学情境: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注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情境: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手拉车前进、用力拉弓后把箭射出去、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等。
探究活动:实验器材:直尺、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课方案教课7.1 力内容主备上课教师教课课时教师知识与技术: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力所产生的成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教1.经过察看图片,能简单描绘出所察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进而对力学形成初步认识。
目2.经过研究活动、视频资料和生活经验感觉力的作用成效,并能解说有关现象。
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察看和研究活动,培育学生乐于研究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察看、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材分析1.力的观点的形成。
2.力产生的作用成效。
1.力的观点的形成;2.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成效)。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观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必定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观点、单位;力的作用成效;而把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力的三因素和力的图示放在第二课时学习。
第这节课,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亲密有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力的观点比较抽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觉,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为观点的理解打好基础。
学生对力既“熟习”又“陌生”。
此中的“熟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学以前已经有大批对于力的“前观点”和知识,生活中也有大批与力有关的事例,学生仿佛对力是很”熟习”的。
“陌生”则是重申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情观点,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分言又是陌生的;也缺少对力的互相性的认识。
所以教课从“熟习”下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渐断察看、实验、剖析、归纳,经历析一些科学研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成科学意义的“熟习”。
这节课,我第一经过播放“神舟十一号”的发射照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力”,而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力存在的实例,感教受力的存在,再经过赏识8 幅插图,总结卖力的定义。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案
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依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相识力,明确力不能分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终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这五局部组成。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根底,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相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详细化。
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
同时,让学生依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拟丰富的感性相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理论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相识,特殊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阅历”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实力及抽象思维实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肯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阅历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展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
力学的学问看似比拟简洁驾驭,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育学生自己动手发觉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维目的★1.学问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
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
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
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