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习题答案 (2)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答案提纲)1、怎样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
需举例说明。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马克苏的这句话中的生产方式,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目的:《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怎样理解:法文版序言中“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要理解这里提到的三层意思:没有平坦的大道、不畏劳苦、有希望。
马克思开篇就陈述了法国人观。
他认为法国人有点急功近利,总是追求结论,只关心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马克思的方法论是紧密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法国人容易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
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曲折不平的,只有那些不怕难关、不畏惧危险,敢于拼博向上的人,才会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而最终成功。
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商品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能够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从而被人们所崇拜。
这种把商品神秘化的观念,就是商品拜物教。
5、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第一,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第二,作为购买手段的职能,只是在国际贸易的平衡受到破坏时,货币作为但方面的购买手段而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试题及答案(刘明远)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3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答: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冲突开展的产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需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受了简洁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开展成为货币形式。
这一开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开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开展的产物,是交换开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冲突开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受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开展与开展、随着经济开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开展演化。
如从货币本质动身,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动身,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动身,“货币是隐匿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开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开展。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2)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
资本论重点思考题参考答案一、辨析题一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答: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答:二者是互相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二者的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2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平均到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3商品价值总量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总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无关, 而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耗费的越少,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关系.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正确.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就存在,并参与商品交换,因此,金银天然并不是货币.2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久藏不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由此,金银一旦充当一般等价物就获得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即一般等价物由它也只能由它来固定地充当.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比较晚,金银作为自然界的两种金属元素早在人类之前早已存在,当时还没有货币概念,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两种金属自身具有的同体积相比价值很大、较软易分割使用、性质稳定耐腐蚀便于收藏这些特性使它成为最佳的一般等价物,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便是货币,所以马克思说“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五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答: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三个方面;⑴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⒈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⒉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⑵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⒈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⒉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⒊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⑶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⒈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⒉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答: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来实现,也可以由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它们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表现为资本“增量”,因此,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合并或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速度剩余价值数量及其积累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通过资本积聚方式使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条件限制,所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七资本划分的尺度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答: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周转速度的不同,进而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具有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八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区别.答:流动资本是固定资本的对称.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只是生产资本中同固定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流通资本一般指可以流动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只是对生产资本才存在的,流通资本则没有这种区分.流通资本不能产生、只能实现剩余价值,而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却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九市场竞争的类型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和途径答:市场竞争的类型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二、简答题、论述题一商品及其内部矛盾;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内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是分离的.表现在交换中,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消费者的目的就是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生产者的目的是实现商品价值,获得利润.这一内部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不断解决,从而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二劳动的二重性;答:劳动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答: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1.就同一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时间是不同的,这个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不仅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而且越懒惰和越不熟练的人,他所生产的商品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四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答:商品本身是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的,表现方式必须是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来表现.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交换从偶然的行为逐步扩大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商品的价值形式也逐步发展.总共是四个阶段:一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二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是一般价值形式;四是货币形式.货币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比较,并无本质变化,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贵金属黄金或白银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货币的产生既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五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传统理论中,大多是这样描述纸币流通规律的,也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规律.显然,这种表述是在以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随着货币体制的改革,这种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实际上的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由于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流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职能,它本身没有储藏只能,纸币发行数量大于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则会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引发通货紧缩.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答: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交换原则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运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着商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败.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七资本循环;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八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答: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九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十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的关系;答: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两者的关系和表示为: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十一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答: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十二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答:所谓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也就是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那么要考察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资本,也不能只看流动资本,而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平均起来计算.一般是以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来表示.十三资本周转速度的企业经营的影响.答: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利用和资本价值增值有着很大影响,资本的有限性和对资本价值增值追逐的无限性,决定了加速资本周转有着重要意义.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要加快资本周转,对企业而言就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分别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十四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答: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是就资本积累过程所说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也叫成本价格,是就生产过程所说的.成本价格只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所费资本向成本价格转化,是本质到现象的转化,二者没有量的差别.十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十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取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家为了争夺较高的利润率,必然要展开竞争.这种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它既包括原有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入流出,也包括新增的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会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因为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大致相等,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平均利润率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而形成的.