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科学实验,是把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的办法搬到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对比研究。第二种是理性思辨,是指通过理性的思辨来得出深邃的结论,这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思辨能力,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归类整合上升为理论体系,这对于部分教师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教师则不太适用。第三种是叙事研究,这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我将细致阐述教育叙事研究。

一、为什么要强调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反思或评析”,即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叙事研究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是故事化的,进行教育研究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和分析,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隐藏意义的理解和揭示。叙事研究把研究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之中,以“质的研

究”为方法论基础,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理论根据,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反思,借以展开对以往教育事件的理性思维,以建构对教育意义的真正理解和诠释。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特征作了权威分析,从新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主要内容是把人类拥有的知识分为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四类,前两类知识又称为“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个体、群体和组织等不同知识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述的、不容易被复制和获取的内隐性知识”。

教育叙事强调要将教育过程“原汁原味”、具体生动地描述下来,不仅包括外在的现象,还要包括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态度等,这就为读者提供了间接的观察、模仿的条件。较之论文的抽象、概括,叙事报告在传递隐性知识方面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叙事研究报告的文学化表述、个人反思、主观阐释也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外化,而论文的标准化、数据化、客观化与概念化等,则对隐性知识的表达构成了障碍。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科学(这里指经典的自然科学方法)擅长解剖与分析,因而可以达致明晰与清楚,但由于将事物分解成许多部分和零件,往往遗失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阐明教育的艺术性。对教育本质及艺术性的把握,需要通过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相)的再现,借助洞察与阐释才能获得。

综上所述,教育中蕴藏着不能为”明晰”的自然科学方法所揭示的“秘密”,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身上隐藏着大量的“个人化实践知识”,即隐性知识。掌握这些“秘密”和“隐性知识”需要“探幽发微”、需要“洞察力”,教育叙事和分析是获得这些隐性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如何规范完成教育叙事研究写作

教育叙事研究通常应该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标题、故事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反思或评析。其写作虽然不主张强求一律,但也有一定的规范可供参考。

(一)标题。教育叙事研究的标题,不要求像论文那样严谨、规范,而强调新颖、生动、吸引人,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标题字数以25字以内为宜。如“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教育叙事:我和Blog有个缘”“让心灵与自然对话”“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

(二)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三)情境描述。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显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四)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五)反思或评析。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将教育教学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育叙事进行分析和思考。

下面举一个来自网络的例子。

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

作者:袖珍宝贝

大二的时候,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交代故事背景)。有一次正在上《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唯恐被喊到。因为老师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所以是看着点名册提问的,所以大家都不必低下头。

“1班25号!”老师点道。一片沉默(张三正在发呆中)……

“25号――张三!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唰!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张三。

“没来!”张三大叫。全班人都愣了!不过很快又开始佩服张三的勇气。

“为什么没来?”老师又问。

“他病了!”张三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你是他宿舍的吗?”莫名其妙的大笑,把老师也搞糊涂了。

“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张三脸都绿了。

“太不像话了,回去告诉他,让他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全班同学又是一阵大笑。

“啊?好。”张三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下午找谁替我去挨骂呢?就李四吧,唉,又得请那小子吃一顿了。

张三正在为逃过一个问题而庆幸,老师又补充道:“那这个问题你替他回答吧。?” “啊!”张三极不情愿地站起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教室里已经有人笑痛肚子了。

“老师,能不能重复一下您问的问题?”

“啊!这个问题我已经重复三遍了,你怎么上课

的?”

“不好意思,我没听清!”张三额头上已经有汗珠了。

“那好我再重复一遍……”“报告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张三想反正是一死,何必死得那么窝囊呢,于是理直气壮起来。

“那好,下午两点和张三一起到我办公室来!”所有同学都笑到喷血。(以上为情境描述)

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评析

《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是一篇幽默有趣的叙事文章。那位教法律的老师年方几何?相貌怎样?乃至是男是女?读者全然不知,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读者对这位老师产生亲切感。

在作者“袖珍宝贝”的描述中,好像这位老师真的并不认识“25号”那位“倒霉”的张三学生,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幽默曲折而好笑的故事。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许更愿相信这位老师是一个明知究里而故问的智慧的师者:他(她)知道那位学生在这里,却装作不知,你说他病了,那就叫他来见我;你说你回答不起这个问题,“那好,下午两点和张三一起到我办公室来!”总之,偏要让其登台露面,目的是要你学习,如此一来,逃避也就不能。所以,作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