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无论将资本投向那个部门,等量资本都会获得大体相等的利润.十七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存在为前提,无论从个别生产部门还是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不同生产者的生产价格的差别完全取决于成本价格的差别;个别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额,等于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剩余价值的差额;从社会总量看,总生产价格等于商品总价值.十八说明产业资本家是按平均利润率瓜分剩余价值.答: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 )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 A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 )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 B )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 )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 D )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 C )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D )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 A )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 A )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 C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 C)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C )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 B)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D)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C )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B)A. mvm+m+ D.()vv B.vcm C.)v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C )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D )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 D)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 D)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D )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 D)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 )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C)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 D)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B )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 )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 A)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 C)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 C)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1.C2.A3.A4.B5.A6.B7.D8.A9.A 10.B 11.D 12.D 13.A 14.A 15.D 16.A 17.A 18.A 19.C 20.B 21.B 22.D 23.C 24.D 25.A 26.A 27.C 28.C 29.C 30.B 31.D 32.A 33.A 34.C 35.B 36.C 37.D 38.D 39.D 40.D 41.D 42.D 43.A 44.C 45.D 46.B 47.A 48.A 49.C 50.C。
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1价值p51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商品作为他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2社必劳时p52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社会必须的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商品p47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p217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用来出售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和服务的物品即为商品4货币p152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5商品拜物教p90在宗教世界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马克思把这叫做拜物教。
商品形式及其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他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这既商品拜物教6资本论为什么从商品开始?习题p17第五题7p48~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后者决定前者8商品世界的四对矛盾p13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对立、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对立、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9货币的三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10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p197~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劳动=劳动力本身体力脑力劳动。
价值=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1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p208~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12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13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含义的论述(1)生产方式是生产技术p440“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的变革......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两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2)生产方式是生产组织p372第三卷“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生产方式是生产技术、生产组织P541“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度,这一革命由于工厂法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的实行而加速”p364第三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也就是说,一旦资本支配生产本身并赋予生命一个完全改变了的独特形式”(3)P584生产方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是生产过程的普遍的、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式。
资本论 作业、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作业及复习题一、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答: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所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换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是生产关系。
2、谈谈你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⑤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3、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期。
在生产技术改进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⑤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如何理解这段话?答:这段话的意思说,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彻底剥夺了农村居民生产,使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都成为了商品,这才形成了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论》习题答案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完整word版)《资本论》习题答案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完整word版)《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G'-- D.WG-W'-- C.GG-W- B.WW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题1.如何理解商品和劳动的二元性及其关系?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是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进行的。
围绕价值的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功能的体现。
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秘密的意义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意义:(1)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这种拜物教的本质和条件。
客观上,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必然会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
(2)重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产生拜物教,以事物的形式掩盖社会关系问题,展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3)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货币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格以货币的形式反映这种关系。
价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关键1重要的手段。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社会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练习题
1、某资本家厂房价值40万元,平均使用20年;机器价值20万元,可使用10年;各种辅助设备及小工具价值10万元,可使用5年;原材料13万元,工人工资5万元,年周转均为7次。
问:①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分别为多少?②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分别为多少?③该厂预付总资本平均年周转次数是多少?2、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
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3、假定某纱厂的工人一天的工资6元,劳动8小时可纺棉纱40斤,由此消耗棉花40斤,价值40元,消耗纱锭、纺纱机等劳动资料价值8元,每小时创造的新价值3元。
棉纱按价值出售。
计算:(1)每小时劳动平均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2)每斤棉纱的价值是多少?(3)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4、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
计算:(1)两个企业的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多少?(2)两个企业的预付资本每年分别周转多少次?5、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元。
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未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万件,而社会需求为1500万件。
试计算:(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偏离是多少?(3)请写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价值规律的那些基本原理?6、设:产业部门预付的不变资本为19,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5,25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2,000万元;剩余价值率200%。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 D.W-GW'--G'GWW- B.WG-- C.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G'-- D.WG-W'-- C.GG-W- B.WW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第二、三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二卷思考题1、第二篇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一般商品流通与资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使G——W这个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成为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第二卷第32页)3、马克思在第35页上所说的G——W行为中“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4、为什么货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通过G——A行为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卷第36页)5、货币资本运动的行为基础是什么?(第二卷第39页)6、资本在经历G——W运动后,为什么要进入生产过程?(41-42)7、为什么资本循环中的生产阶段进行的必须是商品生产?8、为什么“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普遍形式”?(第二卷第42-43页)。
9、领会“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44页)这段话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0、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二卷第44页)按照这一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结合的?11、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一个划时代剥削方式?(第44页)12、理解“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
”(第二卷第44页)13、工人的劳动力在什么情况下是资本,什么情况下不是资本?为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里“资本”的含义?(参见第44页)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人的劳动能力说成是资本(人力资本),其错误何在?14、为什么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果实?(第45页)15、为什么说“商品队伍中,由于属性不同,哪一类应升为资本,哪一类应列为普通商品,这个问题不过是烦琐经济学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可笑的难题罢了”?(第46页)16、回答“是什么使一切商品流通的这个简单行为(注:指W——G)同时成为一种资本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